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明洁 张 静 马 克
云南大学 云南 昆明 650091
党的十九大以来,特色小镇建设已经成为城乡统筹发展的重要策略。其中,地方传统文化是体现特色小镇独有价值的关键,而传统建筑是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只有充分理解当地传统建筑的文化底蕴,小镇建设才能不断创新与前进。与此相对应,株洲市委相关工作会议也曾提出“要依托丰富的旅游资源,把全域旅游作为乡村振兴的新引擎,把株洲打造成国内知名旅游目的地”。醴陵作为株洲文化聚集地,已经打造了陶瓷、玄武、丹枫等不同类型的特色小镇,下阶段还将打造更多的瓷韵古都特色小镇。如何保护传统建筑,更多地体现当地历史文化,是当前建设特色小镇的重要任务。
受到我国幅员辽阔、民族众多、文化博大精深等影响,各地区拥有独特的历史文化,因此历史文化类型的小镇成为特色小镇的重要组成部分。部分小镇在设计中将传统文化与现代精神活动相联系,促成不同群体对小镇的深刻印象。西安白鹿古镇是清末民初中国传统建筑的缩影,对传统建筑修缮比较完善,整个小镇随处可见四合院、门楼、厅堂、戏台、厢房等关中传统建筑,整个小镇显得古朴和精致,给游客以强烈的视觉冲击以及穿越的感受。还有一部分小镇错误地糅合了不同文化,冲淡了当地传统文化,忽视了小镇应有的“文化特色性”。龙田文旅小镇街道全部修整一新,而传统建筑盘龙世居从外观上看都是破损的痕迹,内部却是精美的木雕石刻,把客家老井改成了其他风格,门前的小广场又是苏州园林的模样,违背了客家建筑白墙灰瓦、简约壮美的特点。
为了避免在建设特色小镇道路上走弯路,我们必须坚持以下几点:
一、不能盲目拆除传统建筑和老城区。传统建筑是历史文化的载体,老城区是当地老居民情感依托,要保留地方原有的自然和传统,盲目地拆老建新,只会使小镇失去特色和优势。
二、保护与开发要保持平衡。要在尊重本地历史文化的基础上进行开发,保护当地文化多样性,可以建立传统建筑责任制,改造必须经过授权。
三、创新和个性为特色小镇建设提供灵感。不能简单、盲目地抄袭他人的成功模式,要有创新的思路和观念,突出当地传统建筑与其他地方不同的特点,形成自己的个性,只有这样才能打造真正的特色小镇。
醴陵是株州历史与文化的主要集聚地,它是一个移民城市,文化包容度强。“瓷城古韵”历史文化小镇位于醴陵市渌江两岸,占地总面积5平方公里,总投资约46亿元。整个小镇共分为南岸和北岸,南岸已基本建完,北岸是小镇的核心区域,主要凸显文化功能。北岸的传统建筑东往西依次为青云禅寺、先农坛、千年县衙、清代文庙。其中千年县衙是长江以南保存最完整的清代县衙。青云禅寺原名为南岳行宫,与南岳文化一脉相承,先农坛与清代文庙是第十批省级文物保护单位,也是典型农耕文化和湘楚文化的代表。
我们在规划中没有抛弃传统文化的形,又展现了文化的意。我们在保证小镇基本功能的基础上,也将历史文化结合起来。
1.追本溯源,还原历史场景
我们通过查找县志,找到了醴陵不同时期的传统建筑风貌与脉络,自北岸看状元洲,江北县衙门前一条路,民宅商铺鳞次栉比,将来北城改造及渌水人家的设计风貌,以及寺衙坛等历史建筑的修复与新建。最大限度恢复和保护传统建筑文化,再现古建风貌。
2.旧瓶换新,融入现代元素
清代文庙是整个景区的核心,我们的设计构想是结合现存保留较好的大成殿,建设成一个城市文化休闲广场与旅游景点,承载老城区的停车功能和商业功能。大成门根据照片修复成五间形式,四祠则采用倒座形式。其它建筑根据记载和现状实际情况进行布置,即不破坏原有的布局,又营造了宜人的环境。
3. 承前启后,实现推陈出新
先农坛属于自然神坛,一般是帝王祭祀诸神的地方。我们的设计构想是保留原有建筑,在现有拟建红线往东及北向再扩,东向扩大祭坛南向出口宽度,增加肃穆感,北向增加祭祀空间和配套建筑,太岁殿与庆云宫与现有院落后栋建筑兼用,这样才能将保护和开发保持平衡,既保护了文化的多样性又吸引了人流前去参加祭祀活动,传承农耕文明。
随着人们物质文化水平的提升,对传统文化的保护意识也逐渐增强,历史文化小镇的出现,正是这类意识的体现。传统建筑是传统文化的重要载体,在建设历史文化特色小镇中要重视对传统建筑的应用和保护,突出文化特色,让后人更加直观地见证历史。总体而言,传统建筑在特色小镇中的应用和保护应该采取预防和治理并重的方法,设立保护古镇特色的目标,通过发展旅游业来促进当地经济的发展,从而进一步维护和美化小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