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 飞,季丹丹,张伊帆,李永峰
(东北林业大学林学院,黑龙江 哈尔滨 150040)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第三十二条提出:“创新人才培养模式。适应国家和社会发展需要,尊重教育规律和人才成长规律,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创新教育教学方法,探索多种培养方式,形成各类人才辈出、拔尖创新人才不断涌现的局面。”根据创建创新国家以及教育体制改革的要求,调整改革现有的教育体制,转变教育思想,发展适合每个学生素质与基础的个人培养模式是必要和适应当代趋势的[2]。发展适应学生个性化发展的卓越个人模式不仅是培养创新人才的重要途径,还是提高教育质量的核心环节,更是发展学生个性的关键举措。对学生来说,没有个性就没有创造能力,只有发展了学生的个性,才能激发出创造力,根据这一特点,学校必须鼓励和支持个性的发展。
环境的定义:是相对于某一事物而言的,一般是指的是人类,与这一中心事物有关周围事物,即这个事物的环境。环境科学研究的环境,指的是将人类作为主体,研究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外部物质条件的综合体。研究人类在自然环境的基础上,经过长期的有意识的社会劳动而制造出来的人工环境就是社会环境。是人类物质和精神文明逐步发展的一种标志,而且随着人类发展的不断演变和交替。环境的分类中根据环境的特点-具有多种层次和结构,可以划分为多种形式。按照环境要素划分:大气、水、土壤、生物等环境;按照人类活动范围划分:车间、区域、全球、厂矿、村落、城市、宇宙等环境。环境科学是把环境作为一个整体进行综合研究的。
地球表面可以划分为四个圈层,分别是气圈、土壤-岩石圈和水圈。还有适合人类等生物生活的生物圈。每个圈层之间相互联系协同发展,以太阳能作为最初的能量来源。人类存在于生物圈中,参与着整个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人类的生存资源来源于自然界,然后把改造和使用之后的自然资源和固体液体气体废弃物归还回自然,人类的进化和发展之后,产生一定的生产和消费行为,这些种种都改变着地球。然而在人类不断影响环境以及地球的过程中,地球还是要以它原有的方式在运转,所以出现了许多全球性的灾难,地震火山等等恶劣事件发生,大自然在以特殊的方式反作用于人类,
优素质环境科学专业的学生,应该具备以下方面的品质,首先要有一种对于环境事业的热爱和奉献精神,勇于承担起为祖国环境事业做出卓越贡献的责任和义务,敢于同破坏环境的不法行为做斗争。其次,还应该具备环境领域的理论基础知识,对水、气、声、渣等各个方面知识都有一定的了解和知识储备,对于与环境的交叉学科也有一定涉猎,有触类旁通的思维方式,有良好的自主学习能力。最后,要有创新精神以及艰苦奋斗的精神,具备一定的科研能力,具有能够分析现如今的突发情况以及迅速作出应对措施的能力。
随着人类对环境以及生态问题的重视程度越来越高,环境类毕业生的就业情况也在不断好转,同时也对人才的综合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环境影响评价、环境规划与管理、环境监测等等就业岗位越来越被重视。优秀人才的输入,对于祖国的经济发展和人民生活质量的提高都有重要的意义。
现如今的高校改革还未脱离开计划经济的模式,例如:同一专业的学生培养方案是大致相同的,但学生毕业后却需要自主择业。由于教育观念暂时还没有与社会经济发展相平衡,所以高校对学生的培养方案和课程设置实际上并不能满足社会对人才的需求,也就是说人才的培养落后于社会经济的需求,从而导致了高校毕业的学生找不到很好的工作,而企业又招不到符合要求的学生。
个性化教育就是让学生从兴趣入手,实现开放式教育,倡导主动实践。所谓适应学生个性化发展的卓越人才培养模式,主要是高校要以适应学生的个性化教育方式作为为基本手段和途径,以优良素质的创新人才培养作为根本宗旨的一种新型的高等教育方式[3]。首先,适应学生个性发展的卓越人才培养模式,以高校的创新教育的实施作为主要途径和根本依托。其次,要在尊重每个学生个性有所不同的基础上,开发他们的潜能,着重培养学生的特长和优势,对每个学生设置有差异的培养方案,尽可能地让每个学生的潜能和特长得到开发和延伸。
个性化教育的思路:每个学生的先天素质、性格爱好、成长环境不同,已经形成且成熟的心理结构、学识面貌、知识与能力、大脑固定思维方式不容易再改变。在此基础上设置不同的教育课程、采用不同的教育方法、运用配套的考评机制。
对环境科学专业同学的教育教学过程中,教师等教育工作者要主动营造一种让大家发挥自己所长的氛围,鼓励培养学生积极思考问题,勇于发表自己的意见与创新想法。在专业课程的学习中,要触类旁通地引导学生,加强学生之间的交流和互助平台,让每个同学都能发挥自己的能量和光彩。另外教育工作者应该给学生更广阔的舞台和畅想,让他们有对未来美好的规划,激发每个人的梦想和价值,逐步培养学生对未知的好奇精神,并给予他们丰富的专业知识,为创建适合个性化的培养模式奠定一定的基础。
只有营造好良好的学习氛围,学生才能主动愉悦地学习,在舒适又适合自己的大环境下潜移默化地提高自己的综合素质。对于环境科学专业的学生来说,要形成良好的实验氛围,设置一定的课题,鼓励全部学生一起思考解决问题,让每个学生都参与进来,鼓励每个学生自己寻找方法,自己组建仪器,自己完成运行,自己计算结果,在这样的前提下,学生就有主动性和使命感,会积极主动地为完成自己的任务而努力,也就相应地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发展适应学生个性化的发展模式就需要有相应的个性化教育课程。让学生有自己的发展权利,跳出被学习被教育的模式中。随着社会教育的不断改革,更多的实践课程加入到了环境科学专业的学习课程中,注重能力的培养,注重个人思想发散的课程越来越多地被大家采用。每个理论知识的实践课,生态、水文、土壤等实习课程,各种水文站、气象站、污水处理厂、垃圾填埋场等参观学习都进入到了学生的课程当中。相应地考核方式也在随之改变,不再是概念性的文字背诵式的考察方式,客观论述题越来越多,让每个学生有自己的发展空间,对同一个问题可以畅所欲言提出个人的见解。提高课程学习的自由度和弹性值,这样的课程设置可以提高学生将知识实践运用的能力,对学生的知识体系的完善和个人综合素质的发展都具有重要的意义。
配置个性化的教育课程就需要有个性化的教育方式,一些高校已经通过构建和完善制度环境为切入点,实行促进本科生自主学习和自动成才的方案。比如自主选择选修课程,自主选择辅修和双修课程,自主选择中英文课程,自主选择交叉学科等。教育方式正在从老式的填鸭式教育方式,向自主化个性化发展,从禁锢学生的思维到鼓励创新鼓励发散思维迈进[4]。再有就是教育方式的多媒体化,对于环境科学专业的同学来说,扎实的数学和计算机知识也是必要的,多媒体教育为学生的求知打开了广阔的天地。除了老师的课堂讲解与演示,学生可以在网络课程中丰富自己的知识体系,开放式地参加专业学术讲座,参考其他院校的教育教学方法,了解世界科研前沿,不断接受新型思想不断进步提高[5]。
对应于个性化的教育课程和教育方法,我们应该调整考评机制。传统单纯用分数来衡量学生价值的方法是不合理且不利于学生的个性化成长,而且也不符合新形势下的教育改革趋势。传统存在的考评机制以试卷分数的形式考核学生,考试内容灵活度不够,多是要求学生上课认真听讲,考试前复习背诵做一些练习就可以取得不错的分数,考试的内容也多是老师已经讲过类似的试题,没有太多的创新性,考生也不能发挥自己的想法。想要改变这种现状,就需要制定一定的合理且适合每个学生个性的考评机制。
首先,考评的目的性要改变,考评的目的并不是要将学生分成三六九等,而是以此来激励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在合理的考评机制下能够发挥自己的所长,适当地提高考评质量和难度,可以让学生更多地主动地去学习,激励学生之间互相学习,培养合作精神。再有,就是考评的方式,摈弃一卷定输赢的方式,加强考评的全面性和合理性。可以以写论文,课堂小测验,做个人展示,团队分工完成任务等方式来进行考察学生的能力。往往每个学生擅长的地方不同,通过这种自由的实践,学生可以找到适合自己的角色,不仅加强了学生之间的合作默契能力,而且每个学生都有存在的价值,可以激发兴趣,可以发挥所长。最后,考核的过程也需要有一定的调整,将每学期末的考察设置为一部分,将平时的进步程度、认真程度等也考虑进去,设置一定的比例来决定学生最后的成绩,这样学生可以将自己所长的地方体现在成绩中。
传统的教育方式下,学生在老师面前并不能展露自己的特点以及兴趣点,即使有所特长也发挥不出来,在不合适自己的教育方式下也不能良好地与老师沟通,只有创建一个平台,将学生的心声传递给教师,教师相应地做出调整和改革,才能最大地发挥教育的作用,才能最大程度地开发学生的潜能,从而形成适合学生个性化发展的教育模式。教师也有了关心学生的途径,为教师更好地关心学生成长带来便利途径,形成的灵活又高效的师生互助平台。沟通的平台可以以多种形式存在,比如网上邮件沟通、定期学生教师座谈会、书信沟通、教师学生家长三方交流等。
学校可以与一些创新企业联合创建学生资源共享的学习平台,不仅促进企业对产品的升入发展,开发出更适合师生共用的教育产品,而且对高校而言,能极大程度地分享资源,将现有的教育成果最大化,可以促进学术的交流与进步,开阔学生的视野,为学生创建一个更好地交友学习途径,可以让我国现有的良好教育质量最大化。通过这些途径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创造性人格。学生独立、自由又活跃的个性是现在中国创造力萌发和生长的土壤。
现行的对环境科学专业学生的教育方式较传统的方式已经逐渐改变,已经是一种比较新型的模式,它的优势是可以实现实践与知识学习相结合。教育方式就是课程授课与相关企业实习相对应。各个科目实验室也在逐步构建和完善,不管是学生的基础实验还是创新实验,都提供了相对丰富多样的仪器和设备,有相应地教师教授指导,可以申请国家大学生创新实验课题。另外教育改革之后的推免政策,为学生进一步深入学习和进入资源更加丰富的平台学习创造了一定的条件,有利于人才的形成和重点培养。
新型的个性化人才培养模式在实际的实施中,不仅可以对学生的知识构建有所帮助,而且对学生的综合素质提高有所帮助,如科研基本素质、动手能力、问题分析能力等。优秀素质人才的培养又对整个社会环境相关工作岗位提供了新鲜血液,为祖国的环境事业奠定一定的基础,甚至为全球环境的改变做出贡献。
教育就是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对受教育者的身心施加影响,使受教育者能够发挥个性、开发潜能、积极向善。只有学生知道自己想要什么以及怎么达到,才是真正的教育,才是有利于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建设。现在能做到的就是在教育管理层面进行改革,以学生为核心,为学生创造良好的学习氛围以及学习平台,也就是发展适合学生个性化地卓越人才培养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