韦冬雪,洪巍城
(广西师范大学 马克思主义学院,广西 桂林 541004)
建党九十多年来,中国共产党取得辉煌成就的根本原因是拥有一支品德优良的干部队伍,尤其是我们党在每个重要的历史时期都能涌现出一批又一批品德优秀的领导干部,保证了我们党不断夺取一个又一个胜利。无论时代如何变迁,依靠组织培养好干部、依靠党的政德建设培育好干部是我们党的重要历史经验。习近平深刻地指出:“好干部的标准,大的方面说,就是德才兼备。同时,好干部的标准又是具体的、历史的。不同历史时期,对干部德才的具体要求有所不同。”[1]党的十八大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在不同的场合、从不同的角度论述了政德建设的有关问题,逐步形成了较为系统的新时代政德建设重要论述,尤其是他在2018年两会期间参加重庆代表团审议时作了关于政德建设的重要讲话,对有关政德建设问题进行了系统而深刻地回答,第一次较为完整地形成了习近平新时代政德建设重要论述。[2]习近平新时代政德建设重要论述阐明了党员干部政德建设的重要性、方法路径和检验标准,并指出了培养好干部的具体途径等一系列重大理论与实践问题。它从全新的视角对新时代党员干部政德问题进行了深刻、全面的论述,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伦理学,具有高度的创新性特质。
“国无德不兴,人无德不立。”[1]在党的十八大之前,党和国家也一直不断加强政德建设,主要是从增强政治意识、加强干部管理和提高行政效率的角度来强调政德建设的必要性。十八大以来,我国所面临的国际国内形势发生了巨大的变化,我们党逐步拓展、深化了对党员干部执政道德的认识,既继承了历代领导人的政德建设思想,又侧重从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角度创新了政德建设的必要性。
政德建设不仅仅是出于管理国家干部的需要,通过政德建设使全体党政干部具有良好的道德风范,进而使其更好地为人民服务固然是政德建设的应有之义,但这个视角还局限于执政群体内部,没有将政德建设置于社会整体视角进行考察。当代社会是一个风险社会,国际国内的各种因素互相作用,使得社会具有巨大的不确定性,国家对社会的管理也需要突破以往的管控模式,注重现代社会的复杂性、组织和个人的主体性,从而发展到国家治理模式。在这种背景下,习近平新时代政德建设重要论述将政德建设提高到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高度,具有深远的意义。
从推进和完善国家治理体系的角度来说,政德建设的必要性在于道德规范体系相对法律规范体系更具有基础性。在人类社会还没有产生法律制度的时候,道德风俗就是维系人类社会发展的最重要媒介。人类社会发展到今天,道德作为维系人类社会运行的基础地位并未改变,政德建设相对法律制度建设依然具有基础性,它能弥补和完善各种刚性制度的漏洞,促进人的主体性、能动性发挥,推动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无论古今中外,国家治理的基本方式就是法治和德治。中国自古以来就有以德治国的传统,也有以法治国的思想。汉朝以来两千多年的历史显示儒表法里的统治方式尽管具有很大局限性,但同时也突出了道德和法律对于治理国家的重要作用。现代法哲学认为,道德和法律有各自的领域和边界,不可混淆,法律是法治的基础,道德是德治的根基,但从根本上说是互相支持、互相保障的关系。习近平指出:“法安天下,德润人心。法律有效实施有赖道德支撑,道德践行也离不开法律约束。法治和德治不可分离、不可偏废,国家治理需要法律和道德协同发力。”[3]习近平强调德法并举是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不可偏废的治理方式:“法律是成文的道德,道德是内心的法律,道德和法律都具有规范社会行为、维护社会秩序的作用。治理国家、治理社会必须一手抓法治、一手抓德治,既重视发挥法律的规范作用,又重视发挥道德的教化作用,实现法律和道德相辅相成、法治和德治相得益彰。”[3]“必须坚持依法治国和以德治国相结合,使法治和德治在国家治理中相互补充、相互促进、相得益彰,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3]这两个“相得益彰”体现了习近平新时代政德建设重要论述对德治和法治关系的深刻思考。
从推进国家治理能力现代化来说,政德建设的必要性体现在德治手段相对于法治手段更有正当性和隐蔽性。所谓更有正当性,是指道德和法律虽然都是约束社会行为的规范,都属于“法”,但区别在于法律是成文的法,道德是心中的法。纸上的条文必须有内心的认同才具有约束力和正当性,内心的原则必须有成文法背后的强力支撑做最后的保证。习近平指出:“发挥好法律的规范作用,必须以法治体现道德理念、强化法律对道德建设的促进作用。一方面,道德是法律的基础,只有那些合乎道德、具有深厚道德基础的法律才能为更多人所自觉遵循。另一方面,法律是道德的保障,可以通过强制性规范人们的行为、惩罚违法行为来引导道德风尚。”[3]所谓更具有隐蔽性,是指道德是隐性的、温和的约束,法律是显性的、刚性的约束,前者更容易被人们在日常生活中不知不觉地接受,后者则是具有强制性,人们不得不遵守。因此,道德可以将刚性的法律要求内化于心、外化于行,法律也可以将人们普遍认可的道德底线以条文形式记载下来、用强制性的力量要求人们去遵守。由此可见,法律和道德是互相转化、互相支撑的。习近平认为:“发挥好道德的教化作用,必须以道德滋养法治精神、强化道德对法治文化的支撑作用。再多再好的法律,必须转化为人们内心自觉才能真正为人们所遵行。”[3]习近平新时代政德建设重要论述通过深刻论述法律与道德的辩证关系,高屋建瓴地指出了政德建设是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现实需要,视角新颖、意义重大。
政德建设首先是引领新时代社会风气的需要。古人云:“君子之德风,小人之德草,草上之风必偃。”[4]党政干部是国家和社会的骨干力量,也是社会风气的领头羊,他们的道德风范对社会道德的“辐射”作用要远远大于其他群体,在道德问题成为社会发展重要一环的今天,政德建设是引导和改变新时期社会风气的迫切需要。习近平同样坚持领导干部是引领新时代社会风气的核心因素,他告诫全国党政干部:“领导干部既应该做全面依法治国的重要组织者、推动者,也应该做道德建设的积极倡导者、示范者。”[3]习近平进一步指出:“要充分发挥榜样作用,领导干部、公众人物、先进模范都要为全社会做好表率、起好示范作用,引导和推动全体人民树立文明观念、争当文明公民、展示文明形象。”[3]
其次,政德建设是引领新时代“五位一体”建设的需要。引领社会风气只是政德建设的浅层功能,从根本上说政德建设是新时代治国理政的现实需要。政德建设能在一定时间、一定程度上弥补法律制度的缺陷和缺位,在社会治理方式还不够完善时能维护社会的基本稳定。十八大以前,我国各项法律和规章制度已经基本完善,但法治水平有待提高,政德失范现象较为突出,党和国家已经走到了一个非常重要的关口。幸运的是党中央及时校正了前进的航向,消除了隐患。从十八大以来的历史我们可以清晰地看到,党中央从作风建设和政德建设入手,以党规法纪为准绳,以严刑峻法为基础,循序渐进地“解决了很多长期想解决而没有解决的难题,办成了许多过去想办而没有办成的大事”[5],及时弥补了很多制度建设的漏洞。今天我们看到,党中央以壮志断腕的勇气、刮骨疗伤的行动,推动了我国反腐败斗争不断取得重大进展,逐步实现了“不敢腐”、促进了“不能腐”、推进了“不想腐”的良好局面,“反腐败斗争压倒性态势已经形成并巩固发展”。[5]可以说,政德建设是引领新时代政治文明的迫切需要,是经济建设和生态建设的重要条件。
再次,政德建设是引领新时代法律体系建设的需要。政德建设固然能够暂时弥补法律制度的漏洞使国家和社会总体得以正常运行,但毕竟道德是靠舆论和个人良知来约束组织和个人的,在面对毫无道德底线的人群时就显得羸弱无力,尤其是面对个别权力部门和领导干部违反道德的时候更显得缺乏威慑性。一旦权力无视道德的事情一再发生,政治生态就必然遭受重大破坏,正常的道德体系就会逐步坍塌,国家和社会陷入潜规则盛行的陷阱,政德建设此时就成为了虚伪的代名词。因此,政德建设必须以可靠的法律制度来维护,必须以法律法规对权力进行制约监督。从这个角度来说,只有权力有了可靠的监督,政德建设才具有坚实的基础。习近平新时代政德建设重要论述特别强调“权力要关在笼子里”,针对的就是一段时期以来尽管各种道德建设从未松懈,但党员干部失德无德之事却屡禁不绝、甚至愈演愈烈的现象,指出要对权力进行全面制约监督。党中央及时提出修改宪法、建立国家监察体系,真正实现了权力监督全覆盖、无死角。习近平指出:“强化党内监督是为了保证党立党为公、执政为民,强化国家监察是为了保证国家机器依法履职、秉公用权,强化群众监督是为了保证权力来自人民、服务人民。”[3]从这个角度说,政德建设是引领法律体系建设的需要。
做好政德建设的理由有千万条,但任何理由都只是时代对新的政德建设理论的呼唤,但能否真正实现还要靠有效的方法路径。习近平新时代政德建设重要论述适逢其时,实现了政德建设方法路径的创新。
我国改革开放已经40年,中国社会进入了转型的关键时期,由于西方文化与思潮的冲击和社会各阶层的利益逐步分化,人们的思想认识也越来越具有多样性。政德建设必须从这种现实出发,以传统道德为根基、社会主义道德为引领,增强道德的社会凝聚力。
“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灵魂。”[3]习近平总书记高度强调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继承,它是我们进行政德建设的基础。他认为:“优秀传统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传承和发展的根本,如果丢掉了,就隔断了精神命脉。”[3]习近平新时代政德建设重要论述既坚持继承优秀传统文化,又大力弘扬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坚持现代性与传统的完美融合。习近平强调:“要继承和弘扬我国人民在长期实践中培育和形成的传统美德,坚持马克思主义道德观、坚持社会主义道德观……努力实现中华传统美德的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1]
习近平新时代政德建设重要论述继承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政德文化的精华。习近平指出:“做人做事第一位的是崇德修身。”[1]他常常以传统话语来阐释现代党员干部的修身要求,多次引用“与人不求备,健身若不及”“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莫见乎隐,莫显乎微,故君子慎其独也”等诸多名言警句强调领导干部要注重修身养性。[6]另外,习近平也善于借鉴传统政德话语来表达现代政德理念,如:“为官避事平生耻”“当官之法,唯有三事,曰清、曰慎、曰勤”“不患位之不尊,而患德之不崇”等等。[6]习近平将古代政德思想进行马克思主义的阐释,比如古人说“读书即是立德”,原意是指通过读书而修身,通过修身而修德,修的是封建士大夫的个人道德、为官之德,习近平将其阐释为:“要不断加强党员领导干部的思想道德修养和党性修养,常修为政之德、常思贪欲之害、常怀律己之心,自觉做到为政以德、为政以廉、为政以民。”[7]通过这种创新,使其既符合当代政治和道德建设的需要,又契合中国人的传统文化心理,使古代政德思想在当代政德建设中焕发出强大的精神魅力。
习近平新时代政德建设重要论述创新了传统政德建设的路径。传统政德文化以个人道德养成为根本出发点,以家庭家族道德为媒介而推至国家道德的建设路径,即所谓“修其心、治其身,而后可以为政于天下”[6],注重修身养性而相对忽视制度建设。习近平新时代政德思想将制度建设、个人修养并重,尤其强调各项制度建设,并以家风家教为现代政德建设的切入点,实际上开启了一条符合传统文化精神、又符合时代要求的政德建设道路。习近平指出:“无论时代如何变化,无论经济社会如何发展,对一个社会来说,家庭的生活依托都不可替代,家庭的社会功能都不可替代,家庭的文明作用都不可替代。”[3]现代社会的发展已经逐步瓦解了家族对个人的重大影响,传统的大家庭也基本不复存在,但家庭依然承载着个人身心归宿的重要作用,传统家庭观念依然深厚,家庭风气与个人修养依然高度关联、互相影响,当前不少党员干部失德乱纪的一个重要因素就是家风不正。习近平曾痛心地指出:“从近年来查处的腐败案件看,家风败坏往往是领导干部走向严重违纪违法的重要原因。”[3]习近平新时代政德思想从家风家教入手,利用每个家庭都希望所有成员和和美美、平安幸福的心理,通过全面从严治党、反腐形成的震慑力,可以迅速改变部分党员干部家庭的不良风气,从而促进党员干部个人廉政守法,改进政德政风。习近平总书记再三强调党员干部要注重家风家教建设,就是为了让领导干部迅速厘清个人、家庭和工作之间的关系,斩断负面的利益链条,从而推动政德建设。十八大以来廉政建设经验和政德建设成果也证明了这一路径的有效性。
习近平新时代政德建设重要论述强调弘扬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只有坚持社会主义的文化方向,中国的政德建设才能有坚实的基础。习近平指出:“思想纯洁是马克思主义政党保持纯洁的根本,道德高尚是领导干部做到清正廉洁的基础。”[8]中国共产党人能够带来全国人民走到今天这个最接近民族复兴的时刻,就是因为有正确的指导思想、有道德高尚的干部队伍。历史告诉我们,中国革命和建设之所以能够成功、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之所以能够成功,不是因为我们拥有了传统文化,而因为拥有了马克思主义、拥有了先进的社会主义文化。近代以来传统文化已无法承担起振兴中国的重任,历史证明只有马克思主义、社会主义文化才能救中国、强中国,因此中国共产党人的文化自信首先是对社会主义文化的自信。社会主义文化是中国共产党和中国人民在马克思主义指导下,通过长期的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实践中形成的精神文明成果,是中国当代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和发展源泉。当代社会主义文化的核心就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习近平指出:“核心价值观,其实就是一种德,既是个人的德,也是一种大德,就是国家的德、社会的德。”[1]如何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习近平指出:“要加强思想道德修养,自觉弘扬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思想,积极倡导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1]习近平新时代政德建设重要论述从传统与现代两条文化路径出发、以历史的高度和严密的逻辑论证了民族复兴要坚持文化自信,尤其要坚持社会主义文化自信,深刻指出只有坚持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干部道德才能把握方向、落到实处,各级组织才能有良好的政德政风。
习近平新时代政德建设重要论述坚持政德建设路径的系统性。首先,它综合了社会、职业、家庭和个人的系统性措施来推进政德建设。习近平提出:“大力加强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个人品德坚守,营造全社会崇德向善的浓厚氛围。”[3]他还告诫广大青少年和家长要加强家风家教的培育:“广大家庭都要重言传、重身教,教知识、育品德,身体力行、耳濡目染,帮助孩子扣好人生的第一粒扣子,迈好人生的第一个台阶。”[3]
其次,它坚持了“明大德、首公德、严私德”的系统性政德修养方式。习近平新时代政德建设重要论述从党员干部从政的首要之德——政治道德、基础之德——职业公德、先天之德——个人美德的角度系统论述了政德的修养方式:明大德、守公德、严私德。习近平在2018年两会期间第一次系统性地论述了政德建设路径,他指出:“政德是整个社会道德建设的风向标。立政德,就要明大德、守公德、严私德。明大德,就是要铸牢理想信念、锤炼坚强党性,在大是大非面前旗帜鲜明,在风浪考验面前无所畏惧,在各种诱惑面前立场坚定,这是领导干部首先要修好的‘大德’。守公德,就是要强化宗旨意识,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恪守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理念,自觉践行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们的奋斗目标的承诺,做到心底无私天地宽。严私德,就是要严格约束自己的操守和行为。”[2]“每个领导干部都应该把洁身自好作为第一关,从小事小节上加强约束、规范自己,坚决反对特权思想、特权现象,习惯在受监督和约束的环境中工作生活,练就过硬的作风。”[2]
习近平认为道德高尚是思想纯洁的基础,思想纯洁是政治纯洁的根本,政治纯洁是共产党员的立身之本,因此道德高尚也是每个干部清正廉洁的基础。他要求党员干部:“以理论上的坚定保证行动上的坚定,以思想上的清醒保证用权上的清醒,不断增强宗旨意识,始终保持共产党人的高尚品格和廉洁操守。”[1]
再次,习近平新时代政德建设重要论述坚持德法相依、敬畏宪法的系统性政德建设模式。它突出的创新性特征之一就是既强调了道德和法律的互相依存的一面,又凸显出宪法的重要地位。习近平强调:“要既讲法治又讲德治,重视发挥道德教化作用,把法律和道德的力量、法治和道德的功能紧密结合起来。”[2]针对传统意义上的阳儒阴法式的德治与法治,以及改革开放以来德治和法治的经验教训,习近平指出新时代的法治是全新的治理模式,不是人治状态下的道德治理与以法治国的模式,他强调:“依法治国首先是依宪治国,依法执政关键是依宪执政。”[2]党和国家对宪法的重要性提升到一个新的认识高度上,这也是2018年两会修改宪法的重要原因所在。
法治建设可以促进政德建设的发展,政德建设工作也可以不断自我创新,但政德建设的最终成效只有通过了实践的检验才能得以证明。习近平新时代政德建设重要论述创新了政德建设的检验标准。
习近平新时代政德建设重要论述的鲜明品格在于紧紧围绕服务于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这个中心,在于如何将干部道德建设落实到实处并如何检验进行了深入的阐述。习近平新时代政德建设重要论述以人民性、实践性作为检验政德建设的标准,创新了检验的方式,做出了精彩的理论和逻辑分析。
政德建设首先体现为领导干部坚定的内心信念,而后体现于他们的精神状态和实际行动上。习近平深刻地指出:“对马克思主义的信仰,对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的信念,是共产党人的政治灵魂,是共产党人经受住任何考验的精神支柱。”[1]习近平将理想信念形象地比喻为共产党人精神上的“钙”,将党员干部理想信念缺失后的精神坍塌、道德堕落比喻为精神上缺“钙”而得的“软骨病”,[1]极度形象而又贴近生活,引发人的共鸣和思考。
理想信念看不见摸不着,判断党员干部是否拥有坚定的理想信念,必须创新判断标准。习近平总书记精辟地指出:检验精神的不是主观精神,而是客观行动。共产党员的理想信念牢不牢,是否坚持党的宗旨,不是看他“怎么说”,而是看他“怎么做”。习近平指出:“衡量一名共产党员、一名领导干部是否有共产主义远大理想,是有客观标准的,那就要看他能否坚持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1]具体体现为:“能否吃苦在前、享受在后,能否勤奋工作、廉洁奉公,能否为理想而奋不顾身去拼搏、去奋斗、去献出自己的全部精力乃至生命。”[1]只有在日常的工作中坚持先人后己的行为、在重大关键时刻挺身而出的行动才是验证党员干部是否拥有坚定理想信念的试金石。
我们党自诞生之日起就以为人民群众服务为己任,坚持初心不改,自觉地承担起历史的重任,但是如何将为人民服务的宗旨落实到实际行动中却是一个与时俱进的事情。有的同志工作十年如一日,但工作业绩不显、成效不大,有的同志忙忙碌碌却办不好事、甚至办坏事,根本原因除了方式方法不对头之外,主要还是没有根据形势变化更新自己的思想和理念,以为读马克思主义本本、老老实实工作就是好干部。“马克思的整个世界观不是教义,而是方法。”[9]真正的好党员、好干部不仅仅善于“读”好马克思主义,还善于“用”好马克思主义,灵活运用“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的原则将党的宗旨落实到具体工作中。好干部标准本身的变化就是我们党灵活运用马克思主义的典范,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不同历史时期,对干部德才的具体要求有所不同。革命战争年代,对党忠诚、英勇善战、不怕牺牲的干部就是好干部。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懂政治、懂业务、又红又专的干部就是好干部。改革开放初期,拥护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确定的路线方针政策,有知识、懂专业、锐意改革的干部就是好干部。现在,我们提出政治上靠得住、工作上有本事、作风上过得硬、人民群众信得过等具体要求,突出了好干部标准的时代内涵。”[1]习近平新时代政德建设重要论述以马克思主义活的灵魂论述了好干部的具体标准,散发出独特的理论魅力。
“伟大的斗争,宏伟的事业,需要高素质干部。”[3]当好干部的标准确立后,如何教育、引导广大党员干部努力达到这个标准,具体的建设路径就变得非常重要。习近平总书记深刻指出:干部成才除了靠自身努力,更重要的是靠组织培养。
习近平认为:“干部的党性修养、思想觉悟、道德水平不会随着党龄的积累而自然提高,也不会随着职务的升迁而自然提高,而需要终生努力。”[1]那么,如何才能让干部随着党龄和职务的变化而越来越有政治觉悟和高尚道德呢?习近平认为,干部成才首先要从自身的道德修养开始,修德而守法是领导干部成长的不二法门:“领导干部要努力成为全社会的道德楷模,带头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讲党性、重品行、作表率,带头注重家庭、家教、家风,保持共产党人的高尚品格和廉洁操守,以实际行动带动全社会崇德向善、尊法守法。”[3]习近平还手把手地教导干部如何把这种要求落实到具体方法上:“最好的途径就是加强学习,读书修德,并知行合一,付诸实践。”[7]同时他强调,党员干部不仅要品德优良,法律修养也要深厚:“领导干部要牢记法律红线不可逾越、法律底线不可触碰,带头遵守法律、执行法律,带头营造办事依法、遇事找法、解决问题用法、化解矛盾靠法的法治环境。”[3]唯有如此,党员干部的修养才能落到实处,才干才能日益长进。
我们党无论是在革命时期还是在社会主义建设时期,都能有一代又一代卓越的领导人薪火相传,体现了干部选拔制度总体上的优越性,因此才有我们党带领中国人民实现了中华民族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三次伟大飞跃。[10]我们党在选人用人上也有过深刻的经验教训,最重要经验的就是要坚持以德为先、德才兼备的标准选拔干部、培养干部。习近平提出:“要坚持正确用人导向,把好干部选出来、用起来,促进能者上、庸者下、劣者汰。”[3]
选人用人解决的是党员干部的“出路”问题,是替他们搭好了成长的“台阶”,但各级干部能否走上去、走得远、走得稳,还需要各级组织“固本培元”。首先,各级党组织“要坚持不懈强化理论武装,毫不放松加强党性教育,持之以恒加强道德教育,教育引导广大党员、干部筑牢信仰之基、补足精神之钙、把稳思想之舵,坚守真理、坚守正道、坚守原则、坚守规矩,明大德、严公德、守私德,重品行、正操守、养心性,做到以信念、人格、实干立身。”[3]其次,要发挥党组织本身的主体作用,要加强对党员干部教育管理、狠抓学习。“我们党历来重视抓全党特别是领导干部的学习,这是推动党和人民事业发展的一条成功经验。”[1]再次,各级党委和组织部门要在实际行动中深入细致地考察干部。习近平强调:“要多到基层干部群众中、多在乡语口碑中了解干部,既要在‘大事’上看德,又要在‘小节’中察德。”[1]通过这些措施,把干部的政德境界普遍地提升起来,把好干部选拔出来,把他们放到合适的岗位上培养锻炼,逐步培育成为国家的栋梁。
“好干部”除了“品德好”,还要“能力好”,干部有德无才也难以担当大任。“人民是我们党的工作的最高裁决者和最终评判者。”[1]没有才干就没有实绩,“好干部”所谓的“好”就是空话。
才干是多维度的,习近平首先强调党员干部的专业才能。“我多次强调,领导工作要有专业思维、专业素养、专业方法。”[3]“我一直强调领导干部要成为经济社会管理的行家里手,是有针对性的。”[3]习近平对各级干部的专业知识、专业能力提出了具体要求,指出各级干部要把“好品德、好作风”落实到具体工作当中去,而不是停留在口号上、态度上。
其次,务实的工作作风和高度的责任心也是才干的重要组成部分、政绩的重要基础。专业知识和专业能力是可以通过学习和锻炼而得到的,我们的干部只要扑下身子认真学习,成为工作中的行家里手也不是特别难的事,更难的是在熟悉的工作领域毫不动摇地坚持干好,具有强烈的责任心。习近平指出:“责任就意味着尽职尽责干事。定下来的工作部署,要一抓到底、善始善终,坚决防止走过场、一阵风。”[3]“抓工作,是停留在一般性号召还是身体力行,成效大不一样。”[3]工作干好了、事业干成了,还要看看干部干的过程中是不是坚持“三严三实”,有没有为人民群众的利益而破除障碍也是一个重要检验。[3]
最后,干部有没有才能和品德,最重要的就是要在关键时刻、紧要关头看看干部能否经受住考验:“对突出矛盾要有责任意识,主动去解决而不是回避推卸,努力做到发现在早、处置在小。对突发事件要临危不惧、沉着冷静、敢于负责,关键时刻要亲临现场、靠前指挥、果断处置。”[3]如果我们的干部都能道德品质好、工作能力强、紧要关头挺得出顶得上、坚持“三严三实”,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必将顺利实现。
总之,习近平新时期政德思想以系统、严谨的论述,指出了我国新时代党员干部如何狠抓思想道德、如何锤炼党性、如何崇德守法、如何培养成才、如何检验效果等一系列重大问题,既具有深刻的理论性,又具有确切的可操作性,是当代中国政德建设的马克思主义新理论和完整的实践指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