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继云 姚海燕
(1.阜阳师范大学 马克思主义学院,安徽 阜阳236037;2.阜阳师范大学 音乐舞蹈学院,安徽 阜阳236037)
文化自信在党的第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的报告中作为一个重点主题被多次提及,文化是一个国家和民族意志和精神的体现。[1](P122~134)民族的灵魂是文化,民族如果没有了自己的文化,没有了文化自信,就好像没有了魂魄的空壳,不知自我。随着我国进入新时代,文化自信作为一代人精神的体现显得愈发重要,然而近些年来,我们文化自信的表现却不尽人意。新时代,党和国家从民族发展的高度出发,对提升文化自信做出了新的阐述。
党的十九大报告明确提出,文化自信是关乎国家富强、民族振兴的重大课题,正确把握文化自信的科学内涵,对中华文化走向世界,对我们实现中国梦都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和价值。
文化自信并不是“文化”与“自信”两个词语的简单相加[2],它是对传统文化的坚守,是对民族文化的认同感和自豪感,是对自身文化走向世界时的从容,是一种更公正更包容的心态和姿态。文化自信不是对传统文化的自负,更不是对外来文化的排斥。我们不能狂妄自大地认为自己的文化完美无瑕,外来文化毫无是处;同样,我们也不能崇洋媚外,固步自封。真正的文化自信,就是要全面认识自己的文化,要对本国文化所传达的价值观有着情感上的认同,要对自身传统文化所具有的优点和不足有着清醒客观的认识,要在文化交流中对自身文化的发展与融合有着充分的信心,要在自我文化的宣扬过程中有着乐观的期待。
首先,文化自信就是要对自身文化价值观有着情感上的认同。文化自信从某种意义上说就是对自身文化在发展过程中所传达的价值观在情感上有着认同。[3]判断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文化发展与否、自信与否,不是看内容及表现形式上的多种多样,多姿多彩,而是看文化中所包含和体现的价值取向与人们在情感上是否有共鸣。其次,文化自信就是要对自身传统文化所具有的优点和不足有着清醒客观的认识。每一种文化在每一阶段的发展过程中所具有的各自的特点,通过经济、政治、环境等因素的影响,反映出这个国家特有的文化品格与文化情怀。文化发展总是基于社会客观需要,传统文化并不等同于优秀文化。真正的文化自信,是能够清醒地认识到自身传统文化的优点和不足。再次,文化自信就是要在文化交流中对自身文化的发展与融合有着充分的信心和从容。真正的自信不是自大、自满、自夸、自傲,而是要在实际交流中勇于开放。在全球化不断深化的今天,关起门来对自己的文化孤芳自赏虽然也可以增强自信心,但这种一叶障目的自信难以持久。另外,如果在文化交流中自身文化太过落后,被外来文化所替代,这不是文化自信,而是文化自悲。只有在文化交流的发展与融合中坚守自身文化,吸收外来文化为我所用,这样才能为我们的文化自信奠定坚实的基础。最后,文化自信就是要在自我文化的宣扬过程中有着乐观的期待。真正自信的文化有着广泛且持久的影响力。这种影响力不仅影响本国、本民族,而且对世界文化发展的影响同样深远持久。
中华民族的复兴,是经济的复兴,更是精神的复兴、文化的复兴。[4](P94~101)在实现中华民族的复兴大计中,培育和提升文化自信能够为实现中国梦扬帆助力。
历史唯物主义认为,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矛盾,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基本矛盾,它从根本上决定了各种社会矛盾的产生和发展。在当前我国社会发展中,社会主要矛盾已经从经济发展与物质需要之中转变到了不平衡不充分之中。这一变化,正是基于我国社会基本矛盾的变化,而要解决好这一发展过程中不平衡不充分的突出问题,就要推动社会主义文化繁荣兴盛。[5]从经济层面看,我国已经是世界第二大经济体,经济发展的实力和潜能毋庸置疑,但与经济发展水平相比,文化发展水平明显滞后,而只有经济、政治、文化等各方面协调发展,我国才能从社会主义经济大国转变为社会主义强国。从1978年改革开放至今,中国独具特色的政治制度已显示出了巨大的优越性。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基层村民自治制度等均是符合我国当前实际的独具特色的制度。中国政治的发展与中国经济的发展相辅相成,相互促进。反观我国文化发展水平,与当前中国经济、政治的发展水平还很不相称,因此,要人们文化自信,就需要从文化方面入手。
习近平总书记明确提出坚持“四个自信”,将“文化自信”与其他三个自信并列提出。从“三个自信”到“四个自信”认识的升华,体现了我们党在文化建设上的高度重视和鲜明立场。历史和现实的实践已经证明,一个国家和民族只有对自身文化充满自信,才能有足够的定力和耐力去坚持,去坚守,才能有足够的勇气和活力去奋斗,去创新。一个民族如果抛弃或者背叛了自己的历史文化是没有发展前途的,甚至还可能导致历史悲剧的发生。
文化自信是一个民族赖以存在和发展的基石。文化作为一笔无形的财富,对一个国家和民族的发展具有深远持久的力量,对文化安全、民族精神有着重大的影响作用,对其他三个自信有着重要的支撑作用,对社会的全面发展有着更基础、更广泛、更深厚的作用。我们提倡和坚持文化自信主要源于三个方面。
5000多年来融入民族血脉之中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文化自信的重要来源。中华民族5000多年的文明历史,孕育了源远流长的优秀的中华传统文化,因此,我们坚持文化自信,具有无比厚重的文化底蕴。“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积淀着中华民族最深层的精神追求,包含着中华民族最根本的精神基因,代表着中华民族独特的精神标识。”[6]我们坚定文化自信最深厚的基础来源于优秀传统文化,它不仅为民族复兴提供了源源不断的精神支撑,也极大地推动了人类文明的进步。
近代以来特别是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伟大斗争实践中形成的革命文化、红色文化、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是文化自信的又一个重要因素。中国共产党从成立的那一刻起,就以马克思主义理论为引导,紧密联系中国实际,在领导人民革命的过程中创造了革命文化,在领导人民进行社会主义建设和改革过程中创造了社会主义先进文化。[7]勇往直前、斗志昂扬的革命文化和朝气蓬勃、奋发图强的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凝练了传统文化,体现了民族精神,坚定了人民坚定文化自信的决心,筑牢了文化自信的基石。中国共产党始终以马克思主义的科学理论为指导,以共产主义远大理想为感召,以文化复兴为己任,领导着人民坚定文化自信。从1840年鸦片战争开始到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近代以来中华民族百年的屈辱历史告诉我们:无论是中学为体、西学为用,还是君主立宪抑或资产阶级共和,都是照抄照搬西方的某一部分文化,并不符合中国实际,不可能带领中国人民摆脱内忧外患的境地。只有中国共产党,在96年的奋斗历程中,带领人民克服千难万险,冲破重重阻碍,实现了中华民族从站起来到富起来再到强起来的历史飞跃,这是我们坚定文化自信的坚强领导力量。
文化软实力是一个国家综合国力强大必不可少的一个重要方面,文化自强又是文化软实力的一个重要支撑,这就需要我们走文化自信的中国特色发展道路,因此,我们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取传统文化之精华,结合当下,着眼未来,注重创新,不断推动我国经济、政治和文化的协调发展,提升文化自信,实现文化自强,形成具有中国特色的文化,让中华文化融入世界文化的洪流中再次成为中流砥柱。
改革开放以来,尤其是十八大以来,随着我国经济实力的迅猛发展,我国的国际影响力也在不断增强。与此同时,我们也抓住了一切机遇,不断推进文化建设,把我们的文化建设推向了一个新的高度,文化自信得到了巨大提升。我们在充分把握住各种机遇积极增强文化自信的同时,还要清醒地看到,我国的文化建设依然面临着诸多的困难和挑战。
我国国际地位的显著提升,为文化自信迎来了难得的机会。我国经济实力的迅速发展,使得中国的国际地位也水涨船高,从而也使其扮演的角色也更加重要。伴随着中国越来越大的影响力,中华文化越来越受到其他国家的青睐。当前全世界越来越多的人愿意听中国故事,愿意了解和接受中国文化,这为我们提升文化自信提供了难得的机遇。
党对文化领导的有力量,是我们文化自信的重要保障。从中国共产党成立的那一刻开始,她便成为世界先进思想的传播者,中华先进文化的领导者,中华传统文化的发扬者。中国共产党一直都在以高度的文化自信传承并发展着中华文化,一直都以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为神圣使命。从1921年中国共产党成立之日起,党就领导中国人民将中国实际同马克思主义的科学真理结合在了一起。在新民主革命、社会主义建设和改革开放的实践中,党领导人民创造了革命文化、红色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历史已经证实,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我们所选择的文化价值取向、所凝聚的精神力量,符合中华民族和中国人民的实际发展需要。新时代,中国共产党能够继续成为文化自信的领导力量。
“一带一路”的前世今生,为文化自信搭建了发展平台。张骞从长安一路向西,穿越戈壁沙漠,不畏艰难险阻,为中西方文化架起了一座名为古丝绸之路的桥梁,谱写了传颂千年的壮丽诗章。郑和七次西洋之行,开启了我国与东南亚各国的文化交流局面,至今,妈祖文化仍影响着东南亚地区。“一带一路”的前世为它在今生文化的发展中埋下了历史的种子。2013年习近平主席提出的“一带一路”倡议,经过四年多的发展,从愿景变为现实,得到国际社会特别是沿线国家的积极响应和支持。“一带一路”为国家之间的合作和交流搭建了一个很好的平台。它进一步促进了中国与沿线国家的贸易往来、人文交流和文化交流,同时它也为我国推动文化发展,提升文化自信提供了重要平台。
培育和提升文化自信是实现中国梦的巨大助力,但文化自信的提升需要正确认识它所面临的各种困境和挑战,这些挑战既有内部的,也有外部的。
近代殖民侵略遗留的文化自卑心理,严重影响着我们的文化自信建设。文化自信是针对当前我国文化领域存在的文化不自信和自卑心理提出来的。古代中国曾数度领先于世界,但是,近代以来情况急转直下。1840年的鸦片战争,西方侵略者打开了中国的大门,由于晚清政府的腐败无能以及外国殖民者的压迫,我们的民族文化在世界文化之林中日益衰微,逐渐失去光彩,处于弱势地位。不仅我们的普通民众常常在外国人面前自觉低人一等,就连我们很多知名学者,在与外国文化交锋辩论时也常有不自信。从“中学为体,西学为用”到“君主立宪”“民主共和”,尽管争议的具体内容有所差异,但其背后都隐含着同样的弱势文化心理。这种文化自卑心理,直到今天还不同程度地存在着。有些人一味地崇洋媚外,盲目崇拜外国文化,贬低自己,食洋不化。有些人一味仇视一切外国文化,死抱传统文化不放,不敢与外来文化接触。此外,还有些人表面上对自己的文化很自信,言辞辛辣地批判西方的文化,用中国文化的特殊性否定世界文化的共同性。这种做法,实际上是不敢与外国文化、西方文化交流,这也是文化自卑心理的表现。
新媒体的消极作用给文化自信带来了不小的冲击和挑战。发达的互联网促进了新媒体的产生,为文化传播大大地拓宽了渠道,但是,任何事物的发展都有利有弊,新媒体的发展在丰富人们文化生活的同时也带来了一些不好的影响,极大地挑战着人们的文化自信。以如今人们普遍使用的微博、微信为例,一些微博大V、微信公众号为了所谓的浏览量、转发量、点赞数,用哗众取宠的标题夺人眼球,用名不副实的内容博取关注。为了迎合讨好受众,他们所传播的内容中往往不乏低俗、暴力、色情,甚至有反社会、反人类的内容。由于新媒体文化传播平台具有虚拟性、开放性等特点,在现实生活的压力下,在错误舆论的引导下,键盘侠横空出世,他们把自己现实生活中的压力及不满通过网络释放出来,其中不少言论往往都是过激消极的。随着网络使用者低龄化,一些青少年缺少明辨是非的能力,加上他们这个年龄具有逆反心理,其想法和行为往往与主流价值观及意识形态逆向而行。信息渠道不断扩大的网络平台,使得欧美、日韩消极文化不断冲击着我们的文化自信。
伴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发展,西方国家也把他们的文化价值输入到我国,冲击着我们文化自信的建设。全球化发展到今天,西方的发达国家是主要的推动者,同时也是最大的受益者,他们所推崇的全球化是烙以西方资本主义文化之印的全球化。因此,在振兴中华民族文化自信的今天,我们面临着前所未有的外部挑战。不仅仅是欧美文化,日韩文化也严重影响了我们的文化自信发展道路。随着全球化的深入,中国经济得到了迅速发展,中国与世界各国、各地区的联系越来越密切,但是我们一直以来过多地注重经济利益却疏忽了经济贸易过程中的文化交流,尤其是在如今愈加开放的国际大环境中,文化交锋越来越成为一场激烈而没有硝烟的战争。西方发达国家在推动全球化过程中,利用自身的优势,在商品输出的同时,也把他们的文化及价值观念带到了世界各地。商品的流通时常伴随着大量广告媒体的宣传,这种宣传会刻意或者不经意地输出各自的国家意志、文化理念和价值观念,而人们则在获得商品的同时,也接收了商品流通背后所带来的文化输入,这有可能使人们认同他们的文化理念,最终达到西方发达国家文化入侵的目的。
社会上的各种错误思潮也是新时代文化自信建设所面临的严峻挑战。以东欧巨变、苏联解体为鉴,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的胜利是文化的胜利,其中错误思潮对苏联的渗透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在美苏争霸中,苏联失败的一个重要外部原因不是武器,不是硬实力,而是思想与价值观念,说到底是其文化不自信,是错误思潮带来的重大影响。改革开放以来,随着我国与世界的联系越来越密切,西方国家不断对我们进行文化渗透。这种渗透随着中国整体实力的强大日趋严重。他们采取各种各样的手段和途径,在中国宣传其所推崇的价值观念及各种错误思潮,在意识形态领域摇旗呐喊,混淆视听,用他们的价值观念及意识形态来同化中国,影响人们的价值判断与价值选择,从而在文化领域动摇人们的自信心,给我国的文化自信建设带来了不可小觑的负面影响。以文化领域和意识形态领域的“历史虚无主义”和“普世价值论”为例,近几年来这些错误思潮在我国连绵起伏,用文化虚无主义否定我国的传统优秀文化,否定新民主主义文化,否定社会主义革命、建设和改革文化,忽视其所创造的辉煌成就,发挥的重大积极影响。[8]他们只盯住其中的一些错误和问题不放,抹黑历史,夸大问题,迷惑人们的眼睛,让人们对我们自身文化产生怀疑与否定。[9]不久前闹得沸沸扬扬的恶搞《黄河大合唱》就是典型的对历史、革命文化的不尊重,就是在丑化、抹黑甚至可以说侮辱革命文化。这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出当下我们仍然存在着历史虚无主义甚至文化不自信的心态。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国家提出的所谓的“普世价值论”是我们文化建设面临的最大挑战。他们举着近代以来通过殖民侵略所带来的文化优势,打着“自由、平等、人权”的幌子,把他们的思想价值观念夸大到放之四海而皆可,把没有推崇他们的价值观念的国家视为敌人,任意批判他国文化,肆意干涉他国内政。现如今,苏联已不复存在,中国自然成为了它们“重点关注的对象”。基于以上种种错误思潮的挑战,新时代中国的文化自信建设任重而道远。
文化建设是一个浩大的工程,需要持久一贯的坚持。文化自信的培育和提升是一个系统工程,不能单打独斗,更不能幻想短时间能够完成。我们要立足实际,着眼未来,用全局思维来选择培育和提升文化自信的具体策略和对策。
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上层建筑依赖于经济基础。文化属于上层建筑,也必然受经济基础的制约。经济实力不仅是衡量一个国家综合国力的关键指标,同时也是一个国家和民族文化自信的现实依据。西方资本主义发达国家文化自信的一个根本原因就是他们有着强大的经济实力。近代以来,清政府的闭关锁国政策以及外国的殖民侵略,使得我国国力日益衰微,越来越多的国人因为贫穷和落后对文化失去了自信甚至跌落至文化自卑层面。新中国成立以后,尤其是改革开放以后,随着我国经济实力的迅速增强,国人的文化自卑心理也在一点点消除。但我们还要清醒地看到,我们的工作还存在许多不足,也面临不少困难和挑战,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2015年11月29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第十八届五中全会二次全体会议上鲜明地提出了“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新发展理念,为解决这一矛盾指明了方向。因此今后一段时间我们就要坚持新发展理念,针对当前社会主要矛盾,重点放在发展的质量和效益上,不断满足人们的文化需求,提升文化自信。只有国家的经济发展了,中国的文化自信发展道路才能越走越宽阔。
中国共产党历来十分重视运用文化引领方向,凝聚奋斗力量。[10]党自成立伊始,就自觉承担起了实现民族独立和国家富强的历史重担,以高度的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以正确的立场和观念,以理性和科学的态度,领导人民始终坚定地走在引领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道路上,保持着中华传统文化的生机与活力,又对域外的优秀文化进行科学的批判借鉴。[11](P220~221)马克思主义传入中 国后,中华 文化的形态由传统向现代、由保守向开放的转变由此开始。建国初期,我国吸收借鉴外国经验特别是苏联经验较多,但生搬硬套、模式僵化的苏联经验并不完全适合我国当时的文化发展的实际需要。改革开放之后,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我们逐步找到了一条适合自己的文化发展道路,特别是进入21世纪以后,我们党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立足中国实际,不断创新理论,努力实施具有中国特色的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实践探索,完全靠自己的力量建立我们自己的文化体系。因此,我们要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确保文化自信的正确方向。
文化自信不是无源之水,无本之木,优秀传统文化是其产生的土壤,它具有海纳百川,有容乃大的独有优势,是民族发展的精神力量,所以不仅在过去,即便在全球化不断发展的今天,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仍旧是我们的精神之源,文化自信之根基。民族的进步,国家的发展,都离不开创新。要提升文化自信,做到文化的生生不息,就要求我们要不断创新;但是,创新的同时千万不能偏离传承的内涵,那些有价值亦或核心内涵的文化是不能改变的,更不能抛弃的。我们要让这些传统文化在现代重新焕发活力,尤其是在当前,不少有现代价值的思想或理念,如果不仔细品读回味就会被忽视甚至抛弃,只有实现转型,传统文化才能不断为我们提供自信动力。首先,传统文化应在其原有的基础上进行创新,保留文化的精粹,选择里面符合时代潮流的精华部分。其次,要从多方面入手创新文化的传播方式和内容,增强人民对传统文化的认同感,使其适应现代文化发展实践的需要。总之,在现今的时代条件下,我们要让传统文化与当今的新事物相结合,吸引更多的人关注,要在继承中创新,还要在创新中传承。在核心内涵不变的情况下剔除其中落后的文化内容,为其注入符合时代潮流的新文化元素,这是提升文化自信的力量源泉和必然选择。
总之,坚定文化自信,就是让中国成为文化强国,让人们发自内心地自信起来,既不骄傲自满,也不自卑失落。我们要不失时机,正视困难和挑战,不断提升文化自信,让中国文化不断发展壮大,引领世界文化发展潮流,实现中华文化的复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