命题与破题:新矛盾论与新发展理念

2019-02-19 02:49陈玉斌刘友田
山东行政学院学报 2019年3期
关键词:矛盾理念时代

陈玉斌,刘友田

(山东农业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山东 泰安 271018)

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1]这是基于对我国生产发展与供给需求、物质生产与政治需要、经济发展与精神满足、公共产品供给与人民群众需要、效率和公平之间的矛盾深入考量得出的正确结论,是新时代关于社会主要矛盾的最新命题,这对国家发展理念和实践方略提出了全新要求。以“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为主要内容的新发展理念,是党和国家站在时代发展前沿,以前瞻性、战略性、全局性的眼光,为解决当前中国社会发展所面临的现实困境和突出矛盾提出来的,是国内外发展经验教训的总结和理论的创新,是致力于解决发展难题、破解发展矛盾、厚植发展优势的治本之策,是破解新时代社会主要矛盾的最新方略。深度挖掘新发展理念中所蕴含的新格局、新思路、新着力点,可以发现其中所蕴含的发展思想与新时代社会主要矛盾的解决思路存在高度的逻辑契合,能够从全局上解决我国发展不平衡的问题,也能从总体上解决我国发展不充分的问题,还能在更高水平上满足人民对美好生活的需要。

关于新矛盾如何破解的问题,学术界从不同层面提出了有效路径。李海荣认为,“更新矛盾化解理念、加强现代制度建设、构建利益协调机制、创新矛盾吸纳机制、扩大公众有序参与渠道以及适度普惠型民生保障体系建设是新时代社会矛盾的制度内化解的可能路径。”[2]唐卓、赵天娥认为,要“直面新时代的多元社会矛盾,坚持以法治化解机制取代人治化解机制。”[3]学者们的研究成果为笔者的研究提供了理论借鉴,本文以新发展理念为视角,深刻剖析其蕴含的发展思路与新矛盾的破解思路存在的逻辑契合。以新发展理念为指导,以期为解决新时代社会主要矛盾提供丰富的理论指引和灵活的实践指南,从而更好地回应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期待。

一、创新发展:破解新矛盾的动力之源

新时代社会主要矛盾的转化充分表明,经过改革开放40多年的发展,我国的生产力水平显著增强,党的十一届六中全会关于“落后的社会生产”的提法已经不能真实地反映我国当前发展的实际状况。比如,我国经济总量自2010年开始始终稳居世界第二,制造业增加值连续7年居世界第一位,高铁、高速运营总里程和港口吞吐量均居世界第一位,220多种主要工农业产品的生产能力和产量稳居世界第一位等。这足以显示,我国综合国力较之前已有较大提升,而这一切发展离不开创新。但我国经济规模大而不强、发展速度快而不优、科技水平高而不精,在制药行业、半导体芯片行业、农机综合装备技术、发动机技术等领域与世界先进水平还存在较大差距,已成为制约我国经济全面发展的“阿喀琉斯之踵”。弥补发展差距,追赶并超越世界先进水平必须依靠科学技术的创新,唯有以创新为发展动力,才能有效解决我国部分领域发展不充分、不协调的状况,从而全面推动国家在各领域实现平衡、充分发展。

创新发展注重解决发展动力不足问题。在当前矛盾下,只有坚持创新发展,向创新要动力,才能有效解决发展动力转换进程中的各类问题,才能有效破解新时代社会主要矛盾,正所谓“抓住了创新,就抓住了牵动经济社会发展全局的‘牛鼻子’。”[4]为此,我们要把创新置于提升人民生活水平的首要位置和国家发展全局的核心位置,不断推进各领域各方面的创新,让创新成为党和国家蓬勃发展的关键引擎,成为破解新矛盾的动力之源,为破解新矛盾提供理论指导、制度保障和路径指引。具体做到:第一,进行理论创新。理论是行动的先导,唯有创新的理论,方有创新的行动。新矛盾论是基于我国当前发展现状不能满足人民对美好生活需要的实际状况而作出的理论创新,新发展观是为解决我国发展面临的突出矛盾所进行的发展理论创新。从破解新矛盾论的当代实践和未来指向来看,只有在新发展理念的引领下,才能有效避免发展观念和发展思路不科学的状况,才能不断推动我国实现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才能有效化解新矛盾问题。第二,进行制度创新。制度建设更具根本性、全局性和持久性的特点,若要有效化解新矛盾,就需要在坚持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基础上,通过宏观和微观两方面的制度创新为破解新矛盾保驾护航。党和国家务必要因时制宜、因地制宜,根据新矛盾的解决程度与时俱进地完善和创新相关制度,建立健全破解新矛盾的双重制度框架,为解决发展不平衡和不充分问题,为满足人民更高水平的生活需求提供坚实的制度保障。第三,进行路径创新。我国在解决发展不平衡和不充分问题进程中,已表现出动力不足的疲态,这就要求我们必须进行路径创新,探索出一条统筹兼顾、协调持续、动力充足的全新路径。当代实践充分表明,新发展理念就是破解新矛盾的最新路径,新发展理念在破解新矛盾的同时,也应为解决其它制约平衡和充分发展的问题提供范式,切实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打造一条与时俱进的创新之路。

二、协调发展:破解新矛盾的和谐之道

发展不平衡和不充分的问题在主要矛盾中占据根本性和全局性地位,只有解决发展不平衡和不充分问题,才能真正有效破解新矛盾。从城乡区域发展来看,我国东部地区和西部地区、城市和乡村之间,发展水平仍存在较大差距;从收入分配来看,我国绝大部分人已经解决了温饱问题,但是还有几千万人尚未脱贫,收入差距依然较大,“马太效应”依旧没有解决。这些发展不平衡和不充分问题相互掣肘,定会带来诸多社会问题,已成为当前和未来一个阶段制约我国发展的主要矛盾。解决这一矛盾及其引发的相关矛盾,要在协调发展上下功夫,注重讲求发展的和谐之道。只有解决我国东西部发展水平不协调、城乡发展水平不协调、国民人均收入差距不协调等一系列现实问题,社会才能向更和谐方向发展,国家才能向更高水平迈进,人民才能向更幸福目标前行。

协调发展注重解决发展不和谐问题。当前我国发展不协调的问题,是过去一个时期发展观念不科学、发展方式粗放导致的,特别是东西部之间、城乡之间的收入差距、贫富分化等矛盾突出,已成为制约我国协调发展的重要因素和破解新矛盾的关键难题。新时代社会主要矛盾转化后,要注意调整各方面的协调关系,注重各方面发展的整体效能,将“木桶效应”解决在萌芽中,坚决遏制社会矛盾愈演愈烈。为此,我们要坚持“五位一体”的总布局,深入贯彻协调发展理念,正确处理制约发展的各类关系,不断增强发展的协调性、整体性、和谐性。具体做到:第一,注重经济发展的协调性。深度发掘各地区的发展优势,促进生产力布局优化升级,重点实施“一带一路”建设、西部大开发战略、东北老工业基地振兴等促进经济协调发展的重大战略,大力支持、支援革命老区、边远地区、贫困山区等地人民的脱贫致富问题,着力构建连接东西、贯穿南北的多中心、网络化、开放式的区域开发格局,不断缩小地区间的发展差距。第二,注重政治发展的协调性。积极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全面展开社会主义协商民主建设,不断巩固新时代爱国统一战线,深入推进社会主义法治建设,有效完善国家监督体系,使生活在新时代的每一位中国公民都平等地享有参与政治的机会,都能感受到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公平性,不断彰显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巨大优越性。第三,注重文化发展的协调性。把握文化发展脉搏,坚持先进文化前进方向,深入推进文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找准文化发展不协调的突破点,着力缩小城乡文化发展差距,加大文化建设相对落后地区的文化基础设施建设和文化产品投入力度,不断满足人民更高水平的精神文化需求。第四,注重社会发展的协调性。当前和未来一个阶段,要深入贯彻“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和总体国家安全观,着力化解影响和谐社会建设的消极因素,“统筹做好教育、就业、社保、医卫等领域的民生工作,不断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5]第五,注重生态发展的协调性。大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把习近平总书记的“两山理论”、“环境生产力理论”、“海洋生态理论”等关于生态文明建设的理论贯穿到生态文明建设的各领域和全过程,提高全民保护环境、节约资源、改善生态的自觉性和主动性,积极成为生态文明建设的参与者、贡献者、示范者和带动者,共同致力于建设一个青山绿水、蓝天白云相兼相合的美丽中国,不断满足人民对美好生态环境的需要。

三、绿色发展:破解新矛盾的生态之基

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不仅有物质、精神等方面的需求,还有良好生态环境方面的需要。“绿色发展理念强调以‘绿色发展方式和生活方式’建设美丽中国”。[6]新时代以来,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的坚强有力领导下,我国生态环境逐渐好转,但我国资源约束仍旧趋紧、生态系统退化依旧严重,环境污染问题尚未根本解决。满足人民对良好生态环境的需要,必须从根源破解生态问题,坚决防止出现美国作家蕾切尔·卡逊在《寂静的春天》中描绘到的令人触目惊心、惶恐至极的“世界八大公害事件”。生态环境没有替代品,在对待生态问题上,恩格斯在《自然辩证法》中这样指出:“我们不要过分陶醉于我们人类对自然界的胜利。对于每一次这样的胜利,自然界都会对我们进行报复。”[7]足以看出,人类对生态环境的破坏势必会引火烧身,危及人类自身。没有良好的生态环境,破解社会主要矛盾就缺乏坚实的生态基础,实现人民过上幸福生活的愿景更无从谈起。这就要求我们,应始终坚持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观念,贯彻落实绿色发展理念,为破解新矛盾、回应人民对良好生态环境的强烈期待奠定良好的生态基础。

绿色发展注重解决生态失衡问题。良好的生态环境是解决新矛盾的生态基础,是实现中华民族永续发展、子孙后代永久生存的内在要求。习近平总书记曾指出:“在生态环境保护上一定要算大账、算长远账、算整体账、算综合账,不能因小失大、顾此失彼、寅吃卯粮、急功近利。”[8]为此,我们要坚持绿色发展理念,以建设美丽中国为目标,着力解决人与自然和谐共生问题,推动形成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现代化建设新格局。具体做到:第一,树立绿色发展理念。改变传统的发展理念,构建绿色发展理念,牢固树立“天人合一”的生态效应观、“多规平衡”的生态制度观、“持续健康”的生态伦理观、“技术向善”的生态科技观、“精简节约”的生态消费观、“至善至美”的生态人格观,秉持生产发展与生态保护双规并举的可持续理念,善于优化粗放式的生产生活方式,以必胜的信心打赢生态环境这场关乎人类“百年大计”的硬仗。第二,践行绿色发展方式。改善生态环境,关键在于行动,在于践行绿色发展方式。践行绿色发展方式,是新时代生态治理的有效路径。实现天空更蓝、河水更清、大地更绿、环境更优美的生态目标,绝不是某一个人的力量能够完成的,必须靠全体中华儿女的共同努力。践行绿色发展方式,必须坚决摒弃以牺牲环境为代价的生产和生活方式,始终秉承生态优先的生产和生活方式,牢固树立生态环境一经破坏就会失之难存的生态思维,在践行绿色发展方式进程中不断推动自然资本实现增值,让良好生态环境成为人民生活新的增长点。第三,完善生态环保制度。制度所具有的保障性作用是理论、理念所不具有的,为使生态治理得到坚实的制度保障,全国各族人民应“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贡献生态治理的人民智慧,制定坚实可行、切实有效的生态治理和保护制度,通过制度的完善来保障国家生态安全,真正实现绿色发展。

四、开放发展:破解新矛盾的格局导向

改革开放以来,经过全体中国人的共同努力,中国在诸多领域取得了骄人成绩。比如,货物进出口总量和贸易总额居世界第二位,对外投资总额居世界第二位,利用外资总额位居世界第三位,外汇储备率世界第一等。由此可见,改革开放取得的成就是十分巨大的。但是,当今世界经济复苏缓慢、结构矛盾复杂、零和博弈加剧、不确定的冲突增多,我国对外开放的外部环境面临较为严峻挑战,人民生活水平的进一步提升面临较大瓶颈。这就要求我们,应以更深沉的战略定力坚定不移地推进开放战略,以开放带动发展,“积极宣导全球化方向和推进全球治理改革,落实‘一带一路’倡议和加强多边对话、大国磋商及新兴经济体之间的政策协调,促进贸易与投资便利化合作。同时,不断深化国内外经贸体制改革和加快外贸发展模式、结构与动能的转换,推进商务领域的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坚守风险底线,形成开放新格局。”[9]让开放发展成为破解新矛盾、提升人民生活水平的新时代格局导向。

开放发展注重解决发展内外联动问题,是提高对外开放总体水平、用好国内国外两个市场和两种资源、提高国际话语权、破解新时代社会主要矛盾的基本策略和题中之义。在经济全球化的浪潮中,谁掌握历史前进的主动权谁就能实现新发展,谁对外开放水平高谁就能较快提升国民生活水平。为此,我们要坚持对外开放的基本国策,完善对外开放的体制机制,形成对外开放的全新模式,以扩大对外开放带动创新、推动改革、促进发展、破解矛盾,不断提升人民生活质量。具体做到:第一,树立开放精神。国家实施开放发展所持有的精神状态将直接影响开放的水平和质量,直接影响国民生活水平和经济收入的提升程度。对开放精神的理性追求,是破解新矛盾的格局导向。作为理性观念的开放精神,能够展现出国家发展的自信,将以联动的方式破解新时代社会主要矛盾。以开放带动发展,筑牢国家对外开放的发展自信,为实现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提供源源不断的外部动力。第二,完善开放政策。在制定开放政策时,要兼顾国内发展矛盾与国外发展现状、人民的物质需求与精神文化需要、发展效率与公平回馈、平衡矛盾和协调结构等方面的价值取向和现实需要,以开放政策的进一步完善带动开放水平和质量的提升,继而以最完善的开放政策和最优越的外部发展格局,推动我国各领域实现平衡而充分的发展,促进人民生活水平稳定而快速提升。第三,落实开放行动。我们应主动顺应全球开放潮流,引领世界开放格局,进一步推动“引进来”和“走出去”向更加均衡方向发展,将开放的发展理念落实到开放的行动上,以开放发展改善我国当前发展不平衡和不充分现状,以联动效应提升人民在各领域的更高需求,使开放发展真正成为破解新矛盾的格局导向。

五、共享发展:破解新矛盾的价值旨归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稳定解决了十几亿人的温饱问题,总体上实现了小康,2020年将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纵观时代发展,我国人均国内生产总值从40年前的156美元左右增长到今天的8000美元,城镇居民和农村居民可支配收入分别从改革开放初的343.3元、133.6元提高到今天的33616元、12363元,农村贫困发生率从改革开放初的97.5%大幅下降到今天的4%以下,高等教育毛入学率达到42.7%,居民人均寿命达到76.34岁等。足以看出,人民生活状况显著改善,人民生活水平不断迈向新阶段。随着生活水平的提升,人民群众的需求呈现多样化、多层次、多方面的特点,人民期盼更稳定的收入、更全面的社会保障、更优美的生态环境、更丰富的精神文化生活、更公平的法治氛围、更民主的参政渠道,这表明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期待越来越强烈。但当前和未来一个时期,制约满足人民对美好生活向往的主要因素是发展不平衡和不充分的问题,这就要求我们应在解决矛盾中坚持共享发展理念,让改革发展成果更多更公平地惠及全体人民,以期真正实现全面共享。

共享发展注重解决发展不平衡和不充分的问题,是破解新时代社会主要矛盾的本质要求、根本力量和价值旨归。马克思曾经指出:“社会也是由人产生的。活动和享受,无论就其内容或就其存在方式来说,都是社会的活动和社会的享受。”[10]共享发展的核心目标与价值旨归,就是使人民过上幸福美好的生活,实现每个人自由而全面的发展。为回应人民过上幸福生活的新期待,我们要深入贯彻以“全民共享、全面共享、共建共享、渐进共享”为主要内涵的共享发展理念,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以增进人民福祉,在发展中保障和改善民生,不断增强人民的获得感和幸福感。具体做到:第一,坚持全民共享原则。全民共享要保证生活在新时代的每一个中国公民都平等享有发展机会和享受发展成果,在以新发展理念破解新矛盾的同时,发展要立足全体人民、面向全体人民和惠及全体人民,真正做到全民覆盖,决不让任何一个人掉队。第二,坚持全面共享原则。全面共享要保证生活在新时代的每一个中国公民都能全面享受国家各领域改革、发展和建设的成果,营造出良好的共享氛围,在共享物质文化发展成果的同时共享其它领域的发展成果。第三,坚持共建共享原则。共建共享就是要全面调动人民参与国家建设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充分发扬人民民主、广泛集中人民智慧、全面凝聚人民力量,使人民在参与中收获快乐,在努力中赢得尊重,在奉献中感受成就,在共建中实现共享。第四,坚持渐进共享原则。渐进共享要求我们在落实共享发展理念过程中,应坚持实事求是、循序渐进原则,从不平衡不充分发展逐步过渡到平衡和充分发展,在正确审视社会主要矛盾的基础上以渐进原则推动实现平衡充分的发展,使全民共享发展成果,为实现人的全面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

综上所述,新发展理念作为推动中国全面协调充分发展的新理念,其蕴含的发展动力、发展思维、发展格局、发展方向和发展目标与新时代社会主要矛盾的破解存在高度的逻辑契合,能为破解新时代社会主要矛盾提供基本遵循和理论指导。“善学者尽其理,善行者究其难”,破解新时代社会主要矛盾是一项长期性、复杂性的系统工程,在破解进程中充满了荆棘、坎坷和挑战,只要我们不忘让人民过上幸福生活的初心和使命,坚持以新发展理念为指导,脚踏实地、砥砺奋进,破解新矛盾,实现新梦想将为期不远,人民过上幸福生活的美好愿景也将指日可待。

猜你喜欢
矛盾理念时代
几类树的无矛盾点连通数
建筑设计应对低碳理念的相关思考
再婚后出现矛盾,我该怎么办?
矛盾的我
对矛盾说不
浅谈中西方健康及健康理念
e时代
e时代
e时代
用公共治理的理念推进医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