盛福来 李超平
为了更好地了解英国金融业发展和伦敦国际金融中心建设情况,近日,专程赴英国金融行为监管局(FCA)、伦敦证券交易所、伦敦金融城等英国金融部门,与英国金融行为监管局全球事务官Sam Stoakes、伦敦金融城研究部主管Laura Davison等业界人士,就金融城建设、金融产品创新、新兴金融服务监管、金融生态营造等方面进行了广泛深入的座谈交流,对英国金融产业发展壮大有了初步的认识,结合上海国际金融中心做大做强,谈谈自己浅薄的看法。
对标纽约伦敦,上海如何进一步提高全球金融资源配置能力,这是李强书记曾经提出的“金融之问”,也是上海2020年要基本建成与我国经济实力和人民币国际地位相适应的国际金融中心必须回答好的课题。此次去伦敦培训,从各方面的介绍中,我们深刻感受到了伦敦在全球金融资源配置上的强大能力,比如伦敦控制着全世界45%的外汇交易,伦敦金融城一平方英里的土地上管理着全球4万多亿美元的庞大资产,创造了英国3%的GDP,伦敦证券交易所在过去十年内融资10万亿美元,2018年伦敦清算所清算的用于支持G20和全球金融稳定的金融衍生品数额达到1100万亿美元,甚至近两年来面临脱欧的巨大影响也难以撼动它全球顶级金融中心的地位。
在座谈交流中感到,伦敦全球金融资源配置能力的形成,除了英语环境、介于美国和亚洲中间的时区等独特优势,有三点让人印象深刻。一是重量级金融机构高度集聚。伦敦金融城拥有英格兰银行、伦敦证券交易所等近3000家金融机构,构建了完善的金融机构体系。金丝雀码头所在地——道克兰商务区拥有巴克莱银行、花旗集团、瑞士信贷、摩根大通、摩根士丹利、德意志银行等众多全球顶级金融投行,伦敦的外资银行超过250家,外资银行资产占英国银行业总资产比例超过50%。伦敦还是世界上最大的国际保险中心,共有保险公司800多家,由124家保险联合体组成的劳合社是世界最大的保险交易市场。二是掌握金融领域国际话语权。伦敦是全球最大的大宗商品交易市场,掌控着黄金、白银、原油等世界性商品的定价权。以伦敦证券交易所、劳合社、波罗的海交易所、伦敦金属交易所、国际金融期货交易所、国际石油交易所等为代表的国际化金融市场,推动了各类资源的高效有序流转,全球65%以上的实货原油挂靠布伦特体系定价,铝、铜、铅、锡等金属价格主要在伦敦金属交易所确定。英国富时罗素国际指数是全球第二大指数,涵盖股票占全球可投资市场总市值的98%,目前全球约16万亿美元资产以英国富时罗素指数为基准。三是抓住人民币国际化机遇加快拓展新兴市场。伦敦人民币离岸市场,目前已发展成为世界最大的人民币离岸交易中心和仅次于中国香港的世界第二大人民币离岸清算中心,伦敦每天的离岸人民币交易量已经超过了欧元。现在伦敦金融城还正在研究如何打造“一带一路”融资中心。
上海近年来在国际金融中心建设上取得了较大进步,今年的“全球金融中心指数(GFCI 26)”上海连续第三次保持全球第5位,但对标伦敦,整体对外开放程度仍显不足,股票市场外资持有不足5%,债券市场外资持有不足2%,缺乏全球性的市场定价权和话语权,全球金融资源配置能力还有较大提升空间。建议:一是以资产管理机构为重点,大力集聚外资金融机构。国际金融中心往往是国际资产管理中心。目前上海资管机构集聚已经形成了良好态势,陆家嘴拥有全球规模排名前10的资管机构的9家、前100名中的43家,下一步要引入资产管理各个细分行业的代表性机构,加快跨境资管业务发展,建设全球资产管理中心。二是以打造人民币金融资产配置和管理中心为目标,着力提高金融要素市场话语权。我们感到,上海国际金融中心一定是主要基于人民币资产形成的国际金融中心。要坚持本币优先,建设更多以人民币计价的大宗商品市场,在上海金、上海油、上海银、上海铜等基础上,加强与世界其他交易所合作,推出以上海价格为基准价的衍生品,提升人民币产品和大宗商品定价能力。加快推动沪伦通在首单基础上进一步扩围,着力推动沪伦通东向业务“启航”,进一步拓宽人民币在当地的投资范畴,真正放大沪伦通效应。三是以“一带一路”倡议为着力点,完善面向“一带一路”的投融资服务体系。“一带一路”倡议的实施,引起了国际上投资者的广泛关注,但目前投资主要以中资企业为主,融资方式基本是中资银行贷款,融资渠道和方式比较单一。可以探索建设“一带一路”项目融资产品的发行市场和交易市场,加强与伦敦金融城合作,丰富以人民币为主的金融产品,带动更多国际资本投向“一带一路”,使“一带一路”投融资服务成为上海国际金融中心的鲜明特色。
伦敦金融业开放竞争的良好环境,一般被归功于所谓“两次金融大爆炸”的英国金融体系改革。第一次是1986年由撒切尔政府推动的以金融综合经营为特征的金融自由化,主要是大幅度减少监管,对外开放金融服务业,提高金融市场的功能和效率。第二次是政府推动的以统一金融监管为特征的金融整合,成立英国金融服务局(FSA),逐步集中分散的金融监管职能。受2008年金融危机影响,2012年英国金融服务局(FSA)进一步拆分为负责监管安全(金融体系稳定和金融机构安全)的金融审慎监管局(PRA),和负责监管服务(行为监管和金融消费保护)的金融行为监管局(FCA),形成了独具特色的“双峰”监管模式。从英国金融体系改革的过程来看,主要是围绕扩大金融开放和加强金融监管进行改革,最后形成高度开放和高效监管有力结合的格局。
当前,我们国家正在稳步推进对外金融开放,上海自贸试验区的设立,为金融开放起到了很好的风险压力测试作用。建议在有效加强金融监管的同时,以陆家嘴金融城和临港新片区为主要载体,争取国家相关部门支持,在金融开放方面进一步加大改革创新力度。一是持续拓展自由贸易账户功能。扩大境外投资者通过自由贸易账户参与国内金融市场交易的范围,支持境内投资者通过自由贸易账户参与境外金融市场交易。二是在部分条件相对成熟的金融领域开放上加强先行探索。扩大以跨境交付方式提供的保险服务的范围;放宽对跨境提供证券期货投资咨询业务的限制;允许自贸试验区内的期货公司申请QDII资格;允许符合条件的财务公司、证券公司等金融机构开展外汇衍生品交易。三是推动跨境金融服务便利化。聚焦跨境金融、离岸金融、贸易金融等其他地方暂时没有条件做、又具有自贸港特点的金融交易活动,加大产品创新、服务创新和制度创新力度,打造人民币和外汇离岸金融中心。四是建设国际化再保险交易市场。亚太市场是全球再保险发展最快的区域,但目前尚未形成真正意义的国际再保险中心。建议借鉴劳合社经验,做强上海保险交易所功能,完善再保险市场的基础设施和配套服务,探索形成场内再保险交易信用风险因子差异化监管体系,探索实施具有国际竞争力的离岸保险税制安排,提升再保险业国际竞争力。五是打造全国性信托受益权交易平台。推动中国信托登记有限责任公司开展信托受益权交易流转创新试点,建设规范专业的全国性信托受益权交易平台,推动信托业加快发展。
随着区块链、人工智能、云计算等前沿科技的快速发展,金融科技正在传统金融行业的各个领域积极布局,不断催生新产品、新业态、新模式,成为新的风口。英国伦敦高度重视发展金融科技,据相关统计,2019年前8个月,伦敦吸引了21亿美元的金融科技类投资,位列全球金融科技城市第二(旧金山30亿美元位列第一);金融科技已经成为英国经济增长最快的一部分,全球1/4金融科技独角兽在英国。
上海正在加快建设国际金融中心和具有全球影响力的科技创新中心,在金融科技发展方面有着天然优势。2018年陆家嘴金融城推出金融科技“陆九条”,为打造金融科技生态圈奠定了基础,已经形成了以支付宝为代表的互联网系,以建信金融科技等为代表的持牌金融机构系和大量第三方金融科技公司并驾齐驱的格局。建议:一是着力建强金融科技产业系统。吸引更多资产管理类、货币经济类、商业保险类国际金融科技公司在上海布局,吸引全球金融机构在上海设立支付与应用研发中心,争取更多金融科技、数字货币等基础研究机构、实验室、服务平台等落户,集中打造若干金融科技产业集聚中心。按照需求导向,联合更多重点金融机构建设金融科技应用场景创新平台,推动金融机构向金融科技企业开放金融数据,方便金融科技企业对接金融机构的科技诉求。二是以更大力度加强“监管沙盒”探索。在与英国金融行为监管局座谈时,我们深刻感受到他们对“监管沙盒”制度的自信,监管部门和业界互助互动十分频繁,进入“沙盒”企业全部对外公示,在有效管理风险的前提下,既促进金融科技的发展,增强金融市场竞争活力,也能帮助一些企业特别是中小企业理解目前的监管环境及政策。上海也已经开始“监管沙盒”试点,可以进一步深化探索,加强监管部门和业界互动,鼓励科技龙头公司金融服务子公司或部门结合自身科技优势和行业特色,以“监管沙盒”方式开展金融业务,加大金融创新培育力度。三是同步推动科技金融发展。加强金融中心和科创中心联动,用好科创板和注册制,做大做强长三角资本市场服务基地,拿出更多更有力的举措打通科创资源和资本市场,推动更多风险资本在上海集聚,不断提升金融服务实体经济的能力。
国际金融中心建设离不开良好的发展环境。伦敦能够成为数一数二的全球金融中心,与其完善优良的金融生态环境密切相关。一是高端金融人才集聚。金融人才是国际金融中心建设的第一资源和关键要素。伦敦地区金融从业人员占就业人数的20%以上,集聚了来自世界各地的各种类型的顶尖金融人才。二是专业服务高度发达。伦敦集聚了一大批为整个金融市场服务的专业服务机构,拥有2/3的世界顶级律师事务所,包括200多家外国律师事务所;世界四大会计师事务所,路透社、BBC等世界主要信息提供商均在此设有总部。三是综合营商环境优良。法律体系健全,具有可预测的法律体系、较高信誉的法律制度、国际化的金融监管机制和专业高效的法律服务团队。商务出行便捷,伦敦除了希思罗机场等大型国际机场,毗邻市中心还有座城市机场,专门为商务人士设计,通航至欧洲和北美30多个商业性城市,值机迅速、自动化程度高,“打飞的”非常方便。教育资源丰富,伦敦以其优秀的教育资源享誉世界,有4所英国排名前10、世界排名前50的大学,中小学名校也是扎堆。伦敦金融城的工作人员告诉我们,很多国际金融人才愿意到伦敦就业,一个重要原因就是他们的小孩可以从小学到大学都享受优质的教育资源。生活环境完善,伦敦拥有620多家各类文化设施,拥有世界上最密集的275个地铁站,交通极其便利,具有难以媲美的商业、文化、生活、居住环境。
当前,上海的金融生态环境不断优化,但与伦敦等全球金融中心相比还有差距,需要进一步发力。建议:一是加快国际化高端金融人才集聚。上海金融从业人员超过37万,从绝对数量来说并不少,但只占全市就业人数的3%,这个比例相较于香港和新加坡的5%、纽约10%、伦敦20%并不算多;特别对比伦敦、纽约,上海高端、国际化金融人才仍比较匮乏,难以满足上海金融业快速发展的需求。应进一步完善金融人才政策,加大对国际高端金融人才的引进力度,建立健全金融人才自身培养、可持续发展的制度机制,打造国际化高端金融人才集聚高地。二是推动金融专业服务业加快发展。大力集聚发展与金融密切相关的会计、审计、法律、税务、经纪、评估、征信、财经资讯、信息数据、服务外包等专业服务机构,优化产业链布局,提高产业间互动效能。全力引进具有影响力的国际性、全国性金融行业组织,充分发挥行业自律组织规范引导、服务发展的作用。三是进一步提高陆家嘴论坛、外滩国际金融峰会等活动的国际影响力。此次考察中获悉,英国金融行为监管局、伦敦金融城、伦敦证券交易所等金融界人士,对陆家嘴论坛等活动比较了解,有的还来上海参加过,充分说明举办金融领域的国际性活动是加强国内外交流的重要方式,需要持续做强品牌、做大影响,不断提升金融生态层次和品位。四是持续优化综合营商环境。加快推进金融法治建设,更好发挥上海金融法院作用,继续大力推进金融领域简政放权;进一步优化陆家嘴金融城管理体制机制,加强业界共治,充分调动金融机构参与金融城建设的积极性;对接金融人才需求,加大国际教育、高端医疗、高端文化建设力度,不断完善陆家嘴金融城等金融集聚区的公建配套设施,营造更加优质、更加便捷、更加舒适的工作和生活环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