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时代民族精神引领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有效性提升路径分析*

2019-02-16 07:47张华春
关键词:中华民族民族精神

张华春 季

(西南石油大学,四川成都 610500)

一、引言

民族精神是一个民族数千年悠久历史积淀的精华,大力弘扬民族精神,为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事业提供精神动力。习近平总书记在第十三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中深情揭示中国人民在长期奋斗中培育、继承、发展起来的伟大民族精神,呼唤全党全国各族人民不忘初心、牢记使命、奋发有为,努力创造属于新时代的辉煌业绩。实现伟大复兴中国梦,必须大力弘扬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增强民族凝聚力,不断提升文化软实力。[1]广大青年作为祖国发展的动力、民族前进的希望,肩负着社会主义现代化发展和伟大复兴中国梦实现的责任和使命。而今,不少西方敌对势力通过网络等新媒体,对我国传统文化造成冲击,对高校学生进行文化渗透,使得高校学生的思想道德意识受到严重挑战,这就要求高校加强对青年学生的民族精神教育,提升他们的民族认同感。以民族精神为引领不断提升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有效性,有利于丰富高校大学生的意识文化素养,帮助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价值观念,使青年一代成为新时代我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的强劲后备军。

二、中华民族精神的内涵及现代以来的发展历程

(一)中华民族精神的内涵

中华民族精神是在中华民族五千年优秀文明中孕育的,是通过长期的社会实践不断丰富和发展而来的。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实现必须以弘扬中国精神为前提,即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开放为核心的时代精神。[2]必须大力弘扬民族精神,以鼓舞人民气势。儒家主要从礼、和、仁、自强四个角度阐述中华民族精神。道家信奉知荣守辱、少私寡欲和敦厚朴实的中华民族精神。[3]法家则倡导克己奉公、爱民重信和礼义廉耻的中华民族精神,认为德治次于法治,德依赖于法。墨家一贯坚持兼爱、勤俭、交相利为中华民族精神,倡导国家间的和平与互利。中国古代学者都对中华民族精神的具体内涵作出了界定,而当代学术界和理论界对于中华民族精神的内涵也进行了深入研究,分别从不同角度阐述了中华民族精神的内涵、特征和表现形式,这为传承和弘扬中华民族精神提供了理论基础,同时也拓宽了新时代民族精神的培育路径。

(二)中华民族精神现代以来的发展历程

五四运动揭开了中国现代的序幕,中华现代史是中国人民的英勇奋斗史,也是中华民族精神丰富和发展的关键时期。中华民族精神现代以来的丰富和发展主要经历了三个历史发展阶段。第一,从五四运动到新中国成立初期。这一时期的民族精神主要是以科学、民主为旗帜的“五四精神”,不畏艰险、敢于胜利的长征精神和自力更生、团结奋进的延安精神。[4]五四运动是在广泛宣传民主、科学的基础之上,引介了马克思主义,以人文主义精神和道德观念,重塑中华民族精神,促进了中国文明的进步。万里长征的豪迈壮举无不向世人展示了中华民族的坚贞不屈和艰苦奋斗精神。长征是人类历史的奇迹,更是中华优秀民族精神的体现,它所创造的宝贵财富是各种物质财富所无法比拟的,是超越国界和种族的人类精神遗产。延安精神更是丰富了中华民族精神的内涵,成就了后世的辉煌。第二,新中国成立到改革开放前期。[5]这一时期的伟大民族精神主要包括独立自主艰苦创业的大庆精神、无私奉献的雷锋精神以及鞠躬尽瘁一心为民的焦裕禄精神。大庆精神向世人展示了中华民族的凝聚力;雷锋用他的一生告诉世人什么是集体观念、什么是全心全意;焦裕禄用他的实际行动向世人诉说什么是人民的公仆、什么是勤政廉洁。第三,改革开放以来。这一时期的中华民族精神主要有实事求是、勇于创新、万众一心、自强不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论前提就是坚持实事求是,一切从实际出发,它同时也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一切行动指南。[6]在抗击“非典”、“地震”时,中国人民齐心协力,迎难而上,所展现出来的是伟大的民族精神,彰显了中华民族自强不息、顽强拼搏的高尚民族气节。

三、新时代中华民族精神的特性

(一)新时代民族精神具有群众性

习近平总书记在他的系列讲话中时时处处都宣示着人民群众在当代社会历史以及现代化建设实践中的主体作用,坚持群众路线和群众观点,以期实现共享人生精彩的中国梦。[7]近代以来,我国由封建社会逐步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突如其来三千年未有的大变局,使国家和民族陷入了内忧外患的境地,而此时无数的仁人志士以“振兴中华”为目标,让世人看到了中华民族坚强不屈、顽强拼搏的雄心壮志,在中国发展史上抒写了壮丽史诗;改革开放以后,党带领人民群众进行了改革开放事业的建设,使得我国经济迅猛发展,生产力水平直线上升;新时代,社会主要矛盾已经发生转变,党和国家为了满足人民群众的美好生活愿望,为全面小康社会的建成和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实现顽强拼搏。中华民族能够凤凰涅、浴火重生,是中国共产党带领全国各族人民艰苦奋斗的结果。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和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实现仍然需要党同全体中华儿女戮力同心、顽强拼搏。在2018年3月20日第十三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的闭幕会上,习近平指出,人民群众是悠久历史的创造者,是铸就民族辉煌真正的英雄。[8]中华民族的发展要牢牢以人民群众为根基。人民群众创造了五千多年星汉灿烂的民族文化,人民群众孕育了坚韧不拔的伟大民族精神,人民群众书写了绵延不断的中国历史。中华民族实现了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历史性伟大飞跃是由中国人民群众奋斗出来的。[9]因此,新时代的民族精神应当以人民群众为主体,充分发挥人们群众的主体地位,不断践行和弘扬民族精神。

(二)新时代民族精神具有引领性

人民群众坚定的理想信念和决心是国家的未来、民族的希望。以创造、奋斗、团结、梦想为内涵的新民族精神,寄托全体人民内心深处的集体意识和爱国热情。习近平主席在十三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闭幕会上深刻诠释了中华民族伟大的民族精神,他的话点燃了亿万人民群众在新时代坚强不屈、勇往直前的拼搏热情和奋斗激情。[10]从飞天梦、航母梦、高铁梦到小康梦、创业梦、教育梦,宏大的国家梦想和民族精神正在时代的发展进步中生根拔节。[11]这些国家梦想和民族精神,更坚定了“四个自信”,让人民群众坚信,在民族精神引领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建成和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实现终将成为现实。新时代的中国,更有实现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契机和坚定的理想信念。新时代民族精神是以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和社会主义现代化战略为导向,只有努力传承中华民族精神,建设富强、文明、民主、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才能满足人民对美好生活的追求,才能为人民谋求更多的福祉,才能为全人类做出更大的贡献。

(三)新时代民族精神具有社会实践性

习近平总书记在十三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上指出,伟大的民族精神是中国人民在不懈奋斗、顽强拼搏的社会实践过程中积累、传承下来的,是国家发展和民族进步的不竭动力。民族精神引领一个民族的思想意识,它所表现出来的社会实践性主要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首先,民族精神来源于实践,发展于实践。革命年代,中国人民百折不挠、齐心协力,挽狂澜于既倒、扶大厦之将倾,写下保家卫国、抵御外辱的壮丽史诗。改革开放以来,中国人民勤劳勇敢、艰苦奋斗,短短40年使中国阔步迈向世界舞台的中央。特别是党的十九大以来,中国人民怀揣梦想、勇攀高峰,以历史性成就和变革,让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迎来了中华民族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伟大飞跃。[12]其次,民族精神作用于实践。中国人民以民族精神为引领,努力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最后,伟大的民族精神需要伟大的社会实践来检验。“为有牺牲多壮志,敢教日月换新天。”在中国发展的历史进程中,无不体现民族精神的重要性。新时代伟大复兴的光明前景更需要伟大的民族精神为支撑。

四、新时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强化中华民族精神教育的必要性

(一)民族精神教育是新时代丰富和优化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的必然选择

“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对道德修养的重视一直是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同时也是新时代民族精神的重要内容。民族精神是与时俱进的,历史发展和时代进步不断深化和丰富着民族精神的内容。新时代的民族精神培养,青年学生应该在马克思主义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指导下,不断提高自身人格素质,完善自身思想品质,争做符合社会发展和民族进步的有用青年。[13]在高校教育中,不仅要培养广大青年成为引领社会正能量的重要力量,使其在国家先进生产力和先进文化的持续发展中发挥积极作用。同时,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要积极引导广大青年争做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和传统美德的传播者、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实践者以及社会良好风气的倡导者。高校可以通过开展各类校园文化主题活动和社会实践活动,大力培养青年学生的伟大民族精神,即伟大梦想精神、伟大创造精神、伟大团结精神、伟大奋斗精神,增强他们的竞争意识、公平意识、诚信意识、民主意识、法治意识、权利意识、公德意识、群体意识、奉献意识、探索意识、创新意识、科学意识。[14]新时代高校教育要培养具有高尚的民族精神风貌的全面发展的青年人才,努力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奠定坚实的精神基础和人才基础。

(二)民族精神教育是新时代提高“立德树人”实际工作成效的必然要求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高校要从“立德树人”这一教育根本任务出发,切实树立起“所有教师都有育人责任、各门课程都有育人功能”的教育理念,要用好课堂教学这个主渠道,思想政治理论课要坚持在改进中加强,深度发掘各类课程的思想政治教育资源,形成真正的“全过程、全方位育人”的高等教育事业发展新局面。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出现不平衡、不充分发展趋势,而立德树人要求高校教育以“人的全面发展”为宗旨。高校担负着培养全面发展的创新型人才的神圣使命。高校要合理运用可持续发展的观点综合审视,确立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的教育理念,走出一条专才教育与通才教育相结合、知识教育与人格教育相结合、个性教育与共性教育相结合的新道路。[15]十九大报告指出,我国进入社会主义发展新时代,社会发展面临着更多的机遇和挑战,必须不断提高全民族的素质,建设高素质人才队伍。然而,长期以来,高校教育理念逐渐偏离“育人”的宗旨,对人才专业化培养的重视远超综合素质的培养。同时,国外社会思潮的不断涌入,在我国各大高校进行文化渗透,严重影响着广大青年对中华传统文化的正确认知。青年学生对西方功利主义和物质世界的追求极度膨胀,使得他们的日常生活和价值观念都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因此,高校要通过民族精神教育引领思想政治教育,不断提升大学生的梦想精神、创造精神、团结精神、奋斗精神。

(三)民族精神教育是适应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转变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改革的必然举措

改革开放以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不断创新和发展,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和成果,这些经验和成果对青年学生的全面健康发展起了一定的积极意义。党的十九大宣布我国已经进入社会主义新时代,社会主要矛盾的转变使得高校对青年学生的教育任务也必须做出相应的调整。习近平在十三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中对民族精神有了新的定义,并鼓励青年学生要积极传承和践行伟大民族精神。青年学生群体作为祖国未来发展的主力军、民族前途命运的践行者,应当具备较高的专业知识素养和正确的价值观念。高校作为培养祖国发展需要的可靠人才,其教育理念必须紧跟时代发展潮流,教育内容必须符合时代发展需要。因此,以民族精神促进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体制的改革,有利于激发青年学生的潜力和竞争力,有利于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更有利于更好地贯彻和落实新时代习近平民族思想,助力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实现。

五、民族精神引领下新时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有效性提升路径

新时代我国高校对青年学生的教育面临着新的任务和挑战,在习近平总书记民族思想的指导下,深入贯彻和落实新时代民族精神,从梦想精神、创造精神、奋斗精神和团结精神来提高青年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有利于提升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性,有利于满足新时代我国社会发展需要,更有利于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实现。

(一)以习近平新时代民族思想为指导——坚持梦想精神

习近平在十九大报告中指出,青年一代远大的理想、坚实的本领、勇敢的担当关乎国家的发展、民族的希望。其中,理想对于青年的成长和发展具有方向性、能动性和定位性的作用,它是人们生存发展的精神动力和行动指南,也是一个人不断追求的力量源泉。新时代要坚持贯彻和落实习近平民族思想,要培养伟大的民族精神,就要使青年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培养青年学生努力实现梦想的动力,使他们将个人前途命运与祖国的未来、国家的梦想结合在一起,要让青年学生深入领会党和国家的历史,做到知国、爱国和报国。因此,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居于首要位置的就是要坚定以实现共产主义为远大理想和以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为崇高信念的理想信念教育,以正确的价值追求和政治导向为依托,为共产主义远大理想和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实现培养符合社会发展需要的优秀人才。激发青年学生的梦想精神,通过思想政治教育课程的不断灌输,充分调动学生在课堂内外的学习积极性,把“课堂讲授”和“课外感受”有效结合,增强思想政治教育课程的感染力,让学生充分了解民族精神的内涵和重要性。[16]同时,在高校广泛开展民族精神宣传教育活动,加强校园文化氛围建设,激发大学生的梦想精神。

(二)有效改革教育体系——传承创造精神

习近平曾说过,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是推动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向前发展的重要力量。[17]在这个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时代,高校必须努力培养符合时代发展需要的人才。高校应该依据各个学科的特点,深化课堂教学改革,突破传统教学瓶颈,用创新的教育方法和教育体系来培养青年学生的创新精神。首先,教师应当具备一定的创新精神。教师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应该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训练为主线,思维为核心”的教学理念进行教学,要尊重学生的人格并鼓励学生的创造精神,以积极引导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为工作的重心和立足点,使学生想学、会学和好学。其次,教师应当适时营造和谐的课堂教学氛围。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创新教育方法,努力营造有利于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学习氛围,改变学生被动学习的状态,为培养学生创造精神、创新意识提供条件。最后,高校应完善创新教学的评价标准。高校在以往的教学评价中大多以课本知识的考核作为唯一的评价标准,往往要求学生对课本知识要做到熟练掌握并灵活运用,很少鼓励学生创造。为了更好地鼓励学生创造,培养他们的创新意识,学校在制定评价标准时应鼓励拔尖,鼓励学生发挥专长,积极创新。教师在评阅学生试卷和作业的同时,要对有创新的学生提出表扬,促使创新意识、创新精神逐步形成班风乃至校风,从而提高全校学生的创新能力。

(三)提高青年学生凝聚力——践行团结精神

加强青年学生的团结精神培养是提高青年大学生综合素质的重要组成部分。习近平曾指出,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实现,是一项伟大而又艰巨的事业,需要全中华儿女众志成城、万众一心,汇聚一切力量,调动一切积极因素,艰巨的事业需要强大的力量,伟大的复兴需要共同的奋斗。马克思认为,社会即是个人联合起来的产物,是表示这些个人彼此发生的联系和关系的总和。[18]大学生作为青年中的高知群体,他们对于国家的发展和民族的未来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因而,对大学生的团队精神的培养尤为重要。首先,推进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程改革,拓宽思想政治教育主渠道,提升其内容的全面性,构建知识体系的系统性。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程内容的设定,应该主要针对我国高等教育发展实际情形和青年学生的思想现状来制定。在进行课程改革的过程中,要做到教育内容与时俱进,教育理念及时转变,教育方式及时更新,使得课程改革内容与学生现实生活紧密结合。其次,高校可以邀请教授以及校内外知名人士开设专题讲座,以生动活泼的方式、幽默风趣的内容,用他们的成功事例对青年大学生进行团结精神培育从而增强大学生团结奋斗的自觉性。最后,发展校园学生团队,有目的、有计划地培养学生的团结精神。可以开展“大学生素质拓展计划”、试行“文化素质学分制”,帮助学生社团发展壮大,培养社团成员间的合作精神和协作能力。

(四)拓宽青年学生社会实践教育载体——培养奋斗精神

习近平在十三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闭幕会上指出,中国人民是具有伟大奋斗精神的人民。艰苦奋斗精神是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新时代青年大学生作为国家的建设者和社会主义建设事业的执行者,他们的精神状态和行为品质都直接关系到四个全面奋斗目标的实现,关系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顺利进行。因此,高校在思想政治教育的课程当中应该大力培育青年一代的艰苦奋斗精神,为社会主义现代化事业的发展提供优秀的源动力。首先,高校对于青年大学生的培养要深入贯彻和落实习近平的青年思想教育观,并以马克思主义思想为指导,以不断提高广大青年的奋斗精神。同时,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过程中要不断丰富和完善教育体系,引导青年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念和生活态度,从而增强他们的奋斗意识。其次,高校要正确理解和把握对青年大学生进行奋斗精神教育的关键点,培养工作要做到深入细致,并努力营造良好的奋斗精神教育环境和氛围。要积极利用学生公寓的宣传栏、橱窗、校园广播、校报、校刊等展开专题宣传和教育渗透,让青年学生群体对奋斗精神产生共鸣。[19]最后,高校应当从社会实践活动着手,不断提升青年大学生的奋斗拼搏精神。要把对青年学生的奋斗精神教育培育与社会实践活动相结合,鼓励学生积极参与各种志愿者服务、乡村支教、下乡实践和问卷调查等实践活动,充分调动学生的参与积极性,让他们在具体的社会实践活动中感悟奋斗精神的真谛,从而提高其今后服务社会的能力。同时,对于青年学生奋斗精神的培养还应当注重利用重大节日、纪念日和重大事件来强化,以专题讲座的形式利用思想政治理论课题进行讲解,消除他们对事件模糊和错误的认知,使他们掌握重大事件的正确舆论导向,始终保持清醒的头脑和辨别是非的能力。

六、结语

新时代标志着我国发展有了新的历史方位,进入新时代就意味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站到了更高级的历史方位上,这就需要广大青年学生深刻理解和把握新的社会矛盾,为实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贡献力量。习近平总书记站在人民群众的角度,利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理论成果对中华伟大民族精神作出了新的定义,并呼吁广大青年坚守民族精神、传承民族精神、发扬民族精神。青年大学生肩负着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历史重任,他们不仅需要良好的专业知识素养,也需要伟大民族精神的引领。高校作为培养祖国栋梁的主阵地,将伟大民族精神融入思想政治教育任务中,有利于拓宽高校教育途径,从而提升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性,以实现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助力中国梦的实现。

猜你喜欢
中华民族民族精神
我们的民族
虎虎生威见精神
论学习贯彻党的十九届六中全会精神
中华民族的独立之路
聚焦中华民族之瑰宝“非遗”
初心,是来时精神的凝练
一个民族的水上行走
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提供有力保证
努力树立中华民族的文化信仰
拿出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