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余国鹏 云南日报记者
互联网的兴起开辟了表达观点、交流看法的广阔空间,形成了包括党报评论、都市报评论以及自媒体评论、社交平台评论等在内的评论格局。
综合当前言论评论的基本形态,我们有理由相信下一阶段的言论评论会极大地缩小差异,在表达方式上为大众乐于接受的评论形式。我们要在改进文风上下功夫。
在坚持结合上下功夫。党报评论如何针对重大、热点事件发声,是一个颇为复杂的问题,这中间需要最值得注意的是导向性和相关性。先说导向性。有导向的党报评论才是有立场的、有力度的、有价值的。面对一些重大事件,地方党报往往会组合推出综合新闻报道,有消息、通讯,也有评论。跟其他新闻报道不同的是,评论开门见山、提出观点,一针见血指出事件起因、发展脉络、作用定位等信息,为读者提供正确解读事件的角度。因此,党报评论既要把中央的指示精神全面完整、毫无偏差地体现在评论之中,也要把当地党委、政府为促进经济社会发展、按照中央指示要求所采取的一系列重大举措阐明清楚。从党中央、国务院到地方党委、政府的文件和会议精神,以及各类政策法规,都要学习原文,做到认真领会、活学活用。要深入理解自身功能定位,充分发挥中央精神和地方干部群众之间的信息桥梁作用,让读者在阅读评论过程中潜移默化地接受中央精神、坚定理想信念。再说相关性。把中央精神和地方实际更紧密地结合起来,才能更好地让大家理解地方在其中所处的地位和应该发挥的作用,激发更强的动力,这也是推进中央精神落实落地的一种有效路径。在党报评论中,中央精神和地方实际的结合度越高,越能够深入浅出地阐释理论政策,越能够通过生动活泼的形式让更多干部群众理解接受、凝聚合力。
在守正创新上下功夫。根据中国互联网信息中心(CNNIC)第43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截至2018年12月,我国网民规模达8.29亿,普及率达59.6%;其中,手机网民规模达8.17亿,网民通过手机接入互联网的比例高达98.6%。手机不离身,随时随地看新闻、发评论,发微博、微信已经成了常态,这给党报评论环境带来了新的变化和挑战。传播速度快,受众范围和影响力更大,在重大事件中,虽然众声喧哗,但总会有导向正确、分析透彻、观点中肯的评论定性、导向,迅速斩获“10万+”。在即时交流上,能够从更多角度呈现事件的完整面貌。无论是微博、微信还是其他自媒体平台,正文下的评论往往都是最为精彩的部分。在重大事件发生后的一段时间,评论区里会出现很多高度相关的信息,甚至还有事件当事人提供的内容。党报评论的专业性毋庸置疑,每一篇评论都是经过深思熟虑、仔细推敲、层层把关得来的。但党报评论要增加网络感觉,在选题、构思、行文、刊用上融入更多网络基因,去掉网络评论的粗制滥造,为党报评论注入网络血液,取两者之长而去其短,得风气之先而扬主流意识。
在改进服务上下功夫。时至今日,在网络这个大变量的渗透下,党报评论依然在舆论场上占据主流,在履行使命任务的过程中让广大读者受众拨云见日、分清真伪、坚定信心。但同时,我们也不能忽视新形势新变化为党报评论带来的挑战,这是多方面的。时效性对于党报评论尤其是时评显得非常宝贵,再精彩的评论过了特定的时间节点也会乏味。以往,对一些突发事件、热点事件进行宣传引导,隔天见报的党报评论显得有些吃亏。当下,采用新媒体方式成为提升影响力的必然之选,这是党媒转型中的有效举措。履行思想引领、凝聚人心的使命任务,以宏大的主题来进行宣传引导,是党报评论的必然选项,同时,不妨多采用中观选题,上得去下得来,能够更好发挥党报评论“顶天立地”的作用。长久以来,党报评论在大众心目中是写给领导看的,其语言表达风格也偏向书面化、文件化,普通群众读不懂、不愿读。但现在,这种情况发生了变化,领导干部不止读党报评论,他们的信息来源多种多样;党报评论的受众群体也不应再局限于领导干部群体。因此,语言表达风格必须转变过来,“惟陈言之务去”,多结合实际采用富有生活气息、网络气息的语句。
从根本上讲,完成党报评论统一思想、凝聚人心的使命任务,就要多站在受众群体的角度想问题,了解读者的阅读习惯、题材偏好、情感侧重等,避免用居高临下的态度阐释问题,避免干巴巴地自说自话,而应找到更受关注的、更受欢迎的表达方式,让党报评论在有高度、有速度、有角度同时也有温度,用更新的表达、更动人的形式发挥更强大的引导思想、凝聚人心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