重视“非遗”文化传承 引导形成扶贫产业

2019-02-19 09:18文杨俊文崔茂乔陶乔双云南大学扶贫办
社会主义论坛 2019年4期
关键词:云南大学玉溪青花瓷

文杨俊文 崔茂乔 陶乔双 云南大学扶贫办

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坚定文化自信,推动社会主义文化繁荣兴盛”。云南大学在帮扶“四县一乡”打赢脱贫攻坚战的工作中,注重把精准扶贫与基层文化建设有机结合,充分利用高校文化资源,在“双一流”建设和“云南大学服务云南行动计划”支持下,努力推进云南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与发展,从“非遗传承”到“文化扶贫”再到“产业扶贫”的一体化。

发挥高校优势,促进“非遗”传承发展

“非遗”传承人群既是非物质文化遗产活的元素,又是各民族文化交融荟萃的生命力所在。当前,大多活态传承人年事已高,有文化、有思想的青年人大多外出务工,造成了“非遗”无人可传,出现了青黄不接的现象。另一方面,本来为数不多的“非遗”传承人群因为没有经过系统学习培训,更没经过实践锻炼,缺乏创新性、时代感,最终会被社会淘汰,人去艺绝,造成非物质文化遗产不可弥补的损失。解决“非遗”传承危机的关键是加强对传承人的保护与培养,不断为“非遗”注入时代元素,推动“非遗”创新发展。在国家“十三五”规划中,计划培训非遗传承人群10万人次,以加强保护传承能力建设。党的十八大以来,云南大学全额出资先后免费为曲靖市、临沧市、怒江傈僳族自治州、文山壮族苗族自治州、大理白族自治州等州市举办21期1600余人次的各类培训,并在培训中注重“非遗”宣传,不断植入文化扶贫理念。同时,云南大学积极倡议、招募扶贫挂联点的有志青年到学校免费接受雕塑、绘画、陶瓷、书法、美术等技艺培训。此外,云南大学陶瓷创新设计中心在引领云南青花瓷产业发展过程中,注重挖掘、培养年轻人才,吸引创意设计人才、产品网络营销人才加入,使“非遗”注入了创新和网络的新鲜血液,是“非遗活化+精准扶贫”取得成功的重要原因。通过加强对贫困地区“非遗”人才队伍建设,既传承技艺,又增加了致富知识与创业信心,开拓了视野,更能把所学技艺与当地“非遗”资源有效结合,延长传统技艺的产业链,使贫困地区和贫困群众获得更多的工作机会和经济收入。一旦“非遗”形成产业链,还能吸引广大农村外出务工人员回乡创业就业,使农村务工人员创业、就业离土不离乡,带领家乡人民共同致富,形成“培训一人,带动一片”的局面,使“非遗活化+精准扶贫”落到实处。

“非遗”传承发展与扶贫互利共赢

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明确提出:“坚决打赢脱贫攻坚战”“引导文化资源向城乡基层倾斜”。多年来,各级政府主导、鼓励和调动社会力量广泛参与,形成了“非遗”保护传承与精准扶贫的强大合力。2013年,云南大学受中共云南省玉溪市委、市政府委托,组织科研团队成功恢复中国历史名窑玉溪窑青花瓷烧制技艺,并列入云南省第三批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项目名录。2014年,玉溪市出台《加快玉溪陶瓷(文化创意)产业发展的意见》,每年划拨专项经费支持陶瓷产业发展。2016年,玉溪市招商引资,建设“青花瓷一条街”文化产业园区,全面推进玉溪陶瓷产业发展。2017年,云南大学项目成果获得云南省教育厅、文化厅、民宗委联合举办的“民族文化传承与创新工作典型案例”一等奖。2013年以来,《人民日报》《光明日报》《新华网》《云南日报》《云南电视台》《深圳卫视》等媒体持续对云南大学恢复玉溪窑青花瓷烧制技艺并形成产业进行了报道,提升了项目知名度和影响力。对于“非遗”保护与精准扶贫,只有积极适应市场发展需要,不断形成产业,才能从“输血”变为“造血”。在国家政策的扶持下,对具备市场开发潜力的“非遗”项目进行合理开发利用,经过市场孵化,让“非遗”重新焕发强大的生命力。云南大学研制的“云大青花碗”,利用“非遗”技艺——玉溪窑青花瓷烧制技艺,增加产品的文化附加值和时代元素,产品投放市场便受到消费者好评。与此同时,通过“互联网+非遗+实体店”“非遗+中介公司”等模式,疏通了销售渠道。2018年4月以来,云南大学扶贫办与吴白雨科研团队联合发起“义卖云大青花碗,助力鲁史精准扶贫”活动,短短1个月,就通过实体、互联网卖出“云大青花碗”2万只,为云南大学对口扶贫点凤庆县鲁史镇筹款12.8万元,全部用于鲁史中学基础设施建设。项目组与永胜瓷厂合作,利用最新的陶瓷釉下彩印花工艺,批量生产“云南青花鱼藻纹餐具”获得成功,一只碗从原来的1.2元增值到2.8元。

增加“非遗”的时代元素和科技含量

非物质文化遗产具有独特的历史内涵和文化魅力。长期以来,高校“非遗”研究多以“观看式”“论文式”呈现,导致科研成果不接地气,不近民情,能够直接推广应用的成果不多。而扶贫工作需要精准、需要落到点上,这就为高校师生深入一线研究“非遗”创造了条件。云南大学科研团队运用产业化这个载体,深入农村和工厂,在贫困地区建设“非遗+扶贫”工作站,搭建“非遗”产业扶贫桥梁,让“非遗+”提升精准扶贫的科技含量。自2006年以来,云南大学陶瓷创新设计中心对建水紫陶、云南青花瓷、华宁高温色釉陶传统烧造技艺进行系统研究。相继出版《建水窑》《云南青花的工艺与绘画艺术》《玉溪窑青花工艺文化丛书》,发表学术论文20余篇,建构了云南传统陶瓷烧造技艺的学科体系。特别是在云南青花瓷的色釉料配方、绘画技法、图像谱系、烧造技艺上取得了系列成果。近年来,云南大学投入“云南大学服务云南行动计划”专项经费,支持云南传统手工陶瓷技艺的创新型、产业化发展研究。2016年,云南大学陶瓷创新设计中心与“国家级贫困县”永胜县的永胜瓷厂联合成立“非遗+扶贫”工作站,对云南青花日用瓷器产业化生产进行科研攻关,解决产品洁白度低、风格陈旧、造型单调、特色不显著、釉上彩贴花含铅量高、生产效率低、进不去中高端市场等长期存在的问题。2018年初,项目组运用当前日用瓷器生产新科技“釉下彩快速印花工艺”,实现流水线生产釉下彩云南青花瓷器的研发目标。目前,云南大学与永胜瓷厂联合生产的“云南青花鱼藻纹餐具”瓷胎洁白度高,青花色彩明艳,无铅无毒、绿色环保,受到全国经销商和消费者的好评。

猜你喜欢
云南大学玉溪青花瓷
青花瓷,拍卖界的传奇
《云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投稿须知
《云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报)》论文版权授权确认书
云南大学百年校庆启动仪式举行
玉溪 滇中的清流如玉
纯净的青花瓷
The Whole Society Should Take Necessary Responsibility for the Children
献给玉溪师院的歌
从《玉溪文征》看滇中传统休闲文化
青花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