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时代中国共产党长期执政能力建设问题探讨

2019-02-19 08:26
山东青年政治学院学报 2019年1期
关键词:政党法治能力

何 淼

(山东大学 政治学与公共管理学院,济南 250100)

随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党的长期执政能力建设亟需相应提升。中国共产党作为一个成立98年、执政70年、有着450多万个党组织和8900多万名党员的世界第一大执政党,应认清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新要求、新挑战,不断“加强党的长期执政能力建设、先进性和纯洁性建设”[1],以应对日益严峻的执政风险和考验,谋求长期有效的执政地位。

一、中国共产党长期执政能力的基本阐释

党的“长期执政能力”较之于“执政能力”决非提法的简单变化,而是基于“新时代”的时代背景以及历史发展的客观必然,针对新情况新问题提出的新概念。新时代党的长期执政能力与历史上的执政理论一脉相承,是对马克思主义政党学说的发展,是对中国特色政党政治理论的丰富。

(一)党的长期执政能力的理论演进

党的执政能力随着党的执政史不断推进,并随历史任务和执政条件的不断变化而日渐发展。党的执政能力是党执掌国家政权,运用政治、经济、文化等手段,整合社会资源、实现人民意志、解决矛盾冲突的能力。党的执政能力建设始于党在革命根据地的局部执政,经历了全面执政再到长期执政的发展历程。按照时段可以划分为: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党在局部地区的执政能力建设(萌芽时期),新中国成立以来党的执政能力建设(探索时期),改革开放以来党的执政能力建设(发展时期),新时代党的长期执政能力建设(超越时期)。具体而言,在1949年初,以毛泽东为核心的党的第一代中央领导集体便开始探索在执政条件下如何建设党。党的七届二中全会上率先使用了“执政党”的概念,明确指出“党要在全国范围内成为执政党”[2]。1978年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党的工作重心转移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上来。以邓小平为核心的党的第二代领导集体初步回答了在改革开放的条件下如何加强和改进党的建设,构建了中国共产党执政能力建设的基本框架和内容。2002年党的十六大以来,国际国内形势发生深刻变化,党中央明确提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和先进性建设是关系到马克思主义政党的生存、发展、壮大的根本性建设,应“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提高党的领导水平和执政水平”。2004年党的十六届四中全会作出《中共中央关于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的决定》,党的执政能力建设全面展开并向纵深发展。[3]2017年,党的十九大指出新时代应“加强党的长期执政能力建设”,标志着党对执政理论的认识达到新的高度。

(二)党的长期执政能力的概念厘定

“执政能力”是“政党能力”的关键要素,是“长期执政能力”的理论基础。“政党能力”是政党为维系自身生存、发展与发挥作用而养成的基本素质在政党政治实践中所呈现出的技能与本领的总和。[4]包括:管党治党、多党合作、领导社会等基础性能力,长期执政、永葆先进性等关键性能力,制度治党、依法执政等保障性能力,实现党内民主、国家民主、社会民主等目的性能力,以及学习能力、创造能力、净化能力、服务能力等途径性能力。

“执政能力”通常指以执政党为主体,以国家权力系统为客体,依据相关法律和制度,执掌和领导国家政权的能力,可划分为整体性执政能力、各级党委和领导干部的能力、党的基层组织和广大党员的能力三个层次。党的十六届四中全会将“执政能力”概括为:“提出和运用正确的理论、路线、方针、政策和策略,领导制定和实施宪法和法律,采取科学的领导制度和领导方式,动员和组织人民依法管理国家和社会事务,经济和文化事业,有效治党治国治军,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本领。”

“长期执政能力”通常指执政党有效组织掌控国家政权,依照执政纲领实施执政措施,实现长期执政目标与执政理想的综合性能力。[5]长期执政能力是党综合运用政治、经济、法律等手段,在相当长的时期内依法管党治党和治国理政的能力,包括党的科学发展能力、利益调节能力、资源整合能力、依法办事能力和自我净化能力等。党的十九大提出增强党的政治领导力、思想引领力、群众组织力、社会号召力,增强学习本领、政治领导本领、改革创新本领、科学发展本领、依法执政本领、群众工作本领、狠抓落实本领、驾驭风险本领等,可视作对长期执政能力的具体要求。

从传统的“执政能力”到新时代的“长期执政能力”,虽只有两字之差,但内涵却有显著区别,后者是对前者的深化发展。“长期”体现出党对新时代所处历史方位及面临风险考验的清醒认识,标志着党对自身能力建设提出更高更严的要求,明确了党的执政能力建设的着眼点和总目标,形象概括了时代变革中党的执政能力建设的新定位。理解中国共产党的长期执政能力,需明确“从哪里来”、到“到哪里去”以及“怎样到达”问题,即新时代要“建设什么样的党”及“怎样建设党”。

总而言之,新时代“党的长期执政能力”是内涵丰富、形式多样、不断创新、动态发展,以人民的根本利益为遵循,旨在实现长期有效执政,包括政治领导能力、科学执政能力、制度创新能力、战略规划能力、价值引领能力、法治能力、学习能力、组织能力等在内的综合性能力系统。

(三)党的长期执政能力建设的内在要求

党的长期执政能力建设植根于党的根本性质、执政宗旨和成熟的理论指导,来自于确保党长期执政的战略部署和制度安排[6],是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内在要求,有赖于先进的执政主体、成熟的执政理论、明确的执政目标、科学的执政能力。

第一,健康的执政党是长期执政能力建设的前提。没有健康的执政主体,党就会自我崩溃,党的执政地位就会丧失,执政活动就难以顺利开展。先进性和纯洁性是党的本质属性,是党生命力和战斗力的根本所在。党的先进性和纯洁性建设,是关系到执政主体是否健康,能否获得人民群众的支持和拥护,是否具有凝聚力和战斗力的重要问题,故应优化党内政治生态,建成经得起内外考验的马克思主义执政党。

第二,党的执政理论是长期执政能力建设的理论依据。执政能力建设是党的根本性建设,关系到党的生死存亡及国家的长远发展,党执政的全部历史经验和教训是执政理论赖以形成和发展的历史根据。党的长期执政能力建设,必须坚持党的领导,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确保组织的先进性、理论的成熟性、目标的坚定性、方向的正确性。

第三,立足人民的根本利益是长期执政能力建设的首要目标。执政能力建设是党执政后最重要、最根本的建设。始终代表中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是中国共产党执政的基本规律,是党执政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党的长期执政建设必须以人为本、求真务实、清正廉洁。广大党员、干部应真正做到察民情、办实事、求实效,把为人民服务作为天职,坚持权为民所用、情为民所系、利为民所谋。长期执政能力建设的目的是实现民主,帮助支持领导人民当家作主,更好地为人民服务,更好地满足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二、新时代中国共产党长期执政能力建设的现实意义

党的长期执政能力建设是一个动态、持续、优化的建构过程,是党自主、自觉、创新地将执政能力优化、强化的实践过程。随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加强党的长期执政能力建设是跳出“历史周期率”的必然选择,是顺利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必然要求,是新时代实现中国共产党历史使命的根本保障。

(一)党的长期执政能力建设是跳出“历史周期率”的必然选择

党的执政地位不是与生俱来的,而是历史的选择、人民的选择;党的执政地位也不是一劳永逸的,而应不断努力和维护。过去先进不代表永远先进,过去、现在执政不代表永远执政。长期执政政党是指在历史上通过赢得选举、暴力革命和军事政变等方式取得政权并曾连续执政20年及以上的政党。如果以1679年英国辉格党、托利党的成立作为政党产生的标志,世界政党迄今已有340年的发展历史。“其兴也勃焉,其亡也忽焉。”20世纪90年代,原苏联共产党、原东欧社会主义国家共产党、墨西哥革命制度党等大党、老党纷纷垮台的教训表明:不论是通过革命手段夺取政权的执政党,还是通过和平选举手段上台执政的党,在长期执政的条件下,都可能因执政的有效性问题和执政资源的流失而导致执政合法性危机,甚至丧失执政地位。世界政党政治的理论和实践表明,任何政党在发展过程中都不可避免的面临着政党危机和执政考验,“历史周期律”是任何执政党都必须面对的执政难题。执政能力是政党发展的基础,是政党永葆执政地位的关键,拥有强烈的忧患意识和危机意识是政党成熟的标志。在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新时代,不断提高党的执政能力,是确保中共实现长期执政战略目标的根本保证。中国共产党作为有着70年执政历史的大党,更应“居安思危,增强忧患意识,常怀忧党之心,恪尽兴党之责”[7],切实提升党的长期执政能力,以规避政党危机和执政风险。

(二)长期执政能力建设是应对新时代执政考验的必备本领

长期以来,中国共产党基于意识形态、执政绩效和组织形象构建了执政的合法性和有效性,赢得民众广泛且自愿的认可、接受和服从。然而,新时代党面临的世情、国情、党情发生深刻变化,面临的执政风险和考验日趋复杂。党执政时间越长并不意味着执政能力越强,如何避免能力的弱化、钝化,如何不被自己争取而来的权力打垮,是党面临的重大问题。中国共产党是领导人民掌握全国政权并长期执政的党,党的革命、建设、改革的历史,就是中国人民、中华民族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历史。改革开放40年来,中国取得了巨大成就,但也面临着愈发复杂的国际国内问题,世界多极化、经济全球化、文化多样化、社会信息化带来了机遇与挑战,国际金融危机的深层影响仍然存在,传统安全与非传统安全的威胁不容小觑,国家发展的不稳定不确定因素增多,城乡和区域发展不平衡,国家治理能力相对滞后,社会保障体系有待完善,社会矛盾和冲突易发。受市场经济发展及社会转型时期的影响,党面临着精神懈怠、能力不足、脱离群众、消极腐败的四大危险。若要在当前和今后错综复杂的局势中长期执政,党必须具有强烈的忧患意识,提高自我净化、自我完善、自我革新、自我提高能力,优化党员干部的思想作风、工作能力、法治能力、执政水平,以永葆马克思主义执政党的生机和活力。

(三)长期执政能力建设是新时代全面从严治党的根本要求

办好中国的事情,关键在党。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将长期执政能力建设作为主线,贯穿于全面从严治党的过程中。全面从严治党不仅是党长期执政的根本要求,也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根本保证。新中国成立后,中国共产党成为在全国范围内执政的党,主要思考:建设什么样的执政党?如何建设执政党?改革开放以来,党面临许多深层次的矛盾和问题,能否将改革向纵深推进并很好地应对未来的各种挑战,是执政能力建设的重点。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意味着新起点、新使命、新征程,党所处的历史方位、所担负的历史使命、所面临的主要矛盾及国际国内形势也发生了重大变化,党面临的执政问题和执政考验日趋复杂,党应清楚从何处来、现在处于什么方位,更应清楚向何处去,深思如何和实现长期、有效执政。而加强党的长期执政能力建设是顺利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必然要求,是党本质属性的集中体现,是实现新时代党的历史使命的根本保障。[8]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一个长期过程,我国当前仍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在改革开放的实践中,党难免出现制度滞后、能力不足、法规不健全等问题,部分党员、干部对党风党纪日渐松懈,宗旨淡忘、私欲膨胀,理想信念不够坚定,对党不忠诚,个人主义、自由主义等倾向不同程度的存在。尤其是长期执政后,党内逐渐滋生了不思进取、好逸恶劳、享乐主义的思想,“四风”问题突出,贪污受贿、违法乱纪等现象。当前,党处于发展的关键节点,针对党群干群关系出现的新情况,以及党内政治生活中出现的新问题,必须加强党的作风建设,提升党的长期执政能力。

(四)党的长期执政能力是实现“两个一百年”目标的必备本领

当今社会的主要矛盾已由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变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目前正处于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的历史交汇期,为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必须“加强党的长期执政能力建设、先进性和纯洁性建设……把党建设成为始终走在时代前列、人民衷心拥护、勇于自我革命、经得起各种风浪考验、朝气蓬勃的马克思主义执政党”[9]。提升党的长期执政能力,有利于增强党的建设制度化、规范化和科学化水平,增强党治国理政和应对复杂局面的能力,永葆党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中的领导核心地位。党的长期执政能力建设,是对党所处新的历史方位的清醒认识,是对全党增强忧患意识的深刻警醒,是对党执政以来经验教训的科学总结,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全面深化改革、全面依法治国、全面从严治党的必由之路,是着眼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兴衰成败、中华民族前途命运的战略考量,彰显了中共作为马克思主义执政党的政治信仰、政治追求、人民立场和历史担当。

三、新时代中国共产党长期执政能力建设的基本路径

党的执政能力是党生存和发展的关键驱动,党的长期执政能力是新时代党的建设的行动指南。党的长期执政能力建设离不开党的自我净化、勇于革新和发展完善,有赖于法治的保障、民主的达成、治理的优化,有赖于党的政治、思想、组织、作风、制度建设。

(一)加强党的领导,提升党的学习能力和战略规划能力

党具有领导与执政双重功能,党的政党能力也包括执政能力与领导能力两个方面。政党执政是政党领导的实践形式,党的执政能力是政党领导能力的重要体现,然而在现实中,党的领导能力并未随着执政时间的推进而得到有效提升。党员干部的执政权力和管制思维不断强化,领导能力和服务意识相对弱化,原本应尽的服务之责被行使管制之权占据。领导能力不同于执政能力,领导能力主要指通过制定正确的路线方针政策和发挥自身先进性而对国家和社会各方形成影响力和吸引力的本领。作为党和国家前进事业的领导核心,党应不断加强和改善领导能力,提高领导发展的智慧和水平。

党始终把学习作为关乎党的事业兴衰成败的战略任务,长期执政能力的提升有赖于党员干部学习能力的提升。关于学习内容,应以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为基础,深入理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同时掌握工作所需的新知识、新技能,切实提高战略思维、创新思维、辩证思维能力。提升学习能力,还应营造良好的学习风气,避免表面文章和形式主义,通过建立健全制度、激励、约束机制,将学习落到党员干部工作的实处。党的长期执政能力建设还应适应环境、形势和任务的变化,提升创新能力,从理论和实践上回答党面临的新问题。习近平指出:“战略问题是一个政党、一个国家的根本性问题。”[10]党的战略规划能力对于长期执政尤为重要。党自十八大以来,立足世情、国情、党情、民情,深化对党的执政规律、社会主义建设规律、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认识,朝着“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努力。提升党的战略规划能力,应将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实际和时代特征相结合,协调推进“四个全面”,加强基层组织建设,优化党的组织和制度体系,改革和完善党的执政方式,实现执政方式的现代化。

(二)全面从严治党,提升党的治理能力和执政水平

党的执政能力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广大干部党员的领导能力、工作能力、学习能力、价值引领能力,故应优化政党治理,加强党员队伍建设。党员的数量和质量是党员队伍建设的基本维度,政党的良性发展有赖于党员质量的提高,能否处理好数量与质量的关系到执政党的兴衰。中国共产党是世界上党员数量最多的执政党,管党治党的任务艰巨,故应加强理论学习和组织培育,全面推进政治建设、思想建设、组织建设、作风建设、纪律建设和制度建设,完善党和国家的反腐倡廉体制机制,完善党的干部教育制度、干部考核评价体系和干部监督机制,实现全面从严治党向纵深发展。唯有切实做到治党理论科学严密与党的领导坚强有力、治党制度系统完备与治党举措严格规范、治党目标明确坚定与干部队伍过硬,才能实现科学执政、民主执政、依法执政,进而实现长久执政。

党的长期执政能力建设贵在执行。执行力是执政能力的重要体现,执政能力需落实到具体的执政活动中才能取得实效,党的先进性也体现在党员干部的治国理政的具体实践中。长期执政能力应满足经济发展和人民不断变化的利益需求,广大党员干部应不断提高驾驭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应对国际局势和处理国际事务的能力。基于此:应将长期执政能力建设的宏大目标分解、细化为每个党组织和党员的思想和行为要求以及工作标准;应全面从严治党,营造良好的政党生态,促使每个成员和组织以高标准严格要求自己,抓住执政能力建设的每个环节、步骤和要求;针对执政能力建设中的偏差,应及时修正,加强对党员干部的监督,确保其执政质量和成效。

(三)加强作风建设,厚植党长期执政的群众基础

执政基础是指党依靠谁执政。世界政党兴衰发展的历史表明:党的执政基础越牢固,执政地位便越巩固。党的执政之基在人民,党长期生存和永续发展的力量源泉在人民,党的政治生命取决于人民的认同和支持。党群关系的密切程度是检验党的长期执政能力强弱的关键,获取多数民众认同是政党长期执政的必备条件。早在1945年,毛泽东针对“历史周期律”指出:“只有让人民来监督政府,政府才不敢松懈。只有人人起来负责,才不会人亡政息。”[11]党来自人民、服务人民。历史证明:党执政的最大优势是密切联系群众,最大危险是脱离群众。习近平指出:“历史是人民书写的,一切成就归功于人民。只要我们深深扎根人民、紧紧依靠人民,就可以获得无穷的力量,风雨无阻,奋勇向前。”[12]历史、现实、未来昭示中共只有始终保持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不断获取民众认同,才能永葆长期执政地位。中国共产党应密切党同人民群众的制度化联系,切实履行“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的政治承诺。

习近平指出:“作风问题关系人心向背,关系党的执政基础”。[13]“保持党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是一个永恒课题,作风问题具有反复性和顽固性,不可能一蹴而就、毕其功于一役,更不能一阵风、刮一下就停,必须经常抓、长期抓。”[14]“执政党的党风问题是关系党生死存亡的问题。”[15]党的作风好坏是关系党能否赢得民心、联系群众的关键,是关系党能否长期执政和履行执政使命的重点。党风廉政建设与反腐败的斗争关系到党和国家的生死存亡。当前人民群众对于反腐败工作的期望与取得的成绩仍存在差距,故应进一步加大反腐力度,发挥监督对于权力的制约作用,培养干部的自律精神。党自十八大以来,全面深入整顿党的作风,推动党风政风的改善,增强党的凝聚力向心力感召力。十八届六中全会通过了《关于新形势下党内政治生活的若干准则》,对新形势下党内政治生活做了系统规范。党的十九大强调加强党的长期执政能力建设、先进性和纯洁性建设。新时代长期执政能力建设应抓好党的作风建设,优化党内政治生态,巩固党的执政地位。

(四)规范政党权力,提升党的法治思维和法治能力

依法治党主要是依法治权,法治是治国理政的基本方式,法治能力是长期执政能力的核心要素,是法治中国建设的迫切诉求,是国家治理现代化的必然选择。党的执政时间越久,党内难免出现精神懈怠,官本位、权本位现象严重,部分干部迷恋甚至依赖执政权力,权力出现错位、失位、越位,缺乏监督的权力必然导致腐败。这些都是长期执政能力建设的严峻考验。党内不允许有不受制约的权力,也不允许有不受监督的特殊党员,必须加强反腐建设,着力构建不敢腐、不能腐不想腐的体制机制。中国共产党作为国家治理的主体,必须遵从执政规律,调整执政方式,顺应社会形势,加强政党变革,通过法治方式,规范政党权力,保障政党权利,防止权力的私有和异化。

党的执政能力主要体现在党的各级领导干部的执政能力。虽然党的执政能力整体上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不断提升,但各级领导干部的执政能力仍存在许多不足。当前一些党员干部的法制观念淡薄,依法办事能力不强,习惯用行政手段、强迫命令、家长制,不善于按照法律法规办事。党的法治能力是指党拥有法治思维,运用法治方式,依法治党管党和治国理政的能力。党员、干部是政党法治和国家法治的重要组织者、推动者、落实者,其法治能力的高低关系到法治建设的成败、关系到党的长期执政地位的稳固、关系到党的长期执政能力的高低。根据新时代中国特色主义的新实践,为更好地适应法治建设的需求,各个地域、机构、层级的党员、干部,应尊法、学法、守法、用法,提升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依据国家法律依法治国,按照党内法规从严治党,融合法治思维、深化法治实践,推动党的长期执政能力建设。

猜你喜欢
政党法治能力
消防安全四个能力
巴西主要政党党的标志概观
世界政党与国家治理丛书
送法进企“典”亮法治之路
大兴学习之风 提升履职能力
反家庭暴力必须厉行法治
你的换位思考能力如何
以德促法 以法治国
国外政党加强和创新群众工作述评
治理下的法治与法治下的治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