万书荣
【摘要】 福建地方戏曲的根底在乡村,必须回归乡村,构建其传承和发展的良好文化生态环境。福建地方戏曲在乡村的活态保护,可以促进乡村文化的振兴;而乡村文化的振兴又可以促进地方戏曲的传承与保护,从而形成两者之间的良性互动。
【关键词】 福建地方戏曲;传承;保护;乡村文化振兴
[中图分类号]J82 [文献标识码]A
党的十九大提出了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了《乡村振兴战略规划(2018-2022年)》,其中第二十三章“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提出:“支持农村地区优秀戏曲曲艺、少数民族文化、民间文化等传承发展。”[1]25乡村振兴的一个重要内容就是文化振兴,而在乡村文化振兴中,地方戏曲的传承保护又是重要组成部分。在中国戏曲分布版图中,福建是地方戏曲大省,现存23个剧种,其中18个本土剧种,5个外来剧种,另外还有5类木偶戏,其中闽剧、高甲戏、梨园戏、莆仙戏、四平戏、泉州提线木偶等19项被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福建地方戏曲剧种小而多,并广泛存在于乡村。探讨在乡村构建地方戏曲发展的良好文化生态,既能促进地方戏曲的传承保护,又能丰富群众生活、教化群众、淳化民风、提升群众精神面貌,促进乡村文化振兴。
一、福建地方戏曲传承与发展的困境分析
近年来,福建省委、省政府高度重视地方戏曲的生存和发展,在实施文化部制定的《地方戏曲剧种保护与扶持计划》的基础上,出台了《福建地方剧种保护与扶持计划》,除不断加强对剧目、人才、资料等方面的文化生态性保护之外,还持续加大对地方戏的资金、政策等方面的扶持力度,并把对省属院团演出给予财政补贴的政策向全省县、市的基层院团延伸,各地也相应出台了戏剧演出的财政补贴政策,大大激发了地方戏生存与发展的活力。[2]
尽管福建省出台了一系列支持政策,但地方戏曲的传承和发展仍然面临着诸多困境。首先,福建地方剧种小而多,演唱难度也较大,随着老艺人的相继退休或离世,年轻演员的演唱水平还有待提高。如闽西汉剧,不仅拥有多种腔调,而且在唱腔、发声用嗓方面,不同行当有不同的曲调和唱法,即使同属假嗓或本嗓,不同行当的演唱方法和风格也不一样;四平戏的唱腔以本嗓子为主,假嗓交替,经常要在真假嗓子之间转换、转变,音乐结构的拍数也不是单纯的4拍2或4拍4,而是混合拍等。这些都需要年轻演员在平时唱功训练中潜心钻研。其次,缺乏符合于时代的新剧目。地方戏曲大多是一些传统剧目,新中国成立以来,虽然进行过许多探索和创新,如芗剧先后编排了《碧水赞》《情海歌魂》《雨夜倩影》等现代戏、闽西山歌戏先后上演了《无情鸟》《茶花娶新郎》《爱情被偷去》等现代戏,这些剧目也曾获得观众较高评价;但随着社会发展,这些剧目表现的内容与当下生活的距离越来越大,要想吸引当代观众,必须遵循发展规律,坚持继承与创新两手抓,赋予剧本时代特色,或根据时代创作新剧目。再次,福建地方戏曲都是用方言演唱,如闽剧用福州方言演唱,莆仙戏用莆田、仙游方言演唱,梨园戏的方言土腔一律以泉州音为准,芗剧的曲白也纯用方言口语等。但由于当今人口流动频繁,及普通话的推广运用,方言的传承也面临着困难。此外,福建地方戏曲大多地处条件落后的大山深处,其生存与发展状况堪忧,文化生态亟需重建;并且随着时代发展、社会变革,学戏的年轻人越来越少,各种古老剧种的传承出现了严重危机。以上种种因素作用,导致一些地方戏曲的演出质量不高、影响力不大、吸引力不强。随着老年观众的逐渐流失,地方戏曲又吸引不了年轻人的注意,其观众群不断减少。观众的减少,必然会使地方戏曲的发展受到阻碍。
二、构建地方戏曲传承与发展的文化生态
地方戏曲的根底在乡村,必须回归乡村,构建其传承和发展的良好文化生态。福建地方戏曲大都是与各地的乡风民俗、节庆礼仪、民间信仰、民歌小调及方言俗语等联系在一起的,它们有的甚至融入到地方戏曲的内容与形式中,成为其有机组成部分。晋江、泉州、厦门、龙溪等闽南语系地区和台湾地区流传的高甲戏,是由闽南农村迎神赛会或喜庆节日中的娱乐形式发展而来的,其丑旦戏演唱多用[长工歌][四季歌][红灯歌]等民间小调;闽北的建瓯、建阳、松溪、政和等县的一些山村里流传的游春戏,是农民们为了庆贺丰收、欢度春节、迎接新年,利用闲暇排演的小戏,其音乐曲调主要是山歌民谣、俚曲小调;莆仙戏的发展,与当地繁盛的宗教民俗活动关系极大,一年四季香火不断的民间信仰活动,为莆仙戏戏班的生存提供了广阔的空间。可见,各种民间文化因素是福建地方戏曲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土壤,要传承和保护好福建地方戏曲,就要保护好这些民间文化艺术形态。
其次,要收集整理好与地方戏曲相关的制作工艺和历史文献资料。一方面,各地方戏曲采用的面具、脸谱、服饰、道具等的制作工艺,皮影戏影人、傀儡戏木偶的制作技术,都包含了历代艺人经过长期实践积累的经验智慧,也蕴含着丰富的戏台文化,需要认真收集整理。如屏南四平戏的传统古戏服式样庄重典雅、色彩绚丽夺目、图案精美繁缛、刺绣细腻工巧,这些古戏服的工艺、式样极为独特,与新式戏服大相径庭,但它们因为时间久远,有的已严重破损,急需抢救和保护。另一方面,关于一些地方戏曲,特别是民间小戏的历史资料,包括发展渊源、剧目曲谱、曲调唱腔的衍变、演出体制、信仰文化等,也都要好好梳理,并邀请专家编辑整理。特别是有些或许还停留于艺人之间的口耳相传,如四平戏的剧本就是靠代代口传心授,没有完整的传授理论。这就需要研究人员通过走访,将艺人的口述材料记录下来,整理成文字资料,以便让后来的传承者更好地学习领会。
再次,要创造条件,培养地方戏曲传承的后备人才。特别是对于一些濒临衰亡的小戏,后备人才的培养尤为迫切,这里既包括地方戏曲表演人才的培养,也包括戏曲行头制作人才的培养。为此,一方面,可以将表演技艺精湛的老艺人或非遗传承人组织起来,建立戏曲传习所,学员在这里通过老艺人的集中传授,学习地方戏曲的表演技能或行头制作技术;另一方面,还可以与当地教育部门合作,通过走进学校,成立校园传习基地培养未来接班人,如屏南龙潭村四平戏剧团通过走进屏南县古峰二小培养小演员,业余时间,屏南县文化馆里常常可以听到一阵阵清脆稚嫩的童声,传唱着古老的四平戏唱腔。当然,还可以不定期地邀请一些专家学者到当地开展各种讲座,通过讲座,让年轻学员扩展艺术视野,加强藝术修养,从而提升表演技能。
此外,還要建立和完善乡村地方戏曲的演出场所。固定的演出场所比临时搭建的草台更有利于戏曲的表演。这一方面可以与传统村落的保护相结合,通过重修古戏台,建设富有传统特色的演出场所;另一方面可以通过村民自筹资金或在地方政府资助下建立新型小剧场。小剧场除了保留必要的传统设施和风格,也可以尝试加入一些现代设备,如采用现代化声光电技术布景,使戏曲演出场景更生动,更接近于现代人们的审美感受,以吸引更多观众。
总之,有了各方面良好的文化生态的构建,地方戏曲的传承与发展才有更切实的保障。
三、利用地方戏曲促进乡村文化振兴
福建地方戏曲的传承与保护离不开乡村文化生态的构建;另一方面,地方戏曲的兴盛与发展又可以促进乡村文化的振兴。
首先,利用地方戏曲可以活跃乡村文化生活,宣传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起到移风易俗、淳化民风的作用。福建省山地较多,很多乡村交通不便,各种文化设施相对城市比较落后,但这里也正是地方戏曲能够充分发挥作用的广阔天地,如戏剧家曾经认为早已灭绝的四平戏,却留存在山高林密、交通闭塞的屏南县龙潭村,历经岁月沧桑,一直陪伴着当地村民的生活。地方戏曲蕴含着丰富独特的地方文化,乡村民众也有比较独特的文化需求,他们在岁时节日、神诞民俗活动中都会酬神演戏。人们在观看地方戏曲演出的过程中获得审美愉悦,同时也潜移默化地接受戏曲传播的正能量的影响。地方戏曲以反映男女爱情、悲欢离合、伦理道德和善恶报应的内容居多,其中一些优秀剧目经过改编提炼、使其符合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后,可以抑制各种不良社会风气,净化人们的心灵,规范人们的行为,提升人们的精神面貌,培育健康、文明、诚信、友善的民风,构建和谐的邻里关系,凝聚人心,从而为当地脱贫致富提供强大的精神动力和文化支持。
其次,利用地方戏曲可以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增强文化自信,提高乡民参与文化建设的热情。福建地方戏曲大多历史悠久、文化内涵深厚。如四平戏是由明代弋阳腔演变而来,保留了许多宋元南戏和明传奇剧目,被誉为“明代四平腔的活化石”。四平戏在发展中还吸收了大量的民间声腔发声之法、舞蹈以及古老的武打动作,这为研究古音韵发声、古声腔唱法以及武打套路等提供了丰富资料。四平戏的文化价值引起了当地政府的高度重视,并采取一系列措施发动群众进行保护,如今像政和县禾洋村一带村民,几乎人人都能哼上一段四平戏曲调,秀上几手四平戏招式。每年上演四平戏的时候,他们也会放下手中的农活,搭起戏台、唱起古戏,既祭奠先祖,也庆祝金秋丰收。甚至当地的孩子们了解到四平戏的悠久历史和珍贵价值后,也感到非常自豪,立志将来当上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人。
再次,地方戏曲通过与旅游产业结合,发展特色剧场表演艺术,可以带动乡村文化产业的发展。福建地方戏曲的传承可以探索与旅游产业相结合,一方面为其持续发展寻找出路,另一方面也可以带动旅游产业的发展。如地方戏曲与旅游景点合作建立演出场所,通过与景点门票捆绑售票演出,不仅可以获得一定经济收入,还可以增加当地旅游文化的内涵。地方戏曲还可以抓住传统村落保护和美丽乡村建设的契机,与民俗表演项目和其他民间艺术活动结合,共同助推乡村文化产业的发展。如屏南四平戏通过在传统村落举办传习活动和戏曲艺术节等,参与“文创推动乡村振兴”的实践活动,并取得了显著成效。
结 语
综上所述,福建地方戏曲的传承与保护面临着一系列困境,这些困境的解决,必须依靠于回归乡村,构建地方戏曲存在和发展的良好文化生态,促成地方戏曲在乡村的活态保护。地方戏曲的兴盛和发展可以促进乡村文化的振兴,而乡村文化的振兴又可以促进地方戏曲的传承与保护,从而形成两者之间的良性互动。
参考文献:
[1]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了《乡村振兴战略规划(2018-2022年)》[J].农村工作通讯,2018(18).
[2]陈秋平.地方戏文化生态的保护与建设[N].人民日报,2014-9-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