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是中国化工的发祥地,石油和化学工业重镇。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0年来,上海不仅拥有全国最集中的跨国化工巨头总部基地,有全国视为标杆的化工园区,更有一批竞争实力领先的国企、民企,上海化工的核心竞争力和影响力始终居于全国前列。
上海化学工业的起步,可追溯到1865年江南制造总局的成立,为生产枪炮、火药和军用船,该厂自制无烟火药基本原料中的硫酸、硝酸、硝化棉、雷电汞等化学品;1915年建立的上海开林造漆颜料厂,是中华第一家民族涂料企业;次年诞生的上海振华造漆厂于1918年创立了中国涂料行业的第一个文字商标——“飞虎”牌油漆;到1923年,著名化工实业家、中国氯碱工业的创始人吴蕴初在上海创办了中国第一个味精厂——天厨味精厂,随后又创办了中国第一个氯碱厂、耐酸陶器厂和生产合成氨与硝酸的工厂;中国最早生产轮胎的工厂正泰橡胶厂、大中华橡胶厂在上海建成投产;1956年,化学工业部在天利淡气厂的基础上建立了上海化工研究院;1958年,成立吴泾化工区等。无数个第一,开创了中国化工的先河。
至解放前夕,全市化工系统有企业436家(含医药工业126家),产品大类99种,工业总产值达到8168万元,全部固定资产814万元,从业人员2.8万人。虽然企业户数、门类齐全程度为全国化工之最,但企业规模很小,大多数是小型加工企业,基础化学工业所占比重极低。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上海化学工业发生了历史性巨变,以石油化工和煤基多联产化工为龙头,以化工园区、工业园区为集聚地,以国有、外资、民营为多种所有制格局,以精细化工、新能源和新材料为特色,自力更生,砥砺前行,创新突破,为上海乃至全国化工事业作出了重要贡献。据统计,2018年,上海石油化工行业完成工业总产值4006.76亿元,实现利润总额469.41亿元。经济总量占据全市工业总量的11%,占上海市六个重点行业的比重为16.78%,排名第二,实现出口交货值387.28亿元,在全市占比达5%。目前拥有上海石化、上海华谊、高桥石化、宝钢化工等规模以上生产制造企业615家;全国、上海市著名商标、上海名牌(产品)等200多项。
历数上海化工企业的创新亮点,首先要数1996年8月12日成立的上海化学工业区,她是我国改革开放以来第一个以石油和精细化工为主的专业开发区,被誉为“上海工业腾飞的新翅膀”。
想当年,创业者们在昔日芦苇丛生的一片滩涂上,围海开垦了园区一期10 km2的土地。经过23年的发展,已成为集聚国际知名跨国化工企业最多、循环经济水平最先进、产业能级最高端、安全环保管理最严格的化工园区,并连续6年蝉联全国化工园区排名榜首。五个“一体化”的开发管理模式,已经被国家工信部、中国石油和化工联合会作为我国化工园区开发建设的推广标准。目前,园区外资企业占比高达80%,产品关联度80%以上,园区80%以上企业达到欧美先进国家标准。他们力争到2035年把园区建成世界级石化产业基地和循环经济示范基地。
在石化领域,上海改革开放和创新同样具有超前性、示范性。创建于1972年的上海石化,是中国最大的炼油化工一体化综合性石油化工企业之一,也是中国重要的成品油、中间石化产品、合成树脂和合成纤维生产企业;目前已成为拥有1 600万t/a原油综合加工能力,乙烯约80万t/a、合成树脂100万t/a、合纤原料109万t/a、合纤聚合物59万t/a、合成纤维28万t/a生产能力的炼油化工一体化企业。下一步,将以“差异化、规模化、精细化”打造“三大新基地”:以炼油、乙烯和芳烃三大生产链为基础的规模型、集约型石油化工生产基地;以碳五和环氧乙烷延伸为核心的精细化工原料生产基地;大力发展碳纤维等新材料、新产品,进一步推进化纤、塑料产品结构升级,初步形成战略性新材料产业基地。
高桥石化成立于1981年11月,是我国第一个跨行业、跨部门的特大型经济联合体。已基本建成千万吨级炼油加工基地、成品油出口基地、清洁能源生产基地,是中国石化系统的骨干生产企业、上海市的重要能源生产基地。DCP高桥石化是全球最大的生产商,销量占全球市场的50%以上;是全国最大的聚醚生产基地;苯酚丙酮、橡胶装置规模国内名列前茅。
上海华谊(集团)公司前身是上海市化学工业局,1995年12月28日改制成为上海化工控股(集团)公司,1996年11月4日重组改制为上海华谊(集团)公司。为着力打造更具竞争力和影响力的化工企业集团,近年来,华谊集团通过战略拓展、产业调整、创新转型,实现了优势集聚和链式发展。现已形成能源化工、先进材料、绿色轮胎、精细化工、化工服务五大核心业务,并在市外11个省市布局40家工厂,“一个华谊,全国业务”发展格局基本形成,市外业务比重已占到60%。
华谊集团财报显示,2018年实现营业收入445.18亿元,同比增长1.76%;净利润18.07亿元,同比增长218.24%。经济运行质量和效益均创历史最好水平。
上海,是江河入海的口岸,也是全国外资企业最集中的区域之一。改革开放以来,外企纷纷看好在中国的发展,卡博特、巴斯夫、杜邦、科莱恩、三井化学、索尔维等跨国公司以及苏伊士、孚宝、法液空气、普莱克斯等全球知名跨国公司来沪投资建厂。拜耳、赢创、亨斯迈、陶氏化学、亚什兰等化工巨头们在建设生产装置的同时,陆续将总部、研发等功能性机构迁设到上海,不仅带来了先进的管理和技术,同时带动了行业内企业的能力和视野升级。近年来,外企在沪投资步伐进一步加快。据上海市商务委的最新统计数据,截至2018年年底,上海累计引进外资项目9.7万个,合同外资4712亿美元,实到外资2 404亿美元;累计落“沪”跨国公司地区总部670家,其中亚太区总部88家,吸引外资研发中心441家,其中亚太区以上高等级研发中心65家。外资企业为上海经济社会发展和现代化建设发挥了不可替代的作用,已经成为促进经济增长的重要引擎、调整产业结构的重要支撑、推动科技创新的重要主体和提升城市功能的重要力量。
风再来,潮起浦江。上海石化业乘势而起,通过吸引和整合全球高端人才、资本、创新等各种资源,将围绕新产业、新技术、新业态、新模式扎实推进,积极倡导绿色化工,积极推进技术创新,促进节能减排,发展循环经济,在全国率先闯出一条传统化工向化工新材料转型升级、高质量发展的探索之路。
我们相信,在新时代,上海石化业已经做好了继续抢跑和引领的准备。
(陈鸿应)
链接:
化工行业70年风云人物
回顾70年来化学工业的发展史实,无不凝聚着上海化工几代人的辛勤劳动,他们坚持独立自主、自立更生、奋发图强的创新精神,把毕生精力奉献给上海化学工业。1956年5月成立化学工业部,1957年4月成立上海市化学工业局,下面介绍给大家的是上海市化学工业局成立以来的历任领导,在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0周年之际,向他们表达崇高的敬意。
上海市化学工业局第一任局长梅洛(1957年4月—1960年 6月);
上海市化学工业局局长余忻(1960年5月—1967年1月);
上海市化学工业局局长余琳(1978年3月—1978年7月);
上海市化学工业局局长俞谦(1978年7月—1983年8月);
上海市化学工业局局长谭竹洲(1983年8月—1984年1月);
上海市化学工业局局长符卫国(1988年11月—1995年2月);
上海市化学工业局局长俞德雄(1995年2月—1995年12月)。
1995年12月,上海市化学工业局改制成为上海化工控股(集团)公司,俞德雄任董事长(1995年12月—1996年11月);1996年11月,上海化工控股(集团)公司与上海市医药管理局实行资产联合重组,成立上海华谊(集团)公司,俞德雄任董事长(1996年11月—2002年9月)。
上海华谊(集团)公司董事长张培璋(2002年9月—2007年9月);
上海华谊(集团)公司董事长金明达(2007年9月—2013年6月);
上海华谊(集团)公司董事长刘训峰(2013年6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