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构主义思想与扎哈·哈迪德设计理念

2019-02-17 15:57曲敬铭何旭泽
山西建筑 2019年15期
关键词:扎哈解构主义建筑学

曲敬铭 何旭泽

(大连理工大学建筑与艺术学院,辽宁 大连 116023)

0 引言

自20世纪80年代美国纽约的“解构建筑七人展览”后,“解构主义”这个标签便牢牢的贴到了扎哈的身上。谈扎哈绕不开“解构主义”,甚至许多人了解扎哈的第一课讲的就是“解构主义”。尽管扎哈在接下来的建筑生涯中多次强调自己不是解构主义阵营的一份子[1],只是单纯想做一类特立独行的建筑。但解构主义建筑与扎哈建筑成果的相似性决定了两者的紧密联系。想要理清扎哈建筑设计的内在逻辑,首要就应该理清其建筑理念与解构主义建筑的区别与联系,并以此为突破口,梳理扎哈整体的思想脉络。

1 解构主义的概念与发展

1.1 解构主义的概念

“解构主义”的原始概念起源于哲学理论,并形成解构主义思潮。这个思潮的核心思想就是质疑诸多起源而独立于客观物质的约定俗成的抽象概念。举个例子,比如:如果几千年前造汉字的时候,造字者将“火”这种物质称为“水”,以“水”这个汉字指代“火”这种物质的概念。那么几千年后的今天是否我们真的就把“火”称为“水”了呢,那是否可以理解为,“水”这个汉字,作为一种指代概念的符号,本身与“水”这个物质概念是没关系的。当消解所谓“符号—指代”这个结构的时候,我们便可以发现事物发展中新的可能性,而这种新的可能性又促进了新生事物的发展。

1.2 解构主义在建筑学的发展

当“解构主义”影响到建筑学,建筑学也产生了相应的反思,并因此产生了一大批深受其影响的建筑师和作品。哲学中基于“解构主义”的诸多反思被平移到了建筑学上。伴随着解构主义思潮,建筑学开始了全面反思。反思传统空间形式,比如埃森曼;反思“功能—空间”结构,比如库哈斯;甚至彻底反思建筑美学,彻底讨论乃至于颠覆传统设计方法的合理性,比如盖里。解构主义思想理论正是在这些反思中产生的。

建筑解构主义思潮的巅峰就是20世纪80年代在美国纽约当代艺术展览馆举行的“解构七人建筑展”。可以说,解构主义诸多理论与实践的重要标准就是这次展览的成果。传统意义上的建筑概念被彻底反思与探讨。虽然事后曾有多人试图总结归纳建筑学的“解构主义”的思想体系,但实际上到了热度早已冷却的今天依然难以取得共识。即使是一些关于解构主义在建筑学理论应用的基本概念,在今天依然有争议。除去解构主义概念本身复杂难懂以及建筑学作为一门实际操作的学科难以全面理论化这两个常见原因以外,被冠以“解构主义”称号的诸多大师自己理论的冲突与割裂也是一个极其重要的原因。推倒一个旧的体系很简单,建立一个可以取代旧体系的新体系却很难。解构主义者对于传统的反思是有共识的,但是反思后建立的新秩序却众说纷纭。解构主义建筑成果缺乏广泛的群众基础,新理论过分注重与传统的对立而忽视与传统的统一。正是这些客观事实,决定了“解构主义”在建筑史册上仅仅是一次“思潮”而不是“革命”。伴随热度下降,主流设计似乎又回归到了传统现代主义以及后现代主义体系。

权威的缺失导致了概念的模糊,而理论与实践的疏离进一步模糊了建筑解构主义体系。复杂的理论迫使观众只能以建筑的既成事实为标准进行讨论。怪异的建筑不一定都是解构的,解构主义的建筑也不一定都是扭曲的。两者相关联,但是有很大不同,不是一回事。正是在这个背景下,扎哈与解构主义产生了关联与纠结。

2 解构主义对于扎哈建筑思想的影响

2.1 扎哈的解构主义标签

讨论扎哈,首先应该给予扎哈一个合适的定位。扎哈不是理论家,而是实干家——她主要靠建筑作品说话。虽然扎哈也曾提出一些指导建筑设计的理论或者新概念,但她提出的理念是为了指导建筑设计,而不是将建筑设计成理念的载体。扎哈本质上依然是一个商业建筑师,设计出来的建筑作品主要的存在价值是商品而后才是建筑实验。她无法彻底脱离现实生活讨论建筑,来自于实际的问题永远都是扎哈建筑需要首先考虑的[2]。出发点和其他解构主义建筑师不一样,自然实际操作的手段和结果不一样。

奇特的造型是扎哈建筑最显著的特征。正因为建筑的奇特造型,观众普遍愿意将其归类为解构主义建筑作品。而扎哈在“解构主义展览”的一炮而红,更加加深了大众的观念。虽然扎哈作品出现在了解构主义的展览上并大放异彩,但我们不应该就此以为扎哈就是解构主义阵营的坚定分子。事实上,扎哈多次澄清自己的建筑成果与解构主义的不同。就单纯建筑成果来说观众也可以自己判断出差异。如果说扎哈与解构主义是平面上的两根直线,她们确实相交于一点过。但是过了这一点,她们又分开了。

2.2 扎哈与解构主义的思想差异

整个建筑体系可以分为宏观层面和微观层面,也就是所谓战略层面和战术层面。战略层面关系到最基本的建筑观。例如空间如何形成,空间如何排布,空间与需求如何对应,建筑的审美等等。这些是建筑设计的根本,决定了建筑设计的大方向。解构主义者追求的是战略层面反思与颠覆,追求另起炉灶,新建立一套体系,将传统建筑学这栋大楼拓展成一座全新的城市。虽然他们依然承认传统建筑的存在意义,但是传统建筑学大楼在解构主义者看来已经变成城市一角。可以说,解构主义者虽然在战术层面也有动作,但真正的着力点是战略层面。

而身为设计者的扎哈并不认同解构主义的观点,甚至一些最基本的观点都不认同。扎哈建筑本身是建立在传统建筑理论上的,以传统的建筑审美观念为标准,功能上也是以传统的功能理念为起点[3]。她只是将传统建筑发展出自己的分支——她所发展的设计技巧始终立足于战术层面。她对于传统建筑体系只是继承式的发扬,而非颠覆式的批判。扎哈建筑处处体现着与传统建筑的连续性,这是她与其他解构主义建筑师最根本的差别。打一个比方,如果将传统建筑比喻成汉语简体字,那么解构主义建筑就是英语——由文字变成了字母,并且语法变了;而扎哈建筑则是繁体字——字的形式变了,但是新字与旧字对应,并且语法大致相同。

理解扎哈应该从建筑的形态入手,单纯讨论其在传统背景下建筑设计手法的发展。虽然扎哈也曾在战略层面分析其建筑的存在意义,但往往只能看成是事后对于建筑评价的一种观点,一个视角,是先有建筑,后有理论。讨论扎哈应该将其对建筑形体生成的方法放在绝对的统治地位进行探讨,将其抽离出来逐步分析。

3 解构主义语境下扎哈建筑思想的创新

3.1 认识论的创新

解构主义追求彻底颠覆传统。它的出现并不是单纯的对于传统的叛逆,而是呼应时代背景下的人对于建筑发展的需求。建筑的变革是时代潮流,解构主义不是引领时代,而是跟随时代。也正是因为它对于旧事物的矫枉过正导致了它的早衰——解构主义也无法恰当而彻底地满足当代生活。

正是这个时代背景的存在,才有了后来扎哈的建筑思想。时代需求是客观存在,对于个性的需求已经成为建筑的主要内在逻辑之一。个性,是独特,是建筑的唯一性。旧时代的建筑观是静态而稳定的。每一种建筑需求而带来的建筑命题,都由静态而稳定的建筑手段来实现,最终形成静态而稳定的建筑成果。扎哈承认了人的基本建筑需求,她主要着力点在精神层面。她在满足建筑功能场地等基本需要的前提下,努力张扬建筑的个性。她承认传统建筑美学,承认建筑的现实意义。她坚持了人对于建筑精神层面的需求,但是她重新定义了这个精神需求的概念以及精神需求的表达方法,并以此为基础重新定义建筑的形态[4]。

3.2 方法论的创新

上一个时代的建筑师更愿意从材质工艺、建造方式乃至于脱胎于二维图像的建筑造型角度探讨建筑的生成。扎哈则是将建筑的空间构成独立出来单独发展。扎哈以解构主义的思想重新定义了建筑空间与形体的概念,重构了建筑的“空间—形体”系统,革新了建筑的形态和生成方法。扎哈依然承认建筑的基本需求与传统审美。但是在这些以外的建筑元素被扎哈发挥到了极致,从而形成一套自己独有的风格。

如维特拉特消防站,她满足了建筑对于场地和消防站功能的需求,但是设计出了消防站的新形态。传统建筑中场地的外力作用和建筑功能的内力作用基本限定了建筑的生成方法。在传统设计方法基础上,她打破了传统“屋顶—墙身—台基”体系,努力模糊“屋顶—墙身”与“墙身—台基”的关系,将建筑彻底的破碎化,继而整体化。建筑仿佛雕塑一样富有冲击力,传统建筑体块被打碎成锋利的片状相互穿插。

在银河SOHO中,她选取了另一种设计手法。在这个建筑的“解构—重构”过程中,扎哈着重强调了建筑的整体性。整个建筑以一个巨大的有机体形象出现。内部酷似巨大溶洞,建筑外壳以白色条状元素重新整理。建筑在继续模糊“屋顶—墙身—台基”的基础上,突出建筑完整的雕塑感。整个建筑极具流动感和渗透感,完全改变传统建筑的笔直感和体量感。

4 结语

解构主义思想与扎哈的建筑思想有很大的关联性。在扎哈看来建筑是一个复杂的非线性系统。系统内部有着大量不确定性,使建筑始终处于一种混沌的复杂状态。在许多设计中,哈迪德超越了传统的线性思维模式的束缚,消解了传统的等级、结构和秩序等概念,更强调建筑对随机性与偶然性的表现,使建筑在形态与空间上似乎是“混乱”而“无序”的。所谓的“混乱”和“无序”是以摒弃了“确定性的混沌”的线性思维模式来衡量的,实际上并不是真的没有任何规律的完全混乱,而是有序与无序深层次的统一。但与此同时,扎哈不支持解构主义思想中对于建筑理念的彻底革新。她坚持传统的建筑需求,努力在已有建筑规则下做空间和形体方向上的创新。扎哈的建筑不是对传统建筑体系的颠覆,而是传统建筑在当下时代背景下的发展。

猜你喜欢
扎哈解构主义建筑学
BEEAH集团新总部
——扎哈事务所新作,可持续的漠中“沙丘”
高层建筑设计中生态建筑学的应用分析
建筑学中绿色建筑设计的发展趋势分析
建筑学与建筑设计现状浅析
见山楼的建筑学意味
重塑与解构
RE/Form地毯系列:扎哈·哈迪德建筑的缩影
结晶之美
解构主义翻译探析
在服装设计中解构主义的应用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