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高速铁路之所以能取得成功,在很大程度上是由于实施了全面自主创新战略,在关键领域、卡脖子环节上下功夫,突破关键核心技术;坚持自主创新与中外合作相结合,以我为主、博采众长、融合提炼、自成一家,实现赶上世界铁路先进水平、在部分领域领先的战略目标。”在近日于沪杏科技图书馆举办的上海市科委、科协系统老干部学习报告会上,同济大学老科学技术工作者协会会长、原上海铁道大学副校长孙章在题为《高铁发展战略》的报告中,回顾了改革开放以来中国高铁的发展战略和发展历程。
1978年10月,时任中共中央副主席、国务院副总理的邓小平对日本进行访问时,乘坐新干线列车从东京前往京都,车厢内显示屏上表明列车时速为210 km,邓小平在回答同行记者的提问时说:“快,像风一样快!有催人跑的意思,我们现在正合适坐这样的车。”说完他又补充道:“我们现在很需要跑!”
2个月后,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在北京举行,中国的改革开放拉开了序幕。邓小平在日本高铁列车上发出的这一声“起跑”令,不仅使中国高铁跑了起来,从“跟跑”、“并跑”到“领跑”;整个国家也从“站起来”、“富起来”跑到了“强起来”的新时代。
1990年,我国开始进行高铁技术攻关。1991年国家《中长期科学技术发展纲要》发布,明确提出2020年修建客运专线,并设立国家“八五”、“九五”科技攻关课题,总计近300项,独立研发高速铁路关键技术。1994年,我国建成广深准高速铁路。1997年,3大铁路干线第一次提速,1998年第二次提速,时速达160 km。此后,我国结合“八五”、“九五”攻关成果,形成了时速200 km至250 km高铁的设计标准,指导秦沈客运专线设计。1999年,秦沈客运专线开工建设,设计时速250 km,同时自主研发“先锋号”和“中华之星”高速动车组。2002年,由我国自主研发的“中华之星”动车组创造了时速321.5 km的最高记录,国内首列动力分散型高速动车组“先锋号”最高试验速度达到时速292 km,时速250 km的高铁技术标准得到了验证。“先锋号”和“中华之星”的研制成功造就了大批技术骨干,客观上为高铁列车先进制造技术的引进、消化、吸收做好了技术准备和人才储备。2003年,秦沈客运专线开通运营;2004年,我国制定《中长期铁路网规划》,绘就了超过1.2万km的“四纵四横”快速客运专线网。
2004年6月,为满足中国铁路第6次大提速所需,根据国务院确定的“引进先进技术,联合设计生产,打造中国品牌”方针,开启了高铁动车组的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之门。这一阶段的技术成果就是“和谐号”。2008年,经过3年建设的京津城际高铁开通运营,同时京沪高铁开工建设。2010年12月3日,CRH380A在京沪高铁枣庄至蚌埠段创造了时速486.1 km的运营列车最高试验速度。2011年,京沪高铁开通运营。2012年,由中国铁路总公司(原铁道部)主导,集合国内有关企业、科研院所及高校,开展了时速350 km中国标准动车组的研制工作。2016年7月15日,2列中国标准动车组在郑(州)徐(州)高铁上分别以420 km的时速交会和重联运行,成功完成了世界最高速度的动车组交会试验,验证了“复兴号”整体技术性能十分可靠,中国首次实现了高速动车组牵引、制动、网络控制等关键技术的全面自主化。2017年,“复兴号”动车组上线运营。2017年9月,7对“复兴号”动车组列车在京沪高铁率先以350 km时速运营,京沪两地间运行时间压缩至4.5 h,中国已成为世界上高速铁路商业运营速度最高的国家。从乘客体验的角度看,“复兴号”列车的设计也更加人性化。
孙章认为,我国用5年时间研制成功“复兴号”,实现高速动车组从“中国制造”到“中国创造”的飞跃,其中“正向设计”和“中国标准”是最大亮点。所谓 “正向”是对应“逆向”而言的。“逆向”设计是模仿进口产品的设计,而“正向”设计则不但摆脱了核心技术受制于人的局面,同时还实现了产品的简统化及其零部件的标准化,可大幅度降低运用和维修成本。从“先锋号”和“中华之星”,到“和谐号”,再到“复兴号”,中国高铁技术经过了“独立研发—中外合作—自主创新”3个阶段,把核心技术掌握在自己手中是关键。
“中国标准动车组”所采用的254项重要标准中,中国标准(包括中国国家标准、行业标准和中国铁路总公司企业标准)占到了84%,还有16%与国际标准兼容。此外,还意味着今后所有高铁列车,只要是相同速度等级的车辆,不管是哪个工厂的产品,都能连挂运营和相互替代;不同速度等级的列车也能相互救援。中国标准动车组的“中国”意味着我国的高铁已从当初的“联合设计生产”升华到从内到外的“纯中国研制”。
眼下,中国高铁正进入广泛应用云计算、大数据、物联网、移动互联、人工智能、北斗导航等新技术,实现高铁移动设备、基础设施,以及内外部环境间信息的全面感知、广泛互联、融合处理、主动学习和科学决策的智能高铁发展新阶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