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 月 31 日,从中交二航局传来喜讯,由该局承建的安徽池州长江大桥顺利建成通车,于当日正式投入运营。据悉,多项新技术新工艺在该项目中获成功应用,其中“皮肤功能混凝土”和钢横梁集聚锚锚固技术为国内首创。
中交二航局有关负责人介绍,为了保障桥梁建筑质量安全,又能实现桥梁建筑与美学、人文的完美统一,大桥建设者根据“皮肤效应”仿生学原理,经过 300 多次反复试验,研制出一种性质和功能梯度变化的新型非均质复合混凝土材料,并成功应用在大桥主塔施工中。该项目总工尚龙介绍,大桥塔柱外层浇筑的特殊混凝土专业名称叫“梯度功能混凝土”,俗称“皮肤功能混凝土”。这种混凝土能够明显改善整体主塔的外观质量,不仅免除了后期涂装的成本,且以其独有的特性极大地提高了塔柱混凝土的耐久性和抗裂性能,大大增强了主塔结构强度。
据了解,皮肤功能混凝土与普通混凝土的不同主要在于原材料的选择及配合比。大桥项目部将房建墙体材料钛白粉引入大桥混凝土中,经过反复多次的配合比试验研究,终于攻克了塔柱皮肤功能混凝土现场浇筑、泵送、振捣等多项关键性技术难题,填补了我国在皮肤功能混凝土领域的空白。此次“皮肤功能混凝土”结构体系,在索塔外表面采用的是厚度 36 厘米的白色纤维耐久混凝土,内侧采用普通 C50 混凝土。在施工过程中,内层普通 C50 混凝土和外层“皮肤功能混凝土”需要同步浇筑,其交界面既要充分融合,又要减少内层混凝土对外层混凝土的侵染过多而影响外观,操作难度极大。经建设、施工、监理单位组成的专家团队长达一年的专题攻关,该混凝土体系及施工工艺才取得成功。鉴于其独创性,《梯度功能混凝土塔柱施工工法》获评安徽省工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