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爱华,田 鑫
(青岛职业技术学院 生物与化工学院,山东 青岛 266555)
有机化学是研究有机化合物结构、性质、制备及应用的一门学科。它是有机化学工业的理论基础,与经济建设和国防建设密切相关,不论是化学工业、能源工业、材料工业还是国防工业的发展都离不开有机化学的成就。因此有机化学是化工与制药、能源、环境等大类专业的基础必修课程。高职“有机化学”课程3学分,共计48课时。内容涵盖烃、烃的衍生物、含氮化合物及杂环化合物约十四类化合物的相关知识,具有内容丰富、覆盖面广、但学时数相对较少等特点。目前高职院校教学以“填喂式”教学方式为主,课堂就是老师一个人的舞台,学生只是被动的接受知识,参与的积极性不高,很容易出现倦怠感,所以课堂质量亟待改善和提高。对此,笔者2017年春季学期在“有机化学”教学设计中适度引入翻转课堂与对分课堂这两种教学方法来提升课堂教学效果。
翻转课堂是教师将教学内容提前录制好视频,然后上传至教学平台,供学生课前进行基础性知识和重难点的自主性学习。这样将传统的知识传递放在课堂前完成,课堂时间则主要用于解决学生自学过程中遇到的问题,课堂内还增加了师生互动、生生协作、同伴教学等活动。教师将课堂的舞台让位给学生,教师成为帮助者和指导者。翻转课堂可以满足不同学生的学习需要,是实现个别化教学的有效方法[1-2]。
不过,在翻转课堂实施过程中也存在一些问题,比如:课前自学质量难以保障,尤其是一些重难点知识点;自学时间过长,学生负担加重:由于学生缺乏对新知识的了解可能会耗费过多的自学时间,或者随着强调学习过程课程的增多,会增加学生大量的课下学习时间。这对于自学能力不高的学生将产生较大的学习压力和负担,最终可能会出现疲于应付、学习兴趣降低等问题。因此,为了保证不过多占用学生课下学习时间,使其能够持续保持学习兴趣,主要对有机化合物的命名、制备和物理性质等基础性知识采用翻转课堂的教学方式[3]。
对分课堂把教学分为讲授、内化吸收和讨论三个过程,其核心理念是将课堂学习一分为二,一半时间给教师进行新知识点关键内容和逻辑线索的讲授,一半时间引导学生讨论、总结,并把讲授与讨论时间错开,让学生在中间有一定时间的自主学习,进行个性化的内化吸收[4]。这样的学习既有助于把握教学内容,提高学习效率,又培养了学生思考、探索的能力。
不过从高职院校已实施的教学效果看,也存在一定的问题,突出表现在内化吸收的效果不理想,学生不能很好地吸收、理解和运用新知识。其根源是高职学生学习自制力差、自主学习能力低和缺乏反思精神等[5]。
因此,为了保证学生自主学习和内化吸收的效果,教师通过给学生提供学习清单、加分奖励等方式做了充足的引导工作。
有机化学是一门规律性很强的课程,每一类有机物基本上包括命名、分类、结构、性质、制备和应用这几个方面的知识。我们将相关内容拆分成一些小的知识点,然后将其做成少于10 min的微视频。其中命名、分类和制备属于基础性知识,所以采用翻转课堂实施。将通过学习每一个视频应该达到的学习目标做成任务清单的形式提前给予学生,学生在课前根据任务清单的指示,去完成相关的视频观看作业[6]。这样的课前学习并不再是简单地预习,而是目标明确,任务清晰,可执行性强。同时在网站上再辅以相关的自测题,考察学生对基础知识的掌握情况。教师根据学生答题的反馈情况,对出现问题较多的知识点,在课堂上再有针地性的进行点拨和练习。
对分课堂模式在本课程中的具体操作如下:(1)教师先详细介绍每一章的学习目标和学习要求,并介绍哪些是需要学生课下自学的,哪些是老师要在课堂讲授的内容。这样在一章结束后,便于学生对照学习目标检查对知识的掌握程度。(2)教师将与每次授课内容相关的学习目标和学习要求做成学习清单,供学生课后自主学习参考。学生在自主学习的过程中,根据学习清单的引导和学习内容做出“亮考帮”。学生通过对所学知识进行归纳整理和深入思考的过程中,理解并吸收其精华(亮),整理出易混淆或易出错的知识点(考),记下经思考仍存在疑惑的问题(帮)。通过这个内化吸收的过程,保证了学生对关键知识点的掌握。在提高学生学习效率的同时,也很好地拓展了学生的思维能力[3]。(3)分组讨论。目前高职院校的专业课基本上还是小班教学,每班大约45人,将全班分为 6组,每组7~8人。讨论时间大约为 20 min,讨论内容分别为:由小组内一名成员根据课下内化吸收阶段的学习,归纳总结上次课的要点,其他组员在此基础上补充(亮);用找出的易错点在小组内相互出题考查(考);提出需要小组其他成员帮助解答的问题(帮)。如果此类问题在小组内解决不了,则在课堂上寻求其他小组的帮助。如果都解答不了,则由教师提供相应的线索或思路一起解决。在此环节中,对于积极思考提出问题和回答问题的同学,需要组长做好记录,课后提交给教师进行相应的加分奖励,以此督促和激励学生保质保量完成课下自主学习和知识的内化吸收。通过亮考帮这样的小组交流,学生之间相互借鉴、启发和促进,不仅加深了同学间的友谊,也增强了团队意识。(4)学以致用是学习的最终目的,也是学生最有成就感和最感兴趣的环节。应用环节是由教师提出有机化学在生产生活中的一些应用案例,然后分小组讨论其中涉及到的原理,或设计合理的合成路线,或运用所学知识解决相关问题等。教师在巡视过程中,通过观察和交流,了解并记录各小组的情况。然后教师指定提出有意思答案的小组对答案进行分享及思路分析,最后教师根据学生的作答情况适当点评。该环节的设计能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探究心,一方面使学生能更好地完成知识的内化吸收,另一方面也提高了学生的团队协作和融合创新能力。(5)教师利用剩余的时间开始下一部分内容的讲解。在该环节中主要讲授有机化合物的结构和性质。对分课堂的原则是精讲和留白,所以教师只是提纲挈领式的讲授,即只讲清框架和重难点,并提供学习方法、技巧和策略。
为保证新教学模式下的学习效果,评价方式由原来的一考定终身转变为结果与过程相结合的评价,最终成绩由平时成绩(课前+课中,共占60%)和期末成绩(占40%)两部分组成。
课前任务学习情况评价:根据学生观看翻转课堂部分的视频时长、观看频率以及网上自测题的作答情况进行评价,该种评价方式会同时关注努力程度和正确度,这在一定程度上调动了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激发了学生学习的活力;课中学习评价:根据学生在亮考帮中的表现,如总结发言质量、学习态度、合作互助精神等方面,还根据学生在学以致用环节逻辑思维能力和创新能力等方面的表现进行评价,关键体现“重在参与,质量大于数量”的原则。这种评价机制更加注重了学习者的过程性评价,对学生的平时投入和学习质量也能更加客观、公正地评估。
实践证明,翻转与对分两种教学模式的适度结合再加上有效的评价方式能激发学生学习的活力,提高学生课堂的参与度,并使学生更好地完成知识的建构和内化,从而提高课堂教学质量和授课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