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位马克思主义经济学者的理论品质

2019-02-18 19:38
社会科学动态 2019年9期
关键词:兴华党性马克思

徐 可

一、理论品质:“读其书”与“知其人”

众所周知,卫兴华是我国杰出的马克思主义经济学家,中国人民大学一级教授。他年逾九秩仍然笔耕不辍,陆续发表了一系列重要文章,彰显了当代马克思主义经济学家的学术秉性与情怀。古人云“诵其诗,读其文,不知其人可乎?”可见,理论如同人一样不仅具有生命和温度,也同样具有操守和品质。以卫兴华教授为例,我们可以从其理论著述中总结归纳马克思主义经济学的党性特征,以及党性统摄下的马克思主义经济理论的创新源泉和科学方法论。

众所周知,马克思所创建的理论大厦不仅结构严密,还自成体系,并具有独特的理论品质。2000年6月,江泽民在《在中央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的讲话》中指出“马克思主义具有强大生命力的奥秘,就在于它具有与时俱进的理论品质。”2011年7月,胡锦涛在“七一”讲话指出“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理论联系实际,实事求是,在实践中检验真理和发展真理,是马克思主义最重要的理论品质。”2018年5月,习近平在“纪念马克思诞辰二百周年大会”上指出“人民性是马克思主义最鲜明的品格。”

“与时俱进”、“实事求是”与“人民性”,是中国共产党三任总书记在当代不同阶段对马克思主义理论品质的总结与归纳,尤其是习近平在“纪念马克思诞辰二百周年大会”上的讲话更是对马克思主义理论做了全面阐述,也是我们深入探索马克思主义理论品质的入口。马克思既是“顶天立地的伟人,也是有血有肉的常人”,马克思的“理论品质”不是理论的抽象,而是具有独特时代背景下的独特的生成过程,这也是习近平总书记为何从马克思个人生活、友谊、爱情经历及其“三个一生”的维度入手来阐述其理论的“科学性”“人民性”“实践性”与“开放性”的特征。

卫老作为中国杰出的马克思主义经济学家,必然也受到马克思理论品质的熏染与浸润。通过对卫老理论著作的学习,梳理卫老理论体系所独具的理论特征,我们能够揭示一种中国近代知识分子追求真理过程中所形成的、具有马克思主义 “解放人类”情怀的传统的理论品质。分析这种理论品质的生成过程与机制,无疑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与理论价值。

二、理论的立场与鲜明的党性

社会科学理论不可能做到“价值中立”,有人认为理论的“阶级性”与“科学性”是不相容的,这句话极易引起思想混乱。首先,“科学性”本身就没有统一认同的严密定义,社会科学无法像自然科学那样采用实验室的方法进行“证伪”或“证实”,只能在社会实践的历史过程中进行检验。其次,社会科学的研究对象无法摆脱“人与人”的关系,因此也无法摆脱“为谁说话,对谁有利”的立场问题。

马克思主义理论毫不避讳其“阶级立场”,当然在不同的时代,阶级问题也有着不同的呈现,在当代就是人民群众与特殊利益集团的矛盾,这也是当代深化改革必须直面的时代问题。卫兴华教授认为“作为经济学家,要贴近人民大众生活,了解人民的需求,多为人民鼓与呼,多替老百姓说话。”卫老的这段话这不仅表明了坚定的“人民性”理论立场,也彰显了鲜明的党性。

习近平总书记在纪念马克思诞辰二百周年大会上指出“人民性是马克思主义最鲜明的品格”。而中国共产党人的初心和使命,就是“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十九大报告中讲,共产党“必须始终把人民利益摆在至高无上的地位,让改革发展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体人民,朝着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不断迈进”,“带领人民创造美好生活,是我们党始终不渝的奋斗目标。”十九大报告中处处体现着“人民”的核心位置,马克思主义理论是“人民的理论”,而共产党是最广大人民的代言人。因此,马克思主义理论的“阶级性”与“人民性”相互一致,经由中国共产党的长期实践凝聚成鲜明的“党性”。

“共产党员的党性,就是无产者阶级性最高而集中的表现,就是无产阶级利益最高而集中的表现。”①卫兴华教授1947年入党,为党工作了七十多年,其理论品格在长期锤炼中凝聚了鲜明的党性特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从理论的立场来看,卫老多次阐明,马克思立足于整个工人阶级和全体劳动人民的立场,而中国共产党把 “为人民服务”作为出发点和落脚点,从而实现了人民性与党性的统一。卫老在长期的理论生涯中也始终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将“做人民拥护的经济学家”作为自己的人生目标,他所有理论成果的政策转化与指向都可以归结为“人民利益”。

二是从改革的措施来看,卫老一贯坚持以“党的领导”作为核心抓手。早在1997年他就发表《以有效的党建工作促进国有企业的改革与发展》一文,认为“党组织‘能够在国有企业中发挥’政治核心作用”,通过党建工作能够“调动广大职工的积极性,团结和凝聚各方面的力量”,加强党的领导能够“推进国有企业的改革和发展,将会产生积极影响”。

三是从思想的争论来看,卫老始终坚持 “公有制代表大多数人的利益”这一论断,将之作为党性原则在经济理论中的阵地,毫不退让。2015年他在《红旗文稿》上撰文《改革攻坚,必须发展与完善国有经济》论证了“社会主义与国有经济无关是伪命题”。他认为“我国的改革一定要摒弃新自由主义的干扰,把以国有经济为主导的公有制经济搞好,这是坚持发展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必由之路”。2018年9月19日他在《人民日报》上撰文《我国基本经济制度的确立和完善》再次阐述了“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这一重大原则。

卫老的党性是其理论思索与人生践行的沉淀与结晶。卫老的个体经历折射了中国共产党对马克思主义理论长期探索的历史过程,并为之提供了个人注解,为此人大也邀请“卫兴华等一批德高望重的老教授老教师讲党课,以其亲身经历激励年轻一代做合格、优秀的共产党员”②,并将之作为党课创新的重要举措。正因为卫老在经济理论界长期坚持党性原则,作为中国共产党新闻网的“人民网”专门开辟了“卫兴华专栏”并推介其最新成果,让卫老理论中的党性在新时代持续发扬光大。

三、时代的脉搏与创新的源流

马克思理论具有“实践性”特征,我国目前的深化改革就是马克思主义理论指导下的当代实践。“时代是出卷人”,卫兴华教授面对当前涌现的重大理论问题,笔耕不辍,为马克思主义经济理论的创新发展做出了突出贡献。

卫老的理论创新不是局部的完善而是具有“对象—方法—体系”的整体创新性。卫老随着时代发展不断转换研究对象,认为“发展和创新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应包括其研究对象的发展与创新”③,而新对象、新问题、新时代需要构建新的理论体系。卫兴华教授致力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理论体系的构建,并凭借一己之力完成了包括“十个方面的内容”和“十三个重大理论是非问题”以及“六个自己的见解”,构建了自身理论体系的“四梁八柱”。这些成果都反映在卫老著作《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理论体系研究》之中。

但是卫兴华教授并不止步于此,他认为理论体系“是一个动态的概念”,随着社会主义经济建设事业的纵深开展,在取得新的成就的同时也产生新的问题,从而被总结并上升为新的理论。他用“源与流”的关系来解释这种理论创新的路径机制:“源”就是马克思主义理论,“流”就是依据中国国情发展和创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理论④。卫老认为“理论创新”是“马克思主义经济理论工作的重要任务”,但是理论创新绝非学者个人在书斋中的孤立活动。正如马克思写作《资本论》一样,当代的理论创新也必须根植于宏大的时代背景与制度变迁当中。由此,卫老得出这样的结论:“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理论和社会主义经济实践相互推动与发展,将使我国由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依次上升到中级和高级阶段”,这不仅显示了我国社会主义经济制度的优越性,也是我国社会主义经济理论创新的“源流”⑤。

卫兴华教授在创新过程中特别重视“正本清源”。他认为研究马克思理论就要“忠于原著,全面准确地把握其理论和方法”⑥,“必须准确理解和把握《资本论》原著本身的要义。”“我主张原原本本、一字一句地学习《资本论》,力求忠于原著。”⑦

马克思曾经面对形形色色的各种曲解与误读无奈地说“我不是马克思主义者。”面对当前理论界纷繁芜杂的各种流派,卫老认为只有“正本清源”才能坚守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底线”,才能保障理论创新的正确方向。从拉卡托斯“科学纲领”的角度来看,任何理论体系都有“内核”与“保护带”。卫兴华教授认为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内核”就是“劳动价值论”与“公有制”,“保护带”就是“姓资姓社”的标准。由此卫兴华教授与“似马非马”的各种观点展开了针锋相对的理论交锋。他为此专门说到:“创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的理论体系,需要厘清重大理论问题的是非”⑧,这是“正本清源”的基础性工作。

马克思一生都在从事“理论的批判”,而卫兴华教授也是在理论争鸣的过程中创新与发展马克思主义理论。他说“马克思主义研究者要敢于批评和争论。你看历史上鲁迅先生、马恩敢于争论,批评多少人。只有通过论战才能使得错误的东西免于以讹传讹,交锋才能碰撞出真理的火花。马克思主义揭示和追求的是真理,我就要用追求真理的精神去坚持马克思主义、发展马克思主义。”⑨

四、科学的方法与辩证的方法论

恩格斯说:“马克思的整个世界观不是教义,而是方法。它提供的不是现成的教条,而是进一步研究的出发点和提供这种研究使用的方法。”习近平总书记则进一步指出“辩证唯物主义是中国共产党人的世界观和方法论”⑩。

马克思唯物主义辩证法诞生于新旧世界的转换与过渡时期,而面对今天“千年未有的变局”,卫老坚持认为“马克思主义的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依然是当代中国政治经济学的重要方法。”⑪他对马克思主义方法论的“活学活用”具体呈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厘清理论的社会条件与前提。卫老认为“社会科学是以社会条件的假定为前提”,因此要对此加以仔细甄别。卫老多次以马克思论述“绝对地租”的一段话为例证强调“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的重要性:“这个假定,对我们这里所研究的并且只有在这个假定下才会出现的地租形式来说,是足够了。在这个假定不成立的地方,和这个假定相适应的地租形式也就不会成立”⑫。中国社会经济具有在封闭系统中长期自我演化的复杂性,因此厘清社会条件,凸显中国具体国情与特色就成为辨析和运用马克思主义理论的重要方法。

二是两点论与重点论的统一。“两点论”是一分为二看问题,“重点论”是抓住主要矛盾,这种“矛盾论”其实就是辩证法在社会实践中具体而朴素的运用,卫老对此非常重视,认为“习近平同志是用两点论与重点论统一的方法来分析和判断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状况的”,由此论述了我国当前的主要矛盾及其转化问题,创造性地将“不充分、不均衡”的社会矛盾与供给侧改革联系起来,认为“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内涵的这种转变,其实党中央早已认识到并采取了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对策。”⑬这对于当代深化改革来说具有特别重要的方法论意义。当前我国社会经济的多重矛盾的开始显现,例如公平与效率、国有经济与民营经济、经济增长与环境保护、就业与物价等等方面都出现了“两难困境”,对此就应该放弃西方经济学那种最优均衡求解的简单方法,进而站在“顶层设计”与“统筹规划”的高度,运用“两点论与重点论”的辨证方法来破解各种“非此即彼”的理论悖论。

三是逐步递进的系统研究。辩证法体现了“逻辑”与“历史”的一致性,以卫兴华教授对“劳动价值论”的研究为例,他对此长期展开研究,其思辨过程不仅是辩证法“逻辑环节”的呈现,也是我国社会经济发展过程的产物。卫兴华教授六十年代开始在《光明日报》 《经济研究》 《学术月刊》中开始论述“价值范畴”“价值决定”与“农产品价值决定”;八十年代在《教学与研究》论述“劳动量与价值量”,直至2001年在《学术月刊》发表“如何认识劳动价值论”,研究的时间跨度为四十年。随着我国改革开放的进程,卫老不断在劳动价值论中的研究中注入鲜活的时代内容,环环相扣,逻辑自洽,不断创新,但是始终坚持“活劳动是价值的唯一源泉”这一理论内核。

四是注重矛盾的转化,这也是“两点论”的具体表现。例如他在处理马克思主义经济学与西方经济学的关系时说“既要学好马克思主义经济学,同时也要熟悉西方经济学。这样才能判断是非,”对西方经济学不能“骂倒”也不能“拜倒”,而是要“具体分析”地进行汲取、借鉴或摒弃、批判。

五是实事求是的客观态度。对于马克思主义学者而言,研究方法与研究态度是互为表里如同一枚硬币的两面。“具体的辩证法”不是纯粹的精神与概念的思辨过程,也不仅仅是发现事实背后的逻辑环节,而是要用以解释和预测事实。因此,“实事求是”不仅是“唯物主义”的要求,也是社会科学研究的科学准绳。

卫老曾在总结自己的理论生涯时说:“作为一名知识分子,我很理解很了解根据形势发展与变化需要讲什么、别人想让我们讲什么,但我还是坚持实事求是,讲真话。改革开放前我始终不跟‘左’风跑,被认为是‘右’,而现在我又被有些人看成是‘左’。对此我自我评价为:偏‘右’的人认为我‘左’,偏‘左’的人认为我‘右’,其实认为我‘右’是因为他‘左’;认为我‘左’是因为他‘右’。”⑭

五、长期的磨砺与品质的形成

如上所论,卫兴华教授理论品质的特征可以归结为:鲜明的党性、时代的创新性、方法的科学性。毛泽东曾说“人的正确思想只能从社会实践中来”,同样地,卫老理论的品质也是从他人生中的漫长经历中磨砺和积淀而来。

卫老在讲授党课时也把自己人生分为以下三个阶段,一是“星星之火可以燎原——我的共产主义引路人”,二是“从陕北公学到中国人民大学”,三是“风雨过后是阳光”。从这些标题就能够看出卫老人生阶段对应了马克思主义理论在中国启蒙、传播和考验的历史过程。卫老的人生经历可见归纳如下:一是“出身寒苦”,“祖辈世代务农,没有什么文化”。二是“投笔从戎”,他22岁入党,曾经从事党的地下工作和解放太原的工作。三是“久经考验”,包括入狱被捕、文革迫害等等。四是“人以群分”,对卫老思想产生重大影响的师友都是坚定的党员。

卫老曾说“对我一生影响最大的有两个人,一个是引我走上革命道路的进山中学老校长赵宗复,一个是不曾见面也不可能见面的伟大导师卡尔·马克思。”这里的赵宗复是卫老的中学教师,也是党的地下工作者;而卫老的另一位毕生师友——侯锡九,1938年参加新四军后改名为宋涛。可见,卫老理论的党性是其人生经历所必然决定的,也是在长期磨砺中锤炼形成的,具有愈老弥坚的信仰特征。

卫老的学术信条是“让理论成为真理的喉舌,而非权势的奴仆”⑮,而要做到这一点则须甘冒“学术风险”,“批判性”几乎伴随其整个学术生涯。卫老这位马克思主义经济学家毕生将“不唯书、不唯上、不唯风、不唯众”的学术准则贯彻到底⑯。卫老的论著中有大量的辩论内容,可见其理论品质不仅是在社会实践中得以成型,也是在长期的理论争辩中得以锤炼。列宁曾说“我们的知识向客观的、绝对的真理接近的界限是受历史条件制约的”,而辩论则是推动知识向真理接近的快捷方式。

卫老的理论品质还出自于他生活上的简朴个性。卫老一生非常克制节俭,淡泊名利,至今仍然独居一室,自己炒菜做饭,但是“无欲则刚”,卫老的理论追求则是精益求精,至真至善。卫老对于学术界的乱象他曾毫不留情地批评说“我觉得有些经济学者追求商业化的东西过多了”。他还在谈及当代学风时说“这就需要人品和文品都达到一个较高的境界,因为人品和文品是统一的。不能投机取巧、急功近利、唯利是图。”⑰淡泊以明志,宁静以致远”,卫老最不愿别人称其为“大师”,始终坚守一名传统知识分子的本色。

卫老的理论品质还出自于他对自我的超越意识。他热切希望“造就一批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大家”,认为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创新永无止境。为了实现“代际创新”,卫老特别关注青年学者成长,他说到做到,将自己获得的“吴玉章终身成就奖”的百万元奖金悉数捐给“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发展基金”用以支持青年学者开展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教学研究。卫老把有限的个人时间与财产投入到无限的事业中去,从而实现了对自我的超越。

卫老在2014年举办的“九十华诞”庆祝会上说“我现在已经90岁了,我感到时间有限,但是老骥伏枥,还是希望我们党的事业兴旺辉煌,希望我们社会主义大道越走越宽,所以我现在依然要为我们的国家的发展、人民的幸福,在有生之年继续奋斗,继续我的理论工作和教学工作。”⑱我们学习卫老理论著作,读其书,知其人,分析其理论品质的形成过程,更加体会到这位马克思主义经济学家“知行合一”的本真品质与魅力。

六、结语:坚守理论的底线

马克思主义经济学的理论品质能够为经济理论争鸣提供最为有力的底线保障。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我国是一个大国,决不能在根本性问题上出现颠覆性错误。什么是颠覆性错误?就是方向性、战略性和道路性选择的失误。防止出现颠覆性错误,最根本、最基础的就是要坚持正确的思想路线,坚持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世界观和方法论。

当前,我国宏观经济形势日趋复杂,各种理论杂音也开始出现,对此,党性在当前经济理论斗争中的作用不可忽视,坚持“人民性”就是坚持党性,也是经济理论中的“底线”。辩证法不仅是马克思主义哲学构造工具,也是解决复杂性问题的“工具箱”,我国在处置复杂社会经济与宏观调控问题时常常运用“矛盾论”“两点论”与“重点论”,就是这种“工具箱”的必备理论工具。当然,所有的理论都是服务于现实的需要,马克思主义经济理论也正是由于中国的实践推动而不断创新。习近平总书记说“我们党一贯重视理论工作,强调理论必须同实践相统一。理论一旦脱离了实践,就会成为僵化的教条,失去活力和生命力。”总而言之,马克思主义经济学的理论品质就是站在最广大人民群众的立场上,运用辩证思维的科学方法论,依据现实不断推动理论创新。这是卫兴华教授在长期理论研究和教学中始终坚持的原则,也为我们思政教育工作者树立了对照标杆。

注释:

① 刘少奇:《人的阶级性》,甘肃人民出版社1951年版,第94页。

② 靳诺:《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顶层设计和根本依循》,《学习时报》2016年12月15日。

③ 卫兴华:《从马克思主义到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中国国门时报》2018年6月20日。

④ 蔡万焕、卫兴华:《从经典著作论述中把握中国经济改革与发展的逻辑——访中国人民大学荣誉一级教授卫兴华》,《高校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2016年第2期。

⑤⑥⑦⑧⑰ 唐未兵:《卫兴华教授访谈录》,《经济学动态》2018年第6期。

⑨⑯ 卫兴华:《〈资本论〉依然放射着真理光芒》,《中国领导科学》2017年第9期。

⑩ 习近平:《辩证唯物主义是中国共产党人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实践(思想理论版)》2019年第2期。

⑪卫兴华:《关于学好用好政治经济学的一些思考——在中国人民大学经济学院(新)成立会议上的讲话》,《政治经济学评论》2019年第10期。

⑫ 马克思:《马克思恩格斯全集》,人民出版社1974年版,第857页。

⑬ 卫兴华:《应准确解读我国新社会主要矛盾的科学内涵》,《郑州财经学院学报》2018年第4期。

⑭ 卫兴华:《全面准确地理解“发展混合所有制经济”》,《经济导刊》2015年第10期。

⑮ 侯为民:《批判与创新:著名经济学家卫兴华教授素描》,《管理学刊》2011年第2期。

⑱ 胡岳岷:《九十长卷为兴华 桃李芬芳自成家——卫兴华教授90华诞暨政治经济学创新与发展学术研讨会侧记》,《当代经济研究》2014年第11期。

猜你喜欢
兴华党性马克思
马克思像
毛焰艺术风格中的自我表达
实事求是是“最大党性”
马克思人的解放思想的萌芽——重读马克思的博士论文
兴华市林湖乡:村企联建共走振兴路
认识党性的五个重要维度
论马克思的存在论
摄影作品欣赏
在马克思故乡探讨环保立法
党性可“塑”——汉中实施“党性塑造”工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