袁 丽
(江西省妇幼保健院,江苏 南昌 330006)
极低出生体重儿即出生体重<1500g新生儿。此类新生儿往往伴有胃肠道发育不足或其他疾病,肠壁屏障功能和循环调节功能因早产而不够成熟,再加上缺乏各种消化酶,胃肠动力和肠道免疫防御功能普遍较差,吸吮功能较为迟缓,较易出现喂养不耐受情况。由此凸显早期营养支持重要性,通过采取科学合理的早期营养支持提高早产儿成活率和生活质量。对此,本文则选取部分极低出生体重儿为研究对象应用早期营养支持,分析其护理经验,取得良好效果,现报告如下:
选取我院2016年5月~2017年5月收治的64例极低出生体重儿,根据护理方式将其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32例,其中男性34例,女性30例,胎龄28~34周,平均胎龄(30.1±1.9)周,体重920g~1468g,平均体重1312g。所有患儿因呼吸微弱伴随面色发灰1min后转入新生儿监护室。患儿入室时精神萎靡,意识模糊,呼吸微弱,全身皮肤呈灰色,血压36/29mmHg,心率50次/min,四肢松软。立即给予患儿心电监护、远红外保暖、扩容升压、气管插管、纠正酸中毒、抗感染以及机械通气辅助呼吸等抢救措施,患儿情况有所好转。两组患儿胎龄、体重、年龄、性别等一般资料对比无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给予对照组患儿采取相对保守营养供给方式,即在患儿出生后3~4d给予全部或部分胃肠外营养支持,脂肪乳剂和氨基酸从0.5g*kg-1开始,逐渐增大剂量到3.0g*kg-1*d-1,通常在患儿出生3~7d病情趋于稳定后再进行开奶。给予观察组患儿采取肠外营养护理和肠内营养护理。首先肠外护理分为脐静脉置管护理;极低出生体重儿在出生后一段时间内需要接受部分胃肠外营养支持(PN)。 一般PN的给予途径有外周筋脉中心静脉置管,然而由于早产儿出生后皮肤水肿而造成穿刺失败。但脐静脉插管术操作步骤简单,可以迅速在患儿静脉区域建立给药通道,不仅可以保证危重患儿抢救,还能留置较长时间。插管完成后对患儿行X线检查定位后发现导管尖端位置在患儿下腔静脉内,此时记录导管置入长度、型号、导管固定情况、插管过程、X线检查结果等各项内容。每次护理人员完成操作前后对脐静脉导管外露长度进行检查,即插管区域有无渗血现情况、用于搭桥固定胶布是否松脱。每日定期通过对导管功能进行评估判断其通畅性,输注易结晶、高粘稠度以及存在配伍禁忌药物时应前后冲管,持续输注每8h后就要进行冲管。其次肠内营养护理;此部分护理主要分为非营养性吸吮,即极低出生体重儿因肠壁功能发育不够成熟,胃肠动力免疫防御功能偏差及缺乏各种消化酶,十分容易出现喂养不耐受情况。对此在患儿胃肠减压和禁食阶段应给予患儿无孔硅胶奶头吸吮,7~8次/d,每次15min左右,促进吸吮反射能力成熟,一定程度也有利于增强胃肠蠕动,进一步满足患儿身体和心理需求。同时还可引入早期微量喂养;相关研究指出,早期阶段对早产儿实施微量喂养能改善肠道组织细胞发育情况,也能满足肠腔营养需求,增强胃肠激素释放,促进胃肠道酶分泌,对构建菌群和胃动力有着积极的促进作用。因此在开奶之前可从鼻饲管内注入葡萄糖水3ml喂养,如果患儿母亲有糖尿病或低血糖则将母乳和极低出生体重儿配方奶进行交替喂养。
观察两组体重恢复时间、大足量喂养时间、体重增长速度、住院时间等各项情况。
本文研究数据运用SPSS17.0统计软件处理,其中计数资料用%表示,用x²检验,计量资料用± 表示,用t检验,P<0.05则统计学有意义。
观察组足量喂养所需时间、平均住院时间短于对照组,两组差异对比有意义(P<0.05)。观察组体重增长情况明显优于对照组,尤其在第一周治疗过长中观察组患儿体重明显增长,对照组患儿体重则表现生理性下降,两组差异对比有意义(P<0.05)。具体数据见表1.
表1 两组患儿恢复体重时间、足量喂养时间、体重增长速度、住院时间等比较
对照组在喂养中有1例患儿因肺出血于出生后26h死亡,观察组有2例患儿出现腹腹胀、呕吐,通过减少奶量以及实施灌肠排便后症状有所缓解。
近年来,随着经济水平提升和医学技术快速发展,新生儿救治技术和以往也有所提升,极低出生发体重儿存活率也逐年提高。在治疗中对患儿实施早期营养支持能改善患儿营养情况,对患儿体循环、神经系统发育、远期预后等有着紧密联系。在此过程中要求护理人员熟练掌握早期营养支持技术,例如临床广泛应用的PICC置管、脐静脉置管、鼻胃管、营养液合理配置及使用、喂养耐受性评估等,上述操作均对护理人员提出较高要求,医院应针对极低出生体重儿早期营养支持建立相应的专科护理小组,定期组织护理人员接受早期营养支持理论和实践培训,提高临床应用效果。
综上所述,给予极低出生体重儿早期营养支持护理有利于患儿体重增长,缩短通气和住院时间,避免院内感染几率,促进患儿早日康复出院,进一步提高极低出生体重儿存活率和生存质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