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 琦
(华中科技大学 马克思主义学院, 湖北 武汉 430074)
在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上,习近平总书记首次提出:“着力践行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1]在党的十九大上,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进一步明确将“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确立为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基本方略之一,这意味着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诸领域、各方面与全过程,我们都必须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坚持以人民为中心”是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根本立场,是中国共产党根本宗旨和社会主义社会固有属性的内在要求,也是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出发点和最终归宿,因而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与现实意义。本文将在精准把握“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的理论的基础上,重点对其政治维度进行探讨,并围绕以下几个关键问题进行展开:“人民”概念的内涵外延,“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题中应有之义,“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之政治维度的核心旨要以及价值意义。
深入探讨“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我们必须首先回答“谁是人民”这个至关重要的问题,只有准确理解“人民”的科学内涵,我们才能真正做到以人民为中心的政治发展。可以说,理解人民是本文研究的理论根基和逻辑起点。
“人民”一词有着丰富的内涵和理论渊源。在中国古代典籍中,“人民”是由“人”跟“民”两个字组成的,“人”一般是相对于其他生物而言,“民”则相对于上层阶级而言。“人民”作为一个词汇,一般泛指人,如《管子·七法》:“人民鸟兽草木之生物”;也指平民、庶民、百姓,如《周礼·官记·大司徒》:“掌建邦之生地之图,舆其人民之数”。在古希腊和古罗马,最早使用“人民”这一概念的是公元前6世纪古希腊的色诺芬尼,意指奴隶主和自由民,不包括占人口多数的奴隶和外来民。近代以来,“人民”的概念被广泛使用,但往往与公民和国民等词混淆,泛指社会的全体成员。虽然它们都反映了一定社会关系和人们在国家社会中的地位,但两者却有着明显的区别。对此孙中山先生有着清醒的认识,他指出,“专制国以君主为主体,人民皆其奴隶,共和国以人民为主体”[2]。“人民”作为一个具体的历史范畴,是相对于敌人而言的,在不同国家和各个国家的不同历史时期,其规定性是不一样的:在我国抗日战争时期,一切抗日的阶级、阶层和社会集团,都属于人民的范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后,属于人民范畴的有工人阶级、农民阶级、城市小资产阶级和民族资产阶级;在社会主义建设的新的历史时期,凡一切赞成、拥护和参加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的阶级、阶层和社会集团,以及一切拥护祖国统一的爱国者,都属于人民的范围。
综上所述,“人民”是一个内涵丰富、具有鲜明政治色彩的概念,通常是指在一定历史时期对社会发展起推动作用或促进作用的阶级、阶层和群体的总和。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认为,人民是社会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创造者,是社会变革的决定性力量,是推动历史前进的根本动力。习近平总书记更是强调:“人民是历史的创造者,人民是真正的英雄。波澜壮阔的中华民族发展史是中国人民书写的!博大精深的中华文明是中国人民创造的!”[3]
因而,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我们必须要围绕以人民为中心来开展各项工作:尊重人民的主体地位和首创精神,顺应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不断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坚持立党为公、执政为民,践行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把党的群众路线贯彻到治国理政的全部活动之中,依靠人民创造历史伟业!
党的十九大报告对“坚持以人民为中心”这一重要命题作了深入阐释,明确指出:“人民是历史的创造者,是决定党和国家前途命运的根本力量。必须坚持人民主体地位,坚持立党为公、执政为民,践行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把党的群众路线贯彻到治国理政全部活动之中,把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作为奋斗目标,依靠人民创造历史伟业。”[4]因而,在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全面践行“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我们就必须首先深刻理解和准确把握“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思想精髓。
坚持人民主体地位是“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首要内容。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认为,人民是社会历史的主体,是推动社会变革和历史前进的根本力量。社会历史,就其本质而言,是以人民群众为主体的人类活动的产物,也是在以人民群众为主体的人类活动的基础上对客观世界的推进。作为无产阶级政党,坚持人民主体地位是我们党一以贯之的指导思想和行动指南。毛泽东同志认为人民是唯一的社会历史主体,并且指出,“人民,只有人民,才是创造世界历史的动力”[5]。邓小平同志充分尊重人民的主体地位和首创精神,并高度评价广大人民群众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实践中的重要作用。江泽民同志指出人民群众在我国社会中的主人翁地位和根本作用。胡锦涛同志强调:“要把人民放在心中最高位置,尊重人民主体地位。”[6]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更加注重坚持人民主体地位、发挥人民首创精神。他强调:“人民是创造历史的动力,我们共产党人任何时候都不要忘记这个历史唯物主义最基本的道理。”[7]这体现了我们党对马克思主义人民主体地位观的继承和发展,对人民主体地位和社会发展规律的充分尊重。正是中国共产党坚持人民的历史主体地位,强调人民在社会发展和历史进程中的决定作用,充分发挥中国人民的智慧与力量,尊重人民群众的创造精神,才铸就了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辉煌成就。
坚持立党为公、执政为民,践行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是“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价值取向。马克思主义的人民观是无产阶级政党全部执政理论和实践的基石。中国共产党自建党之日起,就明确了党的宗旨,即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党的路线、方针和政策随着时代的变化而变化,但党的宗旨始终如一,一以贯之。毛泽东同志经常强调:“要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不要半心半意或者三分之二的心三分之二的意为人民服务。”[8]邓小平同志也多次强调,“领导就是服务”。为谁服务?就是为人民服务。江泽民同志在纪念建党80周年的七一讲话中指出:“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立党为公,执政为民,是我们党同一切剥削阶级政党的根本区别。”[9]胡锦涛同志把以人为本作为执政之本,并强调,执政者要始终做到权为民所用、情为民所系、利为民所谋。
在新的历史时期,习近平总书记在继承前人光辉思想的基础上,进一步明确指出:“在任何时候任何情况下,与人民同呼吸共命运的立场不能变,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不能忘,群众是真正英雄的历史唯物主义观点不能丢,始终坚持立党为公、执政为民。”[10]习近平总书记的新思想、新观点、新论断,是对马克思主义人民观的最新诠释和进一步升华,它阐明了共产党作为执政党的政治宗旨和历史使命,使我们党最大限度地符合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愿望和意志,为我们党不断赢得执政合法性、获得政治认同和巩固执政基础指明了方向和道路。
坚持党的群众路线,依靠人民创造历史伟业是“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必然要求。群众路线是实现党的思想路线、政治路线、组织路线的根本工作路线和领导方法,是以毛泽东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在探索总结中国革命和建设经验过程中形成和发展起来的,是中国共产党人的一大创举。毛泽东同志高度重视人民群众作为历史的创造者的巨大力量,他强调,夺取政权建立人民共和国要依靠人民群众,建设新中国同样也要依靠人民群众。邓小平同志指出:“群众是我们力量的源泉,群众路线和群众观点是我们的传家宝。”[11]江泽民同志把党同人民群众的关系提高到一个新的高度,指出要不断巩固党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胡锦涛同志则强调,任何政党的根基都在于人民群众的支持,人心向背是一个政党、一个政权兴亡的根本性因素。
在新的时代背景下,习近平总书记继承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的群众观,并且指出:“我们要坚持党的群众路线,坚持人民主体地位,时刻把群众安危冷暖放在心上。”[12]习近平总书记有关党的群众路线的重要论述为我们在新的历史条件下保持党同人民群众的密切联系,巩固和加强党的执政基础,凝聚民心、聚集民力、集中民智,从而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使命提供了重要的理论保障。
坚持人民利益至上,把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作为奋斗目标是“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出发点和归宿。不断实现和满足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不是一句空洞的、抽象的政治口号,而是共产党人利益观的根本目的和最终价值目标。毛泽东同志曾多次强调必须给人民以看得见的物质福利,这是我们党的根本路线、根本政策,只有给人民带来实实在在的利益,才能取得人民的拥护。邓小平同志强调,增加群众的实际利益,“这就是今后主要的政治。离开这个主要的内容,政治就变成空头政治,就离开了党和人民的最大利益”[11]。江泽民同志在庆祝建党80周年的重要讲话上指出:“八十年来我们党进行的一切奋斗,归根到底都是为了最广大人民的利益。”[13]胡锦涛同志提出,我们党只有真正做到“人民利益高于一切”,顺民意、得民心,才能永远立于不败之地。
进入新时代,习近平同志曾多次强调,“我们党是代表人民利益的党,她没有独立于人民利益的自身利益”,“我们共产党人干革命、搞建设、抓改革,都是为了让人民过上幸福生活”[14]。习近平总书记的这一重要论述,是对中国共产党先进性和人民群众利益主体的高度概括,它包含着深刻的科学内涵和鲜明的时代特征,是我们必须长期坚持的指导思想,也是中国共产党人新时代的价值取向和奋斗目标。
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是对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理论发展和创新,是在新的历史起点上开展一切工作的根本指南和价值取向,它体现了中国共产党的根本宗旨,彰显了人民至上的价值追求,开辟了“为了谁”这一事关当代中国发展的根本问题的新境界。“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的政治维度,是在新时代的历史起点上,围绕“以人民为中心”这一重大发展方略,侧重于从政治领域来集中探讨和具体回答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什么样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怎样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在政治理念层面的体现,就是人民是国家的主人。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认为,人民是社会历史的主体,是推动人类社会前进的根本动力。中国共产党自诞生之日起,就把马克思主义作为指导思想,把为人民谋利益作为行动指南和根本遵循,形成了对待人民的基本态度和政治立场,即“坚持人民主体地位,坚持人民至上,坚持立党为公、执政为民”。
我国是人民民主专政的社会主义国家,国家的一切权力属于人民。人民作为社会主义政治的主体,是国家的主人,拥有权力但不直接行使权力,而是“把权力委托给能够代表他们的、能够忠实为他们办事的人,这就是我们共产党人”。共产党受人民群众委托,代表人民群众去执掌和行使执政权,承担着领导和支持人民群众当家作主的责任和义务,并通过国家权力的合理配置,使人民依法管理国家和社会事务,维护和实现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这充分体现了中国共产党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和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的执政理念。在新的历史起点上,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政治发展,我们就必须始终牢固树立以民为本的思想,自觉做到以民为重,坚持从人民群众最关心的根本问题出发,诚心诚意为人民群众办好事、办实事,使人民群众得到实实在在的好处和利益。
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在政治制度层面的体现,就是健全人民当家作主的制度体系。“当家作主”是对人民权力主体地位的一种形象说法。中华人民共和国的一切权力属于人民,人民群众是国家的主人,因而他们在社会政治生活中享有“当家作主”的权力,这是新中国与旧中国、社会主义国家与资本主义国家的根本区别,是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本质要求,也是社会主义制度优越性的集中体现。
人民当家作主是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基本方略之一。为保证广大人民有效行使当家作主的民主权利,必须要建立能够保证人民行使国家公共权力的基本政治制度和使这些制度顺利运作的各种政治体制和机制。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民族区域自治制度以及基层群众自治制度是中国共产党带领人民长期奋斗的重要成果,是在人民民主专政条件下建立的中国特色的政治制度,它构成了我国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基本制度框架,符合我国的基本国情,体现了社会主义民主的内在本质,从制度层面保证了广大人民有效地行使当家作主的民主权利。人民享有真实而充分的各种民主权力,并能有效地利用这些制度、体制和机制广泛参与政治生活,表达自身的意愿诉求,从而保障了人民群众在社会生活各领域中的基本权利和利益。
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在政治实践层面的体现,就是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民主是人类社会进步的重要成果和现代文明社会的重要标志,是世界各国人民的共同追求,也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始终不渝的奋斗目标。中国共产党自成立以来,就在不断探索适合我国国情的社会主义民主形式,坚持和不断完善社会主义民主制度,人民民主不断扩大,人民各项权益得到切实保障,广大人民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也得到了极大的发挥。
民主是社会主义的一面旗帜,民主政治是中国共产党人不懈奋斗的追求目标,是社会主义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其本质和核心是人民当家作主,使最大多数人享有最广泛的民主。在新的历史时期,我们必须从我国的国情出发,根据经济文化发展和政治文明建设的需要,在党的领导下有步骤、有秩序地推进政治体制改革,探索符合我国当前社会历史条件的社会主义民主形式,积极稳妥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切实保障人民的生存发展权以及公民的政治权利,不断提高人民享有政治、经济、文化、社会权利的水平,增强人民群众的获得感,从而为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社会和谐提供根本的政治保证。
“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的重大命题,是以习近平为总书记的新一届中央领导集体在继承前几代领导人治国理政的经验基础上提出来的,这是我们党对发展问题的认识的最新成果,是对马克思主义发展思想的继承和丰富,它开拓了马克思主义发展观的新境界,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增添了新的内涵,也极大地促进了我国社会主义事业的繁荣发展。从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到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这是发展观的一次重大质变和飞跃,是党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规律的新认识、新概括,是马克思主义社会发展理论与当代中国发展实际相结合产生的最新理论成果,为社会主义的发展提供了重要的理论指导,丰富了人类社会和社会主义社会的发展维度理论。在这样一种发展逻辑中,一切的发展都必须是为了人的自由发展和社会的全面发展,必须围绕此中心来布局社会主义的各项事业的发展,各项事业的发展进步都必须体现出“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逻辑思想。正是在此意义上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我们才能更加有效地实现社会主义科学发展,才能赢得执政的合法性,执政党的地位才能得以保持和巩固。
人民当家作主是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和内在属性。马克思主义国家学说认为,民主是一种国家形式,一种国家形态。判定一个国家的性质,关键就是看在这个国家中,什么阶级处于统治地位,什么阶级处于被统治地位。奴隶制国家、封建制国家、资本主义国家都是剥削阶级少数对大多数劳动人民实行统治;社会主义国家则是以生产资料公有制为基础,无产阶级和劳动人民群众成了国家和社会的主人。在社会主义国家,人民群众享有广泛的民主权利,人民作为主人,通过各种形式和途径对国家和社会的事务进行着直接或间接的管理,这是人类社会发展迄今所出现的最先进、最广泛的民主。而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在政治制度层面的体现就是人民当家作主的制度体系。这是具有鲜明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制度和民主形式,是中国共产党带领人民长期奋斗的重要成果,具有广泛性和真实性,能够保障人民民主和公民的各项权利,符合我国的基本国情,体现了社会主义民主的内在本质。因而,在某种程度上可以说,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为人民群众当家作主的基本权利提供了理论指导和根本遵循,并彰显了社会主义的本质属性。
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是我们党的根本宗旨,中国共产党从成立的那一天起,就把为人民服务作为自己的最高原则,把代表工人阶级和全国各族人民的利益,作为党的一切活动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我们党之所以能够从小到大、由弱到强,关键就在于始终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做到权为民所用、情为民所系、利为民所谋。”[15]可以说,“以人民为中心”深刻地诠释了党的根本政治立场和价值取向。因而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政治发展”与我们党为人民服务的宗旨和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的理念具有内在的一致性。人民群众是推动社会发展的主要动力,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主体力量,是中国共产党的执政基础和根本,人民群众之所以信任、选择和支持中国共产党,就是因为中国共产党是为人民服务的,是符合广大人民群众利益需要的。而作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领导核心,我们党的全部任务和责任就是把人民赋予的权力用来为人民服务,带领广大人民实现自己的利益,这是我们党作为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先锋队的使命自觉。只有“永远与人民同呼吸、共命运、心连心,永远把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作为奋斗目标”[4],我们党才能更好地赢得人民的信任,才能保持与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才能巩固党的执政地位,才能使中国共产党的伟大事业永远立于不败之地。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是马克思主义国家学说同中国具体国情相结合创立的,是我们党长期进行人民政权建设的经验总结,是适合我国国情的根本政治制度。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表现在它确立了人民群众的主人翁地位,保障了人民群众的各项民主权利,组织和支持人民依法管理国家和社会事务、管理经济和文化事业,从而为国家富强、民族振兴和人民幸福提供了根本的政治保证。人民是我们的力量源泉和胜利之本。人民当家作主是社会主义民主的核心问题,也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政治优势。以人民为中心的政治发展是在社会主义条件下,领导和支持人民当家作主,并通过各种途径和形式依法管理国家和社会事务,使各项事业的发展符合人民的意志、利益和需要,使人民群众切身感受到当家作主的政治地位,不断增强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和幸福感,从而体现社会主义民主制度的优越性。因而,从某种意义上来说,以人民为中心的政治发展是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的充分彰显,而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则是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政治发展的逻辑必然。
“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是人类发展思想史上的一次重大变革和飞跃,是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的时代体现,是在新的历史起点上开展一切工作的根本指南和价值取向。“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的政治维度探析是对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的进一步拓展和深入,是中国共产党人为人民服务的宗旨和执政为民的理念的当代实践和探索,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理论体系的不断发展和完善。总之,“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的政治维度从理念、制度和思想3个层面,阐释了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什么样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政治以及怎样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政治这两个命题,极大地丰富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理论体系,具有重大的理论和现实意义。因而在新的历史起点上,我们必须要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政治发展,坚持依靠人民创造历史伟业,坚持为人民所向往的美好生活目标而奋斗,这是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出发点和最终归宿,是顺应历史发展规律、符合当代中国国情的必然选择,也是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必由之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