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丹
孔雀有着优雅的体态,美丽的羽毛,被称作“百鸟之王”。无论在古代东方还是西方,孔雀都是十分尊贵的象征。在东方的传说中,孔雀是由百鸟之长凤凰得交合之氣所生,被如来佛祖封为“大明王菩萨”。在西方的神话中,孔雀则是天后赫拉的圣鸟。因为赫拉在罗马神话中被称为朱诺,因此孔雀又被称为“朱诺之鸟”。孔雀也出现在众多文学作品中,最具代表性的当属汉乐府诗《孔雀东南飞》,其中“孔雀东南飞,五里一徘徊”是脍炙人口的经典诗句。
孔雀属鸡形目,雉科,全长达2米,其尾屏约1.5米,为鸡形目中体型最大者。孔雀头顶翠绿,羽冠蓝绿而呈尖形;尾上覆羽特别长,形成尾屏,鲜艳美丽;真正的尾羽很短,呈黑褐色。雌鸟无尾屏,羽色暗褐而多杂斑。孔雀双翼不太发达,飞行速度慢而且显得笨拙,只有在下降滑飞时稍快一些。孔雀的腿部强健有力,善于快走,逃窜时多是大步飞奔。孔雀中午在林中阴凉处休息,晚上栖息于树上,清晨和临近傍晚时觅食,以植物性饲料如幼树枝叶、芽苞、蘑菇、草子、豌豆、稻谷为主,也吃蚱蜢、蟋蟀、蛾、白蚁、蝽蟓、蚯蚓、蜥蜴、蛙等动物性食物。它们常成群活动,由一雄数雌和小孔雀组成群体,行走姿势与鸡一样,边走边点头,性机警,胆小怕人,活动时总是抬头观望周围动静,发现人时很远即逃走或鼓翼向远处飞去。鸣声高而洪亮。
蓝孔雀因体羽为有金属光泽的蓝绿色而得名。蓝孔雀主要产于巴基斯坦、斯里兰卡和印度,其中雄性蓝孔雀更是印度的国鸟,被称为“印度孔雀”。蓝孔雀主要生活在丘陵、干燥的半沙漠化草地、灌木和落叶林地区,尤其喜在水域附近活动。蓝孔雀在地面上筑巢,但在树上栖息,主要以植物种子、昆虫等小型爬行类动物为食,清晨和傍晚去田地里觅食。
黑孔雀是野生蓝孔雀的变异品种,数量极其稀少,是极为珍贵的观赏鸟,头顶有明显的冠羽簇,全身羽毛大部分为黑色,脸部为白色。黑孔雀与蓝孔雀外形大体相同,雄性总长度可达2米,雌性相对于雄鸟比较小,身长约1米。黑孔雀栖息于海拔2000米以下的开阔稀疏草原或有灌木丛、竹丛的开阔地带,在-30~45℃环境中都能正常生长。
造成黑孔雀数量稀少的原因主要有3点: 第一,基因突变本身具有低频性,变异率低于1/1000。第二,根据科学研究,有些黑孔雀可能是雌雄孔雀近亲交配的产物,本身具有致死基因,因此抵抗疾病等外界不利因素的能力很弱,尤其在幼鸟时期,病死率极高。第三,雄性黑孔雀全身羽毛主要为黑色,颜色单调,对于雌鸟来说缺乏吸引力,难以吸引异性交配,导致其留下后代的机会较少。
白孔雀一般指人工繁育下野生蓝孔雀的变异品种,数量稀少。白孔雀全身洁白无瑕,羽毛无杂色,眼睛呈淡红色,其生活习性与其他孔雀相近,主要分布在印度及斯里兰卡。虽然白孔雀与黑孔雀同样属于变异种,但白孔雀经过人工驯养,已经达到了种群自我维持的状态。
绿孔雀是我国国家一级保护动物,在我国仅见于云南西部、中部和南部。雄孔雀羽毛翠绿,下背闪耀紫铜色光泽。绿孔雀尾上覆羽特别发达,平时收拢在身后,伸展开长约1米。这些羽毛绚丽多彩,羽支细长,犹如金绿色丝绒,末端还有众多由紫、蓝、黄、红等色构成的大型眼状斑,开屏时反射着光彩,好像无数面小镜子,鲜艳夺目。它们身体粗壮,头顶上耸立着高高的羽冠,风度翩翩。绿孔雀主要栖息于海拔2000米以下的热带、亚热带常绿阔叶林和混交林。目前,边远山区仍存在偷猎绿孔雀现象。
孔雀开屏时,犹如一把碧纱宫扇。但凡亲眼见到此景的人,都会折服于这个物种的神奇,惊叹世上竟然会有如此美丽的“大尾巴”。一直以来,人们习惯性地将孔雀身后拖着的大尾羽称为“尾巴”。毕竟按常理讲,动物身体最后端的部位都是尾巴。而对于雄孔雀来说,我们看到的“大尾巴”并不是它的尾巴。平时雄孔雀偃旗息鼓,我们看不到它尾巴的真貌,而开屏时,几乎所有人都在关注着孔雀的正面,欣赏那耀眼华丽的羽扇,没人愿意转到它身后看屁股。要想看到雄孔雀真正的尾巴,开屏时是最理想的时刻。一旦转到开屏雄孔雀身后,你就会发现,在尾屏中心靠下的位置,还有一个类似诸葛亮鹅毛扇样子的“衬裙”——这才是雄孔雀真正的尾巴。而平时我们所说的孔雀尾巴,只不过是它超级延长的“尾上覆羽”。
受到体内雄性激素的影响,孔雀的开屏行为是雄孔雀求偶的表现之一。遇到雌孔雀时,雄孔雀会将尾羽高高竖起,宽宽地展开,绚丽夺目。雌孔雀则根据雄孔雀羽屏的艳丽程度,来选择交配对象。当遇到同性时,雄孔雀也会展开尾屏,与其争斗,将对手赶出自己的领地。然而开屏并不是雄孔雀的专利,雌孔雀虽然在外貌方面稍逊于雄孔雀,但它们也会有开屏行为。只不过这样的行为,更多的是为了赶走敌人,或者向它的孩子们发出危险警告。
孔雀因其独特的开屏动作被视为吉祥、善良、美丽、华贵的象征。新年伊始,我将孔雀所代表的这份美好,送给各位读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