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小春 成园园
(山东大学 马克思主义学院 山东 济南250100)
马克思主义观是对马克思主义的根本性认识,是对“什么是马克思主义,怎样对待马克思主义”这一元问题的基本回答。它有科学与非科学之分,树立起科学的马克思主义观是真正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的逻辑前提,也是推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的内在要求。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站在新时代的历史起点上进行艰辛地理论和实践探索,拓展了马克思主义观的问题域,准确把握和科学回答了“新时代什么是马克思主义,怎样对待马克思主义”的基本性命题和“马克思主义的发展前景”的延伸性命题,提出了一系列新思想、新观点、新论断,集中阐释了新时代中国共产党人的马克思主义观,开辟了马克思主义观的新境界。新时代中国共产党人的马克思主义观内涵丰富、意蕴深远、眼光深邃,具有思想武器——政治信仰——精神家园三重境界。
马克思主义是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是无产阶级革命以谋求自身解放的思想理论。以陈独秀、李大钊、毛泽东为代表的近代先进的共产党人对众多社会思潮进行反复比较鉴别,找准了马克思主义的科学真理,得出了“要走俄国人的路”的结论,至此,着眼于中国的实际问题,推动马克思主义与中国的具体实践相结合,就成为了中国共产党团结和带领人民干革命、搞建设的基本理路。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结合新时代治国理政的伟大实践,牢牢坚持和灵活运用马克思主义这一思想武器,并就其体系特征、功能定位、鲜明特点,以及如何守好、用好这个思想武器作了充分地阐述。
1.马克思主义是博大精深的思想体系。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深入考察所处的时代和世界,揭示了人类社会发展的普遍规律,批判吸收人类社会以往创造的文明成果,并对其进行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建构了内容丰富、体系完整的科学思想理论。对此,习近平总书记指出,“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和知识体系博大精深”,[1]并在多次讲话中反复强调。马克思主义之所以具有博大精深的特点,其一,在于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知识渊博、思维开阔、实践丰富,精通自然界、人类社会、人类思维等各个领域,研究过众多的学科,所创造的理论是一个涉及各领域、涵盖多方面的思想体系。其二,在于马克思主义是一个开放的发展的理论体系,而不是封闭的、过时的理论学说,它以无产阶级的伟大实践为理论根基,并根据实践的丰富与时代的前进不断向前发展。马克思主义的继承者将之与各国的国情相结合,不断丰富和发展马克思主义,如列宁在总结俄国无产阶级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实践的基础上创立了列宁主义这一光辉思想;中国共产党将马克思列宁主义扎根于中国,在中华大地上结出了毛泽东思想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硕果,等等,这为原本就博大精深的马克思主义增添了新的民族元素、实践内容和时代特色,使得马克思主义具有共时性和历时性的双重属性。需要指出的是,马克思主义博大精深,但绝不意味着它是无所不有、无所不包的思想“大杂烩”,面对任何问题不顾历史条件与现实情况,不经过仔细考究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是否真正论及过此问题,就生硬地“裁剪”出原典中的只言片语作为决策的依据;也绝不意味着马克思主义继承者可以裹足不前,不去推动实践创新、理论创新。否则,就会陷入庸俗化、教条主义的歧途,与马克思主义背道而驰。
2.马克思主义是中国革命、建设、改革的强大思想武器。马克思和恩格斯曾高度肯定中华文明在人类文明发展演进过程中所作的突出贡献,大义凛然地揭露当时西方列强的侵略行径,并十分关照中国革命的问题与出路。马克思主义的传入,深刻地改变了中国的发展轨迹,重绘了中国革命的历史图景,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的面貌为之一新。习近平总书记指出,“马克思主义为中国革命、建设、改革提供了强大思想武器,使中国这个古老的东方大国创造了人类历史上前所未有的发展奇迹。”[2](P14)马克思主义所贯穿的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思想方法,是我们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强大思想武器;所蕴含的基本观点、基本方法与基本立场是我们观察、分析、解决一切现实问题的出发点、落脚点与基本遵循。中国共产党人把马克思主义这一思想武器创造性运用于中国革命、建设、改革的伟大实践中,创造性地完成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艰巨任务和社会主义革命的伟大变革,并在新时期实行改革开放的伟大战略,成功实现了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战略的“转轨”,将其持续推进与全面深化,使中国社会发生了历史性变革和历史性飞跃。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以逢山开路、遇河架桥的勇气与决心,精通且活用了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及其思维方法,以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宏大的战略思维、坚实的底线思维、科学的辩证思维和不竭的创新思维来推进实践,紧扣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使命,着力推进“四个全面”的战略布局、“五位一体”的总体布局等一系列战略举措、方针政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取得了开创性成就。中国共产党人始终把“系统掌握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作为看家本领”“把马克思主义作为必修课”,[3](P154)将其作为革命、建设、改革过程中应对重大挑战、克服重大困难、化解重大风险、解决重大矛盾,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向前发展的思想武器。
3.坚持问题导向是马克思主义的鲜明特点。马克思主义立足于变革世界的现实活动,既对人类已有的成果进行批判总结,也对现存社会进行批判解构,强调“通过批判旧世界发现新世界”,[4](P7)因而具有鲜明的批判性。马克思和恩格斯曾明确指出,以往的“哲学家们只是用不同的方式解释世界,问题在于改变世界”,[5](P136)要在变革的实践中“使现存世界革命化”,这表明马克思主义具有强烈的实践性。批判就在于找到现存的矛盾、症结;实践就是解决矛盾、变革现存的物质性过程,而坚持问题导向就将马克思主义内在的批判性与实践性有机联系起来了,成为两者之间的逻辑支点。马克思和恩格斯看到旧唯物主义的局限性和黑格尔辩证法的唯心主义特性,对其进行批判性改造,为无产阶级创立了全新的世界观和方法论;还以此揭露资本主义社会的弊病之所在,预示着资本主义灭亡的必然性,找到了埋葬资本主义的现实力量——无产阶级。因此,鲜明的问题意识,坚持问题导向,强调批判性与实践性,既是马克思主义的出场可能和出场路径,也是马克思主义实现自身不断发展的催化剂。习近平总书记准确把握住了这一点,明确提出“坚持问题导向是马克思主义的鲜明特点”[1]的重要观点。新时代,中国共产党人以强烈的问题意识为导向,直面发展中所遇到的问题与矛盾,敢于步入“深水区”、啃“硬骨头”、打“攻坚战”,勇于“亮剑””,扫除发展中的障碍与藩篱,在解决实际问题中见实效、促发展,充分彰显了新时代治国理政的鲜明特点与方法优势。实践证明,马克思主义是科学的理论,是强大的思想武器,是中国共产党人的制胜法宝。新时代要用好这个思想武器,守住看家本领,关键在于要科学地对待马克思主义。
马克思主义不仅是解决中国现实问题的思想武器,还是中国共产党团结人民、统一思想、凝心聚力的政治信仰。党的十八大以来,针对我们党所面临的“四大考验”和“四大危险”等严峻问题,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牢牢抓住政治信仰坚定与否这一关键性问题,以“真”为总体要求重塑了作为信仰层面的马克思主义观。
1.马克思主义是中国共产党的精神旗帜。指导思想是一个政党的精神旗帜,一个执政党选择什么样的指导思想,关乎党的建设全局,也决定国家的发展道路与方向。对此,习近平总书记指出,“马克思主义是我们党的指导思想,共产主义是我们党的远大理想。没有马克思主义信仰、共产主义理想,就没有中国共产党,就没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6]可以说,当代中国所取得的一切成就,都与马克思主义的指导思想脱不开关系。中国共产党成立起,就把马克思主义写在自己的旗帜上,不论顺境还是逆境始终不改,并在实践中不断丰富和发展马克思主义,形成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成果。以史为鉴,苏联共产党最终沦为亡党亡国的历史悲剧,留给我们最大的教训就是要坚定不渝地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指导思想,“背离或放弃马克思主义,我们党就会失去灵魂、迷失方向。”[7]西方国家所谓的“普世价值论”“新自由主义”“民主社会主义”等各种错误思潮,其最终目的就是否定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地位、击垮马克思主义这面思想旗帜。
2.马克思主义是共产党人的精神之钙。马克思主义是中国共产党人的政治信仰、政治灵魂和精神支柱。习近平总书记强调,马克思主义的信仰是共产党人的理想信念之“钙”,理念信念不坚定,就会缺“钙”,在现实中就可能出现这样或那样的问题;马克思主义的信仰是共产党人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总开关”,“总开关”一旦松懈,一些错误思想就如同洪水猛兽般地侵入,就会出现信仰迷失、精神迷失等状况。信仰坚定,天牢地稳;信仰滑坡,地动山摇。现实中,党内出现一些贪污腐败等消极现象。对此,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全党要坚守对马克思主义的信仰,要高度重视领导干部的理想信念坚定性。只有信仰坚定者,方可经得起风浪考验、抵得住各种诱惑,在关键时刻、大是大非面前才能立场正确、旗帜分明。“马克思主义是共产党人的精神之钙”这一精辟论断既是对我们党自身建设的历史经验的深刻总结,具有深厚的历史规律性;又是对我们党内存在的考验与问题的积极回应,具有很强的现实针对性。
3.以人民为中心是马克思主义的本质特征。人民立场是马克思主义的政治立场、理论立场和价值立场。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人民性是马克思主义最鲜明的品格”,[2](P17)并在理论和实践上深化和发展了人民观,提出了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这体现了我们党对人的全面发展诉求的深刻体悟,对马克思主义理论本质的自觉把握。中国共产党的人民观的表述从“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到“人民拥护不拥护、人民答应不答应、人民高兴不高兴、人民满意不满意”的衡量标准,再到“党始终代表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再到“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再到“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历程,充分显示着中国共产党始终不渝地将人民立场作为根本立场,作为革命、建设、改革一贯的价值旨归,人民思想在时代发展中不断得到彰显、弘扬与践行。新时代,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进一步回答了发展“为了谁”“依靠谁”“为谁共享”这一根源性命题,更加强调了人民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中的体验感、获得感,拉近了党与人民两者“心与心”之间的距离。中国共产党始终与人民同呼吸、共命运、心连心,以人民的希冀为希冀,把人民放在最高位置,积极回应并着力解决人民现实中最关切的问题,将让人民拥有更高水平、更为持久的安全感、幸福感、获得感作为我们党的奋斗目标。“以人民为中心是马克思主义的本质特征”这一论断既是新时代中国共产党人对马克思主义的本质的科学把握,也是对党已有人民观的一大发展。
马克思主义影响了19世纪、跨越了20世纪,并迈入了21世纪,依然显示出强大的思想伟力并始终站在时代前沿。立足马克思主义在中国传播100年的历史、马克思主义发展200年的历史、世界社会主义运动500年的历史,结合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实践,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准确把握马克思主义,科学预见了马克思主义的发展前景,并提出“发展21世纪马克思主义”宏伟的理论目标,开辟了马克思主义的新境界。
1.马克思主义是占据真理和道义制高点的科学。无论时代如何变迁,社会如何发展,人类思想史上还没有出现一种理论能像马克思主义这样地深刻、持久、广泛地影响人类社会发展进程。这是因为马克思主义“始终占据真理和道义的制高点”[1],是真理和道义相结合的科学,科学回答了“人类向何处去”的重大问题,是全人类的精神家园。马克思主义深入把握时代和世界发展趋势,破解了推翻资本主义社会的历史难题,从理论上对社会主义、共产主义作了科学论证,指引了未来人类社会的发展方向。在社会发展方面,马克思主义所指明的社会主义社会和共产主义社会是对资本主义社会的超越与前进;在理论形态方面,马克思主义所论证的科学社会主义是对以往所有的社会主义思潮的超越与前进;在思维方法方面,马克思主义所贯穿的辩证唯物主义与历史唯物主义是对以往任何思想方法的超越与前进,因而能够占据真理的制高点。之所以占据道义的制高点,是因为马克思主义是世界无产阶级和全人类实现自身解放的思想体系,以实现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为价值旨归。在实践中也更是如此,马克思心怀世界无产阶级和全人类,毕其一生都在“为人类谋幸福而不懈奋斗”“为追求真理而永攀思想高峰”“为推翻旧世界、建立新世界而不息战斗”,从未想过为自己谋取一份私利,这本身是人类道义的光辉典范。马克思主义所指向的共产主义是世界真理和人类道义相结合的理想追求,具有现实性的社会形态,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必然趋势。
2.马克思主义具有无比宽广的发展前景。“马克思主义的发展前景”既是一个关乎理论生命的根本性命题,蕴含在马克思主义不言自明的理论逻辑之中;又是一个时代性命题,应该在社会主义实践中反复检验和创新认证。历史流变,当今所处时代与马克思恩格斯所处的时代相比有着巨大的不同,加之东欧剧变、苏联解体给世界社会主义运动带来严重挫折,使其至今仍处低潮,一些人就开始产生了“怀疑论”“死亡论”“过时论”等悲观论调。针对此,习近平总书记深刻地指出“马克思主义尽管诞生在一个半多世纪之前,但历史和现实都证明它是科学的理论,迄今依然有着强大生命力。”[1]从时代发展的趋势和方向来看,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我们依然处在马克思主义所指明的历史时代”[9](P66),马克思主义仍然是人类社会发展的科学预见。从理论影响力与现实境遇来看,马克思主义至今仍在国际上产生着巨大的影响力,它博大的思想体系不仅深刻地改变了世界,也深刻地改变了中国。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从来不扮演封闭体系的制造者和真理结束者的角色,而是为人类指明真理方向的领路人;马克思主义也从来不是由终极真理构成的僵化体系,而是能够与时俱进地探索新课题、回答时代之问、引领新实践的活的思想。因此,马克思主义发展大有空间、大有作为,具有无比宽广的发展前景,展现出蓬勃生机,基于此,习近平高屋建瓴地提出了“发展21世纪马克思主义”宏伟目标,并以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开辟了新境界。
3.中国共产党是21世纪马克思主义的创新主体。中国共产党成立后,在马克思主义思想的指导下,中国发生了深刻变革,中国逐渐实现了从落后时代到赶上时代、再到引领时代的华丽转身,极大地改变了世界的面貌和世界格局,中华文明从近代世界的侧翼地带逐步跻身于世界舞台中央,为国际社会提供了强有力的中国智慧与中国方案。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置身这一历史巨变之中的中国人更有资格、更有能力揭示这其中所蕴含的历史经验和发展规律,为发展马克思主义作出中国的原创性贡献”。[8](P66)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发展的百年历史业已深刻证明,马克思主义的命运与中国共产党的命运、中华民族的命运紧密相连为一体。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发展21世纪马克思主义、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是当代中国共产党人责无旁贷的历史责任”[9]。这既是一次举旗定向的政治判断,也是一次扛起责任再出发的时代宣言。这就意味着当代中国应是21世纪马克思主义研究的主要样本与对象,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应是21世纪马克思主义的主体、主干和主流,当代中国共产党理应是这一理论发展和创新的主体力量。这一论断也充分彰显中国共产党人高度的理论自觉和理论自信。
马克思主义是真理与道义相结合的科学理论,展现出蓬勃生机。发展21世纪马克思主义既要立足于中国立场,也要放眼于世界。第一,要总结好中国实践、中国经验。在马克思主义的指导下,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走出了一条“不延续母版”“非套用模板”“不是再版”“不作翻版”超越西方现代性的具有独创意义的现代化道路,引起了中国和世界的深刻变革,为人类社会发展作出了卓越的贡献,在此期间有诸多实践经验亟待我们积累总结。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习近平说,“把中国实践总结好,就有更强能力为解决世界性问题提供思路和办法。”[1]从实践中总结经验,特别是及时总结好党领导人民创造的新鲜经验,并从中提炼一般性认识,再经过实践检验证明,深化发展“三大规律”,最终上升为21世纪马克思主义。第二,要加强对当代资本主义的分析研究,准确认识和深刻把握新问题、新情况,揭示资本主义发展的新特征、新趋势,深化对资本主义和国际政治经济关系深刻复杂变化的规律性认识,这是发展21世纪马克思主义的一个重要任务和着力点。第三,要推动中国马克思主义走向世界,为破解世界性难题贡献中国智慧。“只有民族的才是世界的,只有引领时代才能走向世界。”[8](P66)要不断运用中国马克思主义观察时代、解读时代、造福时代,深刻把握世界历史的脉络和走向,为解决世界经济发展问题、全球治理体系改革和建设等世界性问题贡献出中国智慧、中国方案和中国力量。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阐扬新时代中国共产党人的马克思主义观,开辟了马克思主义观的新境界。新时代中国共产党人的马克思主义观具有三重性,呈现出思想武器-政治信仰-精神家园的三重境界。作为思想武器的马克思主义,是其传入中国的逻辑起点。近代中国先进知识分子在救亡图存的进程中试过无数主义与学说,都未能动摇旧中国的根本问题,最终在反复地比较鉴别中找到马克思主义,把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推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解决中国的实际问题。但马克思主义又不仅仅是思想武器,更是一种政治信仰,无论在顺境还是逆境,中国共产党人都始终不渝地坚定马克思主义信仰、坚持和发展中国化马克思主义。在马克思主义的指导下,中国发生深刻变革,与世界的关系发生了历史性翻转,并逐步迈向世界舞台中央,中国共产党理应担负起主体责任,立足中国、放眼世界,发展21世纪马克思主义。这三重境界是逐层跃升、紧密相连的,缺少任何一重境界都不是完整的、系统的、科学的马克思主义观。由此可见,新时代中国共产党人的马克思主义观具有理论与实践相结合、中国立场与世界眼光相结合、历史、现实与未来相结合的鲜明特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