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柏顺
劳动竞赛又称“社会主义劳动竞赛”,是社会主义劳动者为完成和超额完成国民经济,推动社会经济的进步而开展的竞赛活动。这种传统的劳动竞赛,曾为推动我国社会主义经济建设发挥了巨大作用。十九大明确提出我国将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要贯彻新发展理念,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在新经济形式下的劳动和技能竞赛的组织方式必然要发生新的变化。为了能更充分发挥劳动者的积极性、主动性和首创精神,增强广大劳动者的集体主义精神,创造和推广新的生产技术和操作方法,浦东新区总工会在劳动和技能竞赛的组织方式上进行了不断探索,下面以“康桥杯”机器人和集成电路大赛为例,介绍新经济形式下劳动和技能竞赛组织方式的变化。
习近平总书记在同全国总工会新一届领导班子集体谈话时曾强调指出,各级工会要围绕树立新发展理念、推动高质量发展、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引导职工以“当好主人翁,建功新时代”为主题,深入开展各类竞赛活动。
在新经济形式下,传统的劳动竞赛模式存在一些不足。一是缺少创新,竞赛项目多年不变,主要集中在比速度、比质量、比节能、比服务等,参赛人员、比赛方式、奖励方式很少有变化,不论是组织方还是参赛职工都有了懈怠感。二是认识不足,许多企业行政认为劳动竞赛无非就是一种形式,甚至有企业主认为劳动竞赛浪费了生产时间,参与比赛获奖的职工有可能被挖墙脚,不愿派职工外出参加竞赛。三是缺乏双赢机制,职工渴望通过比赛学到新的技能,增长见识,甚至希望通过比赛获奖得到企业认可而增加收入。所以工会在组织劳动竞赛时,必须要站在时代最前沿,引领职工学习最新的技能,创新竞赛项目,探索双赢模式,比如契约化劳动竞赛,形成新时代劳动竞赛的新机制。
《关于围绕“四高”战略及更高质量发展大局推进新时期浦东新区产业工人队伍建设改革行动方案(2019—2021)》中明确要深化浦东劳动和技能竞赛品牌体系建设,要以全国引领性劳动和技能竞赛为契机,围绕科创中心建设和长三角一体化发展国家战略,聚焦“中国芯”“蓝天梦”“创新药”“未来车”“智能造”“数据港”等硬核产业,聚焦重点区域,聚焦创新人才培育,全面推动“一区(街镇)一主题、一业一特色、一企一品牌”,形成以世界技能大赛为引领,区技能竞赛和企业岗位练兵、技能比武等为基础的,层次合理、形式多样的职业技能竞赛体系。上海浦东康桥工业区创建于1992 年5 月,1994 年8 月被批准为上海市级工业区,规划面积26.88 平方公里。2018 年,园区有企业近2000 家,实体实地有一定规模的企业300 多家,从业人数在10 万以上。实现工业总产值2007.13 亿元,完成税收85.42 亿元。园区围绕上海市和浦东新区“十三五”规划明确的各项目标任务,发展培育电子信息和集成电路、汽车零部件、机器人和3D 打印为代表的智能制造、生物医药四大产业,集聚了ABB 机器人、优爱宝机器人、昂华自动化、昌硕电子、华力微电子、晶晨集成电路设计、天慈药业等一大批机器人制造、研发、使用和集成电路制造、设计等行业领军企业,为开展机器人和集成电路技能大赛提供了良好的“土壤”,并成功举办了2016-2019 年四届上海“康桥杯”机器人应用技能大赛和2019 首届“张江·康桥杯”集成电路技能大赛。
劳动和技能竞赛要构建党委领导、政府(行政)支持、工会组织、各部门积极配合、职工踊跃参与的竞赛活动格局。为贯彻落实市委《关于推进新时期上海产业工人队伍建设改革的实施意见》,浦东新区成立了以区委副书记为组长,几乎所有委办局为组员的推进产业工人队伍建设改革领导小组,共同提升产业工人队伍建设能级。2016 年上海“康桥杯”机器人应用技能大赛,由上海市总工会和上海市经信委指导,由上海市浦东新区总工会、上海市临港地区开发建设管理委员会、上海市浦东新区发展和改革委员会、上海市浦东新区科技和经济委员会、上海市浦东新区教育局、上海市浦东新区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中国(上海)自由贸易试验区管理委员会金桥管理局(金桥管委会)、中国(上海)自由贸易试验区管理委员会张江管理局(张江管委会)、上海交通大学机器人研究所等九家单位共同举办。大赛成立了组委会办公室,下设宣传推广组、竞赛执行组、专家咨询组、论坛筹备组等,有效保障了大赛的顺利开展。
劳动竞赛的理论基础之一是马斯洛的需求层次理论,尊重和自我实现的需求可以用来指导竞赛项目的设置,同时考虑到劳动竞赛具有交流功能、激励功能、引领功能和展示功能,也为设置机器人应用技能大赛和集成电路技能大赛竞赛项目提供了参考。
无论是机器人应用技能大赛还是集成电路技能大赛都是专业性强、门槛高的新经济领域的劳动和技能竞赛,竞赛的具体项目决定了比赛的科技性和吸引力,为此我们借助行业资源对机器人和集成电路两个产业现状进行了调研。
一是检索国内、国外有关机器人和集成电路竞赛的开展情况。比如世界技能大赛,它是最高层级的世界性职业技能赛事,每两年举办一次,号称技能领域的“奥林匹克”,大赛为选手提供奖学金和免费住宿,建立模拟的世赛比赛场地,提供世界技能大赛项目技术说明,分为理论学习和实际操作训练两部分,每日安排的理论学习时间在1 小时以上,实际操作训练时间在8 小时以上,设置个人奖、团体奖、产业奖以及日常表彰制度,世界技能大赛促进了韩国、日本、欧洲等国家经济的崛起。再比如全国大学生软体机器人大赛,全国大学生集成电路创新创业大赛,大学生集成电路设计·应用创新大赛等赛事,吸取了各类赛事的优点。
二是走访龙头企业和相关组织机构。比如“张江·康桥杯”集成电路技能大赛作为加快上海科创中心建设主题立功竞赛浦东十大品牌之一,以“聚力新科技,奋进新时代,创芯科学城”为主题,打造上海首个面向企业职工的集成电路技能竞赛。对拥有最完整产业链的张江科学城地区进行了统计,统计结果有239 家芯片设计企业,9 家晶圆制造企业,38 家封装测试企业,20 家材料设备制造企业。为组织大赛,我们走访了上海集成电路行业协会、集成电路研发中心、硅知识产权中心、ICC、紫光展锐、晶晨半导体、华力微电子、中芯国际、中微半导体、上海微电子、安集微电子等研究、培训、设计、制造、封测、材料设备等各领域龙头企业,广泛征求意见,优化竞赛设计方案。
三是拜访行内专家。为了解机器人和集成电路的最新技术和研发动态,我们拜访了上海交大机器人研究所、上海机器人学会、上海机器人行业协会、Intel 最高成就奖获得者谢志峰博士等行业专家学者,征询他们对大赛的建议。在以上工作的基础上我们提出了具体的竞赛项目,比如2016 年机器人大赛的搬运码垛和焊接项目,2017 年的机器人产线微集成项目,2018 年机器人视觉加搬运项目,2019 年的AI 与机器人结合操作项目以及2019 年集成电路FPGA 设计赛、芯片应用创客赛、企业成果展示赛和体现趣味性、科普性,覆盖人群“2 万+”的网上科普知识闯关竞赛。
由于机器人和集成电路竞赛有很强的专业性,竞赛队伍的招募一直都是一个难点,要不就是想参赛但没有专业知识,要不就是有专业知识但没时间,要不就是参赛没有成就感,大赛本身缺乏吸引力。针对这些问题我们采取了公开报名加定向邀请的方式。同时加强赛前培训,做到赛训合一和赛证合一,再辅以市、区级五一奖荣誉,来解决想参赛但没有专业知识和参赛没有成就感的问题。
比如机器人大赛参赛选手来源广泛,既有上海通用、霍尼韦尔、欧姆龙等行业龙头企业,也有交大、上海理工等高校科研机构,特别是霍尼韦尔参赛队伍一年比一年多,2018 年派出了五支队伍来参赛,而且取得了二、三名的好成绩。除了上海本地的参赛选手,还有来自外地的参赛选手,参赛企业也都非常重视,特别是宝钢集团为参加大赛,还在集团内部进行了选拔赛。在赛训合一和赛证合一方面,委托李斌技师学院等专业培训机构以及行业专家开展内容充实、形式多样的赛前培训,2018 年机器人大赛进入决赛的选手都获得了机器人操作与示教或机器人编程与维护相关证书。
为行业人才搭建深入的学习交流机会,提高了竞赛的针对性和有效性,更为重要的新区总工会在比赛期间授牌了一批浦东智能装备产业职工实训中心、浦东集成电路产业职工实训中心、浦东金融服务产业职工实训中心、浦东众创产教融合职工实训中心、浦东物联网技术职工实训中心,浦东新区总工会设想通过3-5 年的努力,在赛证合一的浦东特色基础上,继续完善赛训一体的劳动和技能竞赛新机制,拓展职工素质提升渠道、推进产业工人队伍建设的长期举措。
一般比赛当天,事务性的工作较多,当正式比赛与开幕式、观摩、现场直播、颁奖等结合时,工作更是千头万绪,分工协作十分重要。比如在2016 年机器人大赛正式比赛期间我们制定了后勤保障方案,就安全、现场秩序保障,车辆、外围管理,餐饮、卫生保洁保障,供电、水、网络保障,领导、观众接待,交通保障,人员分工,经费等进行了详细分工和专人负责。
正式比赛的宣传工作很重要,尤其是新经济形式下的劳动和技能竞赛,时代感强、专业性强,职工希望了解新的知识和技术,工会也有义务向职工普及新知识、新技术,引领职工学习新技能,同时参赛企业和选手也希望通过媒体的曝光,提高知名度和知晓率,大赛组织者也可以通过媒体的宣传,提升赛事的知名度和吸引力。在2018 年机器人大赛和2019 年集成电路大赛期间,都设置了普及性的网络知识竞赛,智能制造、人工智能、集成电路都是国家重点发展的产业,尤其是集成电路产业,它是制造业的基础。2018 年4 月26 日,习近平总书记在武汉新芯集成电路制造有限公司听取国家存储器基地项目情况介绍,并到生产车间内察看领先的集成电路生产线。他强调,装备制造业的芯片,相当于人的心脏,心脏不强,体量再大也不算强。要加快在芯片技术上实现重大突破,勇攀世界半导体存储科技高峰。集成电路产业要落后国外发达水平10-20 年,既有技术、人才的落后,也有资金支持的不到位。我们在设置竞赛项目时特意安排网络知识竞赛,一是向广大职工普及芯片知识,介绍集成电路产业的现状。二是吸引有志的年轻职工进入这个行业,为集成电路产业集聚人才。三是引起社会的关注,吸引资金进入这个产业。
2016 年和2018 年正式比赛期间我们还安排了机器人趣味比赛,邀请ABB 的uimi 机器人、优爱宝的浮球矩阵、上海交大的无人机、跳舞机器人、协作机器人、彩虹鱼等表演并进行了现场直播,提升大赛的关注度。
上一次竞赛的结束就是下一次竞赛的开始,每次劳动和技能竞赛都有许多值得总结的经验,每次劳动和技能竞赛的影像视频、图文资料都是宝贵的,都是下次劳动和技能竞赛的很好借鉴。2016 年机器人大赛结束后我们举办了论坛,邀请中华全国总工会、市总工会、市经信委、区政府领导、参赛单位、选手代表、职工代表、工会干部约三百人参加。论坛对赛事进行了回顾,对第一届“浦东工匠”进行了授牌,表彰了大赛获奖选手;上海交大机器人研究所、浦东新区人民政府副区长、上海市总工会副主席、先进制造业职工代表分别作了主旨演讲;最后围绕智能技术的运用、发展,对职工就业、能力素质的要求、政府主管部门服务产业发展、提升产业工人素质和就业能力,工会组织如何应对等方面进行了主持人与嘉宾、嘉宾与现场职工间的互动。
每次竞赛都有很多教训,比如竞赛前对比赛项目的设置,比赛选手的招募,比赛取得的效果等过于乐观,而对比赛组织过程的困难估计不足,造成在实际竞赛组织过程中方案要不停地修改,最终的竞赛并不是开始想要的比赛。
组织广大职工开展劳动和技能竞赛,是中国工会的优良传统。在当前新的形势下怎样科学地运用好这个载体来充分调动、保护、发挥好广大职工的积极性和创造性,是各级工会组织面临的新课题。我们连续开展了四年新经济形式下的劳动和技能竞赛,有了一些经验,但我们知道还有许多不足,还有许多要改进的地方,我们将一如既往地在这条道路上持续探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