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龙霏,齐冬梅 ,任 萌,张宏萌,蒋海强
(山东中医药大学实验中心,山东 济南 250355)
“十三五”期间,为继续推动和支持高校深化教育教学改革,提高高校教学水平、创新能力和人才培养质量,教育部实施了中央高校教育教学改革专项计划,并以支撑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服务经济社会发展为导向,在统筹推进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进程中,提出了“建设一流本科教育,全面提高教学水平和人才培养质量,切实增强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要求。
《教育部关于全面提高高等教育质量的若干意见》(教高[2012]4号)指出,要提升实验教学水平,加强实验室共享平台建设,加强实践教学管理,提高实验、实践和毕业设计质量。伴随高校实验室建设水平和开放幅度的提高,所面对的安全问题也日益突出。尤其与国内医疗水平休戚相关的高等医学院校实验室,情况更为复杂,贵重仪器设备的安全操作、必需的有毒和易燃易爆试剂的使用与管理,实验后废水、废气、废渣等“三废”处理问题,都给实验室安全管理工作增加了难度。
在“双一流”建设的背景下,作为教学科研的主要实践基地,高校实验平台被认为是将脑力劳动、思维能力和实际动手能力、实践行动和创新能力结合于一体的科研创造场[1],更是科技创新、推进技术转移和成果转化的重要场所。所以,只有不断提升实验室服务能力、有效扩大实验室开放水平、时刻保证实验室安全稳定运行,才能更好地为“双一流”建设服务。实验室的全面开放不但能作为衡各高校水平的重要指标,也能进一步培养师生创新能力。
如何使传统的实验室安全管理模式与时俱进,从而与现代化的中医药产业实际应用相结合,构建安全的实验室共享与开放体系,不仅需要正确认识现阶段存在的问题和不足,更需要利用科学的思考和实践来改进不足,积极探索,提高实验平台开放的质量和效率。
从国家安全生产监督管理总局的事故查询系统和事故案例调查报告等途径获悉,实验室安全事故多由火灾和爆炸事故造成,地点主要集中在生物、化学、医学等实验室[2],且多数由违反操作过程或操作不当引发的人为因素造成,2018年底发生的北京交通大学科研实验室爆炸事件实验室安全问题提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除此之外,还有实验室中毒、药理实验传染病传播等问题。
实验室的安全工作复杂,涉及设备操作、三废处理、水电与消防等多个方面,部分高校缺少具备相关专业学科知识的实验室工作人员,安全意识不足,容易导致不能及时发现并消除实验室的安全隐患[3]。
如何对实验室、实验平台进行实验室安全管理问题分析,以人为本地转变管理理念,针对实际情况健全管理体系和人员体系,对症下药地进行探索实践,是各大高校迫在眉睫的任务。
许多高校出于完善各实验室功能的目的,往往存在仪器设备等资源重复购置问题,而且购置的设备一般仅对本院系师生开放,无法实现统筹校内资源的共享与开放,不仅不利于各实验室之间资源共享,也不利于与其他高校、企业间进行教学和科研的沟通交流[4],极易造成资源的闲置和浪费。
除此之外,目前实验服务平台的服务形式较为单一,多为“工作找我”而不是“我找工作”。服务兄弟单位或地方科研机构、企业等能力亟待提升,存在工作人员服务热情不高,解决实际问题能力欠佳等问题,缺乏系统、长期、稳定的规划和管理。在实际工作当中,重心应更多放在平台服务与技术提升上,物尽其用,人尽其才。
师资建设存在许多共性问题,高校实验室需要在认真审视自身现有条件的基础上,积极整改,探索高水平实验室工作人员队伍建设的途径和方法,形成一支兼具理论功底与专业实践能力的应用型师资队伍[5]。实验系列师资是高校科研的一线主力军,也是服务于实验平台,推动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主力军,然而许多高校在人员招聘时,对实验系列师资的定位都是教学辅助作用,招聘门槛比普通教师稍低,在待遇方面也有一定差距,这些原因容易导致实验室师资队伍业务水平不高等问题[6],并且人员流动和流失情况也时有发生。其次,人员少、任务重[7]。科研实验平台内,能够熟练操作和掌握各高、精、尖仪器设备的人员较少,对仪器设备的深度挖掘、日常维护等质量大打折扣,培养优秀的实验、仪器设备领域的带头人更是无从谈起,也无法产出高水平的科研成果,长此以往,将不利于实验教学和科研的发展。
科技的发展日新月异,仪器设备的更新换代速度较快,会出现一定的“无形损耗”现象,少有实验室能对现有的仪器设备进行充分消化和二次开发,甚至部分仪器设备因招标与采购周期较长,安装完成后还未被充分利用过就面临淘汰[8]。除此之外,大型仪器设备由于配件精密复杂,而且价格昂贵,往往出现故障时只能由厂家上门维护,浪费了大量的时间和财力。
一方面来说,实验室筹措经费能力较低,部分实验仪器都是使用了十几年、二十几年的老设备,存在一定的安全隐患;另一方面,实验室经费投入机制不健全,容易出现在确立采购计划时,由于不能对仪器设备进行系统和专业的了解和分析,缺乏长远的眼光,设备循环应用率较低,影响实验室的长效良性发展。
除了基础性实验室以外,各高校在“双创”教育领域上的投入也凸显了实践平台不足的问题,众创空间、孵化器基地建设等不完善或利用率不高,学生往往停留在理论层面,缺乏实践历练,容易造成创新创业教育实效性较低的状况[9]。
想要建立专业的实验室安全管理队伍,就必须设置责任制的安全管理岗位,提高实验室各层人员的责任意识,如管理和文档双规范的实验室分级管理工作[10];适度集权与分权相结合的管理模式[7]等,安全有序运行才是保证实验室工作的必要条件。
在完善安全管理体系的基础上,应重点把控试剂和“三废”的安全管理。对于危化品要建立从购置到安全使用整个流程的严格登记与安全存放,在各个环节安排专门人员科学管理,举安全之盾,防事故之患[1]。
仅仅加强实验室管理和工作人员的安全责任感是远远不够的,对实际进行实验操作的师生也要进行充分的安全意识培养和实验安全培训。将设立实验室安全培训与准入制度作为实验室服务与开放的首要任务,只有考试通过者才能获得进入实验室的资格,让进行实验操作的师生学会正确的实验操作和方法,同时也应当学习突发事故的应对和处理办法。
资源共享是当今社会发展的一大趋势,能够充分利用资源,避免重复和浪费。国家对各高校都有一定的政策和资金支持,实验室设施较为齐全,应打破传统方式敢于创新,建设成为科学规范的资源共享实验平台。对外开放时落实实验室培训和准入制度,提升实验参与者的责任意识、安全意识[4],实现共享。
近年来,国家大力倡导高校“双创”建设,实验室工作应着手于实现资源的优化共享和提升自我服务水平上,推动跨学科合作研究团队的建立,促进产学研相结合的形成,使高校实验室发挥更大的良性作用。
“双一流”建设的标准之一即是一流的师资队伍。高水平的实验室师资结构,才能将现代化的实验室凝聚成具有强大知识储备、卓越科研能力、极具创新活力的开放平台。比如面向实验人员组织专业的仪器设备培训,重视实验设备的规范使用和维护问题;面向实验人员采取具体而有效的培训对策[11],夯实基础,深度挖掘,进一步提高实验人员的技术水平;为实验人员提供继续深造的机会,考研、考博、出国深造等;建立实验领域或者仪器设备领域的优秀团队,碰撞思维的火花,夯实维护仪器设备的基础,只有高水平的实验队伍才能最大程度地发挥现有资源的作用。
优秀的实验人员队伍是实验技术研发、大型仪器设备功能开发等方面的重要人才,是实验室建设和管理的重要参与者和中坚力量[12]。为了加强对实验技术人员的保障,提高一线技术人员开放共享的积极性,2017年9月颁发了《国家重大科研基础设施和大型科研仪器开放共享管理办法》,其中规定,科研设施与仪器管理单位应建立和稳定高水平专业化的实验技术服务队伍,在岗位设置、业务培训、薪酬待遇、职称晋升和评价考核等方面实行富有激励性的政策措施[13]。同时,多所高校也采取了一系列措施,比如从外部管理层面和内部建设角度出发建立师资考核评价体系,实行一系列奖惩制度,加强团队成员自身的自我管理和约束,良性发展[5]等。
实验室应是将新的实验设想和新的信息转化为新技术和新成就的孵化室[14]。
在“双一流”建设的大背景下,国家提供了各项政策与资金支持,各高校应当对下拨和自筹经费进行统筹规划、合理分配,加强对实验室管理和建设的重视程度,在充分调研的基础上先后有序地进行仪器设备的逐步更新和维护维修。尤其在引进大型仪器设备时,实验技术人员要全程参与安装与调试流程,规范学习,培训后积极实验,提高大型仪器设备的利用率,避免闲置和浪费[15]。另外,还应就实验室具体状况进行布局重新规划,形成具有特定功能的实验平台,增强科研和服务能力,对老旧线路和水电等设施加强检测,消除安全隐患,保障教学和科研。
2015年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出要制定“互联网+”行动计划,实验技术队伍也应当适应新要求,主动快速地推动实验室信息化进程,比如制作仪器设备操作规程、虚拟仿真实验室、实验或者设备相关公众号等,让用户能更好地规范使用。
一流的学科,一流的实验室和一流的实验技术队伍都是建设“双一流”大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尤其实验队伍的水平高低直接影响实验教学的质量和科研水平的提高[15]。高校应充分调动这支队伍发挥应有的作用;而实验技术人员也应加强自身业务技能学习、提升服务范围和水平,为“双一流”建设作出应有的贡献[16]。
高校科研创新能力的发挥决定了一个国家未来的科技竞争力,而实验室管理模式对科研创新能力的培养与提高有非常重要的作用,国内外高等院校及科研院所均对实验平台的开放与共享进行了广泛的探讨。实验平台在开放与共享过程中,首当其冲的就是实验安全问题,保证了安全,才有科研实验的顺利进行。在国家大力倡导大学“双创”工作的大环境之下,一个开放的共享平台可以给学生更多动手实践的机会,创新创业绝不仅仅是毕业之后才要注重的事情,它贯穿在大学生的理论学习和科学实践之中,也贯穿在实验平台开放过程里的方方面面。“双一流”建设中,一流学科和一流大学的建立,不仅会推动全学科创新和进步的动力,也是实验队伍自身发展的迫切需求,只有秉持开放共享的决心,正确认识存在的问题并积极改进,才能进一步实现实验平台的提升与进步,为全学科发展添砖加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