都兰:打造中国一流的枸杞产业园区

2019-02-19 01:34段海望
今日中国 2019年2期
关键词:枸杞产业园农业

文|段海望

枸杞不仅成为当地农牧经济的支柱产业之一和带动农牧民增收致富的新兴朝阳产业,而且还使“沙漠变绿洲”,促进了当地生态文明建设。

地处世界“四大超净区”之一的青藏高原腹地,有昆仑山雪水的灌溉,硒土核心区的滋养,海西州都兰县坐拥得天独厚的生态资源,是青海省枸杞生产的最佳生态区。

都兰枸杞的种植历史悠久,经过一群“追梦人”持续多年的“努力奔跑”,现已建成全国集中连片种植规模最大、单位面积产量最高、产品品质上乘的枸杞种植基地之一。枸杞不仅成为当地农牧经济的支柱产业之一和带动农牧民增收致富的新兴朝阳产业,而且还使“沙漠变绿洲”,促进了当地生态文明建设。

2017 年,都兰枸杞产业园入选国家现代农业产业园名单,就此踏上了一段全新的追梦乡村振兴和农业现代化的新征程。

小枸杞 大生态

时间回溯到半个多世纪前。

都兰县位于柴达木盆地东南部,中国少有的高海拔土地荒漠化区,是青海省沙漠面积较大、风沙危害较为严重、保护任务最艰巨的地区之一。昔日,“天上无飞鸟、地上不长草、风吹石头跑”是这里的真实写照。受制于恶劣环境,老百姓长期种植青稞、春小麦和油菜“老三样”,经济收入一直很低。

1954 年,国家拉开开发柴达木的序幕,成千上万“支援大西北”的建设大军从全国各地涌入都兰,“柴达木人”的“绿洲农业”就势崛起。

在探索高海拔荒漠化地区生态治理之路的过程中,枸杞进入了都兰人的视野。枸杞因其抗旱、耐盐碱等特性,是理想的经济和生态并用树种,可巩固绿洲,改善沙化土地和盆地整体的生态环境,改善城镇居民生产生活条件。因此,可作为固沙防沙的灌木树种,在柴达木地区沙漠化防治方面效果非常突出。特别是柴达木盆地独具日照时间长、昼夜温差大、空气湿度低、气候冷凉、净空净水净土等自然环境禀赋,使得当地生产的枸杞所含黄酮、多糖、氨基酸等有机物质均高于其他产区,其硒、锗的含量明显处于全国高水平地区,是适宜生产有机枸杞的地区。

早在20 世纪60 年代初,都兰就已经开始对野生枸杞进行人工驯化,1978 年成功驯化并定植枸杞林182 亩。之后的几十年,都兰枸杞不断发展,种植面积不断扩大,产品品质显著提高,并逐步建立起一套较为完整的栽培管理技术和制度体系。

进入新世纪以后,“循环经济”成为中国经济发展关键词。

挂满枝头的红枸杞

都兰县枸杞产业园

2008 年,青海省确立“东部沙棘、西部枸杞”的生态立省战略,随后海西州做出“五个千”战略部署,都兰县开始布局三个百亿元产业基地建设。在一系列“新政”引领下,都兰把枸杞作为农牧业种植结构调整的主要方向,枸杞产业由此迈入了快速发展阶段。依托独有的资源、环境禀赋,都兰将细分市场定位为“生态有机高端枸杞”,致力于打造青藏高原世界生态枸杞产业基地。

“十二五”以来,青海枸杞种植面积翻了好几番,居全国第二。而都兰的枸杞种植面积位居青海省首位,已超过20 万亩。另外,全县枸杞标准化生产示范基地达18.03 万亩,其中,认证绿色食品枸杞11.73 万亩、认证有机食品枸杞6.3 万亩。

在治理荒漠化和沙化土地中,都兰探索出了一条沙漠增绿、农牧民增收、企业增效、地方增税之路。

2015 年都兰县被评为海西州唯一一个国家级生态保护与建设示范县。

小枸杞,大产业。在茫茫戈壁上,枸杞从四月破芽到八月果实成熟,在有限的生命时空里给高原盆地、为都兰百姓奉献着光明和温暖。

产业园托举现代农业梦

中共十九大报告提出乡村振兴战略。报告指出,适应农业主要矛盾变化,必须加快农业转型升级,坚持高质量发展。必须坚持以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着力提高农业创新力、竞争力、全要素生产率,促进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不断提高农村产业发展水平,加快实现产业兴旺。其中,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主攻方向是推动农业由增产导向转向提质导向。

9

目前,产业园从事枸杞深加工的企业已经达到了9 家

8500

产业园每年可加工利用枸杞折干果8500吨可加工成枸杞酒、枸杞籽油、枸杞酵素、枸杞茶等46 个产品

精深加工转化率达到33%

为了促进枸杞产业的规范化、规模化、集约化、效益化发展,都兰近年来开始着力打造以枸杞种植、加工为主的枸杞产业园区,并于2012 年完成园区项目规划设计。产业园位于都兰西北部宗加镇,包含宗加镇诺木洪、乌图、哈西娃3 个村和诺木洪农场,占地面积25.47 万亩。按照规划,产业园布局了枸杞生产、枸杞产品加工、枸杞产品物流、科技研发、有机枸杞种植示范、休闲观光、农业综合开发七大功能区;将依托良种资源快繁、高效栽培、高端产品研发三大平台的建立,逐步构建起枸杞全链条科技支撑体系;力争到2020 年,产业园有机枸杞种植面积发展到9.8 万亩,枸杞鲜果产量16.9 万吨,综合加工能力达100%;林下经济、育苗基地、现代物流等全面推进;建立现代市场营销网络、标准化物流中心,打造辐射德令哈格尔木市的旅游集散中心,建设高原农业生态旅游基地,创建国家农业公园等等,也都被纳入了建设目标。

奋斗是梦想的桥梁。创建产业园以来,都兰人加大了对精深加工的发展力度,通过延伸产业链,提升了枸杞的产品附加值。目前,产业园从事枸杞深加工的企业已经达到了9 家,年可加工利用枸杞干果8500 吨,可加工成枸杞酒、枸杞籽油、枸杞酵素、枸杞茶等46 个产品,精深加工转化率达到33%。自主创新能力也显著提升,科技贡献率达68% 以上。

坚持质量立杞。现在都兰的枸杞种植从引种到化肥农药、剪枝、灌溉、采摘到晾晒加工每一个步骤都走向了规范化管理,已逐步建立健全品牌建设体系、产品可追溯体系,大幅提高了枸杞标准化、产业化和组织化水平。2016 年当地企业获得了中国有机枸杞试点认证恢复以来所颁发的第一张有机枸杞认证证书,同时还获得了全国地理标志保护产品、全国地理标识示范样本。

现阶段中国已进入由传统种植农业生产向现代农业产业融合生产转变时期,休闲农业、观光农业、旅游农业等新型农业形态成为与产品生产农业并驾齐驱的重要产业。都兰现在正大力发展枸杞休闲采摘、休闲观光,企业还在举办枸杞文化旅游节。未来,产业园将建设一个集餐饮、住宿、活动帐篷及广场、游客服务中心于一体的枸杞生态旅游观光园。

纵观“柴达木枸杞”的发展历程,经历了一个从拼产量到拼质量的过程。强化“柴达木枸杞”品牌形象,增强品牌对产业的带动作用,需要更专业的品牌化运作。为此,都兰现代农业产业园与国内专业的农业品牌策划机构蓝狮智邦(北京)品牌策划有限公司达成战略咨询服务合作协议,柴达木枸杞正式开始品牌化运营。

2017 年9 月5 日,原国家农业部、财政部公示第二批国家现代农业产业园创建名单,都兰县枸杞产业园作为青海省唯一一家现代农业产业园成功入选。这也是全国唯一的以单一产业为主的产业园区。据了解,园区计划投资的15 个项目已全部开始施工,产业园林田管网、水电路暖和研发、加工、物流等基础配套设施正不断完善。

2018 年9 月27 日,国家林业和草原局公布了第一批林业和草原国家创新联盟名单,由青海省林业厅组织推荐的“青海都兰有机枸杞产业国家创新联盟”获批,成为青海省第一个林业和草原国家创新联盟。

69

目前产业园内农民合作社达到69 家

15

家庭农牧场15 个

每年都有3 万余劳动力从事枸杞采摘,使主产区周边乡镇的农村剩余劳动力实现了就地就近转移

“高原红”扮靓乡村振兴路

创建国家现代农业产业园,其根本目的是促进农民稳定增收。

集中晾晒的枸杞成为一道亮丽的风景

为了让农民分享到更多的收益,都兰枸杞产业园在利益联结机制、模式等方面进行了积极探索。产业园内以农民专业合作社、家庭农牧场为代表的新型经营主体快速发展,带动能力不断增强,并开始积极参与到产业园建设中。据不完全统计,目前产业园内农民合作社达到69 家,家庭农牧场15个,每年都有3 万余劳动力从事枸杞采摘,使主产区周边乡镇的农村剩余劳动力实现了就地就近转移。同时还带动了流通加工、印刷包装、交通运输、餐饮服务等相关产业,产业收入近5 亿元。

除了鼓励新型经营主体参与产业园建设,还要求入园企业要积极创新联农带农激励机制,初步建立与基地农户、农民合作社“订单农业”“企业+专家+农场+农户”“保底+分红”“科技人员+农户”等联农带农机制,产业园与农民的关系更加密切。

据了解,都兰县枸杞产业园几年来通过既有的利益联结机制、模式,已经使2700 余户农户参与到产业园的创建中来,户均约可增收6000 元。未来,产业园还将逐步推动股份合作和折股量化工作,鼓励农民用土地流转费用和土地入股分红投入枸杞精深加工企业,参与产业园全产业链建设,以便让他们分享到更多的二三产业发展带来的增值收益。

数据显示,截止2018 年12 月,该产业园生产总值达42.3 亿元,农牧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1.63万元,高于都兰县全县平均水平32%,比国家现行要求现代农业产业园必须带动属地农民增收30%的标准高出两个百分点,成为园区产业品牌引领农牧民致富的代表。

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一个也不能少。近年来中国把脱贫攻坚摆到治国理政突出位置。2017 年10 月,青海省政府同意都兰县从全省贫困县中退出。

如今,都兰枸杞产业粗放、规模扩张的时期已经过去,正在青海省“一优两高”战略部署指引下,寻求高质量发展,实现产业转型,步入了“深水区”,都兰人正在高原绿洲上继续书写红色产业的新传奇。

猜你喜欢
枸杞产业园农业
国内农业
国内农业
国内农业
是酸是碱?黑枸杞知道
采枸杞
我省3园区入围国家现代农业产业园创建名单
枸杞的最佳食用方法
江苏宿迁建成扶贫产业园
中国农业2017年与未来十年展望
中国文化产业园100强名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