程娟娟
摘 要: 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遵循习近平主席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的重要讲话,构建大思政工作格局是对高校思政工作的基本要求。大思政格局下不思考科研育人与大思政的关系,就不能回答培养什么样的人、怎么培养人这个问题,导致思政理论和实践视域窄化。科创育人,培养学生开拓创新的进取意识和严谨求实的科创风尚是大思政的重要组成部分。科研育人的全过程要以问题为导向、以能力为核心、以社会为平台,不仅要传递知识,更要以立德树人为目标,满足人的自身发展需求,为高校培养创新型应用型人才服务,实现社会和国家的期待。
关键词: 大思政 科研育人
一、大思政与科研育人的辩证关系
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深刻指出:“高校思想政治工作根本在于做人的工作,中心环节在于立德树人,核心在于提高人才培养能力。”这个判断深刻回答了高校培养什么样的人、如何培养人及为谁培养人这一根本问题。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构建“大思政”工作格局是对高校如何培养人的基本要求[1]。然而,高校大思政格局在很多人看来似乎仍然等同于思想政治学科教学,从目前研究成果看,普遍是对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的经验性描述,或者对大思政格局下思政教学的纯理论性探讨。二十世纪八十年代在教育系统中使用的“三育人”的概念,包括“教书育人”“管理育人”“服务育人”,而在目前大思政格局下的高校育人体系则必须涵盖科研育人的内容。基于高校育人体系,不思考科研与大思政的关系,就不能回答培养什么样的人,怎么培养人这个问题,导致思政理论和实践视域窄化。
科研是高校教学的底蕴,没有科研的支撐,高校教学就失去灵魂。科研水平较高的教师,因为对教学内容的理解深刻,能更准确地把握所教授的内容,教学时可以做到深入浅出,给人醍醐灌顶的学习享受,有利于学生接受新知识。目前高校课程设置的教学内容普遍滞后于学术研究的前沿,甚至滞后于社会上的最新应用,有科研习惯的教师可以将科研中的新知识充实到自己的教学中,弥补这个不足,对提升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学习兴趣有很好的示范效果。同时,学生在科研型教师的带动下,会培养更好的思考习惯、学习精神。培养学生的科研自主性,驱动学生科研能力建构和自主探索的主动性,本质上是思想政治教育的整体形态及体制、生态和运行机制的实践要求。
二、科研中思政教育的意义
习近平总书记反复强调的“领导干部要具有系统思维”对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具有重要的方法论意义。在高校内部,分工越是细化,越需要更强的社会关联度和系统性。高校大思政格局在静态的、量的层面,基本实践特性是全面性,即通常所说的“全员全过程全方位”育人。全员性,是指高校内的各单位或者部门的成员要全员参与对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高校思政工作不仅仅是专职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人员的工作,还是所有成员合理分工、密切联系、协调一致完成的全员性工作。全过程,是指在学校教学、科研、实践活动中全程贯彻思政教育的目标,在科研中,体现为科研项目的选题,启动,人员选择,项目管理,对标比较,子项目之间阶段性、渐进性的知识建构等全过程体现以问题为导向、以能力为核心、以社会为平台,不仅要传递知识,更要以立德树人为目标,满足人的自身发展需求,还要实现社会和国家的期待。
科研是高校的一项中心工作,科研需要严谨的科学态度、刻苦的探索精神和强烈的好奇心。蔡元培说:“大学者,研究高深学问者也。”可见科研精神是大学生的一项重要素质。高校教学具备学术活动的基本特点,呈现研究性、创造性和可交流性的特征[2]。因此科研育人大体上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起到积极意义:
(一)研究精神是立德树人的一项重要内容
立德树人,要求我们充分认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对于学校思政和德育工作的重要意义和价值。要做好这一工作,最核心的是在学校培养“德才兼备,以德为先”的高水平师资和管理队伍,形成以德修身、以德服众、以德领才、以德润才、德才兼备的用人导向。
高等教育的任务是培养具有社会责任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高级专门人才,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不能仅仅通过课本知识的传授达成。只有通过常规性的实验课程的学习和实践,经常性地参加科创活动、学术会议、社会实践等,为学生创造良好的科学研究氛围和平台,鼓励学生将课堂上的理论知识转化为分析、解决问题的实践能力,才能培养出创造性思维。这些方式无一不和科研紧密相关,都属于科研过程或者科研成果展现的一部分。
(二)研究内容是提升学生“四个自信”的重要素材
科研能力较强的教师会把科研内容与教学内容有机结合,将科研中接触到的学术前沿知识、最新应用成果充实到课堂教学中,避免学生因教材知识点的老化、僵化而难以接触到行业最新理论和咨询,使学生可以了解所学知识在社会发展中的应用和最新研究方向、成果,激发学习兴趣,培养学生对所学课程的爱好、热情,提高学生将理论知识应用于实际的能力和创新意识。科研充实教学内容,使课程更贴近社会发展需要,形成理论新、更实用、特色更鲜明的课堂教学。而且课程内容的丰富和完善,为新教材的编写提供源源不断的素材和启发,使新教材更新颖、更科学,提升实用性,对今后教学工作起到更好的促进作用。
(三)科研素养的培养是既授业又传道的基本要求
在突出科学探究内容的同时,重视研究方法的指导,使学生在科学探究知识过程中逐渐拓宽视野,初步领悟到科学研究方法的真谛。科研是教学的源头活水,科研丰富了教学灵魂和内涵。只有以较好的科研做支撑,教学才有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新鲜素材,教学过程才能得心应手,出神入化。保持不断的科研探索劲头,不满足知识边界的现状,通过不断解决问题、获取新知、扩展知识边界和外延,将教学内容融会贯通,增强授课效果,提高教学水平。
正如诺贝尔奖获得者费恩曼所说:“我们的责任是给未来的人们一双没有镣铐的双手。”传授科研的方法,培养学生的科学素质、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让学生掌握研究的方法,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探索新的知识。只有对这些方法不断了解、积累和熟练,才能尽快获取知识,并通过一定的网络结构深刻地体会和掌握知识,从而帮助学生逐步树立起科学的世界观和科学态度及研究方法,使科学思想扎根于头脑之中。教师应转变观念,更新知识,不断提高自身的综合素养,创造性理解科研中思政教育的意义,灵活运用多种研究方法,引导学生在探究中学会学习,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为学生的终身学习奠定基础。
三、科研育人体系的构建
从科研选题优化、科研开展方式多样化、科研效果评价等方面构建大学生科研育人体系。
(一)科研选题优化
学生参与教师的科研项目在研究生教育中较普遍,对研究生科研能力的提升作用不言而喻,但是本科生参与教师科研项目的机会较少。可鼓励学生以适当的方式,有步骤地参与科研项目,既让学生得到锻炼,又协助教师更好地完成科研项目,扬长补短,发挥本科生参与科研的正面效益。可将科研项目平台提供给学生做实验,也可结合科研内容设置新的有挑战性的实验课程给学生锻炼,甚至邀请水平较高、有科研参与意愿的学生成为教师科研工作的助手,协助完成科研项目。
科研选题的意义是确立选题的重要依据,制约选题的根本方向。选择的研究课题要符合社会发展需要,有利于促进青少年全面发展,即强调课题的应用价值。同时选题根据科学本身发展需要,检验、修正、创新和发展理论,建立科学的理论体系。实际所选的课题,有的具有应用价值,有的具有学术价值,有的兼而有之。在大思政格局下,既要体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又要坚持为社会主义建设服务,提高学生运用马克思主义世界观和方法论认识和分析问题的能力。
(二)科研開展方式多样化
毕业设计是每个学生毕业前最好的进行研究型、应用型锻炼的机会。毕业设计的课题选择更具科学性、实用性,指导老师可将自己在科研工作中接触到的内容细化为具体的毕业设计题目。可以将预设的理论、方法技巧教授给学生,在毕业设计过程中消化吸收,提高学生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解决难题、进行科研的自信心。也可以经常性地举办学术交流活动,邀请本校科研能手、学科带头人,甚至校外行业领军人才进行学术讲座和交流,或者由本校主持召开学术会议等,这是接触行业前沿研究成果,了解研究进展,扩展知识面,掌握科研动态,更新教学内容的好机会,应要求相关专业的教师和学生参与一定数量和级别的学术讲座、交流活动。通过参与这些平台,营造浓厚的学术氛围,拓宽教师和学生的视野。
为了提高学生科研自主性,可以采取将科研项目模块化、分包式、项目化等目标管理式的子课题,以专题化的科研子课题为依托,驱动学生科研能力建构和自主探索的主动性。强化课题子项目的目标导向和模块化,子项目之间的知识要分阶段性、渐进性地促进学生科研知识建构。
(三)科研效果评价
从注重终结性评价转向注重过程性评价,可以基于大数据技术对高校科研管理效率进行评估,对科研管理流程进行整理优化和对科研绩效评价数字化,实现科研决策的智能化[3]。在将传统的科研管理方式大数据化的同时,对传统科研管理模式进行改变,以大数据化理念进行高校科研管理工作。基于大数据评估的高校科研管理效率提高在实现管理工具改变的同时,实现管理流程和理念的转变。
面对新形势、新特点,高校要遵循中央加强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的要求,努力增强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效果,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进课堂、进教材、进头脑,科研育人对增强思政教育的实效性具有重要意义。
四、结论与展望
科创育人,培养学生开拓创新的进取意识和严谨求实的科创风尚是大思政的重要组成部分。科创育人是教师的职责,要将正确的价值追求与敢为人先的科学精神在科创活动中带给学生。科研育人的全过程要体现以问题为导向、以能力为核心、以社会为平台,不仅要传递知识,而且要以立德树人为目标,满足人的自身发展需求,更要实现社会和国家的期待。从思考大思政与科研育人的辩证关系入手,在理论上丰富高校育人体系的内涵,从科研选题优化、科研开展方式多样化、科研效果评价等几个方面,构建并完善大学生科研育人体系。高校育人体系的内涵不只科研育人,还包括“思想育人”“实践育人”“文化育人”“组织育人”“网络育人”等内容。以习近平主席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的重要讲话精神为根本遵循,调动各个不同岗位上的教育工作者思考培养什么的人、如何培养人等问题,是高校大思政未来要深入探讨的课题。
参考文献:
[1]刘兴平.高校“大思政”格局的理论定位与实践建构[J].思想教育研究,2018(4):104-108.
[2]李恒川.推动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改革的几点思考[J].江苏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12):85-88.
[3]陈刚,王海军,张可勇,丛明宇,王敬春,卢长方,李静平.高校科研管理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专家论坛,2011(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