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 艳 王瑞敏
(1.北京师范大学珠海分校教育学院 广东 珠海 519087;2.北京师范大学教育部高校辅导员培训和研修基地 北京 100875)
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的讲话中强调,“提升思想政治教育亲和力和针对性,满足学生成长发展需求和期待,是新形势下提高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实效性的关键”。国家也相继出台了一系列重要的文件,明确了辅导员专业化的问题,对辅导员的职业素养和专业能力提出了新的要求,赋予了新的内涵。
辅导员工作的对象是人,是成长背景各异、活泼多样的大学生,谈心谈话是辅导员工作的一项重要内容,也是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重要途径。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中明确指出:“要结合大学生实际,广泛深入开展谈心活动,有针对性地帮助大学生处理好学习成才、择业交友、健康生活等方面的具体问题。”[1]
教练技术以及其中的一些会谈模型是辅导员可以掌握的一门辅导技术。可以在辅导员专业化的道路上发挥其重要的作用。下面我们就从辅导员与学生谈心谈话的角度谈谈教练技术以及其中著名的GROW 模型的应用。
对话场景一:
学生:“老师,我是否该参加考研培训班呢?”
老师:“去参加吧,对你考研有好处。”
学生:“可是,考研班挺贵的,我怕花钱”
老师:“那就不去了吧。”
学生:“如果不去,我又担心别人都参加了,我不去似乎不太有利于考研呢。”
老师:“那你自己决定吧。”
学生:“我就是不知道该怎么办,才来问你的……”
对话场景二:
学生:“老师,我是否该参加考研培训班呢?”
老师:“你在犹豫什么呢?”
学生:“我想去参加,又觉得挺贵的。不去,又怕不利于考研。”
老师:“这件事情上,你认为最理想的结局是什么?”
学生:“最理想的结果就是……既能够参加考研培训班,又不用花那么多钱。”
老师:“那有什么方法,可以实现这个目标呢?”
学生:“让我想想……似乎是可以通过跟同学共享账号。或者去考研机构做个兼职减免学费吧。”
老师:“那我们来评估一下,哪个方法对你来说是更加现实的呢?”
学生:“我想,应该是去找个同样也要考研的同学共享账号吧。”
老师:“那你准备什么时候去呢?”
学生:“我准备今天去问问班里同学,谁在准备考研,报了什么辅导班……”
以上的两个对话场景是辅导员老师常常遇到的。第一种场景是传统的辅导员工作方法,老师根据自己的经验给学生提供指导和建议。但是这样的建议常常遇到学生的阻抗。加上辅导员有可能也是缺少经验的,并不能提供有效解决困惑的方案。而第二种场景下,辅导员采用了教练技术的方法与学生进行对话,老师并不直接提供建议,而是通过提问合适的问题,帮助学生澄清目标,从而激发学生自身的潜能找到解决问题的资源和途径。
“教练技术”源于体育界的添·高威,他在《网球的内心游戏》这本书中就指出,每种游戏或活动都包含两个部分,外在的和内在的。外在的游戏就是和外在的对手进行对抗,并超越外在的障碍。而运动员真正的对手,比网球场对面的人更加令人难以应付,因为真正的对手就是运动员的内心状态。很多人在尝试掌握任何技能的过程中,往往只是重视这些外部的指令,而忽视相关的内在技能习得规律,是不可能取得满意的效果的。这也是为什么我们对很多技能的学习中,往往知道怎么做,但是却难以做到的原因[2]。辅导员们也经常遇到学生说:“道理我都懂,但是我就是做不到”。面对这样的情况,辅导员老师们就要从添·高威所讲的“内心的游戏”下功夫了。
添·高威认为,不管在运动领域还是在日常生活工作中,要想表现优异,就是要专注于自己的目标。每个人内心的障碍表现形式往往是专注力的失去、过度的紧张、不自信、习惯性自责等。简而言之,就是要战胜所有妨碍我们正常表现的负面心理习惯。
教练技术涉及诸多的理论、技术、策略和取向,很难被一致地、明确地定义。相对被引用较多的定义来自英国学者约翰·惠特莫(John Whitmore)在1992 年的定义:“教练是发掘人的潜力,使人们能够最大限度展现自己的一种方式。教练帮助人们学习,而不是教会人们学习。”这个定义强调了教练者所做的事情是激励、挑战和辅助受教练者,而不是指导、建议和说教。这个观点也为大多数学者所接受[3]。
教练技术有一些重要的原则和特点。其中包括注重关系。教练关系本身就是促进行动和改变的动力;不做问题原因的分析,而是从正向意义出发,关注可能性,而不是缺少什么。信任当事人是自己问题的专家,并且人们已具备他们需要的所有资源。所以往往教练并不给当事人建议,因为给建议本身的潜台词就是认为当事人缺少资源或者缺少某种能力。相信人们有能力作出改变,小改变带来大改变[4];教练的核心是促进觉察和行动,一旦当事人对自己的目标认知清晰,并且坚定选择,达成的步骤就是顺利成章的事情。很多人的行动障碍往往是没有找到自己的目标或者目标没有浮现得足够清晰。对更好未来提出一个清晰、细节化的图案有助于设定解决式目标[1]。
从角色上而言,教练也有以下的几个重要的特点:教练不是老师,并不传授概念和知识,但他能支持对方发掘自己的潜力,帮助拓展信念与视野,养成属于自己的好习惯;教练不是顾问,也不提供问题解决方案,而是支持当事人去发现最适合的答案;教练不是心理咨询师不去平复对方的情绪,而是支持提升自己管理情绪的能力[5]。教练更像是一面镜子,反映当事人的真实现状和局限,同时引发对方看到更多的可能性,给对方一个做出选择,并且为选择负责任的机会。
前述的教练原则和角色定位都相对抽象,而GROW 模型可以让这些抽象的原则体现在辅导员与学生的谈心谈话中。约翰·惠特莫在《高绩效教练》(《Coaching for Performance》)这本书中提出GROW 模型,是教练技术领域最常见通用模型。它面世以来,广泛应用在自我认知、激励和发展方面,以及员工辅导、绩效约谈、问题解决等领域。Grow 模型的主旨意为理清现状,减少某些事情的干扰,使执行人从内心找到对应的办法[2]。
运用GROW 模型与学生谈心谈话的具体步骤如下:
目标(Goal)——目标的设定直接影响教练的效果,教练的目标是通过厘清目标消除内部和外部的障碍。好的目标遵循SMART 原则。作为教练,首先要做的就是通过一系列启发性的问题来引导被辅导人自己找到真正期望的发展目标。在前述的对话场景中,老师问:“这件事情上,你认为最理想的结局是什么?”就是目标澄清的问话。当然,这个部分还有很多很有启发意义的问题来帮助学生确立目标,例如:“从长远看,你要达到什么目标?“对于这个/这些目标,你个人有多大的控制或影响力?”
现实(Reality)——根据确定的目标来全面的搜索相关信息,弄清楚实际的客观情况是怎样的,也是通过一系列启发性的问题来引导被辅导人自身对现状进行全面分析,这有助于找出被教练者的境况、当前的信念和局限以及现有的资源和技能。前述的对话场景中老师问“你在犹豫什么呢?”,就是引出学生面临的现实,也可以是需要克服的困难。这个部分的问题包括:“现在的情况怎么样?”、“是什么使你裹足不前?”等。
选择(Options)——有了目标和现状分析,这之间的差距我们称为问题或机会。被教练者往往觉得自己缺乏资源等,而他们很可能仅是因为没有花时间停下来。想一下可能的选择方案会有很多种。前述的对话场景中,在被提问“那有什么方法,可以实现这个目标呢?”这个问题之前,学生是没有去思考是否还有一个合适的解决途经的,他只是陷入在一个两难抉择中拔不出来。在这个阶段还有其他的一些好问题,例如:“如果有人说:“钱不是问题”,那你会做什么样的尝试呢?如果你拥有所有的力量,那么你会做什么事情呢?
行动计划(Will)——如果没有行动,教练仅是纸上谈兵。被教练者愿意做决定并承诺行动有助于他们建立自尊、自信和提高自我管理能力。行动包括了时间、地点、人物等一系列要素。这一步重要的是被教练者自发作出承诺,而不是被布置任务。前述对话场景中老师问的问题“那你准备什么时候去呢?找谁呢?”就是这个部分的问题。这个部分的好问题还有:准确地讲,你将会在什么时候开始并结束每项行动或步骤?要完成这些行动,按1—10 分打分,你的承诺是几分?你可以做些什么,把分数提高到接近10 分?等。
GROW 模型简单明了,但是运用过程中需要辅导员具备一些基本的能力,例如倾听、发问、自我管理、直觉力等[6]。其中两个最为核心的能力,一个是有效倾听,一个是有力发问。
所谓有效倾听是不止听到对方表达的信息,还能感受对方的情绪、状态和背后的意图。3F 倾听模型可以帮助辅导员做到“全息”的有效倾听。所谓3F 是指事实回放(Fact)、感受情绪(Feeling)、道明意图(Focus)。例如一个学生跟辅导员老师倾诉说:“我的英语四级又没有过!”这个时候辅导员老师要听到他要表达的事实是四级没过,情绪是沮丧,意图是想要寻求办法通过四级。这个时候刚好是GROW 模型运用的大好时机,可以跟学生讨论他的具体目标是什么(比如,提高到多少分),他准备付出怎样的努力,以及分析哪种选择和方法更加适合他达成目标。
发问是和学生互动的一个非常有力的工具。一个人的发问决定了两个人互动的主要话题,可以撬动对方思考。苏格拉底说:“最有效的教育方法,不是告诉他们答案,而是向他们提问。”说的就是这个道理。比如问:“你今天最大的收获是什么?”你一定会顺着问题设定的方向来回答问题。即使一个认为学校生活很痛苦,想要退学的学生,被问到:“你觉得在你的大学生活中印象特别深的,很有趣很好玩的是什么呢?”学生都能够从正向角度重新思考大学生活。
在GROW 模型的使用中,要多使用开放性问题,比较少使用封闭性问题。因为告知或者提出封闭性问题,人们都不需要思考,提出开放性问题,人们自然会思考。提高觉察力和责任感最有效的问题,应该以寻求量化或者收集事实的词语开始,比如“什么”“何时”“谁”“多少”。不建议使用“为什么”,因为为什么经常意味着批评和引起防御心态。例如:“你到底为什么要这样做呢?”这个时候即使学生回答辅导员,或者辅导员知道了原因,也并不能有助于问题的解决。当然,发问过程中的语音语调、身体动作等也是值得探究的[7]。
评估一个GROW 模型指导下的谈心谈话是否有效,一个重要的标准就是是否提高了学生的觉察力和责任感。如果没有,即使按照既定的顺序提问,也不是好的运用。辅导员老师如果用如下的方式给学生布置任务。
1.目标:你的目标是下个学期达到平均分85分以上。
2.现状:你目前的平均分是60 分,差距还很大。重要的原因是你太懒惰,你必须更加努力才行。
3.选项:我已经替你考虑了解决问题的方案,那就是早起和晚睡,上课好好消化课程内容,下课要及时复习……
4.行动计划:现在我们要做的就是……
在这个过程中,辅导员虽然是按照GROW 模型的字面意义来做,但是他没有提出一个启发学生思考的问题。没有创造出觉察力,学生也很难在自己的学习成绩提高上承担责任。
美国心理学家、现实疗法创始人威廉·格拉瑟认为环境中总是存在社会评价、社会期望、奖励和惩罚的力量,一个人要满足自己的基本需要,必须依赖环境和他人,而他能控制的是他自己的行为,他能够决定自己做或不做、怎样做某些事情,使自己的行为既符合自己的需要,同时又不剥夺他人满足他们自己的需要的机会。这样的行为才是现实的,负责的行为[8]。
当然,这个评估标准也可以通过是否提高了学生的行动力来评估,看看学生在和辅导员一起制定的行动计划中执行到位。这也是为什么需要把目标制定得符合SMART 原则,用数量化的方式把目标明确下来,并且讨论清楚时间限制。这样就可以方便辅导员检核学生是否执行到位。如果没有,往往需要重新回到目标的制定上,检核目标是否是学生自主选择的,还是受到了某种外力驱使,选择了一个表面上的目标,所以造成动力不足。如果重新检核目标,接下来也要重新检核现状、方案以及目前的行动计划。这是一个周而复始过程,直到教练对象找到有足够动力和行动力的目标。
总体上而言,思想政治教育作为高校学生培养重要阵地,需要紧跟时代发展,大胆创新。教练技术嵌入思想政治教育过程,就是一种大胆尝试,符合社会发展的需要[9]。教练技术也可以让辅导员工作从大量的事务性工作中抽离出来,真正着眼于大学生的个人成长。
教练技术真正在辅导员的谈心谈话中发挥作用,有赖于以下的几个方面条件:
第一,教练技术需要辅导员不断研习,克服“给建议”的冲动,真正抓住学生的需求。GROW 模型也好,或者逻辑层次,生命平衡论等教练的实用工具,只是提供了一套话术,一个思维模式,并不能直接生搬硬套到各种情境中去。而是需要在深入理解教练技术的原则之后,灵活运用,创造发挥。教练技术虽然并不复杂,但是在实际的操练过程中,往往还是有很多问题。如何根据情景问出好的问题,有力的问题,还是需要不断练习的。辅导员需要教练技术方面的更多培训和督导,帮助辅导员从传统的角色中一步步改进,成为一个合格的教练型辅导员。
第二,教练关系的建立是保证教练效果的重要基础。教练技术的各种模型、话术非常简单明了、也很容易操作。但是很多辅导员在这些话术的使用过程中,往往对被教练者情绪的关照不够,忽略了教练关系的建立,最后还是不能取得良好的效果。这就要求辅导员能够在谈话中,始终保持对被教练者的情绪、教练关系的觉察。
第三,批判使用。目前社会上存在大量打着“教练技术”旗号进行精神传销的培训机构和课程,也是需要辅导员老师加以警惕的。教练技术跟批判性思维训练配合使用,才能够更好地促使学生解决认知和行动的问题,向知行合一的理想状态不断靠近。鉴于此,辅导员老师在学习教练技术的同时,还需要配合批判性思维的运用。真正达成助人自助的成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