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崇国
在日常交流中,常有人在他人还没有结束话语前就迫不及待地插入话语,试图争抢发言权。这种话语打断现象在人际交往中很普遍。从表面上看,这种话语打断是对说话人话轮的破坏,暂时阻止他们完成交际目的。从实质上看,这种话语打断违背了格赖斯提出的“合作原则”和利奇提出的“礼貌原则”[1],前者是指双方只有坚持合作态度谈话才能进行下去;后者是指对“合作原则”的“补救”,说明人们为什么有时会违反“合作”这一基本的会话原则。但是,从语用功能的角度观察,适时恰当的打断话语是合情合理的,有利于更好地实现交际意图。特别是在一对一的访谈节目中,主持人和嘉宾之间有特定的会话目的,主持人的打断可以起到掌控谈话场、防止跑题等作用,从而引导访谈顺利完成。笔者以《鲁豫有约》节目为例,搜集了鲁豫对著名排球运动员、原中国女排队长惠若琪的采访中有关打断性话语的语料,并以此为研究对象,探讨打断性话语的语言表现形式及其语用功能。
Sacks,Schegloff,Jefferson 对自然会话的研究发现,会话中有一种控制话轮交替的机制。这种控制机制和分配说话权,一次只有一个人说话,很少出现重叠或冷场[2]。在一般情况下,说话人与听话人的话轮更迭是自然发生的。但是,在交际互动中,也经常出现当前说话人的话轮还没有结束,交际意图还没有完全实现的情况下,另一人打断了他的话题,抢过话语权,强行实现话轮更迭。
李悦娥、申智奇、吕万英、何雪彩、朱丽萍等学者研究了打断与权势的关系。其中,李悦娥、申智奇研究了自然会话中的打断现象。他们的研究表明,有权势的和地位高的说话人显然比地位低的一方更易取得发言权[3]。朱丽萍分析了医患会话中的打断现象,研究了医生是如何对话语权进行控制的[4]。吕万英指出:“从权利关系看,调解中法官权利最高,打断最多。”[5]何雪彩认为,打断者的权利不应理解为性别或机构权利,还应该考虑到语境,会话一方在特定语境中获得信息或知识上的优势,形成语境权利并对当前说话者进行打断[6]。在电视访谈节目中,节目主持人掌控谈话场,其比嘉宾更容易取得发言权。可见,访谈中的绝大多数打断都是主持人实施的。那么,这些打断行为有哪些类型,会产生什么语用效果呢?
由于研究对象和研究语料不同,不同学者对会话打断的分类不尽相同。李悦娥、范宏雅根据Roger&Smith提出的打断分类模式将同时进行的语言分为13类,其中9类属于打断。陈佳、傅惠钧将打断分为冲突型打断和合作型打断。其中,冲突性打断又分为截留性打断和不认同型打断;合作型打断又分为补救型打断、说明型打断、深究型打断、强调型打断、认同型打断5类[7]。李颖从打断对话题的影响分为插入信息型、发展话题型、转移话题型和干预话题型4类[8]。结合其他学者对打断性话语的分类,通过仔细观看鲁豫对惠若琪长达38 min的访谈视频,并对其语料进行认真梳理,笔者发现有4种类型的打断使用较多。
强调性打断最显著的特征是,通过重复说话人的某些话语以突出其所表达的信息,同时引发听众的情感共鸣。例如:
(1)惠若琪:……甚至我觉得我自己就已经经历过生死了,就在……
鲁豫:你是经历过。
惠若琪:对,我在那次手术完了以后,我对什么问题都看得很淡。
(2)惠若琪:就是不能有悲观的想法,因为当你有……
鲁豫:你从来就没有悲观的想法?
惠若琪:我有,我是努力把悲观的想法压抑住。
在例(1)中,鲁豫通过重复“你是经历过”,就是要突出对于一个已经经历过生死的人来讲,惠若琪能够很淡定地去看待很多问题。在例(2)中,鲁豫通过重复“你从来就没有悲观的想法”这句话,告诉听众惠若琪是一个很乐观的人。
当说话人的话语过于复杂或提供的信息量不足或语言表达出现障碍,听众难以准确把握其意思时,主持人通过打断说话人的话轮对其话语进行补充或圆场,帮助说话人清楚地表达其意图或使其提供更多的信息。其在语言形式上有一个明显的特征,这就是被打断人会通过一些词如“对对对”或“是的是的”等来对主持人的话做出肯定的回应。例如:
(3)惠若琪:我这个人是有一点很相信小宇宙爆发的那种特点,也就是说有一点点我前面所说的那种热血漫画……
鲁豫:革命乐观主义吗?
惠若琪:对对对对,真的是这样。
(4)惠若琪:我每天都加大左边的滚翻练习,自己拿垫子到旁边去练……
鲁豫:强迫自己变成左撇子?
惠若琪:对,吃饭也用左手。
在例(3)中,惠若琪本来是想说她是一个很乐观的人,但她的表述不能使观众很好地理解她的这个意思,主持人通过一个反问句对其意思进行补充,观众就明白了她要表达的意思。在例(4)中,惠若琪本来想表达在手术后要训练左手功能,但其表述未能使观众明白她的意思,主持人通过打断她的话及时进行了恰当的补充,观众就明白她的意思了。
深究型打断是主持人为了更好地帮助听众获得更多的信息而进行的临时提问。例如:
(5)惠若琪:我第一次做手术的时候,我的心跳频率达到了240~250次/min,我当时觉得自己就要爆炸了……
鲁豫:造成这种状况的原因是什么?
惠若琪:是药物。
在例(5)中,当惠若琪谈到医生把她的心跳频率提得很高时,听众会很好奇医生是如何将她的心跳频率提到这么高的,期待她进行深入的解释。此时,主持人通过提问打断她的话,鼓励她为观众提供更多的信息。
在访谈节目中,有时候嘉宾所说的话偏离了谈话主题或提供了过量的信息而影响了访谈进程,这时候主持人就会打断嘉宾说话,以便保证节目的质量和效果。这种打断就是纠偏型打断。例如:
(6)惠若琪:打了麻药后,我隐约地感觉到医生用手术刀在我的身上切口,然后将管子从口子往里插入,并延伸到身体的上面……
鲁豫:我不太懂。你是说你能感受到医生的这些动作,但却没有感觉到疼痛。
在例(6)中,惠若琪在谈到所经历的第一次手术过程时有点收不住话题了。这时候主持人通过一句“我不太懂”打断了她的话轮,并引导她主要谈对手术的感受而不是过多地描述手术的过程。
人们总是期盼以和谐的方式实施交际,并取得良好的人际效应[9]。但是,在日常会话交流或访谈节目中,总是会出现打断别人说话的不礼貌现象。要弄清楚其原因就需要分析打断话语的语用功能。唐卓指出:“服务于言语交际目的的打断是妥恰的打断,而妥恰的打断是符合语用原则的。”[10]那么,访谈节目中的打断性话语有哪些语用功能呢?
在访谈节目现场不仅有主持人和嘉宾,还有很多听众。作为主持人,她需要考虑听众的感受,在适当的时候通过强调嘉宾的重要话语以引发听众的情感共鸣。例如:
(7)惠若琪:50年以后,我如果因为这次手术而放弃排球事业会不会后悔?我觉得可能会后悔,因为没有几个人有这样的经历,或者很多人想有这样的经历但是却没有这样的机会……
鲁豫:我觉得你不用50年,你可能今后的每一天都在后悔……
惠若琪:对对对,我想不能让自己每天都活在惋惜当中。
在例(7)中,惠若琪谈到她如果因为这次手术而放弃排球职业,50年以后她可能会后悔。主持人立马强调她可能今后每一天都在后悔。这能引起观众思考在前进的道路上会遇到困难或挫折,如果不坚持就轻言放弃,那么,是会让自己遗憾终生的。
在访谈过程中,嘉宾的讲述有时会涉及一些比较专业的术语,或一些难以理解的词句。其中,有些是听众想要深入了解的信息,但嘉宾又没有做必要的解释说明。对此,主持人就可以临时提问,打断嘉宾的话语,让她提供更多信息,满足听众的需求。例如:
(8)惠若琪:对于练排球,我是那种要球不要命的人。队友问我:“你为什么那么喜欢排球呀?”
鲁豫:怎么个要球不要命呢?
在例(8)中,惠若琪在谈到练排球非常投入时提到了一个词组“要球不要命”。听众都知道“要钱不要命”的说法,而“要球不要命”和“要钱不要命”是不是一个意思呢?惠若琪并没有提供更多的信息。因此,主持人临时插入一个问句,希望她进行必要解释,帮助听众解惑。
在访谈节目中,由于语言表达能力有限或临场应变能力不足,嘉宾在讲述过程中会出现语迟或卡壳现象。这时主持人就需要对其话语进行补救,使访谈顺利进行下去,否则,会出现冷场的尴尬窘况。例如:
(9)惠若琪:我想跟自己说,下一届奥运会可能赶不上了,没有去争夺冠军的这个机会了……
鲁豫:没有这个命。
惠若琪:对对对。
在例(9)中,惠若琪讲到她平时训练很努力,但由于种种原因,她可能与冠军失之交臂,也就是说没有争夺奥运冠军这个命了。但是,由于她一时想不起这个词,只好用复杂的语句来进行表述,所以,主持人打断她的话,及时进行了恰当补充,帮助她完成了意思表达,化解了窘境。
在访谈节目中,嘉宾在谈到特别有感触的事情时,不由自主地远离了访谈的主题,提供了观众不太感兴趣的信息。这时主持人就需要果断打断她的话,引导她回到主题上来。例如:
(10)惠若琪:后来我爸妈就给我买矫正器,我用坏了好几个,有的断了,砰……
鲁豫:你是从什么时候开始意识到身高是自己的优势?
惠若琪:刚开始打球时。
在例(10)中,听众非常关注惠若琪的身高能带给她哪些优势,结果她在描述时却过多地谈她用了几个矫正器,偏离了主题。主持人通过一个问句及时打断了她的话,将她的话拉回到了预设的话题上来。
廖美珍指出,说话就是表达目的,说话就是践行目的,说话就是实现目的[11]。目的决定着话语形式的选择和话语策略的使用。在一对一的访谈节目中,除了主持人和嘉宾以外,还有很多听众在现场,在对嘉宾的访谈过程中,主持人需要考虑听众的感受。同时,还要确保整个访谈沿着预设的话题进行。因此,为了完成预设话题,主持人会采用强调、补充、深究和纠偏等类型的打断性话语来实现其交际目的。通过打断强调说话人的重要信息,从而引发听众的情感共鸣;通过打断深究话题,让说话人提供更多信息,解决观众的困惑;通过打断补救圆场话题,化解说话人的窘境;通过打断纠偏话题,防止谈话远离预设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