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银行业发展新格局与新动态

2019-02-15 05:05原晓惠
银行家 2019年2期
关键词:银行业规模资本

原晓惠

编者按:从2008~2018年1000大银行榜单发布来看,全球银行业在金融危机后已实现全面复苏,“大的就是好的”增长理念有所降温;盈利增长态势明显,不少大型银行连年亏损后首次盈利;一级资本不断攀升,危机后的强监管大大优化全球银行业的风险状况。危机后十年来,全球银行业格局发生了新的变化:中国银行业成为各国家和地区之首,亚太超越欧洲成为领头羊,欧洲银行业仍在缩减规模,风险状况不容乐观。近年来不少银行都谋求战略转型,拓展国际化业务、精简机构以实现高质量化发展、突显综合化业务优势是不少大型银行战略转型的重心,值得中国银行业借鉴。

2018年适逢全球贸易摩擦和新兴经济体金融市场动荡,但从1000大银行榜单来看,全球银行业在经历金融危机后已实现全面复苏,资产增速保持个位数水平,盈利增长态势明显,一级资本不断攀升。全球银行业格局发生了新的变化:中国银行业成为各国家和地区之首,亚太超越欧洲成为领头羊,欧洲银行业仍在缩减规模。在全球监管趋严和经济金融不确定性上升的背景下,不少大型银行开始谋求战略转型,注重区域业务发展、精简机构并大力发展金融科技,培育综合化经营优势。建议我国银行业要理性看待我国银行业的快速增长和庞大规模,实现国际化业务稳健发展,拓展容错机制以提升创新活力,大力发展轻资本业务以提升综合化业务优势,进一步提高国际竞争力。

全球銀行业实现全面复苏

目前全球银行业资产规模约138万亿美元,而1000大银行合计资产规模约123.7万亿美元,约占全球银行业的90%。2018年7 月2日,英国《银行家》杂志发布了全球1000家大银行榜单。该榜单每年根据一级资本总额、盈利能力等指标发布全球银行1000 强,已经成为目前国际上比较权威的全球银行业排名之一。从1000大银行能明显看出全球银行业已经逐渐站稳脚跟,真正实现全面复苏。

资产规模突破120万亿美元,但增速保持个位数水平。2018 年1000大银行合计资产规模达124万亿美元,同比增长8.96%。增速水平虽为近年来新高,但是与金融危机前平均20%左右的资产规模增速仍相差甚远(图1)。不少国际大型银行都不再盲目崇尚“大的就是好的”,相比于以扩大规模追求高收益的商业模式而言,一些大型银行更专注于核心业务和特定市场上的竞争优势培育,注重对投资银行、交易银行、咨询等轻资产业务的发展, 不仅为了满足日益趋严的资本监管要求,更为了实现长远稳健发展。

图1 危机以来全球1000大银行资产规模增速

数据来源:The Banker Database,作者计算。

税前利润突破1万亿美元,盈利能力十分强劲。2018年1000 家大银行合计税前利润达1.1万亿美元,较全球金融危机爆发时增长了近9倍;从增速上来看,同比增长15.57%,创近五年以来新高;平均净资产回报率(ROE)为11.82%,平均资本回报率(ROC)为13.5%,平均总资产回报率(ROA)达0.9%,不仅较去年有明显提升,且已恢复甚至超过危机前水平。全球银行业的复苏不仅表现在整体层面上,各地区的增长态势都十分显著, 如加拿大银行业平均ROE水平也跃升至16.92%,显著高于世界平均水平;欧洲地区明显复苏,税前利润总额占全球利润总额的比重已达20%;即使是长期处于负利率政策下的日本银行业利润增长率也提高至7.6%。

危机后的“老大难”由负转正,不少大型银行连年亏损后首次盈利。2018年全球1000大银行榜单中盈利为负和利润负增长的银行数量分别是42和21家,较全球金融危机爆发后的117和495家出现大幅下降。2018年税前利润由负转正的前10大银行大多为规模较大的银行,有4家是全球前50大银行,且盈利增长额十分抢眼。例如,意大利裕信银行税前利润同期增长了187亿美元;不少国际大型银行都是在连续多年亏损后首次实现盈利,苏格兰皇家银行更是自危机后一直处于亏损状态,本次实现利润由负转正为危机以来第二次。

一级资本总额突破8万亿美元,增速突破两位数。2018 年全球1000大银行一级资本总额合计8.2万亿美元,同比增长11.67%,除拉丁美洲和加勒比海地区以外,全球所有地区的一级资本增速均突破两位数,为7年以来首次;平均一级资本占总资产比重为6.66%,较金融危机时的4.43%有了大幅提升;按一级资本排名,2018年1000大银行中最末位银行的一级资本已提高至4.72亿美元,较危机时的2.47亿美元增长了近一倍。这些变化都得益于危机后全球及各国强监管的不断深化,如巴塞尔协议对资本充足水平的更高要求、美国的《多德-弗兰克法案》、英国的围栏政策等。不过,随着全球银行业抗风险能力不断提高,部分国家开始对强监管进行松绑,例如美国近日宣布将改革《多德-弗兰克法案》,以扩大中小银行发展空间。

全球银行业发展新格局

一是中国银行业快速增长,规模居各国之首。2018年1000大银行中中资银行数量有135家,较去年增加了9家,较金融危机时的45家增加了近100家;一级资本总额由2623亿美元增至2万亿美元;税前利润由769.7亿美元增至3216.9亿美元,增长了3倍多。2018年1000大银行中的中国银行业一级资本总额合计2万亿美元,资产总额合计29万亿美元,税前利润合计3220亿美元,稳居各国家和地区之首,显著超过位居第二、第三的欧元区、美国。2018年1000大银行中,前25大银行有8家来自中国,前10家银行有4家来自中国,且4家银行位居榜首(表1)。

表1 全球前10大银行名单变化(按一级资本排名)

数据来源:The Banker Database。

二是是亚太成为全球银行业的领头羊。受中国银行业快速增长的推动,亚太地区银行业也得以快速增长,成为危机后全球银行业增长的亮点。近年来,亚太地区银行业规模开始超过欧洲地区,成为全球第一大银行业市场。2018年1000大银行榜单中,亚太地区以3.65万亿美元的一级资本总额、55.29万亿美元的资产总额继续占据各地区之首,而欧洲地区退为第二,北美地区保持在第三位(图2)。2018年1000大银行中韩国、泰国、印度尼西亚银行业一级资本增速高达19%左右,韩国、印尼税前利润增速分别达81.4%、16.3%,增长势头十分强劲,未来将逐渐成为亚太地区新的增长动力。

三是欧洲银行业仍在缩减规模,风险状况不容乐观。从2018 年1000大银行来看,按欧元计价,欧洲银行业资产规模仍在缩减,如意大利联合信贷银行、法国兴业银行资产规模同比下降2.6%和5.9%。自全球金融危机后欧洲银行业一直通过出售非核心资产、退出非主营市场和业务、整合业务条线等方式持续收缩资产规模,年均资产降幅达4.3%左右。与此同时,受部分地区如希腊、意大利等地银行业风险状况的拖累,欧洲地区银行业整体风险仍然较高,长期盈利能力值得关注。2018年1000大银行中不良贷款率最高的前10大银行中有7家是欧洲银行,均高达30% 以上;成本收入比最高的前5大银行均为欧洲银行,都在100%以上(表2)。

表2 2018年末不良貸款率和成本收入比最高的前10大银行(%)

全球银行业战略转型新动态

随着监管标准提高、合规要求趋严、金融科技发展等环境变化,不少银行都谋求战略转型,通过发展区域业务、精简机构、培育综合化业务优势以实现高质量发展。

一是全球贸易摩擦和新兴金融市场动荡下,区域业务成为国际化发展重心。当前全球经济仍在筑底,贸易保护注意和逆全球化思潮抬头,阿根廷、土耳其等新兴经济体金融市场波动不断, 然而全球价值链分工趋势不变,全球贸易和融资仍不断深化,国际化业务仍然是不少大型银行获利的重要源泉。但是,相比于此前的全球化业务,不少大型银行更注重区域内的业务,即母国及母国周边国的海外业务。在海外子公司税前利润额最高的前10 大银行中,海外利润占集团利润的比重平均高达66%。其中汇丰集团的各海外子公司以237.8亿美元的合计税前利润位居榜首, 汇丰香港贡献了62%;法国巴黎银行位于比利时的子公司BNP Paribas Fortis 2017年税前利润增长了41%;荷兰ING集团的海外子公司合计税前利润增长了近一倍多,其中布鲁塞尔子公司同比增长73%;意大利联合信贷银行的德国子公司税前利润高达19.2亿美元,同比增长了6倍。

二是精简员工人数和大力发展金融科技成为全球新趋势。不少大型银行近年来都纷纷精简员工人数,同时纷纷加大金融科技投入,重视轻型资本业务的发展,以实现有机增长和可持续发展。2018年全球1000大银行平均员工人数为1.65万人,已连续两年下降。与此同时,全球1000大银行的成本收入比水平也明显下降,由危机后的最高值80%逐步下降至2018年的57.8%。近3年英国巴克莱银行、美国花旗银行减员人数高达5.24万人和3.93万人。渣打预计到2018年将削减共1.5万个岗位,占其全球员工总数的17%。与此同时,金融科技方面的人才和资金投入则是大幅提升。

三是综合化经营仍是大势所趋,轻资产类业务备受青睐。2018年全球1000大银行的非利息收入占营业收入的平均比重为40%,前25大银行平均非利息收入占比为41%,汇丰控股、摩根大通、花旗集团分别高达47.2%、50.1%和36.0%。整体来看亚太地区银行业综合化经营水平相对较低,近年来一直在30%左右的水平徘徊,远低于北美、欧洲银行业49%、46%的水平,这也是亚太银行业快速增长背后暴露出的短板。受巴塞尔协议Ⅲ对额外资本要求和对G-SIBs银行总损失吸收能力(TLAC)的要求,资本占用少、利润率高的业务成为不少大型银行的青睐,如投资银行、资产管理、财富管理等。例如,摩根大通的资产管理规模达2.8万亿美元,收入154亿美元,对非利息收入贡献度长期保持第一。

对中国银行业的启示

结合其他地区银行业的发展动态和我国银行业自身情况,要理性看待我国银行业的快速增长和庞大规模,把握新形势下的国际化新机遇,推进改革创新以提升质效,提高综合化业务水平以补足短板,进一步提高国际竞争力。

一是警惕高增长背后的潜在风险。我国银行业的庞大规模和强大实力的背后,仍然隐藏着很多问题和风险。一方面,我国银行业对实体经济的支持面临房地产信贷存量高企、制造业不良率仍处于较高水平、中小企业和民营经济的融资支持力度不够等挑战,信贷结构有待优化;另一方面,随着金融去杠杆、监管趋严持续加力,表外理财、委托贷款、同业业务等此前增长较快的业务将持续缩小规模,迎来规范化转型。如何优化资源配置,提高风险控制水平,实现业务转型是我国银行业当前面临的重大课题。

二是全球新形势下实现国际化稳健发展。随着我国金融对外开放、“一带一路”、人民币国际化等战略的推进,银行业将迎来国际化发展新机遇。然而中资银行我国银行业应有的放矢地推进全球化布局和跨境业务的发展,布局上持续加大对主要发达国家和重点新兴经济体的布局,特别是与我国经贸往来较密切的国家或地区;业务上应加大产品创新和服务能力,快速提升跨境业务能力,力争实现特定业务上独树一帜的竞争优势;客户定位上要从中资“走出去”客户逐渐扩大至外资“引进来”客户、外资“走出去”客户等,实现跨国银行向全球银行的转变。

三是拓展容错机制,激发创新活力。目前我国不少商业银行,特别是大型商业银行,都处于从粗放式增长向精细化发展的转型阶段。要借鉴国际领先同业实践的经验教训,避免不必要的弯路错路,学习吸收有价值的同业实践。为激发创新活力和提升创新效率,不少大型银行如花旗、汇丰等都十分注重对科技企业和互联网企业的发展理念和运营模式的学习。同时,创新意味着要“容忍失败”,提高金融科技投入产出效率,就要拓展容错机制,在创新失败中学习并总结教训,通过试错、与客户和员工等多方沟通加快创新进程。

四是大力发展轻资产业务,培育综合化服务竞争优势。目前我国银行业的综合化经营仍有较大提升空间,非利息收入占营业收入的比重较低,不到30%,非息收入结构过于单一,手续费及佣金收入占比较高,平均高达73%,而交易收入占比较低,业务多元化、综合化程度亟需优化。我国银行业要进一步提高非利息收入水平,实现业务多元化发展,大力发展投资银行、交易银行等轻资产综合化业务,力争实现传统商业银行为主的集团公司向综合金融集团的转变。

(作者单位:中国银行国际金融研究所)

猜你喜欢
银行业规模资本
全球银行业AI的商业价值将创新高
银保监会上半年开出14.3亿元罚单
民营书业的资本盛夏
外储4月站稳3万亿
2016年年末净值规模低于5000万元的分级基金
兴业银行:定增260亿元补充资本
给银行业打气
真实资本与虚拟资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