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学的地理空间及其建构方式

2019-02-19 07:21
社会科学动态 2019年1期
关键词:文学作品建构文学

杨 子

作为中国比较文学发展的新方向,文学地理学批评亟需建立起自己的理论基础与理论体系。不仅如此,其理论基础与理论体系的提出与完善,对文学批评理论的建构同样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任何学术研究的最本质要求,就是要有相对于前人而言的新的见解,新的见解往往要用新的概念与术语才能够表达,在此方面‘旧瓶装新酒’是可笑的,同时也是很艰难的。”①近年来,随着越来越多的专家学者关注到文学地理学研究,文学地理学批评研究也随之受到注目。但文学地理学想要得到长久发展,就必须从理论上对其中一些模糊的概念进行解释说明。作为核心概念之一,地理空间是研究文学地理学不可缺失的一环。因此,本文拟从何为“地理空间”、地理空间建构的基本模式、空间批评与文学地理学批评对比分析三个方面予以理论探讨。

一、文学作品中的地理空间形态

作为研究文学地理学的关键理论术语,对“地理空间”这一概念的掌握尤为必要。因为“如果只是关注时间,则只是一部编年史;如果同时关注空间,则可能是一部时空混合的真正的文学历史叙述”。②对文学作品而言,空间、场所、地理位置、区域等要素是一个作家在文学创作中不可避免的要素。然而地理空间不仅仅出现在文学地理学批评中,还出现在很多其他不同领域与不同批评方法中。因此,对两者予以梳理显得很有必要。

在理解文学地理学中的“地理空间”之前,应该要了解什么是“空间”。《现代汉语词典》 (2002年增补本)认为,“空间”是“物质存在的一种客观形式,由长度、宽度、高度表现出来。是物质存在的广延性的表现:三维空间”。③可见,“空间”主要是以一种三维形式存在。与此相类似,《辞海》中对“空间”的定义主要有四种,前三种定义分别是宇宙空间、外层空间与一定的范围,第四种定义则是:“在哲学上与‘时间’一起构成运动着的物质存在的两种基本形式。空间指物质存在的广延性;时间指物质运动过程的持续性和顺序性。”④在这里,突出了“空间”具有广延性的特点。《地理学词典》中对于“空间”一词的定义是:“物质存在的广延性。就宇宙而言,空间是无限的;就具体事务而言,空间是有限的。自人造卫星上天后,宇宙空间往往简称空间。地理学上的空间是指地球上的空间,即以地表为基准,上下延伸到人类活动所能达到的地下和天空在内的一个圈带。在度量上是一个三维(长、宽、厚)空间。对地球上众多的空间现象,国外有些学者把它分作景观空间、经济空间、文化空间、生活空间和聚落空间等。”⑤这里同样是针对“空间”的广延性来进行概述的,并且认为“空间”可以分为有限和无限两种,宇宙空间是无限空间,地球上的空间是有限空间。《新华字典》中认为“空间”是“一切物质存在和运动所占的地方”⑥,“空间”在此被具体化了。学者唐晓峰在其《文化地理学释义——大学讲课录》一书中也谈到“空间”,认为“空间”是地理学基本概念之一,但并没有解释什么是“空间”,只是在其著作第八章中将“空间”按照功能划分为三层,认为“第一层空间是生产、生活空间;第二层空间是社会空间;第三层空间是文化空间。它们之间既有区别,又有联系。因为人的活动是多样的,与其对应的人文空间、文化空间也是多样的”。⑦英国学者迈克·克朗在其著作《文化地理学》中对“空间”作出四种划分:“第一种依据是人身体所处的位置形成的‘实用’空间(如上、下、左、右);第二种是我们的意图,我们注意的中心形成的观察空间,它是以观察者为中心的;第三种是由文化结构和我们的观念而形成的存在空间,这是一种充满社会意义的空间。以上三种空间的定义都是根据它们与人类的经历或任务的关系来确定的。第四种认知空间,即我们如何抽象地构筑‘空间’关系的模式。”⑧可见,迈克·克朗主要是依据空间与人类的经历的关系来进行划分的。此外,学者周尚意等人在其《文化地理学》一书中直接指出“空间”具有抽象性、不同空间具有相同本质特征以及不随时间变化等三个显著特点。他认为这三个特点是可以转化的,而转变主要是因为文化发挥了重要作用,“文化作为人文地理环境中最重要的要素,和其他环境要素一道,使抽象的空间转化为具体、异质、变化的地方”。⑨

根据不同文献材料对“空间”作出的不同解释,可见划分标准不同,“空间”的定义也有所差别。新的问题随之到来:文学地理学中所讨论的“地理空间”和其他领域经常出现的“地理空间”是一样的吗?答案当然是否定的。其间存在的最大区别,就是文学地理学中出现的“地理空间”都只出现在文学作品中。对此,学者梅新林认为在文学地理学存在着外层空间与内层空间,外层空间属于真实而非虚构的历史空间,“是文人群体,文人群体的聚合与流向随时都在改变并最终决定着文学版图的整体格局与演变方向”⑩,而内层空间是虚构而非真实的文学空间。学者曾大兴在其《文学地理学概论》一书中对“地理空间”作出明确定义:“文学作品的地理空间,是存在于作品中的由情感、思想、景观(或称地景)、实物、人物、事件等诸多要素构成的具体可感的审美空间。”⑪可见,文学地理学中的“地理空间”有两个重要特点:其一是地理空间只存在于文学作品之中,其二是文学地理学中的地理空间是一种审美空间。曾大兴在其《文学地理学的研究方法》一文中,进一步对“地理空间”作出阐释:“文学作品的地理空间是指存在于文本中的以地理物象、地理意象、地理景观(地景)为基础的空间形态,如山地空间、平原空间、海洋空间、草原空间、乡村空间、都市空间等等,这种空间从本质上讲乃是一种艺术空间,是作家创造的产物,但也不是凭空虚构,而是与客观存在的自然或人文地理空间有重要的关系。”⑫学者杜华平认为:“‘地理空间’是地理学的名词,作为以文学为本位的文学地理学,还要重点关注文学中的地理空间。因而‘文学地理空间’,也即文学家创造的二度地理空间,或者可说是具有文学意义的地理空间,有时也可称之为‘诗意的地理空间’,理应成为文学地理学的核心概念。”⑬他强调了文学地理学中地理空间的文学性。学者邹建军则认为,文学地理学中的地理空间是“指作家在文学作品中所创造的与地理相关的空间,如由自然山川、花鸟虫鱼所构成的地理空间意象。文学的地理空间与地球的形态及其要素的构成分不开”⑭,通过将文学作品中的空间与地理相结合的方式来对地理空间进行定义。台湾学者范铭如则认为,文学中的空间“主要是讨论象征或再现的议题,讨论文本里再现的地景跟外缘环境的相似、差异、或是某个空间意象在文学作品里的意义、作用或被描述的策略”。⑮除此之外,杜雪琴在《易卜生戏剧地理空间研究》一书中对“地理空间”也曾下过定义:“地理空间是作家在地理景观与地理意象的基础上,通过艺术构思与艺术想象方式所建构起来的审美空间,它大于地理景观与地理意象,是作品中存在的具有象征意义与文化内涵的美学时空体。”⑯她认为文学地理学中的地理空间有三个特点:第一,地理空间是在地理景观与地理意象的基础之上建立起来的;第二,地理空间是通过艺术构思与艺术想象的方式建构的;第三,地理空间是具有象征意义与文化内涵的审美空间。

作为文学地理学的关键理论术语之一,搞清楚何为“地理空间”是研究文学地理学的重要一环。综上所述,笔者认为文学地理学中的地理空间是指在文学作品中出现的,由作者将现实中的景观、意象、实物等要素通过艺术还原与艺术虚构的方式建立起来的一种文学审美空间,它既来源于现实又高于现实。

二、文学地理空间的建构方式

纵观中外文学作品,可以发现几乎每部文学作品都存在着地理空间。从文学体裁上看,无论是小说、诗歌、散文还是戏剧,几乎所有文学体裁下的文学作品中都存在着一个或者是多个地理空间。这些地理空间的建构都是作者经过多重构思而成,对于理解整部文学作品来说有着十分重要的价值和意义。研究作者在其文学作品中建构地理空间的基本模式,不仅可以使我们更深入地阅读与研究文学作品,还能从文学地理学这一全新视角对文学作品予以深度解读。而根据划分标准的不同,文学作品中的地理空间显然有着不同的模式。

首先,根据文学作品中的地理空间是否来源于现实,我们可以把文学作品中的地理空间分为现实空间、想象空间以及现实与虚构交叉混合的地理空间。现实空间指存在于文学作品中的、来源于现实生活的地理空间,这样的地理空间具有高度的写实性与真实感。如杜甫在《秋兴八首》 (其一)中所写的巫山和巫峡即是现实空间,诗中杜甫将暮秋时节的巫山和巫峡的萧森展现得淋漓尽致。朱自清《荷塘月色》中的月下荷塘也应是属于现实空间,因其有着真实的现实依据。想象空间指存在于文学作品中的完全由作者虚构而成的地理空间,作者在创作这一类地理空间时多经由想象建构而成。如挪威戏剧家易卜生在《培尔金特》中所创造的位于龙德山上的森林,就是一个想象空间,龙德山上住着一群可怕的山妖,那里是山妖的世界,环境是黑暗、令人不适的,这样的环境让主人公金特倍感压抑。山妖的世界显然是非现实生活世界,这一地理空间的建构是作者通过虚构和想象的方式来完成的。又如文学家范仲淹虽没去过岳阳楼,却写出著名的《岳阳楼记》,文中岳阳楼也可以说是作者想象的产物。现实空间和虚构空间交叉混杂的空间则指存在于文学作品中,虽来源于现实生活,但却经作者艺术加工处理过的地理空间。当作者在建构其作品的地理空间时,不可能完全客观真实地对现实地理空间照搬入文学作品中,这种类型的地理空间存在于大部分文学作品中。如海明威在《老人与海》中创作了“大海”这一空间,作者自己并没有在海上捕鱼时与鲨鱼搏斗的经历,故事是他根据朋友富恩斯特的经历来创作的,文中很多关于大海的描写都是作者根据朋友的描述和自己的想象来共同完成的。由此可见,把文学作品中的地理空间分为现实空间、想象空间以及现实与虚构交叉混合的地理空间,客观上是可行的。

其次,根据作家在文学作品中创作的地理空间的地理特征,我们可以把地理空间分成森林空间、草原空间、海上空间、海岛空间、平原空间、山地空间、高原空间等不同类型的地理空间。如比利时剧作家梅特林克在其作品《青鸟》中关于“樵夫的茅舍”这一空间的描写,就属于建筑空间。剧中作家把“樵夫的茅屋”这一空间较为详尽地描摹了出来,连屋内摆设都一一列举了出来。又如陶渊明在《归园田居》 (其一)中,描写的则是闲适的田园空间。

最后,根据文学作品中的地理空间中时空出现的顺序,我们可以把文学作品中的地理空间分成时空一致型地理空间、时空顺序型地理空间、时空倒置型地理空间以及时空回旋往复型地理空间这四种不同类型。时空一致型地理空间,指在一部文学作品中从头至尾处于同一个时空的地理空间,这经常出现在诗歌、散文以及短片小说中。如毛泽东《沁园春·长沙》中设置的即是时空一致型地理空间,无论时间还是空间,诗中并没发生改变,时间是深秋某一天,空间是湘江之上橘子洲头。时空顺序型地理空间,指在一部文学作品中随着时间向后推移,空间也随之改变,这经常出现在完全按照时间顺序进行文本建构的作品之中。如《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其地理空间就是随着时间向后推移而改变的。故事开始时间是赵惠文王十六年,秦王听说赵国得和氏璧后想用十五城来换,空间是在赵王的宫殿上;随后蔺相如出使秦国,地理空间是在章台之上;秦王斋戒五日之后,地理空间则转换至秦国朝堂之上;而后时间推移至秦国攻打赵国占领石城之时,地理空间则在西河外渑池之上。时空倒置型地理空间,指在一部文学作品时间是通过倒叙形式来构建的,其地理空间随着时间倒叙而转换。如朱自清的《背影》,即是通过倒叙方式来构建的,篇首便开宗明义叙述心中对父亲的怀念,而后回忆起父亲送我上车的场面。时空回旋往复型地理空间,指在一部文学作品中时空回旋往复出现。如鲁迅《记念刘和珍君》一文,作品开头记录时间是在中华民国十五年三月二十五日,也是北京师范大学在给刘和珍与杨德群开追悼会的那一天,地理空间是在开追悼会的礼堂外;而后随着先生回忆的展开,时间向前追溯至民国十四年夏天,地理空间则转换至宗帽胡同;再后时间又向后推移至眼前,地理空间则转换至鲁迅家中。

由此可见,划分标准不同,文学作品中地理空间的基本模式也就不同。根据文学作品中的地理空间是否来源于现实,我们可以把文学作品中的地理空间分为现实空间、想象空间以及现实与虚构交叉混合的地理空间。而根据文学作品中的地理空间中时空出现的顺序可以把文学作品中的地理空间分成时空一致型地理空间、时空顺序型地理空间、时空倒置型地理空间以及时空回旋往复型地理空间这四种不同类型的地理空间。在用文学地理学的研究方法去分析一部文学作品的地理空间时,我们应该根据作品本身的特色来对其地理空间进行研究分析。

三、空间批评与文学地理学批评的差异性

研究文学地理学中的地理空间时,不可避免地会谈到西方学者提出的空间批评。因此,将文学地理学批评与空间批评进行对比分析,不仅能够认识二者的差异,还能更深入地了解文学地理学中的地理空间概念。

首先,空间批评与文学地理学批评出现的背景不同。空间批评是20世纪下半叶西方社会在经济、政治、文化等各个领域都出现了不同程度危机,导致国家空间对社会公共空间以及私人空间的牢牢控制,在这种大背景下人们开始深度反思,空间批评应运而生。而文学地理学批评则是在中国学者邹建军教授等人基于对西方作家作品研究,特别是对古希腊悲剧、19世纪英国浪漫主义诗歌与美国华裔小说的研究基础上形成的理论构建。

其次,空间批评和文学地理学批评的基本概念不同。空间批评是20世纪后半叶由西方学者提出的一种批评方法,也是在“空间转向”提出之后空间理论实践在文学领域的批评方法。“就空间批评的内在逻辑结构而言,其作为一个完整的生命体,其内部存在着一个由三元素(交互主体、语言、权利)构成的有机结构,亦即‘交互主体’作为空间批评的考察范式与理论骨干(框架)、‘语言’作为空间批评的考查方式与理论呈现(途径)、‘权利’作为空间批评的考察路向与内在质素(目标)此三个部分标识出来的空间批评的内在力场。”⑰文学地理学是由中国学者提出来的一种批评与研究文学的方法,也是近年来开始形成的批评与研究文学的一个新领域。作为文学地理学的重要关键词之一,虽然目前国内学者对文学地理学中的地理空间没有一个统一的定义,但笔者认为文学地理学中的地理空间是指在文学作品中出现的,由作者将现实中的景观、意象、实物等要素通过艺术还原与艺术虚构的方式建立起来的一种文学审美空间,它既来源于现实又高于现实。因此,从概念来说,空间批评和文学地理学中提到的地理空间是完全不同的。

再次,空间批评和文学地理学批评的关注点不同。作为20世纪西方兴起的一种批评办法,空间批评主要关注人类与空间的关系,以及文学与空间的关系,重点是从空间角度研究作家作品等文学现象。“现有的所谓空间批评,主要包括对文学作品中所体现出来的空间观念的分析,对具体的文学作品中空间形态的分析,比如在一个小说作品中作家建构了什么样的空间形式,这种空间是采用什么样的方式建构起来的,作家为什么要建构这样的空间形式等。”⑱在很大程度上空间批评是一种偏向于哲学意义的寻求。而文学地理学批评从根本上认识到了“地理”具有的决定性与关键性的意义,在进行文学理论研究过程中,更注重的是从作家作品本身出发对作品予以深度解读。因此,从二者的关注点可见空间批评与文学地理学批评是有着很大的差别的。只有将二者进行更好地区分才能更好地掌握这两种不同的批评方法。

最后,空间批评和文学地理学批评的研究内容不同。前者是在空间转向研究过程中出现的一种批评方法,而“‘空间转向’作为20世纪后半叶西方知识及政治领域进程中最为显著的理论路向之一,发展至现在,其所标识出的‘空间理论’已在社会学、经济学、地理学、文学等领域显现出了显著的影响力。特别是近年来,空间转向已发展为一种自觉地社会哲学社会科学哲学中的范式,形成了一种跨学科的范式”⑲。因此,空间批评主要是在研究建筑学、经济学、地理学、人类学、历史学、哲学、社会学等学科的基础上结合女性主义、殖民主义、身份认同等理论来展开研究的一种批评方法,对其他学科的发展也有着重大意义:“空间转向对历史唯物主义的研究具有重要的意义;对社会哲学和社会科学哲学有重要的意义。人文和社会科学中,空间成为一种范式、共同的视野和话语;对我们理解和解决当代社会中的城市问题有重要意义”。⑳而文学地理学批评更多是针对文学作品本身而言,文学地理学批评主要包括对作家生长与成长的地理环境、对作家所关注的自然地理形态、对作品中自然山水描写形态与方式、对作品中地理空间建构形态与方式等因素的深层分析,这些都是构成文学地理学批评与研究的主要内容与重要方式。

文学地理学批评是中国比较文学发展的新方向,也是由中国学者提出的一种全新的文学批评方法。只有建立起自己的理论基础与理论体系,文学地理学批评才能得到长足的发展。而深入研究文学地理学中的地理空间,显然有助于促进文学地理学核心概念的完善与相关理论体系的发展。

注释:

①② 邹建军:《文学地理学批评的十个关键理论术语》,《内江师范学院学报》2015年第1期。

③ 中国社会科学院语言研究所词典编辑室编:《现代汉语词典》,商务印书馆2002年版,第720页。

④ 辞海编辑委员会编:《辞海》第6版,上海辞书出版社2009年版,第1252页。

⑤ 地理学词典编辑委员会编:《地理学词典》,上海辞书出版社1983年版,第455页。

⑥ 中国社会科学院语言研究所编:《新华字典》 (第10版),商务印书馆2004年版,第264页。

⑦唐晓峰:《文化地理学释义——大学讲课录》,学苑出版社2012年版,第169页。

⑧[英]迈克·克朗:《文化地理学》,杨淑华、宋慧敏译,南京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第141页。

⑨ 周尚意、孔翔、朱竑:《文化地理学》,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年版,第259页。

⑩ 梅新林:《文学地理学:基于空间之维的理论建构》,《浙江社会科学》2015年第3期。

⑪ 曾大兴:《文学地理学概论》,商务印书馆2017年版,第143页。

⑫ 曾大兴:《文学地理学的研究方法》,《人文杂志》2016年第5期。

⑬ 杜华平:《文学地理学研究的突围与概念体系的建构》,《临沂大学学报》2016年第3期。

⑭⑱ 邹建军:《文学地理学批评的十个关键词》,《安徽大学学报》 (哲学社会科学版)2010年第2期。

⑮范铭如:《文学地理——台湾小说的空间阅读》,麦田出版社2008年版,第35页。

⑯ 杜雪琴:《易卜生戏剧地理空间研究》,武汉大学出版社2015年版,第34页。

⑰⑲ 戴彧:《空间批评论》,江西师范大学2013年博士学位论文。

⑳ 强乃社:《空间转向及其意义》,《学习与探索》2011年第3期。

猜你喜欢
文学作品建构文学
当文学作品扎堆影视化
为什么文学作品里总会出现“雨”
我们需要文学
情境—建构—深化—反思
残酷青春中的自我建构和救赎
建构基于校本的听评课新文化
“太虚幻境”的文学溯源
建构游戏玩不够
商业精神在唐代文学作品中的体现
我与文学三十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