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教学要让学生在“问题”的引领下成长与发展

2019-02-16 14:44张以民
文教资料 2019年34期
关键词:成长语文教学问题

摘    要: “问题”在学生的语文学习过程中起着重要的作用,在语文课堂教学中要让学生树立“问题”意识,让提出问题成为学生的一种自觉行为,让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成为学生的一种基本能力,培养学生对问题的探究结果具有初步反思评价的能力,让每一个学生都在“问题”的引领下成长与发展。

关键词: 语文教学    “问题”    成长   发展

“问题”一词在《现代汉语词典》(商务印书馆出版)中的释义为“要求回答或解决的题目”,在学生的语文学习过程中“问题”的引领作用是非常重要的。

《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2017年版)明确提出,要使学生在语言文字的学习和运用过程中具有问题意识,培养学生发现問题和捕捉问题的敏感性,使学生掌握探究和解决问题的方式方法和创新途径,以适应新时期社会的发展需要,为培养创新人才发挥应有的作用。

自古以来,学生学习知识的过程就是从产生疑问到解决疑问的必然过程,中国历史上许多很有名望的人对此做过明确阐述。我国北宋时期的哲学家、理学创始人之一张载提出“学则须疑”的主张。他认为在学习中必须产生疑问、提出问题。南宋时期的朱熹是著名的理学家、思想家、教育家,他强调指出,对那些在读书过程中没有疑问的人,要设法让他提出疑问,有了疑问的人要设法让他自己解决疑问。

不仅中国重视在学习过程中对学生进行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能力的培养,世界上的许多发达国家也是如此。美国著名的哲学家、教育家杜威更直接地提出了一种在世界各国产生较为广泛影响的教学方法——问题教学法。他认为课堂教学的过程就是引导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过程,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如果不能引导学生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而只是一味地向学生灌输书本的知识,学生就不能通过思考积极主动地获取知识,心智就不能得到较好的发展,学习就会陷入消极被动的境地,最后不仅影响课堂教学效果,而且影响学生的身心发展。

由此可见,在新时期高中语文课堂教学中,如何让学生在“问题”的引领下成长与发展是语文课堂教学的关键。

那么,在新时期高中语文课堂教学中怎样发挥“问题”对学生成长与发展的引领作用呢?

一、要明确高中语文课堂教学中“问题”提出的主体、方式和问题的指向。

1.高中语文课堂教学中“问题”提出的主体。

在语文课堂教学中,教师和学生都是“问题”提出的主体,因此,在语文课堂教学中既要有教师提出的问题,又要有学生提出的问题。当然,其中最重要的是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引导学生根据学习内容自觉地提出问题。

2.高中语文课堂教学中“问题”提出的方式。

从问题产生的过程看,在语文课堂教学中“问题”提出的方式主要有两种:一是预设式的问题,二是课堂随机生成的问题。

预设式的问题是教师在课前备课中对教学目标、教材、学生和课堂教学过程的各个环节等方面进行深入研究的基础上所设置的问题,以便课堂上对学生进行点拨和指导。

课堂随机生成的问题是教学过程中学生的思维被激活而动态生成的超出教师预设方案的新问题。在课前很难预料这种问题生成的具体时间和内容,带有灵动性的特点,显得更珍贵。

教师在语文课堂教学中不仅要预设相关问题,更要注重激活学生的思维,引导学生在课堂学习过程中不断生成超出教师预设方案的新问题。

3.高中语文课堂教学中“问题”的指向。

在高中语文课堂教学中“问题”的指向是多方面的,主要有两种指向:一是指向课堂教学内容而提出的问题。譬如,有的是针对课文的字、词、句、语段等提出的具体性问题,有的是针对整篇课文提出的综合性问题。二是指向在语文学习过程中由课堂教学内容而引发的与课文相关联的其他问题。譬如,有的是对相同题材、相近主题的不同课文之间的分析比较问题,有的是由课文引出的与课文内容相关的历史知识的探究问题。教师在语文课堂教学中要根据实际情况灵活把握这两种问题指向,适时引导学生提出相关问题,尤其是要引导学生在整合课文内容、抓住教学重点的基础上针对整篇课文提出综合性较强的高水平的问题。当然,这种综合性的高水平的问题,既要依据课文的基本内容和要求,又要符合学生的认知水平和实际能力,既不能过于浅显,又不能难度过大。应该把握好一个加以衡量的基本尺度,它要有利于学生思维的发展和审美能力的提高。

二、在高中语文课堂教学中要让提出问题成为学生的一种自觉的行为。

传统的语文课堂教学,一般采用的是灌输式的教学方式,即课堂上教师的任务是讲课,学生的任务是听课,语文课堂学习中教师只从主观愿望出发,较少关注学生的需求,学生大多处于被动地位,其学习活动受到老师的支配和限制,没有独立思考的时间和空间。

调查发现,部分学生不会提出问题,具体表现是他们不明白在课堂上该提出什么样的问题,该以怎样的方式提出问题。由此带来的影响是在语文课堂教学中学生提“问题”的意识淡薄,缺少积极主动地提出“问题”的热情,较少有学生能主动提出合理而又恰当的问题,课堂上仍以老师提出的问题为主。因此,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引导学生主动自觉地提出问题显得尤为重要。

那么,如何才能让提出问题成为学生的自觉行为呢?

1.要优化语文课堂的教学情境,努力营造轻松活泼的课堂氛围,为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营造和谐融洽的环境。

在语文学习中,很多学生心里对所学的内容是存有很多疑问的,但由于自尊心较强,心里有这样那样的顾虑,往往不愿意主动提出问题。因此,课堂上老师要树立师生平等的理念,想办法打消学生心里不必要的顾虑,让学生明白课堂上提出问题既是虚心学习、积极思考的表现,又是学生之间乃至师生之间共同合作、互相切磋、各展所长的一种重要形式。教师要相信学生具有质疑问难的潜在特质,俯下身来与学生平等对话,做学生学习的好朋友和好伙伴,让学生真正成为课堂学习的主人。

2.要强化学生的问题的意识,帮助学生养成提出问题的良好习惯。

教师要向学生讲清在语文学习中主动提问的重要性,课堂上要树立问题意识,如果学生一开始不愿意在全班同学面前提出问题,教师就可以采取无记名的形式,先让学生将问题写在纸条上,由老师帮助读出问题。也可以让学生先在小组内试着互相提问,然后在组与组之间开展竞赛,看哪个组提出的问题多,经过一段时间训练后,再比哪个组提出的问题问得巧妙,哪个组提出的问题质量高等。

当然,学生在刚开始练习提问的时候,提出的问题可能有些肤浅,也可能不够恰当,甚至提出的问题与教学内容和教学目标无关,这时教师不能简单地对学生进行批评指责,而是要分析原因,因势利导。对那些问题提得好的学生或小组,要及时加以表扬,以此反复强化学生的提问意识,帮助学生养成提问的习惯。

3.要教给学生提出问题的方法,引导学生强化善于提问的能力。

在语文课堂教学中教师教给学生提问的方法可以从两个方面进行:

一是教師指导学生在仔细阅读课文后针对课文的字、词、句、语段等内容提出一些具体问题。例如在学习朱自清的作品《荷塘月色》这一篇课文时,可以逐步引导学生依次提出以下一些问题:文章中哪些字不认识?哪些字的音读不准?哪些词语的意义不理解?文中哪些语段侧重于写荷塘,哪些语段侧重于写月色?文中选取哪些景物对荷塘与月色进行描写的?文章在对荷塘与月色的描写中用了怎样的艺术表现手法?文章中荷塘与月色二者有着怎样的关系?作者在文中写自己享用无边的荷香月色后,为何又会忽然想起江南采莲的事情?

二是针对整篇课文提出一些综合性的问题。例如,针对《荷塘月色》一文可以提出的综合性问题有:朗读《荷塘月色》一文,说说全文的感情基调是什么?文章中作者朱自清的情感变化的过程是什么?认真赏析作者在文中所营造的情景交融的意境美。又如教《纪念刘和珍君》一文时,在学生熟读课文后,提出下面一个问题:本文是一篇纪念刘和珍的文章,课文介绍了她的生平事迹和遇难经过,根据课文说说刘和珍是一位怎样的青年?这一问题的综合性很强,为了回答这一问题,学生需要回答这样几个相关联的问题:课文的七段文字中,哪些段落是集中写刘和珍的事迹的?其中记叙了刘和珍的哪些事迹?其他文段起什么作用?

当然,老师点拨的问题除了可以根据课文内容从正面提出外,也可以根据课文内容从反面提出。譬如,《烛之武退秦师》一文所记述的是秦晋联合攻打郑国之前开展的一场外交斗争。本文的故事情节性较强,人物形象鲜明。在教学中可以运用反弹琵琶的办法,提出以下两个问题:第一,烛之武是本文的中心人物,是解除国家危难的功臣,文章却写了他的“臣之壮也,犹不如人;今老矣,无能为也已”的一番言辞,这不有损他的形象吗?提出这一问题的主要目的是引导学生认真阅读文章第二段、第三段,品味文章生动优美的人物语言描写,分析把握烛之武和郑伯的形象。第二,秦伯在听了烛之武的一番劝说后,竟然“与郑人结盟”,并且派兵帮助郑国防守,这不说明他是个背信弃义、不守信用的人吗?提出这一问题的意义是引导学生在认真阅读文章第一段和第三段的基础上,分析秦伯这一人物形象。这种反弹琵琶的提问方法激发学生质疑探究的热情,学生在质疑、探究、分析中畅所欲言,学习气氛非常活跃。

当然,在语文课堂教学中,还要在学生掌握提出问题方法的基础上,注意引导学生掌握提出问题的策略和技巧,明确问题提出的机缘,让学生知道提出问题的时机一般有以下几种:在接受新知识的过程中提出问题,在对所学知识进行分析、归纳、整合的过程中提出问题,在复习和运用旧知识的过程中提出问题,在运用已有知识探求新知识的过程中提出问题。

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只要就此注意引导和训练,学生就能逐步强化善于提问的能力。

三、高中语文课堂教学中要把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变成学生的基本能力。

1.要引导学生学会分析和解决来自同学之间提出的问题。

高中语文课堂教学中学生提出的问题一般可以分为两大类:一是在课堂上可以解决的问题,如字词的读音、解释搞不清楚,有些句子的意思弄不懂,文章有关段落、文章结构、文章相关内容把握不准;二是与课文有关,在课堂上一时既难以解决又有一定研究价值的问题。

第一类问题应在课堂上让学生通过利用工具书、翻阅资料自己解决,或利用师生间合作讨论等方式加以解决。

对第二类问题,要引导学生通过专题研讨的方式加以分析解决,这是研究性学习的重要体现,只有通过专题研究,学生才能理解文章的深层内涵。它要求学生以个人研究或合作研究的方式就自己的问题进行研究性学习。老师首先要为学生的研究提供一些工具书或提示查找范围,要指导学生通过观察、阅读、调查等形式有效搜集相关信息。老师还要和学生商量研究成果是以何种形式呈现,是以文学评论、考察报告、论文的形式出现,还是以笔记、卡片的形式出现。如教学《黄鹂》一文,研究文章写作意图的学生会查阅文章写作的相关资料,研究孙犁写作风格的学生会集中研读孙犁的作品及相关的文学评论,研究黄鹂生活习性的学生会查阅生物学书籍资料,将黄鹂介绍得翔实具体。在这一环节,学生既有独立思考,又有合作研究,既能使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得到较好的培养,又能使学生的个性得到发展、人格得到健全。

2.要引导学生学会分析和解决来自教师提出的问题。

教师在课堂上提出问题后,要给学生自由思考的时间和自主分析探究的空间。学生通过自由思考和自主分析探究能更好地分析和解决问题。如上文提到的教《纪念刘和珍君》一文时给提出的问题:根据课文说说刘和珍是一位怎样的青年?为了回答这一问题,学生要找出文中相关值得分析和探讨的语段,从字里行间一步步挖掘出刘和珍的性格特征,对刘和珍做出相应的评价。

四、高中语文课堂教学中要培养学生对问题的探究结果具有初步反思评价的能力。

在语文课堂教学中要培养学生对所解决的问题的结果具有初步反思评价的能力,这主要是指要引导学生反思在探究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所运用的逻辑思维方式是否正确,方法是否得当,能否根据问题的需要,灵活运用各种逻辑思维方式和方法,应该个人独立思考的问题个人能否独立完成,需要他人帮助解决问题能否与他人进行合作探究,能否在借鉴他人已有的经验成果的基础上实现突破与创新。同时,也要学会评价和判断自己所得出的结论是否正确。

通过引导学生对所解决问题的结果进行反思和评价,培养学生运用正确的方式方法对问题进行全面客观的思考和分析,学会整体思考,动态思考和抓住本质思考,防止分割地、静止地和表面地思考问题,使学生逐步形成透过复杂的现象抓住问题的本质能力。

总之,学生是高中语文课堂学习的主体,教师要深入学习新课程标准,树立先进的教育观念。在语文课堂教学中,突出“问题”的引领作用,让提出问题成为学生的一种自觉行为,让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成为学生的一种基本能力,注意培养学生对问题的探究结果具有初步反思评价的能力,让每一个学生都能在“问题”的引领下健康地成长与发展。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2017年版)[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18:11.

[2]张以民.语文研究性课堂教学基本模式的探究[J].文教资料,2003(6).

本文系江苏省教育科学“十三五”规划重点课题《高中语文共生式课堂教学研究》(课题批准文号:B-b/2016/02/01)的阶段性研究成果。

猜你喜欢
成长语文教学问题
自我感悟 自我反思 自我成长
演员出“问题”,电影怎么办(聊天室)
韩媒称中俄冷对朝鲜“问题”货船
“问题”干部“回炉”再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