蔡良君 杨修飞 徐玉梅 孙克春 黄 蕾
(洛阳理工学院 土木工程学院,河南 洛阳 471023)
通风是通过采用技术手段合理的组织气流,抑制或消除工作空间中产生的粉尘、有害气体[1]、以及余热和余湿,从而营造良好的工作环境。对从事建筑环境与能源应用工程专业(以下简称“建环专业”)工程技术工作的学生来说,熟练掌握《通风工程》课程的基本知识尤为重要和必要。随学科发展和技术更新,《通风工程》课程教学正面临新挑战,主要集中在两方面:一是工建规模正在向大型化、集约化、智能化发展,民建工程则向混合化、分散化、智能化发展,通风工程相关技术发生着快速变革,而教材知识更新具有明显滞后性和周期性,内容滞后于工程实际。二是建环专业虽伴随土木行业历经了几年的低谷,但随经济形势的变化,各行业对建环专业人才的需求十分火爆;再则“千禧年”临近年份出生的孩子涌入高校,其思维模式不同于以往学生,这些因素影响了建环专业学生学习专业课的积极性。新形势下,传统的课程教学模式已无法适应教学要求[2,3,4],如何改革课程教学手段和方法,培养自主学习该课程的积极性、工程应用能力和职业安全意识,是当前应用型技术大学建环专业教育工作者需要积极思考的问题。
根据我校现行建环专业本科教学培养方案的要求,通风工程课程设置在第六学期,该阶段属于后续发展的规划期。其一,学生对本专业就业形势以及职业发展有了一定了解,因历届毕业生就业供不应求,部分即将选择就业的同学产生了消极学习情绪,专业学习动力不足;其二,部分选择深造的同学,已着手复习功课,因绝大多数高校未将本课程列为初试科目,即使复试也仅占较少份额,所以考研同学抱着初试过关、复试再补的心态,不学或不重视该课程;其三,少部分同学压根不喜欢建环专业,已准备跨专业就业或创业,对课程的学习就更不放在心上。
我校实行高年级不统一购买教材,学生可任意购买高年级使用过的或教师推荐的教材。推荐的一般为国家“十一五”规划教材《通风工程》和高等学校建环专业规划教材《工业通风》,这两部教材虽已进行了修订,但基本沿用了前版教材中大部分课程内容,对通风新技术及理论涉及较少[4,5,6],教材内容滞后于工程现场,不能及时跟进最新理论发展。近几年内,与建环专业相关的设计规范和技术标准不是修订就是新编出版,而教材中已有的内容仍旧没有更新。与此同时,任课教师需耗费大量时间和精力引入新技术和新条文,深入工程现场制作案例,而学生则无相关知识储备,对内容的理解大打折扣。
目前我校建环专业在职教师中还没有一名博士,对博士及以上高层次人才的引进基本处于停滞状态,而高层次专业人才对通风的前沿理论与技术研究深入,对学科整体科研水平有促进作用。目前我校《通风工程》课程由本专业教师承担,教师的工程实践经历相对较短,长期从事通风研究的教师很少,通风理论深度不足;因专任教师数量少且有部分非本专业教师,教学工作任务繁重,导致与通风相关的课程间交流较少,衔接不够密切。
在我校现行版培养方案中,通风工程虽然被列为专业方向特色课程之一,但教学学时较少,而课程知识点多、重难点分散,且该课程教学学生人数多(近几届均为三合班授课,人数近100 人),授课教师为了完成教学计划,以教师讲授为主,课堂上与学生互动性不足,课堂氛围较沉闷。缺少互动性的课堂教学较难关注学生听课情况以及专业知识的掌握程度[3,4,5,6],课后就更难把控学习效果。因本课程未列入校企合作课程,无校外学时安排,故而授课期间进行室外教学时办理手续繁琐,其室外教学仅依靠授课教师利用课余时间进行,影响了理论向实践的快速转化,一定程度打击了室外教学的积极性。
本校以往通风课程的考核按平时20%、期末试卷80%进行折合,基本通过“一张试卷、一考定论”的方式来检测学习效果。而学生通常要求进行考前复习,采用记考点、猜命题、备小抄等临考突击的方式应对考试,出现了平时学得好不如考试做得好的激进思维。平时考核多采用课堂点名、课堂随机提问、课后作业来检查学生出勤情况和对知识的掌握度,课堂点名既占用教学时间,又易产生抵触情绪;因多方面因素影响,课后作业题抄袭现象十分普遍[2,7],教学效果过程检测力不足。虽然课程教学曾尝试淡化试卷考试,强化过程考核,但因受诸多因素限制,也没有较好的进行下去。
我校是省重点培育的应用型本科院校转型发展示范院校之一,教学要以为了促进学生更好的掌握专业技能,强化工程应用能力培养。《通风工程》教学改革的核心也要以学生“学”为中心、教师“教”为辅助,多举措改变既有教与学模式,转变重教轻学和重学轻思的思维;转换学生与教师的角色定位,引导学生自主学习、自我管理、学思结合、知行合一。
《通风工程》教学改革是一个系统工程,需要根据专业培养方案和课程要素规划。构建以课程教学改革为主线,以加强过程考核和应用能力培养为核心的教学模式,竭力做到知识型课堂向能力型课堂转变;封闭式课堂向开放课堂转变;灌输课堂向交流讨论式转变,由重理论掌握、轻实践能力培养,向知行合一、理论知识与工程能力并举转变。
本专业已有的课改单纯强调改变课堂教学方式,孤立了接受知识的过程,忽视了课堂教学以外的其他环节对教学效果的影响,不利知识的掌握与应用。因此,《通风工程》课改着力从课程教学、考核评价、实验教学、课程设计教学方面综合考虑,四环节紧密协同,提高课改效果。因该课课程设计直接面向工程应用,且涉及同其他课程的融合,其教改在它文另行探讨。
针对本校建环专业《通风工程》课程师资匮乏的问题,拟从这些方面促进教学建设。其一、加强老教师的知识更新,提升通风研究的深度和广度;同时,充分发挥老教师的帮、带作用,要求年轻教师助课和观摩教学课。既增进教师情谊,又能教学相长。其二、重视通风理论研究的高学历人才引进,缩短新理论、新技术进课堂周期,深化教师的学识根基。其三、积极开展课程教研,组织教研室所有教师共同备课、集体研讨、集中说课,增强教师对《通风工程》课程的理解,集百家之长,竭力做到全面把握整个课程的知识点,提升教学效果。其四、促进理论同工程应用的对接能力。力争把该课设成校企合作课程,适度安排校企合作教学学时,聘请设计院所、工程建设等工程一线人员深入课堂和现场授课,使知与行互补。
在传统的教学中,课堂上低头族特别多,尤其是九零后、零零后,沉迷于手机上精彩的画面,虽然教师采用了多种方式提升听课专注度,但收效甚微。杜绝学生玩手机已不现实,基于“堵”不如“疏”的目的,本课程教学中采用了三种 方法:其一是建立课程学习QQ群和微信群,师生不仅可以及时探讨知识,而且也可交流学习、生活中的困惑,拉近师生距离,增进师生友谊。其二是积极应用超星和麦可思网络平台,开展翻转课堂、混合式教学和评价,要求学生利用手机进行课上互动和自主学习。课前将授课资料上传至平台,例如课件、工程实例、专业视频等,开展网上授课、测验、讨论、展示、考勤等多种教学活动。采用这种信息化教学方式降低了课上和课下利用手机做其他事的几率,调动了学习积极性和参与度,促进了课前预习、课上参与。其三是积极利用新建的信息化室,录 制知识点微视频,并分享到课程学习群和教学平台上,供教学和学习使用。
科学的课程考核是激发学习积极性和提高教学效果的重要方法之一。为此,笔者尝试改变传统的“一卷(80%)+平时(20%)”的考核模式,注重过程考核,提升过程考核占比,实行“一卷(50%)+考勤(10%)+平时测试(10%)+课堂展示(10%)+线下调研(10%)+课后习题(10%)”,使考核方式更加透明、更加合理。由于建环专业学生较多,授课时尽量让每个学生都有机会展示,培养临场发挥、语言表达等方面的能力,所以授课时针对不同专题进行不同人员编组,每个研讨小组8-10 人,进行资料查阅、现场调研、PPT 制作、成果展示等,在成果展示环节增加了组内自评、组间互评和提问答辩,实行师生角色互换,让学生担任临时授课老师,极大提高了学习主动性,课堂气氛十分活跃,增进了知识理解与应用。
课程实验是课程知识巩固和验证必不可少的环节。建议结合专业导向,加大粉尘防控和楼宇防火防烟设施两方面投入,增设实验器材和场地,让学生进行这两个方向的设计、制作、检验、专业规范等知识体验。通过实验教学,既巩固理论理解,又锻炼动手能力,还能建立职业安全意识,又实现工程意识和理论验证,促进理论应用于实践,实践检验理论的学思结合、知行合一能力。
(1)《通风工程》课程教学改革需要从课程建设全局和专业培养方向综合考虑,涉及课堂教学、考核评价、实验教学、课程设计四方面,四者必须联动、制约,相互促进,尽可能学思结合、知行合一,才能收到满意的改革效果。
(2)通过课程教学改革,提高了专业教师的教学素质和工程能力,建立了良好的师生情谊,同时将混合式教学、微课教学、翻转课堂以及麦可思评价引入课堂教学,完善了课程教学手段和方法,激发课上课下学习兴趣、热情和主动性。
(3)突出课程的过程考核,淡化一纸试卷考核机制。引入分组展示、课堂讨论、线下调研、平时测试等考核要素,淡化了“一卷考试定论”的考核方式,强化了过程监控和反馈,有效地学生检验了专业知识掌握程度,提高了知识向能力转化,锻炼了团队合作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