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代信阳茶的兴起与古茶路考

2019-02-17 08:20:27
茶叶通讯 2019年2期
关键词:茶路光州渡口

(中共信阳市委党校,河南 信阳 464000)

历史时期中国的茶路问题是近年来茶学界和史学界关注的热点,但是其研究主要侧重于宏观的,对国家社会生活起重要作用和影响的茶路,如茶马古道、万里茶道等,以及不同历史时期、不同名茶产地的局部贸易、流通渠道、兴衰经验等则较少涉及。信阳作为唐代淮南茶的主产区,研究其这一时期的茶路问题,不仅有助于厘清地方茶历史的空白、丰富地方茶文化的内涵,而且对于中国茶文化的丰富也有重要的意义。

1 唐代信阳茶的兴起

1.1 唐代“信阳”地理概念

“信阳”地名出现于宋代,历史上因信阳地处南北交界、东西对接的特殊位置,其政区变革频繁。今天所述“信阳”的政区在唐代是由西部的申州、东部的光州组成。申州,下辖今信阳市西部的浉河区、平桥区及息县淮河南岸部分区域。“武德四年(621年),置申州,领义阳、钟山二县。八年,省南罗州,又以罗山来属。”[1]《元和郡县图志 》卷五《河南道五》中记载其州境:“东西二百里,南北一百七十八里。”据统计,唐贞观初年,今日信阳西部的申州下辖义阳、钟山、罗山,有户数4729户、人口23061人,到天宝年间已有户数25864户、人口147756人。光州,下辖今信阳东部的潢川、光山、商城、固始、新县和淮滨部分区域。唐代的光州下辖定城、光山、罗山三县,治所在光山县(712年移至定城,即今日的潢川县城),贞观年间有户数5647户、人口28291人,到了天宝年间有户数31476户、人口198580人,人口增加迅速[2]。当然,除了申州和光州外,今天信阳所辖的淮滨、息县的北部部分区域在唐代属蔡州治下,但区域面积不大,人口数量较少,可以忽略不计。因此,本文所述的唐代“信阳”茶路,主要指唐代的光州和申州所产茶的贸易方式和途径。

1.2 唐代信阳茶的发展

信阳茶种植历史悠久,茶叶品质优异。据信阳地方志记载,唐代信阳种植了大量的茶叶、药材等农业经济作物,光州、申州出产的石斛、绯、葛、苎布、赀布、牤虫、茶均成为年年必送的贡品[3]。陆羽在《茶经》中对信阳茶也给予了极高的评价:淮南茶,光州上,义阳郡、舒州次,寿州、蕲州、黄州又下[4]。信阳茶在唐代不仅是质量卓越的名茶,且产量高、贸易量大。《册府元龟》记载,文宗太和时,“江淮人什二、三以茶为业。”可见淮上地区不仅有众多种茶的茶农,且还有很多专门从事茶叶销售的大小茶商,茶的商品性特征明显。安史之乱后,国家正式开始对茶收税,“天下所出竹、木、茶、漆皆十一税之,以充常平之本。”[5]并在此后四次增加茶税,“盐铁转运使崔珙又增江淮茶税,是时,茶商所过州县有重税。或掠夺舟车,露积雨中。”“庐、寿、淮南皆加半税。私商给自首之贴。天下税茶,增倍贞元。江淮茶为大馍,一斤至五十两,诸道盐铁使于悰,每斤增税钱五,谓之剩茶钱,自是斤两复旧。”[5]而在历次增加茶税的名单中,信阳在内的江淮都首当其冲,这说明唐代的信阳茶不仅质量高,而且产量大,进行大规模的商品贸易成为可能。

2 唐代信阳茶路考

2.1 唐代交通运输系统

唐王朝建都关中,但其财赋却主要依赖江淮供给。随着国家安定,淮河上游农业快速发展,百姓安居乐业,人口迅速增长,信阳在内的淮南道成为中央王朝粮食、兵源和财源的重地[6],国家对交通运输开发和管理非常重视,并逐渐形成了五大航运系统:以汴水和邗沟为代表人工运河系统、淮西的淮颍水道系统、淮南的鸡鸣岗系统、汴泗水道系统和沂泗系统[7]。安史之乱前,朝廷从江淮调运粮米主要依靠人工运河,为了配合漕运制度,还一度设立舟楫署、转运使等官职管理漕政。此时,淮颍水道主要是承担驿路功能,被称为“中道”。“开元时,江淮人走崤函,合肥、寿春为中路。”[8]但是,安史之乱爆发后,汴河运输受阻,“天下以江淮为国命”“赋取所资,漕运所出,军国大计,仰于江淮。”[9]位于淮河和颍河交汇处的安徽寿州一度成为东南漕粮向长安运输的重要集结地和中转地。于是,淮西的淮颍水道地位开始突出,不仅为朝廷运转提供强大财力供应,而且随着淮西藩镇割据的愈演愈烈,其幸废与否甚至关系到唐王朝的国运兴衰。

2.2 淮颍水道与国家茶路

淮颍水道由蔡水、颍水和淮水三部分组成。蔡水是战国时期著名的鸿沟水运系统,魏晋时更名为蔡水,其上游与汴河贯通,东南出陈州(今河南淮阳),在项城与颍水交汇。颍水发源于登封的少室山,经项城(今河南周口项城)、颍州(今安徽阜阳),在安徽寿春西四十余里的颍口汇入淮河[10]。

作为沟通黄河水系与淮河水系的重要水运通道,淮颍水道一直就是一条具有重要战略意义的运输线,其历史悠久,早在战国时期,颍、蔡就通过鸿沟系统沟通黄河与淮、泗。魏晋时期,淮颍水道因战争需要而受到重视,汝水、颍水不断得到开发。据史料记载,三国时期,邓艾尽开河渠,“北临淮水,自钟离而南,横石以西,尽泚水,四百余里。五里置一营,营六十人。且佃且守。兼修广淮阳、百尺二渠,上引河流,下通淮、颍、大冶诸陂。于颍南、颍北,穿渠三百余里,溉田二万顷,淮南、淮北皆相连接。自寿春到京师,农官兵田鸡犬之声,阡陌相属。每东南有事,大军兴众,泛舟而下,达于江淮。”[11]“水陆并进,运漕万艘,自河入石门,达于汝、颍。”[12]隋代大运河开通后,东南物资漕粮主要通过通济渠运输,淮颍水道的重要性下降。

进入唐代后,淮颍水道地位又得到提高,尤其是唐代宗大历末年(779年),“开陈颍路以通漕”[13]。安史之乱后,信阳的光、申是淮西藩镇割据的核心区域。为了消除割据蔡州(割据中心主要是申、光、蔡三州,治所在蔡州,即今河南汝南)的藩镇势力[14],唐宪宗元和八年(813年),朝廷又发兵疏通蔡河与汴水之间淤堵的琵琶沟,疏通后淮颍水道可让载重三百石的漕船直通汴洛。元和十一年(816年),根据盐铁使王播的建议,朝廷设置淮颍水运使,专门负责战时的军粮运送。其路线是由淮阴出发,将东南的粮食运抵寿州(今安徽寿县)西四十里的颍口,由颍口溯流而上,再转大隱水行三百里至郾城,全程1300余里[15]。817年,淮西割据平定后,淮颍运道恢复繁华,“元和中,蔡州平,二京路复出于庐。西江自白沙瓜步,至于大梁,斗门堰埭,盐铁税缗,诸侯榷利,骈指于河。故衣冠商旅,率皆直蔡会洛,道路不茀。”[8]

淮颍水道作为连接江淮与长安、洛阳的重要交通运输线,其在承担粮食财赋运输的同时,必然会是运输茶叶的重要通道[16]。史料记载,“自邹、齐、沧、棣,渐至京邑城市,多开店铺,煎茶卖之,不问道俗,投钱取饮,其茶自江淮而来,舟车相继,所在山积,色额甚多。”[17]“舟车相继”,说明南方的茶叶多是水运而来。

2.3 申州、光州域内渡口与信阳茶路

唐代信阳茶外销过程中,陆路的人挑车载不可少,但因陆路运输成本高、速度慢,因此茶叶和漕粮的运输方式一样,主要还是依靠水运,利用域内域外自然的河流、人工开凿的水道进行运输,不仅成本低廉,而且效能高。在当时的条件下,淮颍漕运的淮颍水道自然就成为光州、申州茶叶北运的首选之途。

具体来说,唐代信阳茶的域内运输主要依靠域内的浉水(今浉河)、潢水(今小潢河)、浍水(今灌河)和白露河等众多淮河的支流。在这些淮河上游的众多支流上,分布着众多历史悠久的古渡口,其中影响较大、知名度较高的有长台古渡、乌龙集古渡(今淮滨港)和三河尖渡口。长台古渡口位于今日信阳平桥区长台关乡淮河北岸,这里紧邻楚王城遗址。据地方志记载,这里早在春秋战国时期就是淮上地区重要的津渡码头,也是唐代申州茶北运的主要集结地和转运码头,曾有诗云:“临淮呼野渡,桐柏发源长;涨急篙能没,波平苇可航;烟光通夹岸,云影泛中央;四牡津常问,溯洄意不忘。”直到上个世纪六十年代,还是淮河上游重要的水运枢纽。2009年,信阳市文物普查队在渡口古河道内不仅发现了春秋时期的陶鼎、青铜残片,还有1000多年的唐宋时期的冶铁作坊、古桥、老街、古井砖、码头和古城墙遗址。乌龙集古渡,即今淮滨港,此渡口毗邻汝水,西距息县县治所在地息县66 km(唐代,乌龙集属河南道豫州新息县所辖)[18],东距汝河口14 km,再下与淮颍水道汇入淮河的颍口渡100余km,是淮河上游地区水运的重要渡口之一[19],其在唐代承担着淮盐西输和茶叶北运的重要功能[20]。三河尖渡口(南宋更名为望岗码头),距离今安徽阜阳47 km,与淮颍运道与淮河交汇处的颍口近在咫尺,“邑中舟车之集,商贾所凑,以叶家集为最,三刘集、河口集次之。三河尖为淮水所经,上通颍亳,下达江湖,稻米菽麦贩粜皆出于此”[21]。“豫、皖之交水陆冲途,人烟辐凑,淮、汝汇流”[22]。唐代信阳东部地区的光州所产茶叶主要在乌龙集渡口和三河尖渡口集结,之后顺流而下进入淮河,到达后再沿着便捷的淮颍水道流通到广大的北方地区。乌龙集渡口和三河尖渡口至今仍是淮河重要渡口之一,而长台古渡因为淮河改道而废弃。

茶叶在申州和光州沿淮渡口集结后,乘船顺流而下,短则半日,长则一日,即可到达颍口,再由颍口折向西北,沿着淮颍水道至宋州、汴州、洛阳、西安乃至西北地区。

2.4 便利水运与走私茶

高额茶利的优厚,便捷的水系,还催生了淮南茶区大量的茶叶走私贩私活动。杜牧曾在《上李太尉论江贼书》中写道:“上至三船两船,百人、五十人,下不减三二十人,始肯行动。劫杀商旅,婴孩不留。所劫商人,皆得异色财物,尽将南渡,入山博茶。盖以异色财物,不敢货于城市,唯有茶山可以销受。盖以茶熟之际,四远商人,皆将锦绣缯缬、金钗银钏,入山交易。妇人稚子,尽衣华服。吏见不问,人见不惊,是以贼得异色财物,亦来其间……濠、亳、徐、泗、汴、宋州贼,多劫江南、淮南、宣润等道。许、蔡、申、光州贼,多劫荆、襄、鄂、岳等道。劫得财物,皆是博茶北归本州货卖……”由记载可以看出,申州、光州走私茶行为非常普遍,江贼劫杀商旅、走私茶叶所利用的也是域内纵横的水道[23]。

当然,唐代信阳茶路的兴衰与国家的政局稳定、漕运政策的调整有密切关系。至唐代末期,黄巢、王仙芝发动农民起义,地方割据军阀混战中掘开汴水,淮颍运道受阻,“王业于是荡然”[24],淮漕运随之断绝,信阳茶路自然也停滞,至宋代才得以恢复。

3 结语

区域茶史、区域茶路是地方茶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更是万里茶道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意义[27]。当前,学界对唐代漕运史和唐代茶的发展研究著述都较为丰富,但是对这一时期茶叶运销路线和运输方式的研究并不多见,尤其是对当时淮南茶区重要组成部分、今日中国十大名茶之一的信阳茶的茶路研究尚属空白。本文结合大量史籍资料,将唐代的江淮漕运与信阳茶的贸易运输问题进行对照研究、实地考察,试图对唐代信阳古茶路进行梳理,不仅对挖掘信阳茶文化具有意义,同时以期引起学界对历史时期各茶区茶路的关注和研究。

猜你喜欢
茶路光州渡口
为君守卫
界首渡口缅怀红军
西江月(2021年3期)2021-12-21 06:34:18
中俄青年新万里茶路论坛将举办
科学导报(2021年31期)2021-06-03 18:32:18
年味儿
环球时报(2021-02-04)2021-02-04 07:14:58
汉江渡口——两代艄公的“价值观”
当代陕西(2020年15期)2021-01-07 09:23:36
学礼仪
环球时报(2020-09-29)2020-09-29 04:14:25
每一个彷徨的人生渡口,唯有自渡
文苑(2020年6期)2020-06-22 08:42:04
光州街头雕塑见闻
雕塑(2019年2期)2019-07-14 12:58:08
万里茶路文化遗产的保护与利用探讨
福建茶叶(2018年11期)2018-01-19 04:07:44
“一带一路”驱动下的万里茶路新机遇
福建茶叶(2017年10期)2017-02-04 02:59: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