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青梅
(莱西市自然资源局,山东莱西266600)
城市规划过程中,用地基本分3类:[1]纯公益性质的用地,如国防、军事、学校等用地,服务全体社会成员;[2]准公益性质,如廉租房、机场等用地,服务于社会部分成员;[3]非公益性质用地,包括私人住宅、商业用地等,只对特定人群服务。无论土地属于哪种性质,只有不断创新管理模式,才能让城市土地资源的价值充分发挥。
空间拓展性特征在中小型城市尚不明显,但在大城市充分显现,特别是城市中心区土地,单价较高,且土地功能被不断扩展。在规划地上建筑时要将每寸土地进行充分利用,在垂直方向上不断扩展土地空间,一般市中心都会建造高层建筑,低层作为销售、餐饮用途,高层作为企业办公场所,有的楼房整栋供人们居住。为缓解土地资源紧张现状,地下空间也被挖掘,以购物广场、餐饮为主,有些作为娱乐场所。由此可见,城市用地具有较强拓展性。
城市起初基本都是农村,通过规划修建道路,盖起高层建筑,逐渐发展成高楼林立、车水马龙的城市。农村城市化就是对土地稍加改造就能向城市方向发展,但建成后的城市若想回归农村原始生态,其难度巨大。钢筋混凝土、工业生产等对土地造成不可逆转的破坏,土地想要恢复原貌难上加难。为避免这一问题,土管局进行土地规划时会严格控制农村土地占用量。
城市与农村在土地资源利用方面的土地功能不同。农村用地以种植农作物为主,且农民不同季节播种作物不同,经过翻耕、除草及施肥等,土壤肥力升高;农作物属于绿植,对改善空气质量有很大帮助,农村用地与生态建设理念相吻合。城市用地以建设地面建筑为主,满足人类住房、生产等需求,土地规划以挖掘其承载功能为主,尽管在道路、小区周边栽种植物,但绿化面积远小于建筑面积,生态净化能力减弱。
城市用地规划包括多方面,且每个项目都具有较强专业性,公共设施、小区建设、工厂建设等都属于土地规划内容,项目不同其特点、占地面积等都存在差异,各部门需分工合作,对单个项目进行细化研究,才能协调土地规划中存在的矛盾。通过实际调查发现,土地规划工作并未按相关标准进行,很多编制工作只是搭建了框架,细节性规划并未落到实处,导致土地使用过程中出现用地冲突现象,还有的城市直接借用其他城市的土地规划管理模式,并未结合城市实际发展需求,管理模式与城市发展不协调,土地价值未能充分发挥。
随着城市化进程的不断加快,大量人口涌入城市,城市容量超出负荷,因此土地管理部门通过各项措施,不断扩充城市容量,如增加建筑层数满足人们住房需求,扩大学校规模为更多学生上学提供便利等,但只解决城市建设的部分问题,车位少、运动场馆不足等问题仍然存在。公共设施规划较凌乱,缺乏全面规划意识。
目前我国的城市建设正如火如荼地开展,但土地规划管理过程中,土地管理问题较多。
1)土地获取途径单一我国土地管理法中规定,城市建设用地一方面通过征收私有土地获得,另一方面是使用国家存储土地。但很多城市在进行用地规划时,往往只采用征收策略,仅凭单一征收方式,城市扩建存在较多阻碍。
2)不能严格控制征收范围土地资源宝贵,征收的土地归地方政府所有,征收土地量远超出城市建设用地量,大量土地被地方政府囤积起来,影响土地资源的正常分配。
3)农民利益受损土地是农民生存的根本,城市规划征用土地后,农民失去稳定的经济收入,务农为主的经济来源被切断,农民很难在城市中生存。采取货币补偿方式,受补偿者面临货币贬值风险;有的地方政府考虑自身利益,按照国家最低标准进行征地补偿,严重损害农民利益。
如土地管理方式一直沿用传统方法,在土地功用、测绘等数据量不断增加的情况下,城市用地管理工作量加大,传统管理方式逐渐显现弊端。基础性土地资料查找不便,实施“一书四证”管理模式,每级审批都需对上一级审批工作进行整理分析,层层整理易出现数据错误,审批发证时间滞后。此外,人工统计数据量增加,各级部门间信息传输闭塞,领导无法实时接收管理动向,汇报管理情况多为口头汇报,管理透明度较差。
管理部门将互联网技术引进到管理工作中,Arc/Info、Oracle等软件融入土地管理系统,利用小型机建立城市土地监测站,并构建局域网络,将城市土地资料分层存储在数据库中,如基础地形、地下管道分布等资料,同时依托GIS技术开发相应管理系统。为保证规划用地管理的透明度,将“一书四证”管理模式放到信息系统中,实现逐级审批、三位一体的信息化审批制度。在信息化管理基础上,结合现存管理问题,对各项管理工作进行如下优化。
1)完善项目编制实行管理公示制度,各类用地规划都要在网站进行公示,公示内容包括:各部门需要履行职责;用地规划的法律法规;审批制度公示;对不落实管理职责的部门进行问责;面向群众公示举报电话,随时举报土地规划中出现的不合理现象。此外,落实各项监管政策,保证土地规划中的各项细节性工作落实到位。
2)利用先进技术辅助用地规划构建BIM信息管理层,不同人员在线同时进行地面设施设计,上传到数据库后相关软件合成虚拟规划模型,然后进行碰撞检测,观察用地设计中是否存在冲突,及时调整设计冲突,保证后期建设的顺利进行。利用GIS技术对文档数据进行处理,再加上其他技术辅助,用户办公时能从数据库中直接找到文档资料,实现数据、操作界面的无缝连接。在模型操作界面提供菜单、参数,更改等各种图标,让管理者根据设计需求对参数进行优化调整,GIS系统还支持对历史数据进行查询。在各类技术的辅助下,公共设施建设可先在计算机上模拟运行,优化冲突位置,公共设施设计逐渐向一体化方向发展,方便人们日常生活,充分发挥土地功能。
3)缓解土地征收矛盾利用先进的监测网络,对城市空闲土地资源进行扫描,优先使用城市存储土地进行相关建设,在此基础上按照城市规划量合理征收土地,改变城市用地规划单一的局面。利用网络大数据,整理国家土地征收标准,严格执行政策;利用数据计算系统初步确定需征收的土地范围和方位,不盲目征地,征地工作须计算上报上级主管单位,切实保证农民利益。对于必须征用的土地,要和土地拥有者做好协商,根据农民要求,尽量在土地补偿标准范围内,给予最大补偿,并为其长远生活考虑,可为农民提供就业岗位,如小区管理、保安等,让被征地者有稳定收入,消除其后顾之忧。
4)实现联网图文查询各省市办公网络相互连通,且城市中遍布监测装置,地区土地资源通过网络传输,向中央土地管理部门实时传送,有效避免当地城市用地规划的不合理现象。土地数据全部集中到系统数据库中,实现对城市土地资源的集成管理;各职位人员获取资料权限不同,保证核心资料的安全性。规划审批过程可联网异地操作,缩减纸质文件来回运输时间,审批流程迅速。用地申请、审批等流程全部在同一平台上完成,申请者登录申请界面,平台直接将资料传输到审批系统,管理者在线审批,省去跨平台操作、降低数据丢失风险。
针对城市规划管理存在的问题,对管理模式进行全面优化,并将先进的互联网技术运用到管理工作中,实现全方位信息化管理,城市建设用地规划更合理,土地管理部门工作效率明显提升,土地利用率也将有所提高。
城市化是现代社会的主要发展方向,在生态文明建设理念的影响下,土地合理规划尤为重要。网络技术是城市建设的助推剂,只有处理好用地过程中的各方矛盾,城市建设就是成功的。以上是对城市用地规划管理新模式的探索,城市建设必须和生态理念相契和,才能构建环境友好型城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