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凌炜
(中共海南省委党校 海南 海口 571100)
中国共产党的第十九次代表大会一个重大的理论贡献,就是提出了包括一系列重大理论创新的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这是我党指导思想的又一次与时俱进。在这一系列理论创新中,把“三个自信”进一步提升为“四个自信”,是其中的一个重大创举。
提出文化自信绝不是偶然,它是中国共产党党逐步酝酿和长期思索的结果。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多次提到文化自信问题,从不同角度阐释了文化自信的基本内涵及其在一个国家和民族发展中的重大意义,鲜明地表明了他的文化观点及文化理念。
2012 年11 月15 日,刚刚在党的第十八届中央委员会第一次全体会议上当选为中共中央总书记的习近平,就在15 日上午举行的中外记者招待会上,对我们的优秀传统文化进行了高度赞扬。他指出,伟大的中国人民在漫长的历史进程中培育出的优秀传统文化,随着时代的发展依然历久弥新。从中可以体会出,他对我们中华优秀文化充满了信心与自豪。2014 年2 月24 日,在参加中央政治局的集体学习时,习总书记第一次明确提到了文化自信,他指出,全党要增强文化自信。在2014年3 月7 日出席全国“两会”期间,总书记进一步对文化自信进行了强调,他指出:“我们要坚定理论自信、道路自信、制度自信,最根本的还有一个文化自信。”[1]2014 年10 月15 日,习总书记在文艺工作座谈指出:“增强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是坚定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的题中应有之义。”[2]2014 年12 月20 日,在与澳门大学生的座谈上,习总书记把文化自信比作前三个自信的基础来论述,他说,要“建立制度自信、理论自信、道路自信,还有文化自信。文化自信是基础。”[3]2015 年11 月3 日,总书记在“读懂中国”的国际会议上的讲话中,把文化自信作为中国自信的本质来强调,他说:我们原有的三个自信,“其本质是建立在5000 多年文明传承基础上的文化自信”[4]。2016 年5 月17 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哲学社会科学工作座谈会上用“三个更”着重强调了文化自信的重要意义,他说:“文化自信是更基本、更深沉、更持久的力量。”[5]我们可以清楚从这些论述中感知,习近平总书记在强调我们原有“三个自信”的前提下,更加坚定地强调文化自信。他总是从文化自信与其他“三个自信”之间的联系着眼,用“更基础、更广泛、更深厚”、“更基本、更深沉、更持久”、“基础”“最根本”“本质”等概念和表述,来强调文化自信的特殊地位和重要作用。同时,我们也可以从中体会到,在总书记的逐步的酝酿和思索中,文化自信与其他原有三个自信要并列提出的思想已经呼之欲出了。
2016 年6 月28 日,在参加中央政治局第三十三次集体学习指出,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6]这是总书记第一次把“四个自信”并列提出。随之,2016 年7 月1 日,他在“七一”讲话中,又重申了“四个自信”。在这次重要的讲话中,他不仅要求全党一定要坚定四个自信,而且又重点指出了“文化自信是更基础、更广泛、更深厚的自信。”[7]随后,在2016 年10 月通过的《关于新形势下的党内政治生活的若干准则》上,“四个自信”再次被并列提出,准则明确要求:“必须坚定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7]接下来,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文化自信作为单独的一部分出现在报告的第七大部分,该部分以“要坚定文化自信,推动社会主义文化繁荣兴盛”为标题,对我国的文化自信问题进行了专门论述,报告的这部分内容深刻阐明了文化之于一个国家和民族的灵魂性意义,指明了新时代中国文化自信的重要内容,发出了中国共产党人一定能够担负起新的文化使命的铮铮誓言。党的十九大也将文化自信写入了我们新的党章,这体现出了我党对文化自信问题的高度重视。当今,已被写入了十九大报告和新党章的文化自信,一定会为中国从文化大国到文化强国的转变起到极大的推动作用。
从文化自信提出的过程可以看出,中国共产党提出文化自信,不是要解决枝节性或一般性的问题,而是要解决关系中华民族长远发展的根本性问题。自中国共产党成立以来,对文化问题的探索和建设贯穿党史。如今,文化自信的提出,是中国共产党对当今我国文化建设自身定位的准确认知,是党中央对中国社会整体发展内在价值的深刻思考。
文化自信关乎国运兴衰、关乎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因此,要理解文化自信的意义和内涵,只有站在事关国家和民族前途与命运的高度去把握,才能真正明白其中的要义。
文化可以分为广义的文化和狭义的文化两种文化。广义的文化是包括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在内的综合体,而狭义的文化仅仅用来指精神文化。而自信是指人要相信自己,并对自己有信心的一种意识自觉,属于主观世界范畴。当今我们所说的“文化自信”中的文化指的是精神文化,因此,由“文化” 和“自信”两个词共同组成的“文化自信”亦属于精神范畴,所以,我们当今提出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文化自信其本质上也是在强调我们的精神自信。关于文化自信,刘云山认为:“文化自信是一个民族、一个国家以及一个政党对自身文化价值的充分肯定和积极践行,并对其文化的生命力持有的坚定信心。”[8]可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文化自信强调的是精神上对自身文化价值坚定不移的信心。在人类世界里,任何行为主体一般都具有一定的文化,也都有自己预设的行为目标。当一个行为主体认为自身拥有的文化能够成为实现自己预设目标的保障时,它就会对自身的文化产生自信。“人的发展越全面,文化在整个生活中的比重就越大。”[9]中华民族的强大,也一定伴随着中华文化的更加繁荣。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内涵丰富而独特,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源自于中华民族五千多年文明历史所孕育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熔铸于党领导人民在革命、建设、改革中创造的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植根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10]这句话清楚地表明,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文化包含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因此,当今我们提出的文化自信也是指对这三种文化的自信,它们从本质上统一于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自信。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我们文化自信的根源。中华民族在漫长的历史进程中创造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我们的根和魂。在我们的历史上,历经坎坷磨难的中华民族之所以还能凝聚起来,其根本原因就在于我们有优秀传统文化,这是我们民族内部彼此认同的核心,也是我们能团结一致的根源。博大精深的优秀传统文化也是我们文化发展的母体,它蕴含的治国理政、立德化民的丰富智慧,是我们国家巨大的思想宝库。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过程,就是党根据我国实际情况,将马克思主义逐步与中国传统文化融合的过程,因此,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发展进程中,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丰富和发展,也必须从中国传统文化中汲取营养才能进行。只有不忘本来才能在实践中更好地开拓未来。今天,我们只有坚定对优秀传统文化的自信,坚持古为今用、推陈出新,才能使中华文化更好地在继承中创新,也才能使我们的文化永远熠熠生辉。
奋发向上的革命文化是我们文化的营养剂。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革命文化就是我们最好的营养剂,重温党伟大的革命史,就会有很多正能量生发出来。我们的革命文化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之间具有承上启下的作用,它是近代以来中国人民在中国共产党带领下,英勇反抗外族侵略、争取民族独立和解放过程中形成的一种文化形态。革命文化中那种刚劲、质朴、高亢的精神品质,是对当时的战斗性、环境条件的艰苦性以及对未来充满美好向往的理想性的真实反映。革命文化在艰难的革命战争中产生,它来源于我们民族优秀传统文化这一母体,同时又在马克思主义的指引下创新升华。这种文化一经形成就对中国人民的精神状态产生了极大的积极作用,它蕴含的极富时代特征和民族特色的科学理论和伟大精神,为我们一代代人提供了最好的营养剂。
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是我们文化前进的方向。我们的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承前启后、继往开来。它是在马克思主义理论指引下,在对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和革命文化的传承和创新中形成的。在我们国家建设的每个历史阶段,党积极推动马克思主义与中华优秀文化相结合,坚定不移地培育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先进文化,走出了一条我们自己的文化发展道路。特别是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指引下,中国的社会主义建设仅仅用了几十年的时间,就赶上了西方发达国家经历几百年才走过的路程,创造了令世界为之惊叹的奇迹,大大增强了中国人的自信。事实已充分证明,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是有着强大生命力的文化,它代表着我国文化发展的方向,是一种可以让我们充分自信的文化。
因此,我们党提出的文化自信,既有对作为文化母体的优秀传统文化的自信,也有对作为红色家谱的革命文化和居于主导地位的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自信。这三种文化自信统一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文化自信,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实现提供强大的精神动力和思想保障。
“文化自信”与原有的三个自信并列,形成“四个自信”的理论,是以习近平总书记为核心的党中央治国理政的最新成果,是党对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中的科学社会主义理论的重大创新和发展。“四个自信”的提出,对于正行进在伟大复兴道路上的中华民族而言意义重大。
中国的文化自信问题可谓由来已久。明朝中期以前,中华文化是世界上最发达的文化。无论是商周、春秋战国、汉代、盛唐还是两宋,其高度发达的文化,都成为当时世界文化史上的辉煌篇章。当时的中华民族以自信的民族精神屹立于世界的东方。中华民族的这种文化优势地位一直保持到近代。所以,可以说,近代以前的中国,是从来不存在文化自信问题的。
中华民族文化自信的危机始自近代。自1840年西方列强用枪炮子弹轰开了中国的大门后,中华帝国的天朝美梦被彻底轰碎,中华民族也从此开启了被西方列强入侵的中国近代历史,我们也由文化优越,一下子步入了文化焦虑。中国人在落后就要挨打的惨痛反思中开始了崇尚美化西方文化的心态和向西方学习的历程。在这种面临国运危难、民族生死存亡危机的境况下,中华民族逐渐出现了文化自卑和对传统文化的自暴自弃,民族自信心开始丧失,文化危机开始出现。这种文化危机曾让中华民族一度几乎丧失自我。不过,从1840年的鸦片战争到1894 年甲午战争之前,中华文化对于西方文化采取的还是“中学为体西学为用”的策略,我们的文化主体性未丧。但随后甲午战争的惨败在造成更大民族危机的同时也产生了更强烈的文化焦虑。无论是1905 年废除在中国持续了1300 年的科举制度,还是引进西式教育制度;无论是“以日为师”、“以俄为师”还是“以西方为师”等等的背后,均反映了当时我们对自己文化的不自信。强烈的文化不自信必然会产生一些文化激进行为。例如,吴稚晖甚至提出把线装书扔到茅厕里,胡适等人提出了要“打倒孔家店”,钱玄同要求废除中文等等。从这些激进的文化行为背后我们可以感到,那个年代是中国文化自信危机的一个典型年代,当时我们已经失去了对待中国文化的平常心。
然而,值得庆幸的是,我们在犹豫、徘徊、彷徨、痛苦和失望中遇到了马克思列宁主义。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一遇到马克思主义,便复活了。
新中国成立之时,中国人终于开始找回了文化自信。当时,我们的伟大领袖毛泽东主席站在天安门城楼上向全世界庄严宣布: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了,中国人民从此站起来了。我们被人认为不文明的时代将成为历史,中华民族将会以一个具有高度文化的民族屹立于世界的东方。
1978 年改革开放新时期以来,我们的国家日新月异,我们对传统文化的自信也日益回潮,80 年代以来,学术理论界开始总结或关注“中国模式”的概念和理论,尽管这种探讨还存在一定的争议,但问题本身已经映射出了中国的自信正在恢复的信息。
当然,我们也已经看到,改革开放之后中国文化自信的回归只是总体上的主流心态,我们对于中西方文化的关系并非只有一种立场,文化自卑、文化不自信也仍有很大的“思想市场”,并由此不断带来文化的激荡现象。因为,虽然我们国家在大踏步前进,但开放的大门打开之后,我们不能不承认,处于前期工业化阶段的中国社会,与正进入后工业社会的欧美国家,难免具有一定的差距。但一些国人不联系历史实际,不正视现实,一味地崇洋媚外。其实,其基本的观念仍然是“中国文化是落后文化”的浅陋认知在作祟,其根本原因还是文化自信的缺失。抛开其政治意图不说,这种不自信在很大程度上成为了消解中国文化自信心的“负能量”,在潜移默化地侵蚀着中国的文化自信。当今,我们强调文化自信,就是为了清除我们历史上长期遗留下来的文化自卑现象,彻底解除文化不自信心的“负能量”,奏响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精神号角。
马克思主义是由三大部分组成的理论体系,它具体包括科学社会主义、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和马克思主义哲学三个部分,和这三者之间是一个有机联系的体系。其中,科学社会主义是这一理论体系的核心,它以研究无产阶级解放事业的历史条件以及这一事业本身的性质为目的任务,探索了无产阶级彻底解放的规律。按照马克思主义关于科学社会主义理论的基本观点,科学社会主义应该是理论、运动和制度的统一。因此,以此为据,长久以来,我们党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认识也一直囿于道路、理论和制度这三者的统一之上。在2011 年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90周年的大会上,胡锦涛同志曾在讲话第一次从道路、理论和制度三个方面,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科学内涵进行了系统阐释和概括。2012 年,首次在党的十八大报告中提出了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及制度自信这三个自信。从“三者统一”到“三个自信”,是党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在认识上的重大飞跃,同时,也反映了中国共产党人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坚定的自信。
马克思主义理论是与时俱进的科学的理论。在中国社会不断前进发展的过程中,党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认识也在进一步深化。2016 年6 月28 日,结合时代发展的需求,习近平总书记提出了“四个自信”,这也是党第一次明确提出“四个自信”。“四个自信”的提出,反映了我们党对马克思主义科学社会主义内涵认识重要突破。由一直以来的“三者统一”理论到现今“四位一体”格局,是对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新发展,这一理论体系,超越了党长期以来对科学社会主义内涵认识上的传统思维定式,进一步完善了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理论,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新的理论成果。也是对科学社会主义理论的丰富与发展。
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绝不是仅仅指经济上的复兴,更重要的是中华文化的伟大复兴。
我们的改革开放创造了中国奇迹,使我国经济总量已经跃居世界第二,硬实力增长举世公认。随着中国经济的腾飞,我国当今在世界舞台上的影响力与日俱增。然而,当今我国文化软实力明显不足,与我国经济大国的地位不相匹配。例如,当前,我国文化在世界文化市场份额中仅占4%,相比美国占43%,欧盟占34%而言,我们与发达国家差距还是很大的。中国现在在一些国家眼中还只是一个有着巨大商机可以淘金的市场,他们对中国的认识可能还停留在中国是文明古国的程度,更不要说去了解中华文化的强大魅力了。再如,我国文化产业在国内生产总值中所占的比例只有4%,而西方发达国家平均在10%左右,美国则已经达到25%。事实告诉我们,在中华民族走向伟大复兴的关键时刻,坚定文化自信,提升文化软实力势在必行。习总书记强调,历史事实证明,中国人的自信从来都不是来源于硬实力,而是来源于文化软实力。
历史经验反复证明,一个国家的强大不仅要有经济、科技、军事等硬实力的支撑,更要有深层次的软实力。如果一个国家的文化软实力不行,这个国家可能不打就自败了。1894 年的甲午中日战争给我们留下的教训不无深刻,历史资料显示,甲午战争时,我国当时的GDP 比日本的12 倍还要多,但最后却惨败于日本。思考研究后我们发现,当时我们文化精神风貌与日本相差太大了,那个时期的日本民族开放力度远超中国,他们通过明治维新全面向西方学习,整个民族精神激昂向上。而当时的很多清朝官员却躲在家里抽大烟搞权力腐败!经验和事实清楚地表明,仅仅经济强大不会让一个国家成为世界强国。如果一个国家把发展的眼光只放在经济发展这个唯一的目标上,那这个国家是不会有未来的。甲午战争就是我们今天反思现实的一面镜子。一个充满生机活力、繁荣富强的民族,一定是一个文化繁荣昌盛的民族。经济军事等硬实力能让一个国家变得强大,而文化软实力则会让一个国家变得伟大。
中华优秀文化是我们民族和国家生命的体现,也是中国人走向世界的基因身份证。一个否定自己文化的国家和民族就等于在否定自己的生命。只有充分坚定对自己民族优秀文化的信心,才会为国家的发展提供强大的思想保障和精神动力。因此,中华民族在实现伟大复兴的道路上,不仅要重视硬实力,还要高度重视以民族精神重建为标志的文化的吸引力和感召力。中华民族的复兴一定伴随着中华文化的不断发展进步,只有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共同发展、相互促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才能真正实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