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 创
广东省化工地质勘查院 广东 广州 510800
区内已知的矿化带按空间上分布主要是:①测水组砂页岩矿化地段的地表氧化带中常见有残积型褐铁矿化带;②浅部分布于接触外带的铅锌矿化带,常共生黄铁矿化,较之黄铁矿化分布稍宽,常扩展至铅锌矿化岩的外侧边缘围岩分布;③中深部分布于接触带的矽卡型钨钼铋多金属矿化带及云英岩型锡钼矿化带;④深部分布于接触内带的石英脉型钼矿化带。
分布铅锌矿化体范围的地表浅部普遍发育不同程度的褐铁矿化。另工作区西部测水组碎屑岩分布地段的残坡积土层中常见含有褐铁矿块石或转石(尚未发现原生硫化物矿化体露头),褐铁矿石呈条纹状、碎裂状、块状、蜂窝状等构造,TFe含量20~50%不等。
目前勘查区地表浅部已知的铅锌矿化类型为接触外带与岩浆热液有关的脉状裂隙填充铅锌矿化和层间滑动构造控制的脉状矽卡岩型铅锌矿化。已初步圈定的铅锌(矿)化体共6条:4条主要的铅锌矿化体。
4条铅锌矿化体主要赋存于受构造活动影响形成的层间裂隙中。矿化岩为条纹、条带状矽卡岩化岩或强烈碳酸盐岩化(方解石)破碎岩,矿化岩中金属矿物主要是细-中粒方铅矿、闪锌矿、黄铁矿,三者共生呈层纹、条带状或细脉、团粒-团块状产出,分布不均匀。
揭露的铅锌矿化体为外接触带脉状矽卡岩型铅锌矿,矿化岩中见较强烈的矽卡岩化作用并伴随较明显的硅化作用,可见短柱状的透辉石和石榴石分布于矿化岩中,矿体赋存于岩层的层间裂隙中,矿体产状大致与岩层产状一致。
薄层铅锌银矿化体矿化岩中硅化作用和碳酸盐化作用较明显,伴随有明显的褪色化现象,且距离花岗岩体较近,综合分析认为本条矿化体属与岩浆热液有关的接触交代型铅锌矿化体。
中深部碳酸盐岩与花岗岩接触带附近的的高温钨锡钼矿化体,接触带上的绿泥石化榴矽卡岩。
产于接触内带的石英脉型辉钼矿化体,矿化体主要赋存于黑云母花岗岩体中,邻近接触带的两条薄层矿化体还不同程度的富集有白钨矿和辉铋矿;另揭露了1条薄层裂隙充填型辉钼矿化体。
2.1.1 铅锌矿石
(1)矿石结构:
①自形晶粒结构:方铅矿呈鳞片状结晶。
②压碎结构:黄铁矿被压成碎屑状
(2)矿石构造:
①块状构造:闪锌矿呈致密状产于矽卡岩中及大理岩与矽卡岩接触带。另外可见少量的方铅矿呈小团块状产于矽卡岩中。
②浸染状构造:金属矿物在矽卡岩中或大理岩中呈浸染状产出,为本矿区内金属矿物最常见的构造。
③细脉状构造:可见闪锌矿呈细脉状产于矽卡岩中,另岩体裂隙中较发育脉状的石英脉型辉钼矿。
2.1.2 钨钼矿石
钨矿为白钨矿石,钼矿为辉钼矿石。
(1)矿石结构
①自形-半自形粒状结构:白钨矿石以自形-半自形粒状结构分布在接触带的矽卡岩型钨钼矿化体中。
②半自形片状、鳞片状结构:辉钼矿晶体为片状,鳞片状,大部分呈弯曲状、枝杈状,呈分散状或集合体状局部集中。
(2)矿石构造
①细脉状、浸染状构造:白钨矿以细脉状、浸染状产出,紫外灯照射发淡蓝色光。
②细脉状、斑点状构造:辉钼矿呈细脉状、集合体呈叠瓦状、斑点状嵌布在接触带矽卡岩型钨钼矿和花岗岩中的石英脉中。
2.2.1 金属矿物主要有闪锌矿、方铅矿、白银矿、辉钼矿、白钨矿、黄铁矿,含少量的锡石、辉铋矿等
2.2.2 脉石矿物有绿泥石、石英、萤石、阳起石、方解石等。
多金属矿石中主要有用元素为Pb、Zn、W、Mo等,矿化岩中Pb+Zn含量0.5~30%不等; WO30.16~0.33%,平均0.24%;Mo 0.074~1.56%,平均0.13%。
普查区内下石炭统石磴子组(C1s)为浅部层间裂隙中的薄层铅锌矿化带、以及浅部铅锌矿化体的赋矿围岩,顶底板岩性均为灰岩。
中深部铅锌矿(化)体的赋矿围岩为下石炭统石磴子组(C1s),顶底板为大理岩化的灰岩。
接触带上的矽卡岩型钨钼铋多金属矿化体的顶板一般为矽卡岩化灰岩,底板为黑云母花岗岩。
石英脉型辉钼矿主要赋存于花岗岩的裂隙中,顶底板均为黑云母花岗岩。
矿体围岩蚀变类型主要是碳酸岩化、透闪石化,其次是矽卡岩化、硅化。
碳酸岩化为区内常见的蚀变,主要分布于断裂发育地段,其中下坪村北至南东侧铅锌矿化地段尤为发育,表现为灰岩重结晶现象或方解石脉多见。
透闪石化主要集中分布于下坪村北至南东侧附近的铅锌矿化地段,与碳酸盐岩化发育地段分布基本一致。透闪石化灰岩中的透闪石呈针状、放射状零星浸染或较密集分布,尤其薄层灰岩或含泥质的灰岩最为发育,灰岩中透闪石的最高矿物含量可达25%。
矽卡岩化在地表浅部附近呈条带或条纹状赋存于下坪村北-南东侧附近的铅锌矿化断裂带或其旁侧的层间滑动蚀变带中,通常矽卡岩化岩都属于铅锌等金属硫化物矿化岩。
硅化蚀变于区内地表浅部较为次要,于铅锌矿化地段或附近的断裂带或其旁侧层间滑动构造中局部产出。常呈石英脉或团块与方解石共生。
本次勘查工作的主攻矿床类型为隐伏的热液充填型脉状铅锌多金属矿和矽卡岩型铅锌多金属矿。勘查区中东部地表圈定了几条薄层状的铅锌矿(化)体分布于层间裂隙中,本次施工的钻孔在浅部也揭露有铅锌矿(化)体分布。此外,在深部勘查区隐伏岩体与碳酸盐岩类岩石的接触带为本次找矿较为有利地段,分析认为矿区西部的褶皱构造主要是隐伏岩体侵位时的同期构造,部分褶皱轴部可能是岩体侵入时引起的“被动”褶皱。背斜构造形成时所派生的层间空隙、轴向断裂以及环装或放射状断裂等,是形成深部矽卡岩和矿体的有利部位,与岩浆热液有关的中深部接触交代型矽卡岩铅锌多金属矿为矿区的重要成因类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