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开宝
(上海交通大学 外国语学院, 上海 200240)
自2014年11月28日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外事工作会议上提出“中国必须有自己特色的大国外交”以来,我国政府积极宣传并践行中国特色大国外交这一全新的外交理念,在国际社会产生了较为广泛的影响。必须指出,从北京APEC峰会到“一带一路”国际合作高峰论坛,从“西湖之畔”到厦门会晤,中国正以自身实践向世界诠释中国特色大国外交理念,为世界各国的发展提供中国答案。然而,这一外交理念能否得到全世界大多数人的认可,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中国特色大国外交的话语构建、翻译与传播,而中国特色大国外交话语的构建是重要前提。没有话语的构建,自然谈不上话语的翻译与传播。因而,开展中国特色大国外交话语构建的研究,对于向国际社会宣传中国特色大国外交理念,推进我国外交工作的开展,提升我国软实力,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然而,目前关于中国特色大国外交话语构建的研究较为肤浅,且不成系统,学界尚未获得关于中国特色大国外交话语构建的理念与路径、中国特色大国外交话语的风格、修辞和规范的正确而客观的认识。鉴于此,本文将从主要问题、主要研究内容、学术价值和应用价值等角度阐述中国特色大国外交话语构建研究的内涵与意义,以构建中国特色大国外交话语构建的原则、方式和路径,从而推进中国特色大国外交话语构建工作的开展。
话语构建是指按照一定的目的,采取一定的方式,有意识地生产具有特定内容、特定表达方式的话语,如言说、表达和叙述等。话语本质上是对同一事物或现象的不同陈述进行研究之后提炼出的关于这个事物或现象的书写或言说,具体分为概念或术语、陈述和理论形态等层次。外交话语是关于国家的外交政策或外交理念的话语及其话语行为,具体包括国家发布的外交文件、白皮书、国家领导人的对外讲话、国家间条约、协议和公报、以及新闻发布会等。
中国特色大国外交是我国政府自2014年以来积极实施的外交理念。中国特色大国外交坚持中国特色的义利观,要求义利兼顾,讲信义、重情义、扬正义、树道义;主张多边主义,强调合作共赢,推动建立相互尊重、公平正义和合作共赢的新型国际关系;推动“一带一路”框架下的国际合作;积极参与全球治理与治理体系改革,倡导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
本研究旨在分析如何构建融通中外的中国特色大国外交话语,以便阐释并传播中国特色大国外交的理念和原则,促进国际社会对于中国特色大国外交思想的正确理解,赢得国际社会对于中国特色大国外交战略和举措的支持,从而助力中国特色大国外交,争取更多国际话语权,提升中国软实力。话语构建是指按照一定的目的,采取一定的方式,有意识地生产具有特定内容、特定表达方式的话语,如言说、表达和叙述等。本研究重点关注中国特色大国外交话语构建的原则、策略和方法,探讨如何建构融通中外的中国特色大国外交的话语体系。
根据习近平总书记在2013年全国宣传工作会议上提出的要求,我们应当着力构建“融通中外”的中国特色大国外交话语体系。如何做到“融通中外”,如何创新话语表达并将这些话语表达译成外语,从而使中国特色大国外交的外交理念为国际社会的普遍认可,并且发挥重要影响力,是我们必须正视的重要问题,也是本研究需要花大气力研究的主要问题。
必须指出,近年来我国政府积极推进中国特色大国外交理念的实施,引起了国际社会的普遍关注。然而,国外政府、民众或媒体常常对中国特色大国外交理念产生误解。例如,“中国梦”常常被西方国家政府或媒体误解为“复兴中华帝国梦”“向全球推行威权主义之梦”,“一带一路”倡议被曲解为“军事扩张的图谋”和“地缘政治的野心”,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被误读为“中国特色资本主义”。究其原因,一方面是因为西方国家的政治体制、社会制度和主流意识形态与我国差异很大。这些国家往往不大认可我国外交思想,甚至采取敌视的态度。另一方面,我国外交话语的构建通常以我为主,话语表达的方式和策略往往很少考虑到其他国家的社会文化语境和话语体系。话语构建的形式比较单一,大多采取单向的宣传形式。这些因素会导致中国特色大国外交话语不大容易为国外政府或民众所接受。显然,要让中国特色大国外交理念和举措为西方国家所理解和认可,就必须在中国特色大国外交话语构建方面多下功夫。为此,本研究将依据中国特色大国外交思想、批评话语分析和外交学相关理论,在对中国特色大国外交话语进行全面而深入分析的基础上,深入探讨中国特色大国外交话语构建的原则、形式、策略和方法等,以推进中国特色大国外交话语的构建与传播。
通常,任何话语的构建与传播都表现为不同形式,如包含书面形式和口语形式在内的文字形式,以及包括影像资料和图片资料在内的多模态形式。相比较而言,文字形式更常见,也更为重要,因为影像资料和图片资料大多离不开语言文字的应用。因而,本研究将以文字形式呈现的中国特色大国外交话语作为主要研究对象。
中国特色大国外交话语构建研究涵盖中国特色大国外交话语语体特征研究、中外外交话语比较研究、批评话语分析视域下的中国特色大国外交话语研究,以及中国特色大国外交话语构建方式和方法研究等4大研究领域。其中,中国特色大国外交话语语体特征研究和中外外交话语比较研究是中国特色大国外交话语构建研究的基础,中国特色大国外交话语构建方式方法研究是中国特色大国外交话语构建研究的核心。只有掌握中国特色大国外交话语的语体特征,才能把握中国特色大国外交话语构建原则和方法,而要构建融通中外的中国特色大国外交话语,就必须掌握中外外交话语的异同。批评话语分析视域下的中国特色大国外交话语研究可以帮助我们了解话语与意识形态之间的互动关系,加深我们对于中国特色大国外交话语本质属性的理解。
3.2.1 中国特色大国外交话语语体特征研究
中国特色大国外交话语语体特征研究主要包括中国特色大国外交话语的语言特征研究、语体风格、话语策略和话语修辞等领域的研究。中国特色大国外交话语的语言特征研究是关于中国特色大国外交话语在词汇、句法、语篇和叙事等层面的特征研究。本领域研究将以外交话语语料库的应用为基础,依据语料库语言学的相关理论和原则,重点分析高频词、关键词及其搭配、词汇密度、第一人称代词、情态动词、模糊限制语、话语标记语、评价性词汇、名词化、被动式、关系从句等典型词汇或句式结构的应用以及隐喻的应用,从词汇、句法和语篇层面分析中国特色大国外交话语的语言特征及其内在动因。该领域的研究将深化我们对于中国特色大国外交话语构建原则和方法的认识。詹德斌(2017)考察了建国以来中国外交话语中“好”字的应用频率及其搭配,发现中国外交话语经常使用“好关系”词语描述或构建中国与其他国家之间的关系,指出这些词语的应用体现了中国人特有的人际关系思维模式。许静(2017)采用语料库方法,对中国和美国外交新闻发布会话语中模糊限制语的应用趋势进行比较分析,解释模糊限制语应用背后的意识形态差异。其他学者也先后讨论了外交话语的语言特征(魏在江, 2006;李战子、胡圣炜,2009;王彦、陈建生,2016;单理扬,2017)。
中国特色大国外交话语的语体风格研究是关于中国特色大国外交话语在语言结构应用和话语策略等方面表现出的独特特征的研究。风格是独特的或与众不同的表现方式以及形成这一表现方式的选择。风格通常有作品风格、语体风格、作家风格、流派风格、时代风格和民族风格之分。语体风格是指具体语体由于交际目的、对象和语境等因素的制约作用在语言风格上形成的区别于其他语体的特征。通常,外交话语的语体风格有别于科技语体、文学语体及其他语体,通过语音、词汇、句法、语义、语篇或叙事等方面的凸显加以共现。外交话语语体包括建交公报、白皮书、新闻发布会和政府领导人对外讲话等多种体裁,故而外交话语语体风格的研究既要关注外交话语的这些体裁在不同语言层面以及叙事策略或话语策略等方面所呈现的区别于其他语体的共性特征,又要关注这些体裁的具体特征。与中国特色大国外交话语的语言特征研究不同,中国特色大国外交话语的语体风格研究不仅要描写中国特色大国外交话语的语言特征,而且还要描写其话语策略,并在描写的基础之上归纳中国特色大国外交话语的语体风格。本研究可以利用语料库,在对外交话语与其他话语进行比较的基础之上,从典型词汇和句法结构切入,对外交话语语言特征和话语策略进行描写,并以此为基础归纳中国特色大国外交话语的语体风格。张立新(2018:3)认为外交话语的语体风格主要表现为委婉性、含蓄性、模糊性和折中性等特征;经济隐喻的高频出现,构成经济外交话语的语体特征。
中国特色大国外交话语的话语策略研究侧重于分析中国特色大国外交话语的话语表达方式与方法。本领域研究将依据话语分析和叙事学相关理论,在分析中国特色大国外交话语的交际目的和本质属性的基础上,探讨中国特色大国外交话语的话语策略。本质上,话语策略是指有目的、有意识地采取一些话语实践,从而达到某一目的。话语策略可以从不同角度进行分析,如从语篇分析角度,可以分析指示语策略、互文性策略、修辞策略、命名策略、述谓策略和视角化策略。指示语策略是指通过指示语的频繁运用达到一定交际目的的策略。一般而言,指示语可大致分为人称代词、时间指示语和空间指示语等。人称代词常用于施加影响、自我保护和表示亲和与礼貌。人称代词可以使话语产生人际功能,其使用可以拉近与读者或听众之间的距离,引起读者的共鸣。时间指示语和空间指示语的应用可以构建互文性,让读者身临其境。互文性策略旨在凭借互文性的应用来实现语篇连贯,表明立场。根据Kristeva(1969:145),互文性是指任何话语都是一长串话语链上的一环,既受制于又得益于并改变着其他话语,其应用可以表明说话者的立场。修辞策略重视具体修辞手法的应用。一般而言,修辞手法的应用可以使语言表达生动、形象。命名策略旨在凭借指示词和名词的使用来命名、指称话语中的社会行为者、物体、现象、事件、及过程和行为,将成员进行分类,以构建身份认同,拉近与读者或听众之间的距离。述谓策略是指给社会行为者、物体、现象、事件及过程赋予特征和属性的话语方式,语言实现形式包括积极的或消极的评价性语言。述位策略应用于对事物进行价值判断。视角化策略主要指引语,包括直接引语、间接引语和自由间接引语的应用,旨在阐明作者的观点,分析其态度是介入还是疏离。窦卫霖和李霁阳(2013)以习近平总书记2013年3月至6月所做的国际演讲作为研究对象,分析了习总书记对外演讲所采用的话语策略。研究表明,习近平总书记的演讲成功运用了“讲故事”“不含糊”“亲民化”和“巧引典”等话语策略,不仅切合中国的国际地位和国家立场,而且大大增强了演讲的效果。丁邵君(2017)以中国国防部和外交部网站上关于南海争端的报道为研究对象,采用语料库方法,通过对高频词和关键词进行分析,分析中国外交话语的话语策略。研究发现中国外交话语往往比较保守,所采用的话语策略多为负面进攻性策略甚至防御策略。在面对美方责难时,往往一开始倾向于解释、回避冲突,或者表达不满和异议,较少运用指责的策略。
中国特色大国外交话语的话语修辞研究主要关注话语修辞的运用及其效果,侧重于分析中国特色大国外交话语的修辞手法和修辞人格。本领域研究采用语料库方法,从典型词汇或句式结构的应用切入,分析中国特色大国外交话语的修辞人格和修辞手法。
修辞是指利用多种语言手段以收到尽可能好的表达效果的一种语言活动。修辞有狭义与广义之分。狭义上,修辞是指修饰文字或词句,运用各种表现方式,使语言表达准确、鲜明而生动有力。广义上,修辞是指话语或文章的谋篇布局和遣词造句。修辞一般表现为修辞手法的应用。修辞手法是为提高表达效果,通过修饰、调整语句,运用特定的表达形式以提高语言表达作用的方式。修辞通常由修辞人格、情感和理性等3大要素组成,修辞人格是指作者或演讲者的道德品质、人格魅力和威信要能让读者或听众信服。亚里士多德认为修辞人格是“最有效的说服手段”,因而作者或演讲者必须具备聪慧、美德和善意等能够使听众信服的品质。这种形象构筑的过程是言说者塑造修辞人格的过程。情感是指做文章或演讲时,应当考虑读者或听众的情感特征,让听众产生情感共鸣。理性是指推理技巧和语言逻辑,要求文章或演讲的推理过程环环相扣,逻辑性强,具有说服力。
3.2.2 中外外交话语比较研究
中外外交话语比较研究旨在对中外话语进行全面而深入的比较,系统考察中国和其他国家外交话语的差异及其内在动因,以获取关于中国外交话语的本质属性和特征的客观而全面的认识,并汲取这些国家和国际组织在外交话语构建方面的经验。事实上,要构建融通中外的中国特色大国外交的话语体系,有必要了解其他国家尤其是西方国家外交话语构建的特征与规律,吸收这些国家外交话语的积极成分,包括这些国家外交话语提出的重要问题和话语建构的成熟理念与方法。本领域研究可采用语料库方法,从高频词、关键词、典型词汇和句式结构的应用以及隐喻等角度对于中外外交话语尤其是中国和西方国家的外交话语进行比较分析,分析中外外交话语在语言特征、语体风格、话语策略、话语修辞、话语规范和话语构建方式方法等方面的差异,并基于此探讨如何吸收国外外交话语的营养成分,推进中国特色大国外交话语的建构。一些学者比较分析了中外外交话语语言特征的异同。许静(2017)对中国和美国外交新闻发布会话语中模糊限制语的应用做了语料库考察,发现中国外交话语中模糊限制语的应用频率高于美国外交话语。窦卫霖(2011)以中美最高领导人对外演讲、官方发言人话语和国家白皮书文件为研究对象,比较分析了中美外交话语在词汇、语用和语篇层面的差异。研究发现中美外交话语差异是由于中美两国国际利益、意识形态和文化传统等方面的差异。另外一些学者则探讨了中外外交话语在隐喻应用方面的差异。贺梦依(2014)的研究表明中美两国政要在对外演讲中均使用了大量概念隐喻,但这些隐喻存在较大差异。它们隶属于不同文化系统,蕴含不同的认知思维。翁青青(2013)以语料库的应用为基础,比较了英国、加拿大和中国的历次国际气候大会发言中隐喻应用的差别,发现各国在气候话语中均频繁使用隐喻,并将隐喻作为政策合法化的话语策略。
3.2.3 批评话语分析视域下的中国特色大国外交话语研究
根据批评话语分析理论,话语体现了意识形态的制约,同时又反作用于意识形态,参与意识形态的建构。作为一种特殊话语,中国特色大国外交话语既受制于意识形态又反作用于意识形态。为此,批评话语分析视域下的中国特色大国外交话语研究不仅关注中国特色大国外交话语的话语规范,而且也探讨中国特色大国外交话语塑造的中国形象。
中国特色大国外交话语的话语规范研究旨在通过分析中国特色大国外交话语的语言特征揭示对话语主体产生影响的意识形态因素。通常,话语主体在使用话语时会受到他所处的社会思想、政治、文化体系和话语环境的影响。每一个话语主体都是在一个自己意识不到,但却深受影响的话语框架下进行话语实践的。任何社会都有人们不能谈论的东西,都有必须以某种方式谈论的东西。这些东西即话语规范。不同社会文化都具有不同的话语规范,这种话语规范在外交话语中表现得尤为明显。中国特色大国外交话语的话语规范研究可以在分析中国特色大国外交话语的高频词、关键词及其搭配、典型句式结构的应用,以及隐喻或其他修辞手法应用基础之上,探讨中国特色大国外交话语的话语规范。吴华清等(2010)对新华社和《中国日报》关于2010年世博会的报道进行考察,分析了中国公共外交的话语建构。研究结果显示这些话语反映了中国话语的多元文化融合规范。王磊(2009)采用话语分析的方法,对美国前总统小布什的反恐话语的高频词和关键词进行语料库分析,发现其背后的话语规范主要表现为宗教规范、民主规范和保守规范。宗教规范和民主规范是美国外交话语的主要规范,保守规范是美国保守派所使用的规范。该研究的方法和路径可以为中国特色大国外交话语的话语规范研究提供借鉴。
中国特色大国外交话语塑造的中国形象研究依据批评话语分析理论,从高频名词和高频动词及其搭配、情态动词和人称代词及其他典型词汇的应用等角度,分析中国特色大国外交话语中的中国形象,包括中国政府形象、中国国家形象和中国文化形象等。刘朋(2010)的研究表明中国政府白皮书对塑造和提升中国和平、负责任的良好形象发挥了重要作用。胡开宝和田绪军(2018)以自建的中国外交话语语料库1.0版为研究平台,从高频词、关键词、情态动词和“we”的应用及其搭配切入对中国外交话语英译所塑造的中国形象进行分析,发现中国外交话语塑造了脚踏实地、积极有为、热爱和平、倡导合作与发展、追求共赢的形象。
3.2.4 中国特色大国外交话语构建方式和方法研究
中国特色大国外交话语构建方式和方法研究涵盖中国特色大国外交话语概念体系构建路径研究、中国特色大国外交话语构建形式研究、中国特色大国外交话语构建的方式研究和中国特色大国外交话语术语表的研制等。
中国特色大国外交话语概念体系构建路径研究将依据批评话语分析和外交学相关理论,从理论层面分析中国特色大国外交话语构建的原则,重点探讨构建中国特色大国外交话语概念体系构建的路径。目前,中国话语的传播之所以不尽人如意,其重要原因在于我们对中华文化、中国模式和中国道路认知不足,难以传递出中国立场或中国观点。有鉴于此,本研究将依据外交学、话语分析和术语学相关理论,在详细分析中国特色大国外交思想的实质和内涵,比较中外外交思想的差异以及中外外交话语异同的基础之上,探讨中国特色大国外交思想概念体系的构建路径,以构建融通中外的中国特色大国外交话语体系。一般而言,中国特色大国外交话语的概念体系可以通过以下四种路径进行构建,即本土概念的提升、草根话语的升级改造、西方概念的中国化和西方概念的直接借用等。然而,中国特色大国外交话语的核心概念如果直接借用西方概念,便无法构建独立的中国外交话语。为此,中国特色大国外交话语体系构建应当以我为主,注重从本土话语汲取营养,对本土话语进行提炼和升华。必要时,可以对西方概念进行改造,使其符合中国语言文化规范。郑永年(2009)强调中国外交思维必须避免美国化,从而采取与美国相似的外交政策。中国必须建构独立的外交话语。孙吉胜(2017)认为中国只有建构自己的外交话语体系,才能更好地向国际社会宣传中国道路和中国外交,履行一个新兴大国的国际责任和义务。王义桅(2012)指出中国外交赢得国际话语权面临一个悖论:如果强调自我表达,外交话语便太中国化,很难被国际社会所接受;如果一味按照西方的表达方式或习惯来表达,则容易失去自我。他强调中国外交话语的构建应当以我为主,树立文化自觉与文化自信观,从理论上阐明中国发展道路或中国模式对世界发展的重要性。
中国特色大国外交话语构建形式研究旨在对于话语构建不同形式的属性和特征进行比较,探讨不同话语构建形式的采用对于中国特色大国外交话语构建、翻译与传播的影响,并以此为基础分析如何采用不同形式构建中国特色大国外交话语。通常,话语构建形式可分为物质形式和符号形式。前者是指多边或双边会议或其他相关活动,如学术会议等。后者包括书面形式和口头形式在内的文字形式以及包括影像资料和图片资料在内的多模态形式。相比较而言,物质形式更加直观、生动,更容易让受众接受,往往会在较短时间内产生影响。符号形式相对而言要间接、抽象,所产生的影响要滞后些,不过影响更为持久。应当指出,目前中国特色大国外交话语构建研究侧重于文字形式研究,未曾对多模态形式的中国特色大国外交话语构建给予充分关注,而物质形式的中国特色大国外交话语构建也未曾得到任何关注。为此,本领域研究不仅要关注文字形式和多模态形式在中国特色大国外交话语构建中的作用,还要关注物质形式的作用,更要研究如何对这些形式进行组合,以推进中国特色大国外交话语的构建与宣传。
中国特色大国外交话语的构建方式研究旨在研究中国特色大国外交话语的不同构建方式及其应用。一般而言,中国特色大国外交话语能否成功构建并得到有效传播,除了确定构建形式和话语策略之外,还应根据话语内容和受众选择适当的构建方式。一般而言,话语构建方式按照语类来划分,可以分为政治话语、学术话语和民间话语。相比较而言,政治话语更加庄重、严肃,但往往比较生硬,与听众或读者之间的权力距离较大。学术话语比较严谨、客观,但不大容易为普通听众或普通读者理解并接受。民间话语贴近普通民众,因而容易为他们所接受,但往往不够严谨。从具体体裁上看,话语构建方式可以分为散文式、叙事式和辩论式。散文式话语较为随意,情感真挚;叙事式话语以故事形式呈现,较具吸引力和感染力;辩论式话语可以呈现观点的交锋。我们可以根据交际目的和交际场景,选择具体构建方式来表达并宣传中国特色大国外交思想。根据孔根红(2014)的观点,外交话语可以采取散文式、叙事式和辩论式构建方式。张崇防(2014)强调将刚性的国内政治话语转变成柔性的学术话语,把抽象的政治概念转换成生动的故事,可以有效拉近讲话者与听众之间的距离。荆学民(2016)认为政治话语应当多采用意义具体的词汇,多吸收民间话语。
中国特色大国外交话语术语表的研制研究主要依据外交学理论和中国特色大国外交思想,在梳理中国特色大国外交术语,分析这些术语的内涵及其相互之间逻辑关系的基础之上,研制中国特色大国外交话语术语库。本领域研究可利用语料库软件WordSmith的词表自动生成功能,研制中国特色大国外交话语的术语表。应当指出,作为话语的建构单位和基础要素,术语能够在建构知识体系和话语体系,更新话语结构和优化话语的语言形式方面发挥重要作用。研究中国特色大国外交术语体系并制作术语表,可以帮助我们理解并把握中国特色大国外交思想及其话语表达方式。
综上所述,中国特色大国外交话语构建研究在深入分析中外外交话语的基础上,探讨中国特色大国外交话语构建的原则、方式、方法和路径,研制中国特色大国外交话语术语库,以推进中国特色大国外交话语的构建。本领域研究具有很强的学术价值和应用价值。
首先,本领域研究将系统研究中国特色大国外交话语的构建策略与路径,推进外交话语研究。
中国特色大国外交话语构建研究将系统、深入地研究中国特色大国外交的话语建构原则、话语构建形式和话语构建方式。具体而言,本研究将在全面分析中国特色大国外交思想及其话语体系的基础上,深入研究中外外交话语的异同、中国特色大国外交话语的话语策略、构建形式和构建方式方法,探讨如何构建融通中外的中国特色大国外交话语。本研究还将研制中国外交话语术语库。显见,本课题研究将有力推进外交话语的研究。
其次,本课题利用语料库对中外外交话语以及外交思想的差异进行比较研究,形成外交学的话语研究范式。
本课题采用包括语料库方法在内的文本数据分析方法,合理使用定量分析和定性研究方法,从主题词、关键词及其搭配、以及典型词汇和句式结构的应用等角度对中西外交话语的文献进行分析,考察中西外交话语所体现的外交思想以及外交政策,外交学的话语研究范式将最终形成。本课题研究将重点分析中外外交话语在概念和陈述层面的差异,以把握中国特色外交话语的区别性特征。一般而言,外交话语体现了一个国家的外交理念和外交政策。从高频词、主题词、关键词和其他典型词汇或句式结构对中外外交话语进行比较,不但可以阐明中国和外国及国际组织外交话语的差异,而且可以掌握中国和外国或国际组织在外交理念和外交政策方面的异同。
再次,本领域研究利用语料库技术开展外交话语相关课题研究,有望催生外交话语文本数据研究这一全新的研究方向。
本领域研究采用语料库方法,在对大量外交话语语料进行考察和数据统计分析的基础上,对外交话语构建的相关课题开展系统、深入的研究。与以定性研究为主的传统外交话语研究不同,本课题将语料库方法和定量分析的方法引入外交话语研究,使得该领域的研究建立在大量语料分析和数据统计的基础之上,研究结论较为客观、可信。可以认为,本课题研究将推动数据驱动的外交话语研究,外交话语文本数据研究将最终诞生。
最后,本课题系将系统分析中国特色大国外交话语构建的原则、方式、方法和路径,重点探讨创新外交话语,构建融通中外的外交话语体系的途径和方法。本课题研究不但将有力推进中国特色大国外交工作的开展,而且可以为政府提供关于构建与创新中国特色大国外交话语的政策性建议或咨询。
本文较为深入地分析了中国特色大国外交话语构建研究的主要问题、主要研究内容和研究意义等。中国特色大国外交话语构建旨在探讨中国特色大国外交话语构建的原则、方式和方法,主要研究领域包括中国特色大国外交话语语体特征研究、中外外交话语比较研究、批评话语分析视域下的中国特色大国外交话语研究,以及中国特色大国外交话语构建方式和方法研究等研究领域。本领域研究不仅能够推进外交话语研究,形成外交学的话语研究范式,而且能够推动中国特色大国外交话语的构建,在一定程度上推进中国特色大国外交工作的开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