与职业标准相衔接的《药物分析》课程建设研究

2019-02-16 12:38:10
山东化工 2019年2期
关键词:药物分析实验课应用型

, , , ,

(南京理工大学泰州科技学院 环境与制药工程学院,江苏 泰州 225300)

教育部、国家发展改革委、财政部关于引导部分地方普通本科高校向应用型转变的指导意见中明确指出推动转型发展高校转到培养应用型技术技能型人才上来,转到增强学生就业创业能力上来,全面提高学校服务区域经济社会发展和创新驱动发展的能力;创新应用型技术技能型人才培养模式;建立以提高实践能力为引领的人才培养流程,实现专业链与产业链、课程内容与职业标准、教学过程与生产过程对接。我校地处泰州,作为地方普通高校,学校要求各专业积极转型,对人才培养方案及课程建设进行改革。

作为制药工程专业所开设的药学类主干专业课程之一,药物分析是一门研究和发展药品全面质量分析与控制的学科[1],主要运用化学、物理化学或生物学的方法和技术,研究化学结构已经明确的合成药物或天然药物及其制剂,以及代表性的中药制剂和生化药物及其制剂的质量控制方法[2]。本课程具有很强的实践性和工科特点,要求学生能够充分掌握药物化学分析、仪器分析的基本原理和操作方法,明确药物分析的操作流程,能够建立全面控制下的药物质量控制思维,采用合适的方法、规范的操作对药物进行鉴别、纯度检查以及含量测定,填写原始记录与检验报告。

1 《药物分析》课程教学现状

1.1 现有教材不适用于培养应用型人才

现有的药物分析理论课本科教材多偏重于各大具体药物的分析,对《中国药典》凡例及检验通则的讲解不够详尽,而这部分内容是学生将来走上工作岗位后最基础、最重要的部分;药物分析的实验课主要为验证实验,未能强调操作的规范化,缺少综合性实验。因此学生所掌握的知识与技能与将来工作所需要的知识与技能之间存在差距。

1.2 理论课教学方法单一

药物分析课程目前的教学方式是以教师为主体,大多采用“满堂灌”的方式,虽然使用了多媒体课件,但是知识的流动基本上是单向性的,从教师到学生,学生仅仅只是一个接收器,被动地接受知识,很少有机会参与到教学过程中,课堂气氛不活跃。在这种课程教学模式下,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缺乏,没有强烈的学习欲望,不动脑筋,不求甚解,不重视平时的学习过程,很多都是期末突击复习,死记硬背,应付考试。对于知识点的理解不深刻,无法建立起知识点之间的有效联系,实际应用能力较差。

1.3 实践教学不能达到理想的教学效果

实验教学虽然要求学生预习实验指导书后完成预习报告才能进入实验室,但是实际效果甚微;学生动手能力不强,独立实验能力不够,操作不够规范、熟练。比如滴定操作中,滴定终点判断不准确;使用移液管不正确;紫外-分光光度计使用中比色皿不知道配对、不会计算等等。这些在他们进入毕业论文(设计)研究阶段表现得很明显,无法应用学过的药物分析知识解决具体问题。

1.4 教学评价方式单一

理论课的考核,仍以理论知识背诵记忆考核的方式为主,平时成绩占比低,基本上靠期末考试决定成绩;实验课以预习报告、实验操作、实验结果、实验报告决定成绩。这种评价不能够体现出学生是否能够符合用人单位的需求。

显然这种教学模式无法达到专业培养目标,走上工作岗位后,学生与用人单位的职业标准相差较大。无法满足社会对人才的需求,改革势在必行。

2 与职业标准相衔接的《药物分析》课程建设研究

2.1 确定药物分析课程改革的目标

实现课程内容与职业标准、教学过程与生产过程对接,建设能力本位课程。

2.2 确定该课程的能力目标和素质目标

通过检索相关资料、赴泰州市药检所、扬子江药业集团江苏海慈生物药业有限公司、苏中药业集团股份有限公司等单位调研、实习、设计调查问卷与往届毕业生的交流等进一步了解制药行业QC岗位的职业标准,确定药物分析课程的能力目标和素质目标。

能力目标:能够查阅《中国药典》的药品质量标准,掌握标准的使用方法和适用范围。熟练掌握药物质量检验的操作技能及常见药物的检验程序,熟知典型药物的鉴别、检查、含量测定的原理及方法,能够掌握各种常用分析仪器的操作和维护,完成药物分析任务。能够从事药品原料、半成品、成品和辅料的分析检验。独立完成药物分析检验过程并出具分析检测报告,具有能发现分析操作中异常现象解决问题的能力。

素质目标:树立科学的药品质量观念,严谨求实、诚实公正、敬业爱岗、工作严谨、良好的大局观和高度的责任心。

2.3 整合教学内容

根据岗位职业标准,整合教学内容。将《药物分析》课程分为三大部分:理论课(48学时)+实验课(32学时)+药品检验综合实训(48学时)。理论知识分为以下几大模块:概论(绪论、质量标准、药物分析的基础知识);样品分析方法(样品的采集与处理、药物的鉴别试验、杂质检查、含量测定);药物检验综合实例,编写出一本培养应用型人才的教材。

药物分析课程的特点决定了药物分析实验室是培养学生动手能力、实验研究能力和创新能力的重要场所。实验课覆盖常见的一般杂质检查、制剂检查、常用含量测定方法等,重点培养学生操作的规范化。增加综合实训,要求学生会查阅《中国药典》;完成小容量玻璃仪器的校正;自己配制试剂完成纯化水、氯化钠的全检,并填写原始记录。

2.4 改进教学方法

进一步改进《药物分析》课程的教学方法,充分利用现代化多媒体技术资源,将图像、文字、声音、视频等多种信息融为一体,充分调动学生视觉和听觉等多种感官的处理功能;实施以学生为中心的启发式、合作式、参与式教学,开展项目教学,案例教学,将微课课堂、慕课课堂以及翻转课堂的教学理念整合到《药物分析》课程的教学当中。化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这样才能够使得学生在主动学习和思考的过程中,培养并锻炼他们分析问题能力和独自应对、解决处理问题的能力。

利用学校的超星网络平台将教学大纲、电子教案、课件、制药前沿等学习资源在网上免费向学生开放。学生可以不受时间限制自主安排学习。

拍摄实验操作视频,使学生进实验室之前以及实验过程中可以观看;一人一组实验,减少互相依赖的现象;实验课加强操作训练;实验过程中,加强巡视,随时观察学生的实验进度和操作技能的掌握程度,纠正不合理不规范的操作。

2.5 完善考核评价方式

建立合理的、全面的考核方法,理论课程成绩均由平时成绩及期末考试两部分组成,平时成绩以上课出勤、课堂表现、课后作业、项目综述报告等综合情况为考核依据。

实验课全面考查平时整个实验操作熟练程度、实验态度、实验结果和实验报告,并加入期末实验考查作为综合评定标准。期末考查实验要求完成指定实验后当场交实验报告,有完整的实验记录,并参考泰州市药品检验检测技能竞赛标准制定实验操作评分表,实行现场给分。

3 小结

综上所述,在地方高校转型大背景下,培养应用型人才,需要对课程进行改革。通过以上一系列改革措施,以期有效地将知识传授和能力培养结合,与职业标准相衔接,以岗位要求培养学生,重视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注重操作的规范化、标准化,实现从学校到工作岗位的无缝对接。

猜你喜欢
药物分析实验课应用型
关于应用型复合人才培养的教学模式探讨
辽宁丝绸(2022年1期)2022-03-29 00:59:06
“5-2-1”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探索实践
第8讲 “应用型问题”复习精讲
药物含量测定操作技能考核设计的探讨
药物分析课程说课设计
翻转课堂教学模式在《药物分析》教学中的应用
企业导报(2016年13期)2016-07-19 18:12:23
地方院校应用型本科转型过程中药物分析教学改革探讨
考试周刊(2016年49期)2016-07-05 07:42:51
“自由”的实验课
上实验课
基于应用型的成本会计教学改革
现代企业(2015年5期)2015-02-28 18:50:4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