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南省人民政府研究室党组成员、副主任
改革开放40年来,云南省严格按中央各阶段的部署要求和云南的实际,大力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市场经济体制机制不断完善,特色优势产业培育成效显著,人民群众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不断提升,为云南与全国同步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市场化改革方面。一是价格改革。改革开放以来,云南价格改革经历了商品价格仍以国家统一定价为主(从1978~1984年),价格改革实行以放为主、调放结合(1985~1989年),“管、调、放”相结合的价格政策,以稳为主,疏导价格矛盾(1990~1991年)。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价格改革进一步深化,逐步形成了由市场决定价格的机制,云南省近98%的商品及居民服务的价格和供求已由市场决定。二是确立企业的市场主体地位。 国有企业方面,云南省国有企业成为市场主体经历了3个阶段。初始阶段(1978~1984年),主要任务是贯彻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精神,着力改变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模式下政府对企业生产经营活动及其收益的集中控制,对国有企业进行放权、让利、扩权试点,调整政府与企业的利益分配关系。全面展开阶段(1985~1991年)以党的十二届三中全会为标志,推进扩大企业经营自主权试点。重点是政企职责分开,所有权和经营权适当分离,让国有企业自主经营、自负盈亏。转机建制阶段(1992~2002年),国有企业建立了适应市场的体制机制。民营经济方面:通过实施商事制度改革,解决了一批社会关切、市场主体期盼的热点难点问题,进一步优化了营商环境,有效激发了经济社会发展内生动力。截至2018年10月底,全省实有各类市场主体290.61万户,比改革前增长59.57%。三是政府调控市场方面的改革。主要是取消了一大批政府审批事项,把应该由市场决定的事项交由市场自主调节。党的十八大以来,省级先后取消行政审批事项509项、下放280项。全省各级政府部门全面取消了非行政许可审批事项,实现法外审批全部清零。精简和取消行政审批中介服务事项162项。通过政府权力“瘦身”,将企业和市场能够自主决定的事项交还企业和市场。2018年,在全省范围内部署开展企业开办时间再减一半、项目审批时间再砍一半、政务服务一网办通、企业和群众办事力争只进一扇门、最多跑一次,凡是没有法律法规依据的证明一律取消“六个一”行动,有效激活市场活力。
产权制度改革方面。2002年3月,中共云南省委、省政府出台《关于深化国有企业改革的若干意见》,决定用三年左右时间,以产权制度改革为突破口,全面有序地深化国有企业改革,针对不同企业的不同实际情况,重组、改造、培育壮大一批,有序退出、转让一批,破产、关闭淘汰一批,退二进三转产一批。到2005年4月,全省87.4%的国有企业都进行了不同形式的改革改制。2018年11月,中共云南省委、省政府出台《云南省深化国有企业改革三年行动方案(2018~2020年)》,确定了“1+1+X”的改革思路,为云南省国有企业产权制度改革,推动国有企业做强做优做大指明了方向和路径。
经济增长实现新突破。2017年,云南省实现生产总值16531.34亿元,比1978年增长238.4倍,年均增长10%。特别是2018年1~3季度云南省实现生产总值11619.76亿元,同比增长9.1%,增速位居全国第一位;人均GDP达到34545元,比1978年增长151.9倍,年均增长8.7%;固定资产投资比1978年增长1227.4倍,年均增长20.0%。
三次产业结构不断优化。三次产业结构从1978年的42.7∶39.9∶17.4 优化为 2017 年的 14∶38.6∶47.4,表明云南省过去农业主导型的局面发生较大改变,第二产业比重逐步降低,第三产业主导地位凸显,经济转型升级加快。
基础设施建设迈出新步伐。公路通车总里程从1978年的4.18万公里增长到2017年的24.3万公里,其中高速公路总里程从1996年第一条昆嵩高速公路零的突破到2017年的5022公里;2017年建成15个民用机场,还有5个机场在建,成为国内拥有机场多、机场标准高的省份之一;全省内河通航里程从1978年的1263.5公里增长到2017年的4293.82公里;随着沪昆高铁、云桂高铁的开通,云南进入高铁时代,泛亚铁路东线、西线、中线建设有序推进。
民营经济迸发活力。云南省民营经济在鼓励非公有制经济发展的制度变迁中,从无到有,从小到大,迅速崛起。非公经济增加值占地区生产总值比重从2005年的35%提高到2017年的47.2%(非公经济增加值从2005年开始统计)。
开放型经济取得新进展。云南省深挖对外开放优势,逐步形成全方位多层次宽领域的对外开放格局。特别是随着“一带一路”和面向南亚东南亚辐射中心建设向纵深推进,云南从开放“末端”走向了“前沿”。2017年全省进出口总额233.94亿美元,比1978年增长223.9倍,年均增长14.9%;重点开发开放试验区、综合保税区等开放平台功能作用不断增强,成功举办5届南博会,设立了26个驻外商务代表处,2017年云南省实际利用外资增速排名全国第三。
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推进,云南省依次提出大力培育4大支柱产业、5大支柱产业、着力推进8大重点产业发展、全力打造世界一流“绿色能源”“绿色食品”“健康生活目的地”三张牌的产业发展思路。经过40年不断发展壮大,2017年工业增加值首次突破4000亿元大关,达4264.7亿元,比1978年增长203倍,年均增长10.8%。经济发展形成了烟草、生物资源开发、电力、旅游和矿产5大支柱产业,正在着力推进8大重点产业发展,全力打造世界一流三张牌。2017年烟草制品业增加值实现1220.48亿元,云南中烟(含省内及新疆、乌兰浩特卷烟厂)实现税利1123.04亿元,其中省内企业实现税利1076.96亿元。云产卷烟全国商业销量953.46万箱,全国市场份额占比为20.12%。全省能源行业完成增加值863.76亿元,可比价同比增长26.1%,占全省规模以上工业完成增加值的22.28%,仅次于烟草产业,成为全省经济增长的重要动能。全省电力装机8905万千瓦,占全国发电装机总量17.7亿千瓦的4.83%,排名全国第六位。发电量2730.09亿千瓦时。生物医药和大健康产业实现主营业务收入约2555亿元,正在成为云南发展潜力最大的产业。旅游产业累计接待国内游客5.67亿人次,海外旅游者667.69万人次,实现旅游总收入6922.23亿元。信息产业增加值完成428亿元,实现主营业务收入1004亿元。高原特色现代农业总产值达3383.1亿元,农业增加值达2098.2亿元,农产品加工产值达2198亿元。食品与消费品制造业主营业务收入达2000亿元左右。装备制造业完成工业增加值155.37亿元,完成主营业务收入686.86亿元。
改革开放40年是云南脱贫致富的40年,全省扶贫攻坚工作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绩。改革开放以来,中共云南省委、省政府团结带领全省各族人民矢志不渝、接力奋斗,先后经历了救济式扶贫、开发式扶贫、精准扶贫三个阶段。党的十八大以来,全省还有556万贫困人口。2017年全省贫困人口净减少115万人,实现1500个贫困村出列、15个贫困县脱贫摘帽,贫困发生率下降到9.89%,贫困地区农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由7847元增加到8695元,增速高于全省平均水平3.47个百分点。2018年,15个县通过国家专项评估检查正式退出贫困县序列,云南历史上首次实现贫困县数量减少,预计全省可实现150.36万贫困人口净脱贫,1850个贫困村达标出列,33个贫困县有望脱贫摘帽。
改革开放40年是云南人民生活翻天覆地变化的40年。人们吃穿住行游等生活状况得到了根本性的改变,各项民生事业都得到了飞速发展,物质文化空前丰富,“幼有所育,学有所教,劳有所得,病有所医,老有所养,住有所居,弱有所扶”的社会保障初步形成,而且还在持续不断改进。2017年,云南省城镇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30996元,比1978年的327.7元增长93.6倍;农村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9862元,比1978年的130.6元增长74.5倍;城乡居民储蓄存款余额由1978年的3.24亿元增加到2017年的13164.69亿元,增长4062.2倍。教育投入不断增加,地方财政用于教育支出达1001.65亿元,占财政支出比重17.5%。2017年,全省普通高等学校在校人数70.59万人,比1978年增长43.4倍;普通中学在校生数270.69万人,比1978年增长1.1倍。地方财政用于文化体育与传媒支出不断增加,2017年达71.11亿元,比1978年增长618倍。全省广播、电视人口覆盖率分别达98.39%和98.66%,比1978年分别提高68.39和81.66个百分点。卫生事业投入不断加大,2017年医疗卫生与计划生育支出548.19亿元,比1978年增长887.6倍。全省共有医疗卫生机构24688个,比1978年的5529个增长3.5倍;医疗卫生机构拥有床位数27.48万张,比1978年的5.97万张增长3.6倍;卫生技术人员28.39万人,比1978年的6.55万人增长3.3倍。2017年全省参加基本养老保险、基本医疗保险人数分别达到59.37%、92.98%,其中参加城镇职工基本养老保险人数为591.45万人,比1988年的69.38万人增长了7.5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