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洪娜,檀龙颜
(贵州中医药大学 药学院,贵州 贵阳 550025)
医药社会建设是我国经济体制改革和医疗卫生体制改革的重要内容。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人们的健康意识也在不断提高,进而对高质量的医药需求更加迫切。由于社会对执业药师还停留在发药的低级层面上,造成高考报考药学类专业人数远远低于临床医学类专业人数[1-2]。以培养从事药学服务、药学科研、药物监测和临床药学研究的药学高级人才是医药类高等院校药学类专业的宗旨[3-4]。因此,加强药学类专业建设是药学人才培养,乃至整个药学行业良性发展的重要举措。
目前,很多学校药学类专业的教育主要侧重于基础教育,学生的知识面虽广,但欠缺深度理解,导致理论与实践脱节,很难适应当今社会对药学类人才的需求。因此,医药高等院校在人才的培养过程中对药学类专业的人才培养模式的建设进行改革与创新就显得尤为重要。而在药学类专业建设的改革过程中,除了要提高药学类专业教师的基础课程知识的扎实程度和实践操作能力、以及学校应完善GMP 仿真系统、模拟药房等教学设备之外,加强学校与药企之间的合作(简称"校企合作")是药学类专业建设能够成功的一个非常好的途径。
作用 对于学校,实施校企合作,一方面能够为社会提供发展所需要的药学类人才,另一方面可以提高学校的实力和特点。对于企业,药企可以通过校企合作获取人才来增加药企的核心竞争力。对于学生,学生能够通过校企合作提高实践能力,从而提高就业的竞争力。通过校企合作实现信息、文化和人力资源的共享,并能解决医药院校培养人才和企业在使用和管理人才方面的矛盾。同时,也能解决药企招收人才难的问题。因此,进行校企合作是一个三赢的结果。
实施方式 基础理论知识由医药院校的老师进行教授,而由药企实现对实践技能的训练。同时,为了确保能顺利进行校企合作需要政府的参与,需要明确政府、学校、药企三者之间的权力和责任。医药院校在校企合作中能不断提升药学类专业的质量,学校能及时的掌握药企需要的药学类人才应具备的能力,再根据学校教师的科学研究和教学经验,能够全面的融合药学类方面的知识,从而能够更好的传授给学生。同时,药企也可以持续的对医药院校的药学类专业的培养方案提出改进意见,从而促进医药院校药学类专业的建设。当然,药企需建立相关的生产实践基地,如药品生产基地、药品质检基地、药品调剂基地和模范教学实验中心等。通过在实践基地进行实践,学生能更加全面的了解药学类专业的相关方面的内容,也能够让学生更加明确自己未来的人生规划。因此,校企合作对于医药院校、药企、学生是不断的良性循环的过程。此外,具有高水平的实践教学队伍是校外实践教学基地发挥其功能的必备条件,也是能够更好的实现校企合作的直接保证。采用培养与引进相结合的方式培养出具备“双师”素质与“双师”结构的专兼结合的专业教师团队建设规划,通过教师到企业挂职锻炼对药学类专业教师开展多种形式的实践培训,培养教师的实践教学与指导能力。同时,医药院校也可以选聘有实践教学和指导能力的技术骨干及管理干部作为基地的实践教学指导教师,同时作为校内教学的兼职教师。
现在,一些医药院校也已经逐步开始进行校企合作。为了能够更好的进行校企合作,制定一个包括政府、医药院校、药企、教师和学生的具体实施方案尤为重要。在此方案中明确各方的权力和责任,分配明确。这也是药学类专业建设需要慢慢完善和完成的内容。为了能够更好的进行药学类人才的培养,校企合作趋势也是药学类专业建设中的重要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