革命老区旅游的情怀体验与传播探微
——基于大学生国家认同教育角度

2019-02-19 00:41
社会科学家 2019年8期
关键词:老区情怀革命

宋 丹

(1.河北师范大学 马克思主义学院,河北 石家庄 050024;2.河北经贸大学,河北 石家庄 050061)

革命老区旅游的情怀体验与传播是助力我国大学生国家认同教育的一种创新形式和有效途径。“一个国家实施什么样的教育,就意味着这个国家希望人们有什么样的文化认同和国家认同。”[1]红色教育是我党领导人民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集聚民族、文化、历史、政治的特色教育方式。而我国各地革命老区普遍拥有丰富的红色教育资源,相对于大学校园中的国家认同教育宣讲,当今我国各地积极开发的革命老区旅游产业在革命情怀体验与传播上具有更真实生动的感染力与震撼力等实效功能。在我国迎来经济全球化、移动数字化、知识信息化和文化多元化等新时代背景下,世界各国实现了更频繁的互动与更深入的交流,文化也得到进一步的融合;但是,在国人接收的大量不同信息、知识、价值观不断碰撞之时,不可避免地迸发出一定的争议与冲突,使得当今国家认同问题日益突出,面临着许多新的挑战。大学时代是塑造价值、思想、交际等人生观的重要时期,在不同时代成长起来的大学生群体通常具有鲜活的时代烙印,他们的信念与理想不仅反映出时代教育的特色与倾向,同时也能体现一个时代中华人民的精神与风骨,因此,在经济全球化、信息爆炸的社会环境带来个性浮躁、信仰游离等危险的警示下,进一步深入展开基于大学生的国家认同教育刻不容缓。可以说,在此时机之下革命老区旅游的情怀体验与传播对于大学生国家认同教育的开展正是一种全方位的开拓,在横向上,让大学生走出校门,步入革命圣地贴近感受革命情怀,符合青年人渴望新鲜、亲历真实的诉求,有利于国家认同感的培育;在纵向上,这种身临其境的体验方式是高校教育手段越发灵活,突破进取的表现,利用得天独厚的红色旅游资源,在传播革命历史的同时,让大学生体验革命情怀,是对知识与人格的双重的塑造。

一、老区旅游助力大学生国家认同教育的现实意义

目前学界普遍认同旅游的本质是体验,而随着国人旅游需求差异化的逐渐凸显,以及旅游从业者对目的地旅游资源的不断开发与深入挖掘,旅游活动在现代意义上的体验功能早已突破既有的“吃、住、行、游、购、娱”六要素。当前,我国旅游产业对其体验功能的突破口多倾向于对旅游目的地文化资源的开发与利用,文化资源的开发不仅丰富了旅游产品的供给,也通过对不同文化元素的挖掘与组合,将多元的文化价值观融合到旅游活动的各个环节。与一般的文化交流活动相比,文化与旅游的融合是一种更为深入、持久的互动式文化交流方式,使广大游客置身于特定的文化场景与文化模式之中,为其提供了切身体悟异己的文化生活渠道,进而能够在旅游活动中获得一定的文化身份认同与文化自信。习近平总书记曾多次强调增强国家认同的重要性,国家认同既包括对伟大祖国的认同,也涵盖对中华民族、文化、中国共产党,以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认同。因此,将文化融入旅游活动中不仅是旅游产业发展的一种供给侧改革策略,同时也符合我国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推进国家认同教育的有力手段。

国家认同感是一种心理上的情感体验,针对其教育最好的方式应该是潜移默化、耳濡目染的,单纯以传统知识传授型教育方式进行的教学对当代大学生的国家认同感的增强收效不大,甚至在一定程度上会形成抵触和倦怠情绪。笔者认为情感体验区别于知识传授的区别在于真实感,知识传授可以靠宣讲,而体验的接受则需要有身临其境之实,因此,老区红色文化旅游便有可能成为一种能够在一定意义上弥补当前高校教育空挡,同时在某种程度上不可或缺的实践型教育方式。对于当前相对迫切的大学生国家认同教育而言,老区红色文化旅游助力其发展具备相当的现实意义,具体可以总结为以下几点。

1.老区旅游蕴含的先锋文化价值帮助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念

历来针对大学生的国家认同教育都具有一定的价值导向性。如前文所述,老区旅游对于大学生国家认同教育的方式是实践的、体验的。可以说,如果脱离了实践,大学生国家认同教育便成为空洞的说教,但是如果没有导向性,这种情怀的体验与传播便失去了其应有的“出口”,也就不能称其为完整的教育方式。“思想政治教育是立足现实又面向未来的教育实践活动,思想政治教育既具有现实性,又具有导向性,它是现实性与导向性的统一。”[2]而作为一种思想政治教育的大学生国家认同教育的导向功能在一定程度上体现了其教育的目的性和意识形态性,即通过对其进行爱国主义、信念、道德、素质等方面的教育,引导他们树立积极正确的价值观、世界观和人生观。

我国广大革命老区的红色文化资源普遍蕴含着革命先烈和共产党人优秀革命精神和革命思想,经过老区旅游产业的挖掘与开拓成为具有先锋文化价值的教育素材。通过老区旅游活动,让大学生领略革命先烈在战斗中英勇顽强、勇于献身、不屈不挠、争先创优的革命精神,以及乐观向上、实事求是、开拓创新的高尚品格,从而了解在过去的苦难中铸就辉煌的是共产党人艰苦奋斗的革命精神的凝聚,在此基础上认清我国社会经济与人民生活发生的翻天覆地的变化得来不易,在珍惜与感恩的情感下获得应有的家国荣誉感,而在守护与传承的动力下与时俱进的树立起牢固的,进而使大学生群体上升为既朝气蓬勃又坚定不移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践行者队伍。

2.老区旅游与高校的联动丰富校园文化内涵

老区旅游本身是教育和实践相融合的多元化产业,通过与高校的联动发展,更突出其中国社会主义特色。对大学生而言,既是独具魅力的引领者,又是丰富校园文化环境的开拓者。如老区旅游的实践教育一样,大学所独有的校园文化对大学生国家认同教育同样有着相当重要的导向性,我们知道,具有丰富历史文化底蕴的院校会在无形中为就读学生提供一种潜移默化的自豪感与荣誉感,这种优秀的、传承性的校园文化能够满足青年人的集体荣誉感,往往受到学生的热情接受。老区旅游获得将红色文化的历史、文化与精神融入到校园文化之中,一方面将革命精神与知识学习相统一拓展了校园文化的底蕴,另一方面革命教育与旅游娱乐活动相结合也丰富了校园文化活动开展的形式。另外,校园文化活动向来是青年人喜闻乐见、丰富多彩的,而老区旅游活动的教育方式也使革命历史的艰苦、严肃稍微褪去了沉重的外衣,使青年人更易于接受,因此,老区旅游与高校的联动不仅丰富了校园文化内涵,同时在一定程度上提升与拓展了校园文化活动的品位。

3.老区旅游成为提高大学生综合素养的有效途径

老区旅游不仅能够使大学生的思想在潜移默化中得到锤炼,同时有利于其综合素质全面提升。老区旅游活动既拥有旅游产品天然具有的娱乐、休闲氛围,在一定程度上纾解了革命老区文化的严肃与沉重,使得优秀的革命精神更易于被年轻一代接受的同时,也是对大学生积极健康的审美情趣的陶冶。革命老区旅游活动中所蕴含的红色文化基因是我国当代先进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对红色文化的切实体悟,大学生可以感悟的不仅是革命思想,还包括关于个人的理想、信念、民族精神等在内的优秀思想品质。随着祖国经济腾飞,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当今社会存在着形形色色的诱惑,当代大学生对待工作、生活的精神信念可能在太过轻易的“得到”中产生偏颇或不坚定的情况,比如有些学生会过于关注考试成绩,出现了为了成绩甚至作弊、篡改试卷等行为,还有些学生过于重视物质生活,耽于享乐,失去天性与理想,迷失自我。这种偏颇或不坚定的精神信念不但造成了学生信仰缺失,而且影响了学生综合素养的有效提高,以缺失的综合能力面对即将独立展开的人生和肩负建设与坚守祖国的重任是不切实际的。积极健康的审美情趣是建立坚定的精神信念的开端,老区旅游的红色精神启迪着大学生的是非观,能够辨明对与错,才能够判断自己的审美取向。老区旅游活动对革命精神生动形象的描绘,如欣赏红色歌曲,聆听红色故事等,使大学生心灵受到启迪,精神得到鼓舞,在这一过程中大学生的思想也进一步得到升华,增强其爱国情感与国家认同感,也使大学生获得了积极乐观的审美情趣。同时也通过亲自扮演和讲述革命故事的活动,锻炼了其组织、写作、演讲等方面的能力,从而实现德智美的综合发展。

二、当前老区旅游“红色情怀”实践情况与对大学生国家认同教育的局限

党和国家领导人历来重视我国革命老区对人民群众的红色教育,老区旅游业相继迎来建立“红色旅游区”、“红色旅游年”和爱国主义教育基地等重要时刻。如今,发展老区旅游业,振兴革命老区已经成为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具体战略。当前老区旅游红色教育的实践正如火如荼的展开,总结其具体实践情况,发现其开展大学生国家认同教育过程中的局限,对于我国广大革命老区旅游产业的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以及充分发挥其真理性与导向性作用具有一定的意义。

(一)老区旅游构建大学生“红色情怀”的具体实践

众所周知,我国广大革命老区不仅是拥有优秀红色基因的革命圣地,同时多数革命老区拥有充满魅力的自然风光和璀璨的民族文化,以及勤勉耐劳的劳动人民。革命老区的共同特点是在原始的、质朴的,甚至是贫瘠的土地上孕育出一代又一代勤劳、勇猛、忠诚的人民,在战争时期,他们骁勇、刚烈、视死如归,为当代中国留下了最为宝贵的红色遗产;在困难时期,他们刻苦、坚毅、自力更生,为青年一代创造美好生活贡献力量,这些都成为当今老区旅游对大学生国家认同教育的珍贵教材。通过对梳理老区旅游产业这些“教材”的发掘与运用,可以发现革命老区旅游对大学生国家认同教育的具体实践中有以下特点:

1.组织实践活动,切实体验“红色情怀”

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不忘初心,牢记使命”。大学生在革命老区旅游中所体验到的“红色情怀”便是中国人民的“初心”,要使青年人“牢记使命”,必须体验“初心”,“红色情怀”的体验与构建是建立在实践体验上的。正因此,老区旅游业开展和组织了众多红色实践活动:组织大学生参观革命纪念馆和革命遗址;放映红色经典影片,朗读红色经典书籍;邀请当地老红军、军属和烈属现身活动,并为学生讲述革命故事,邀请红色历史学家、马克思主义学者等相关专家做革命精神与马列主义宣讲;组织学生“穿红军服,走红军路”;建立红色网站、博客、公众号等。通过各种实践型的红色教育方式弥补高校国家认同教育形式单一的不足,从而为大学生国家认同教育建立更为有效的途径,进而实现国家认同教育方式的多样化。这些老区旅游实践活动具有真实生动,感染力强的特点,学生能够切实体验当地的革命先烈真实生动且极富感染力的战斗故事、传奇经历和人生轨迹。为了营造革命氛围和吸引力,这些活动多配以革命遗物、战斗场景、老照片等实物,再加上富有感染力的讲解,对参与活动的大学生形成直达心灵的冲击力,教育效果得到有效提升。例如,红军打补丁的军装、过雪山草地时的草鞋以及著名革命烈士如刘胡兰、董存瑞、黄继光等英勇就义时的场景再现等,它们都真实生动、形象鲜明,更贴近青年学生的审美情趣,容易吸引其注意力,也更可能冲破围绕在当代大学生心头的浮躁与困惑,直击其心房,达到良好的接受效果。

2.与高校联动,建立“红色情怀”传播纽带

部分周边地区的高校与革命老区进行联动,开设革命特色专业课程,在课堂教学中给学生讲述革命历史知识,再以老区旅游的形式组织学生到联动革命老区进行实践教学。如信阳师范学院开设的《鄂豫皖革命根据地史》特色课程,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在中国工农红军第二十五军长征出发地何家冲建立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开展纪念红军长征胜利‘重走长征路’等实践活动,让学生踏着当年红军长征的足迹,重温红二十五军的英勇精神和气概”[3];又如赣南师范学院在瑞金等革命老区设立爱国主义教育基地,为充分利用老区的红色教育资源,与老区协同制定了详细的学生参观计划,在革命老区为学生授课,开展体验和传播“红色情怀”的系列活动。让大学生体验大学所在地的革命历史,培养其爱国爱乡的美好品德,增强其对地域文化的自信感,无疑也是对校园文化的一种沉淀与积累,激励着每一代青年为富国强家与民族振兴而努力奋斗。

革命老区旅游中的红色教育资源都是长期在社会主义革命、建设与改革实践中积淀并丰富起来的,经过实践的检验是具有旺盛生命力的宝贵精神财富,它们不但展现了革命老区在不同历史时期的时代精神,而且始终是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象征。革命老区旅游在其特殊的历史内涵基础上,更具有与时俱进的维护革命精神的永恒价值的普遍意义。对于大学生国家认同教育便是其与时俱进的鲜明表现,大学生是祖国的未来,社会主义事业的接班人,在物欲横流的当今社会肩负起大学生国家认同教育的重任,是本着革命精神后继有人的选择,也是呼应着当代与未来中国人民继往开来,团结奋进的要求。

(二)当前老区红色情怀旅游对大学生国家认同教育的局限性

尽管党和国家对革命老区旅游的红色文化的国家认同教育功能高度重视与支持,不容忽视的是由于多方面原因我国革命老区旅游产业针对大学生国家认同教育在实践中仍存在一定的问题。

首先,辐射面与影响力有待加强。一方面,革命老区遍布全国,各地政府也都在强化振兴革命老区的发展力度,对老区旅游产业拉动地方经济怀抱较大期许,在开发与挖掘革命老区旅游资源上,某些地区侧重于经济效益而忽略了老区旅游应有的教育效能,一些旅游活动对革命历史的展现有照本宣科、浮于表面之嫌,无法提炼出革命老区的真正灵魂,导致老区旅游的红色文化只是服务于其经济需求,毋宁说达到吸引当代大学生的目的,因此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老区红色情怀在大学生之间的体验与传播。长此以往,不仅是针对大学生群体的国家认同教育效能,老区旅游会失去其应有的“红色情怀”特色,无法为游客提供应有的体验效果,不能建立起游客的文化自信,自然也无从开展其国家认同教育效能,将如无本之木而失去其对人民群众的吸引力与影响力。另一方面,由于地缘性因素,当前的老区旅游多以地理位置为联结纽带,能够形成规模性的大学生国家认同教育的辐射范围有限,而有些革命老区由于地理位置较为偏远,或者交通闭塞,无法与高校建立起活跃的互动关系,明明红色资源得天独厚,却难于开展规模性的大学生国家认同教育。可见革命老区旅游辐射面与影响力无法扩大,既阻碍红色情怀的体验与传播,无法服务于大学生群体的国家认同教育也将成为老区红色资源的一种浪费。

其次,情怀体验方式仍需丰富。在一些情况下,我国的一部分教育者在授课的过程中形成的一定的思维定式,无论是道德教育,还是思想政治教育,他们长期习惯于以说理式的话语方式进行知识灌输,而不去思考这种教学方法是否脱离了学生的实际,变成了空洞无味的政治宣讲和道德标准。老区旅游产业的一部分从业者也存在以上问题,面对大学生旅游者或者与高校联动开展的红色教育活动中,并不讲究教育策略,一味的政治与道德宣讲,同时要求学生接受并表态,比如活动过后强行要求学生写规定字数的“课后感”,甚至规定标题、具体内容等。对于信息化时代的大学生而言,既无法激起他们的爱国热情,也阻碍了他们对革命先烈的共情,甚至会对国家认同教育产生反感和抵触。因此,针对大学生群体开发具有吸引力的老区红色情怀旅游产品才能够提供多样化的国家认同教育手段和方法,并且由于当前社会正处于转型阶段,老区旅游从业者在开拓服务与产品时应具有与时俱进的精神,不断地改进与创新。

三、新时期老区旅游建设加强大学生国家认同教育的开发策略

老区红色情怀旅游所具有的国家认同教育效能,是弘扬我国精神文明的基础性工作,推进其发展有利于我国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建立和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建设。“国家认同超级复杂,内部充满着理性和情感的张力。”[4]。在国家认同教育的过程中,既要充分利用和发挥革命老区丰富的红色文化教育资源优势;又要结合当代大学生的时代特点,要符合大学生群体思维的形成与规律,顾及大学生的接受能力,同时注意其实效性,有针对性的根据大学生群体思想的多端性、复杂性与成长性等特点开展活动。在此基础上,结合当前老区红色情怀旅游对大学生国家认同教育的局限性,开拓新时期老区旅游建设加强大学生国家认同教育的开发策略。

(一)丰富“红色情怀”的传播手段,激发大学生老区旅游的兴趣与动力

如前文所述,老区旅游的情怀体验与传播对于大学生国家认同教育方面尚存在辐射面和影响力不高的情况,所以丰富老区旅游情怀体验的传播手段应作为其发展建设的策略之一。

首先,充分利用传统媒体与新媒体相结合的现代传播手段,促进老区旅游向多媒体融合方向发展。老区旅游的景点特色、红色文化的相关信息等可以以专题的形式在广播、电视、报纸上进行传播报道,传统媒体的高覆盖率和权威性,有助于加强“红色情怀”对大学生的吸引力。同时开发微信公众号、微博、手机客户端等新媒体平台,新媒体渠道的使用既有利于扩大老区旅游信息的传播范围,同时可以增强大学生与景区组织机构的互动效率,在方便大学生咨询信息、查阅路线、预订门票的同时,可以防止信息沟通滞后导致的大学生兴趣消失。针对大学生年龄低、手机使用率高的现实情况,将传统媒体与新媒体相结合来丰富“红色情怀”的手段,显然可以最大程度的激发大学生对于老区旅游的兴趣与动力,在一定程度上扩大了老区旅游的辐射面。

其次,老区旅游的传播还可以借助相关的历史事件。例如2019年是新中国成立70 周年,老区旅游可以借此策划相关红色文化展览、抗日旅游路线等。由于大学生在成长过程中不间断地接受爱国主义教育,因此具有“红色情怀”的旅游内容可能会引起部分大学生的共鸣,提升其旅游时的互动感与参与感。

此外,基于中国文化“走出去”的战略背景,老区旅游还应加强在国际舞台上的传播力度。外国大学生中有一定数量的华裔学生,以及对没有相关文化背景但是对中国文化感兴趣的学生,由于他们在“红色情怀”的感知上与国内大学生是有差异的,所以针对这个群体,老区旅游应该加大双语宣传力度,对外传播时以简单明了、通俗易懂、主题鲜明为主。同时也可以邀请在中国留学的大学生体验,通过这样的活动,既可以根据留学生的反馈意见对旅游内容进行调整,同时留学生本人也可以成为其传播纽带,将他们所体验和理解的“红色情怀”进行辐射式的传播。

(二)开发“红色情怀”的创意产品,丰富老区旅游体验的多样性

当前老区旅游开展的部分红色情怀体验项目内容陈旧,时代性特征仍需加强。因此,丰富而具有吸引力的“红色文化”创意产品有待挖掘。部分红色情怀体验项目大多以我国近代革命战争时期的英雄人物的故事作为其主要内容,尽管一直以来他们作为国家认同教育的经典范例激起无数群众的爱国热情和民族自信,但在全球信息化的当今,无论在课堂上,还是在互联网中大学生对他们的事迹早已耳熟能详,所以仅仅以典型英雄人物为主的产品无法满足大学生的教育需求,也很难达到对其进行国家认同教育的目的。

因此,有针对性、连续性和实效性的教育内容应该是老区旅游“红色情怀”创意产品的核心,同时在产品策划上应科学的、符合时代潮流和大学生年龄特点的方式,力求达到大学生能够与革命先烈共情,将革命精神如艰苦奋斗、不屈不挠等应用于现代生活的互通性情感体验。另外,要着重注意大学生老区旅游体验的多样性,重复性的实践内容容易造成学生负累,而多样性的体验一方面在增加旅游项目吸引力的同时更容易为学生建立起连续性的情感动机,从而建立起内在的接受基础;另一方面不同类型的“红色情怀”创意产品对不同政治认同知识水平的大学生来说,能够在一定程度上迎合了部分学生的自身接受特点,不同的产品针对不同接受能力、审美意趣的学生,在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基础上,又加入了因材施教的教育理念,通过相宜的情感体验在不同的点激发不同学生的爱国热情,以点带面最终推动群体的国家认同感。这也是老区旅游“红色情怀”对大学生国家认同教育实效性的一种有力体现。

(三)提升“红色情怀”的文化内涵,实现老区旅游的精神引领

把老区旅游活动上升到精神层面,取得大学生思想和精神上的反馈需要提升“红色情怀”的文化内涵,实现其精神引领。首先,要坚持我国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与红色文化教育相结合。应认识到我国革命老区所蕴含的革命精神和价值理念使中华民族屹立世界的独特红色基因历史文化,相较于其他传统文化,红色文化具有鲜明的中国特色与风格。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我国优秀历史文化的精髓,将我国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与红色文化教育相结合,不仅能够营造极具中国特色的文化氛围,同时也使革命老区旅游产业肩负起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伟大使命。因此,将革命精神和科学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相结合,让大学生意识到革命传统的价值和魅力所在,能够自觉地,并且满怀热情地参与到老区旅游的红色教育中,进而引导大学生群体能够胜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信仰者、践行者和传播者。

其次,浮于表面的革命历史宣讲并不能达到大学生国家认同教育的目的。要切实做到“红色情怀”体验效果符合国家认同教育的目的,一方面,应该使老区“红色情怀”旅游更偏向“旅游”,而不是单纯的“受教育”。老区旅游应该是体验式的情感互动,而不是灌输式的知识传授。不能忽视“红色情怀”体验的轻松性与娱乐性,比如编排红歌舞、小品类愉悦型活动。当今大学生更易于接受既诙谐又有质感的暗示型知识与情感体验,营造轻松愉悦的氛围,能够使大学生乐在其中的同时又给其留有独立思考活动意义的空间;另一方面,虽然我国经济、科技、文化的发展成绩傲人,人民的生活水平也在不断提高,但如今我们处于社会转型的新时期,随之而来的是一系列新的问题,如世界竞争日趋激烈、国内贫富差距逐渐增大、人民共同体意识日益淡薄、贫穷和落后还影响着一部分国人的生存和发展等。革命传承的精神是否能够应付当今的问题,或者说过去与现今,甚至是未来,是否能够以薪火相传的革命精神而互通。能够在互联网上领略海量信息与观点的大学生也许对此存在相当的疑问。因此,革命老区旅游的“红色情怀”体验与传播要做到使大学生懂得红色文化与红色精神在任何时代都是具有先进性和实践性的。要引导大学生将切身体悟到的革命精神应用于自身所面对的困境和国家所赋予的重任中,才是切实做到“红色情怀”体验效果符合国家认同教育的目的。

(四)“红色情怀”体验载体的老区旅游目的地建设

“红色情怀”的体验载体是指在党和人民的领导下,革命战士联合劳动人民“在长期的革命斗争中所形成的伟大的革命精神及其物质载体”。[5]这个内涵中的革命精神是指勤劳质朴、顽强不屈的爱国主义精神,而物质载体是指在革命战争中保留下来的革命纪念馆、革命旧址等。老区旅游的“红色情怀”体验与传播对大学生国家认同感的培育,除却对精神载体的构建,也需要对革命纪念馆等物质载体进行建设,加强老区的旅游目的地建设,营造更为浓郁的“红色情怀”体验氛围。

为了使大学生潜移默化地接受“红色情怀”的熏染,老区建设首先要结合自身的民族特色与人文底蕴,将地方特色与人文色彩浸透在风景、遗址等物质载体之中。积极利用当地的传奇故事与革命英雄激发大学生的兴趣,使大学生对老区的了解意愿不仅仅贯穿旅游过程之中,更延续到旅游结束之后。旅游实践活动能够培养其主动学习的意愿,大学生会自行查阅相关资料进行进一步了解,使“红色情怀”体验达到持久、深入的效果。

同时,老区旅游要重视革命历史的还原与再现,提升大学生的参与感。老区旅游可以根据革命资料文件,挖掘革命历史遗址、开发革命历史路线,使大学生实地感受革命精神。例如重走红军长征路线、战争遗址、革命根据地旧址、抗日战争胜利纪念馆等。大学生通过实践体会到红军之路的变化,更能直观感受到红军可歌可泣的英勇精神,从而有助于磨炼大学生的意志、树立崇高的理想信念。

值得注意的是,老区旅游应具有保护文物、遗址、遗物的意识,在防止过度开发的同时,在文物、遗址、遗物周边摆放保护标语,并在导游讲解时进行强调,这样一方面有利于老区的革命文化得以延续和传承,另一方面也通过一系列保护行为潜移默化地教育参观的大学生爱惜革命遗产,形成守护文化传承的自觉。

猜你喜欢
老区情怀革命
赣鄱情怀
民有呼我有应 “刚”与“柔”中显情怀
老区在努力奔跑
坚决打赢打好老区脱贫攻坚战
老区也需要一个节日
采取超常规举措 打赢老区脱贫攻坚战
革命人永远是年轻
粉红革命
掀起秋冬潮流革命
“五老”情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