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_金星菊 张明蕾
“华中屋脊”神农顶的南麓有一所学校,名为下谷坪民族学校。尽管那里依山傍水,风景优美,却地处偏远,距离林区的松柏镇足有130多公里。正是在那里,坚守着一批“播种人”,他们扎根农村教学一线,为深山中的孩子们燃起知识的火苗。八年级英语教师、教务处主任邵芳艳正是其中一员,2018年8月已是她在下谷坪民族学校执教的第八个年头。
2010年8月,刚大学毕业的邵芳艳参加了湖北省“三支一扶”,来到了神农架林区最偏远的学校——下谷坪民族学校。学校绝大部分学生来自离校较远的地方,家在山上,家里没有经济来源,父母大多外出打工,孩子远离父母,与爷爷奶奶留守在家,需要长期住校。
这样的现实状况,工作难度和压力可想而知,但在邵芳艳的努力下,班级却很快呈现一种崭新的气象,她的秘密“武器”便是“身教”。她亲自动手打扫教室、清洁区,手把手教学生擦玻璃、叠被子、整理内务,每次班级大扫除都和学生们一起在校园里面穿梭,干最重最脏的活。学生们的寝室慢慢有模有样了,学生们的衣着也变得干净整洁了。有的家长感到很诧异,有的家长说学生在学校大变样,长大了。
“行为示范”的力量是无穷的,每一件要求学生做到的事情,邵芳艳都首先要求自己做到。比如要求学生不迟到,那么自己就坚决不迟到;要求女生不穿短裙,她就从未穿过膝盖以上的短裙,她的言行潜移默化地影响和激励着学生们良好习惯的养成和道德素质的提高。
在邵芳艳心中,学生们的健康快乐成长和可持续发展是自己教育教学的宗旨。她从不以“分数”来衡量学生,也不用“填鸭式”的上课模式来引导孩子们获取知识。因材施教,让每个学生都有出彩的机会,是邵芳艳一直在做的事。
为了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英语的能力,邵芳艳搞了个“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的奖励机制——把学生分成若干个小组,小组之间进行竞赛。依据学生作业、课堂表现、考试等表现打出GOOD、GREAT、WONDERFUL分别代表一颗星、三课星、五颗星,得十颗星换取一面小红旗,十面小红旗登上一个台阶,每个月评出班级英语学习“每月之星”给予奖励,每一学期一总评。她给出的奖励是对孩子们有益的书籍,学生们爱不释手,大大激发了大家学习英语的兴趣。
邵芳艳总是会给学生们留出自己可支配的学习时间,引导他们自觉学习、探索学习。“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嘛。”她笑着说。而当学生在学习上碰到困难时,她鼓励并培养他们面对困难和挫折的勇气、信心,不逃避困难和挫折,多思考、多找方法积极地解决困难和挫折。邵芳艳还会设置一些富有挑战性的班级活动,“我永远都忘不了孩子们在努力克服困难后兴奋的表情”。此时她也总是会告诉学生,生活中大家同样会遇到各种各样的困难和挫折,那些并不可怕,只要自己意志够坚定,都能找到方法战胜。
邵芳艳用自己对教育的热情和专业知识唤醒了学生的自尊与自信,她所带班级体现出较强的集体荣誉感和上进心,每学年都有学生被评为林区“优秀学生”或“优秀团员”。在2015年林区高中凌志班招生考试中,有8人被凌志班录取,创下了下谷坪民族学校历史新高,至今无人突破。
学校里的留守儿童和特异家庭儿童比较多,他们缺少父母关爱,需要情感帮助,更需要被需要。邵芳艳想尽办法去了解班上每一位学生的家庭状况和学生的心理状况,对于留守儿童和特异家庭的孩子,她会做一份专门的成长档案,里面记录了孩子的生日、每一点进步等。对于来自特异家庭的学生,每到他们生日或是传统节日时,邵芳艳都会送给他们一份小礼物。她的努力换来了学生们的充分信任,孩子们有事没事都会找她,称她为“知心姐姐”。
2012年9月,小静来到了邵老师的班级。她的父母离异了,她和爸爸生活在一起。了解到情况后,邵芳艳平时一有空就会找小静谈心,还单独给她讲解了生理卫生知识,当起了“小静妈妈”。一次小静生理期肚子疼得特别厉害,邵芳艳把自己的暖水袋装上热水让她敷肚子,还买了红糖给她冲红糖水喝。班上的学生笑说:“谁要是以后成为了邵老师的女儿那得多幸福啊!”邵芳艳回道:“在我眼里,你们和小静一样都是我的弟弟妹妹,没什么区别的。”邵芳艳的爱心被学生们用优异成绩来回报,2015年6月,小静考入神农架林区高级中学凌志班;2018年6月,她以543分的优异成绩被中南民族大学录取。
2016年,邵芳艳怀孕了,学生们对她的称呼从“知心姐姐”改为了“邵妈妈”。“我挺开心的,说明孩子们打心底里和我亲,我也希望自己能永远是他们最坚强的后盾。”邵芳艳说。
对于年轻人来说,在下谷坪民族学校任教,要克服的不仅是艰苦的物质条件,更难的是生活的单调和信息闭塞,因为平时除了教学以外没有其它活动。这种孤独感邵芳艳也会有,但她总是积极乐观地面对,周末常常去爬山,或去家访,或在学校看书学习。八年了,和她一起过来的“三支一扶”大学生只剩下她一个,她说自己会继续坚守,2016年甚至将户籍从武汉市新洲区迁入到神农架林区下谷坪土家族乡。“我在这儿学到了很多东西,收获丰盛,不虚此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