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开放街区发展探析

2019-02-17 11:15马图南蒋岱均
城市建筑空间 2019年2期
关键词:住区街道道路

马图南,蒋岱均

(重庆大学建筑城规学院,重庆 400045)

1 国内住区现状

从中国古代的深宅大院到现代的封闭式住区、门禁社区,中国人似乎更乐于居住在这类以围合的空间布置和少量的出入口给人以高度安全感的住区之中。的确,这类封闭住区在一定程度上保证了居住环境的安全、静谧,但随着人口的增加、经济不断发展,住区的规模不断增加,封闭住区的弊端也逐步暴露出来。

1.1 城市交通受到阻碍

城市交通拥堵与否受道路密度影响较大。现阶段,我国城市的封闭住区如堡垒城墙一般将道路阻断、分割,使路网密度减少、连续度降低。同时封闭住区的规模越大,对路网密度的影响也越强烈,使得机动车不得不绕行或改走其他道路,进而造成交通拥堵,而住区内部道路的利用率十分低下。这也是我国大城市不断发展、道路不断增加和拓宽,但交通状况却不尽人意的原因之一。

1.2 街道公共空间的活力丧失

简·雅各布斯在《美国大城市的死与生》中说道,人行道是“城市中的主要公共区域”,是“一个城市最重要的器官”。

街道作为城市中最具活力的空间之一,承载着餐饮、娱乐、商业等众多日常活动的功能。封闭式的住区将此类功能通过围墙围合在住区内部,住户选择的余地极少。当住户想要去往住区外部的街道进行日常活动时,却需要经过很长的距离才会找到一个出入口,极为不便。这样的设置会使住区内外活动交流减少、街道活力丧失,逐渐退化成仅以交通为主的通行道路,给人们生活造成不便,也浪费了空间。

1.3 公共服务设施供不应求

《居住区规范》要求,居住区需要配备包括教育、医疗、卫生、文化体育、商业服务、金融邮电、市政公用、行政管理和其他8类等一套完整的服务设施。一般的住区难以提供足够规模的服务设施,高档住区则会出现供大于求的现象。封闭式的小区内外隔绝,使住户不便外出使用外部设施,外面的人也无法进入小区使用内部的设施。

对于某些设施如商业设施,公共与开放才会使其充满活力,不断升值。至于开放式小区和封闭式小区的安全问题,对比清朝的闭关锁国与现在的中国可知,安全从来都不是靠封锁就可以获得的,人民安居乐业,精神素质提高才会减少社会问题。

2 发展之策

近年来,国内外城市居住区建设也在逐步发展变化,功能更加多样化,土地利用更加复合。当代国内外城市建设促进了住区开发的开放性、混合性、多样性和可持续性。目前,虽然我国以封闭式居住社区模式为主,但随着居民生活习惯的日益多样化,住宅建设也有了许多新的类型和模式。21世纪初,街区式住宅区已成为一种新型的住宅区,万科和SOM都在不同项目和方案中对新型住宅作了相关研究。街区式住区以街区为单位,与城市道路网络结构、城市公共服务设施和景观系统相结合。街区式住区与封闭社区相比,在创造多样化的城市风格、缓解城市交通压力和建立充满活力的公共街道空间方面具有优势。街道式住区作为住宅区模式的丰富和互补,对城市的可持续发展具有积极意义。

2014年10月1日,在《绿色住区标准》中,中国房地产研究会人居环境委员会提出了开放住区及街区与城市共享的概念,这对城市与住区的和谐发展有很大的推动作用。

2016年2月22日,国务院印发了《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城市规划建设管理工作的若干意见》。《意见》中写道,要依法制定城市规划,加强城市总体规划和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的衔接,促进两规合一;原则上不再建设封闭住宅小区;提倡城市道路“窄马路、密路网”的布局方式等。

以上文件为开放住区的建设提供了政策支持。

开放式的住区已成为新的趋势,但国内的开放式住区规划缺乏理论指导。本文试图通过对国外住区发展的研究,结合中国国情和既有实践,尝试分析开放式住区的规划发展历程,为新住区的规划设计提供新的方法,对住区的发展和实践提供理论基础。

3 开放街区

法国建筑师克里斯蒂安·德·包赞巴克将欧洲历史以来的居住形态分为3个,分别为工业革命以前的“第一年龄段”(The City Age Ⅰ)——城市空间的主要元素是“街道周围有道路建设区,街道两旁都有多层房屋,这些房屋或多或少地镶嵌着过去风格的元素,这些装饰品仅用于美化建筑物的主立面。它们都有庭院和后院,通过那些美丽的外墙无法想象这些建筑背后的情形。”从19世纪到20世纪中叶的“第二年龄段”(The CityAge Ⅱ)——城市的主要元素是平坦宽敞的街道,大型城市房屋在公园般的城市空间中自由散落。城市空间在概念图中呈现统一的纹理,没有对比度、层次结构和组织因素。20世纪60年代以来,包赞巴克透彻地分析研究了城市形态的第一年龄段和第二年龄段,进而推出“开放街区”理论,这也是他提倡的城市形态的“第三年龄段”(The City Age Ⅲ)的表现形式之一。

通过将近20年的设计实践,“开放街区”的规划理念逐渐趋于完善。克里斯蒂安·德·包赞巴克总结了4个基本特征:①建筑单体是独立、自由的个体,即使处于围合空间之中,也会保持彼此之间的独立性。②设计的多样化依赖于建筑单体的独立性,独立的建筑使得不同分区更具有个性,更好地体现场所精神。③“开放街区”不会给建筑严格限高,这样街道的天际线会更加丰富错落,而不会呆板、无趣。④随着时代的变化,城市秩序也从古典主义向现代主义转变,往往过去强调的特征正向着其反方向发展,如同质变异质,相似变混杂。

包赞巴克从中归结出“开放街区”的物质层面(Volumetric)直接影响人的生活品质,是规划的前置条件,而美学层面(Aesthetic)代表着人类生活的美好追求,是文明发展的方向,体现出城市的活力。“开放街区”是这2个截然不同的属性共同的发展方向。

4 国内外案例

4.1 马塞纳新区

克里斯蒂安·德·包赞巴克并没有设定严格的总体规划,而是根据他所提出的4个基本特质制定了规则。在区域范围内,包赞巴克采用了“开放街区”概念和演变出的清晰、多样化的“开放街道”。这些建筑是独立的,允许街道朝向花园所在的开放街道的内部开放。大楼的所有立面均能受到光照,沿街道分布各种类型的项目单元、体量和材料。规划邀请36家不同的公司参与建筑、景观和艺术设计,打造了独立而又联系紧密的建筑。现在只有将高端与平均,普通和非凡相结合才能激活城市、刺激发展。

4.2 佛罗里达州Seaside小镇

第一个应用开放型社区的是佛罗里达州Seaside度假小镇,建成至今已逾近40年。其占地约32.4hm2,毗邻的海岸线长800m,共配置350个独立住宅,公寓单元和旅馆客房各200套,设计住户约2 000人。

社区中的道路连接了海岸和镇中心,社区的公共服务设施都设置在核心——中央广场周边;社区的建筑密度从城市到海岸逐渐降低,功能也从居住向景观过渡。

1)规划布局 城市道路将社区分隔成2大部分:城市界面和滨海的景观界面;城市界面继承了城市高密度、交通便利、服务设施完备的特点,景观界面则主要保持海滩的原始景观,开发程度低。

2)功能布局 ①公共服务设施环绕中央广场布置。②住宅产品包括独栋、双拼、连排别墅。③海滨布置少量渡假旅馆、凉亭,海滩无其他开发。④利用原有生态资源,保护性开发为绿化公园。

3)公共空间打造 为营造强烈的社区氛围,以核心中央广场为标志,设置大量公共开放空间,这些场所成为邻里间聚会交流的公共活动空间。

4)道路 整体采用人车混行的道路系统,通过增加路网密度,提高开放程度,提升商业价值。①道路体系 社区道路系统没有区分主次支的道路等级,但整体道路等级低,限制了机动车的行车速度。整体的路网密度较高,人车混行的方式提高了每个建筑的可达性。②可达性 每个邻里半径不超过400m,保证大部分家庭到邻里公园仅步行3min左右,到社区中心广场或公共空间仅步行5min。

4.3 香港地区

许智文作为香港城市规划委员会成员、香港理工大学建筑及房地产学系教授,对于香港的住区有着深刻的研究。他曾说,香港的封闭围合式的小区和开放的小区是共存的,政府的相关规划和开发商的选择对小区的开放性有着决定权,并没有明文规定要求住区是否设置围墙。不过香港的开放式小区更多。

大型住区太古城是香港的一个典型的开放街区案例。太古城项目开发至今已逾近50年,楼盘总面积逾200hm2,涵盖办公、居住和商业等多种功能。部分楼座下设有多重功能的商业区,如超市、商店、金融、医疗与餐饮等,十分方便。公路将住宅楼串联起来,规划提前说明了需要对外开放的道路,地产商开发建设时没有设置围墙,形成了开放的住区。

5 结语

住区规划作为需要管理者及居民共同参与的规划,既是一个自下而上的过程,又是一个自上而下的过程。“开放街区”的规划理念不仅汲取了传统的城市设计思想,同时展示了未来城市发展的可能性,对于我国正在大力进行城市开发建设具有前瞻性的意义。

猜你喜欢
住区街道道路
坚持中国道路——方向决定道路,道路决定命运
道听途说
热闹的街道
我们的道路更宽广
混合功能住区对城市可持续发展影响初探
街道生活
基于最小开发单元模型的住区紧凑度测算与评价
风居住的街道
住区适老化改造的困境与规划管理对策
一次骑行带来的感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