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创业价值观理论发展述评

2019-02-15 19:07张斯特于文夫
关键词:价值观价值理论

张斯特,于文夫

(东北师范大学文学院,吉林长春,130024)

当前中国,“创业”热度持续攀升。“全球创业观察”(GEM)在2012年的中国报告中就已经指出:“在参与观察的60多个国家和地区中,中国的创业排名已从2002年的第11名提升到第2名,成为全球创业活动最活跃的国家之一。”[1]

在国家相关政策导向、经济发展态势、社会环境改善等因素的影响下,我国创业活动在结构特征、质量水平、价值认同等各个方面也相应地发生着深刻的变化。改革开放的实施,一夜之间使“下海”、“经商”走入中国人的视野,2014年“大众创业、万众创新”在达沃斯论坛正式亮相以来,我国掀起了“草根创业”“人人创新”的浪潮,“双创”成为我国面向经济发展“新常态”打造的“新引擎”。2016年政府工作报告在“双创”的基础之上,又提出要“打造众创、众包、众扶、众筹平台,构建大中小企业、高校、科研机构、创客多方协同的新型创新创业机制”。[2]在十九大报告中,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激发和保护企业家精神,鼓励更多社会主体投身创新创业。建设知识型、技能型、创新型劳动者大军”。[3]创新创业在我国现阶段经济社会发展和素质教育中的重要地位进一步得到凸显。创业不再只是单纯地具有缓解就业压力、拓展职业路径的功能,它更代表了一种全新的社会价值导向、生活方式与时代气息。创业价值观作为创业活动的原发动力,集中体现着创业主体在创业实践中的价值观念,在具体的创业活动中发挥着重要的导向作用。因而,学界也开始逐步聚焦于创业价值观的研究,在跨学科领域的思路下,对丰富创业基本理论、提升破解创业相关问题的针对性与实效性做出了一定的尝试。

一、创业价值观的本体理论内涵及结构分析

相较于西方,我国的创业理论研究起步较晚,但是改革开放政策催生的多次创业浪潮,无论从政策、社会环境,还是社会实践、创业心理等方面,都为我国关于创业价值观的研究提供了诸多一手资料与支持。因而,关于创业价值观的本体理论研究在不断地摸索前进着。

(一)内涵阐释

虽然对于“创业”概念的解析,学者们已经较为充分地考虑到了资源、机会、创业自身等多个维度的影响因素,另一方面,对于“价值观”的研究在心理学、哲学等领域也已获得一般性的共识。但是,“创业价值观”仍然是一个比较新的学术研究领域,对于其内涵概念,学者的关注还十分有限。在纯粹的理论研究方面,对于创业价值观的理论内涵探究尚不深入,但是也做出了一定的尝试。

我国学者张进辅首次对于创业价值观给出了定义,他认为:“创业价值观是主体以自己的需要为基础,对创业目标的重要性的认识和在创业时采取的行为方式的判断和选择的标准,指导和调节着人们的创业目标和创业行为。”[4]学者邱文伟尝试基于不同的学科领域对“创业价值观”的概念进行了把握。从哲学的视角出发,他认为:“创业价值观是创业领域的上层建筑,创业者作为创业价值的主体,承担着社会发展与进步的必然使命。主体(创业者)在作用于客体(创业价值)的过程中,创业者充分认知创业的价值,并被价值所引领,完成创业过程。”[5]从经济学视角出发,他认为:“对经济要素的考量是创业价值观的一种具体的、显性的表达,同时以经济学指标作为主要考量标准可以为创业价值观提供一定的指引作用。”[5]从心理学视角出发,他认为:基于较高心理需求层次的创业价值观“主要体现在满足个人兴趣爱好、实现个人理想和个人价值、追求自我实现的满足等方面”。[5]胡余波认为创业价值观既具有一般价值观的特征,又有其独特的内涵。“它是指具有创业期待、积存创业潜能并以一定社会责任感等要素结成的较为稳定的价值取向,亦即创业主体以自己的需要为基础,对创业目标重要性的认识和在创业时采取的行为方式的判断和选择的标准。”[6]

(二)结构分析

目前学界对于创业价值观的构成要素分析中,还保留着较为鲜明的对“价值观”结构的模仿色彩,通常基于其形成的过程,或根据大量的实证数据调研着眼于其主要影响因素,尝试进行探讨和把握,理论成果较少。

张进辅将创业价值观解析为三个基本构成成分,分别是创业价值目标、创业价值手段和创业价值评价。邓硕宁通过编制大学生创业价值观问卷并进行实测,制定了大学生创业价值观的构想模型,运用结构方程模型对大学生的创业价值观问卷的理论构想得以验证[7],认为对创业价值观的研究可以从创业价值目标、创业价值手段和创业价值评价三个维度进行把握,呼应了张进辅对创业价值观结构要素的分析。王小莉在邓硕宁对创业价值观研究结论的基础上,具体分析了三项构成要素的内容。“创业价值目标有:社会利他、利益实惠、名声威望、自我发展、精神追求;创业价值手段的行为特征有:合法性、灵活性、创新性;创业价值评价包括外部评价和内部评价。”[8]李平仪以大学生为主要对象展开研究,综合调研数据得出:“影响创业价值观的因素主要有家庭环境、地区差异、个人性格、学校和社会环境等。”[9]

(三)特点呈现

我国广泛的创业活动所体现的价值观发展其实可以追溯到新中国成立之初,受到人民面临的主要任务的影响,当时的创业带有“开创社会主义事业”的浓重价值观色彩。随着各项国家政策及发展战略的全面实施,我国不断发展,社会经济及文化等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创业价值观也在不同时期相应地以不同的特点呈现出来。大致呈现以“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成为工作岗位的创造者”“厚植创业文化”为主要特点的发展脉络。[10]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市场经济大幕拉开,经济建设成为国家长期的重点的工作任务。创业活动的经济价值进入人们的主要视野,大批群众下海经商投入创业实践。在“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的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路线的指导下,中国人民艰苦创业,大力发展社会生产力,提高生活水平。“经济取向”成为这一阶段创业价值观的主要特点。

1998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举行“世界高等教育大会”发表《21世纪的高等教育:展望与行动世界宣言》,其中明确提出:“毕业生将愈来愈不再仅仅是求职者,而首先应成为工作岗位的创造者。”[11]创业不再单纯被视为生存手段,而是从关注国家大事业回归为个人小岗位。通过创业实现就业,进而实现人们的价值追求,成为创业活动的新的价值目标,创业价值对个体职业发展需求的满足广泛得到关注。“鼓励劳动者成为创业者”是这一阶段创业价值观的主要特点。

随着创新型国家发展战略的实施,国家给予广大人民更为广阔的创业舞台,创业成为一种时代气息扑面而来。人们对于创业活动的价值思考也更为深入。创业活动不仅展现着个体创新智慧的迸发,更上升为国家创业发展的价值追求,创业价值观逐步发展为新兴的文化理念,“厚植创业文化,让创业精神蔚然成风”成为这一阶段创业价值观的主要特点。

综上可见,通过学科交叉研究以及实证分析研究,我国学者对于创业价值观的概念阐释及结构分析已经具备了一定的理论及实践基础,但对于其内涵的界定仍然显得不够成熟,对于价值观在创业领域的自身特征的凸显还不够。

二、创业价值观的相关理论探索与实践

创业是实践的创新,因而,对于创业价值观的理论研究也最终要指向指导实践。创业价值观一方面来源于对社会现实的主观诉求,同时正确的创业价值观的形成也在很大程度上依存于创业教育。所以,创新创业教育作为创业价值观理论研究的一项重要内容受到广泛关注,并且理论与实践齐头并进,取得了较为丰硕的成果。

(一)创新创业教育的萌芽期

1988年我国学者胡晓风首次提出“创业教育”的概念,并积极推动创业教育试验,标志着中国创业教育的发端[12]13。随后在联合国科教文组织的推动下,由国家教委会牵头,拉开了中国创新创业教育“六年研究”的序幕[12]54。在整个创新创业教育的萌芽期,虽然创业价值观教育的研究与实践未被明确提出,更多以道德教育的一个层面呈现,但已经表达了当时国家对创业价值观教育的急切的政治及教育需求。

(二)创新创业教育的试点实验

1997年,清华大学经济管理学院率先在国内MBA项目中开设了创新与创业方向[13],随后教育部在九所高校开展了创业教育试点工作,中国创业教育正式进入高校,开始了结合自身优势开展特色创业教育的实践探索。在试点试验阶段,创业价值观教育虽然仍然存在于感性摸索中,但是已经表现出了明显的关注与痕迹。如在课程体系改革、师资队伍建设等方面,都被正式纳入创业相关的教学工作中;在第二课堂活动中,对增强学生创新意识、提升综合素质等教育内容的设计也有了相应的明确要求等等。这一阶段,创业价值理念的基本框架开始逐步形成。

(三)创新创业教育的全面推进期

2010年,在国家的推动下,中国进入“创业教育元年”[14]。《教育部关于大力推进创新创业教育和大学生自主创业工作的意见》提出了“创新创业教育要面向全体学生,融入人才培养全过程”的具体要求[15],创业价值观理念得到了统一,由感性摸索开始走向理性探索阶段。2012年,学者王占仁首次对“广谱式”创新创业教育展开了自成体系的研究,并开创性地提出“经由就业走向创业”的全新教育体系[16],拓宽了创业教育的理论视野,为创业价值观教育也提供了更为广阔的研究思路。这一阶段,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发展理念取得了基本的共识,同时,创业教育的系统化科学化发展也推动着创业价值观教育走向更为多元的发展态势。

(四)创新创业教育的深化发展期

2015年,国务院办公厅发布了高校创业教育的国家纲领性文件《关于深化高等学校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的实施意见》[17],随后提出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推动着我国的创新创业教育进入深化发展期,创业价值观逐步成为创业教育当中的重要内容更进一步受到学界关注。党的十八大提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站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视域下探求创业价值观教育的研究与发展更成为理论界的研究热点。这一阶段,创业课程讲授与创业实践融合发展,促进了创业价值观教育的不断深化,同时也赋予了创新创业教育新的历史使命与责任。

三、创业价值观理发展的未来展望

目前,学界对于创业价值观的理论研究虽然已经取得了诸多成果,但整体看来仍较为初级。研究成果的层次、数量以及深度与体系等还存在较大的提升空间。如:大学生对创业价值感知的不同维度的研究、对创业价值选择的机制模型的构建、创业价值的内化引领等方面的研究,都需要向更为纵深的方向迈进,才能更加精准地把握当下就业创业的瓶颈问题,为就业创业实践与教育提供更为科学的指导。尤其在我国当前“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时代背景下,对于面向全民创业草根创业的研究、符合我国实际国情的创业价值观理论的研究等都呼唤更多的内在张力。

(一)本土化发展

虽然相较于西方而言,我国系统的创业相关理论研究起步较晚,但在中国传统文化的积累与沉淀过程中,改造社会的创业活动、多样的创业形态、发展的创业认知等相关内容,都可以追溯到历史的影子。而且,传统文化中的价值观思想,也为当前社会背景下对创业价值选择的理论研究提供了深厚的土壤。在借鉴西方优秀理论研究成果的基础上,立足于本民族特有的文化传统与精神积淀的研究,关照本民族愿望追求与文化心理的研究,才是包含民族性的研究,才富有更为强大的生命力。因而,创业价值观理论的研究发展,必然将以中国梦为统领,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内核,以实现伟大复兴中国梦为指向。

(二)时代前沿性发展

创业作为一种具有创造性质的实践过程,无论是创业基础理论研究,还是创业理论的实践应用,都必然是历史的、发展的。而创业价值观作为价值选择在创业领域的具体化呈现,就带有更为突出的时代性色彩。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我国改革开放政策的实施,催生了多次创业浪潮,如今经济发展“新常态”背景下,创业更成为适应经济发展和国家战略需要的重要命题。随着创业生态环境的日益完善,学界对于创业价值选择理论的研究,也必须关注到国家政策、市场需求以及社会认知在创业价值选择过程中叠加的影响。同时,“互联网+”时代经济模式的变革也为创业价值的实现提供了更为灵活的载体依托,这些都将是创业选择理论研究发展的重要现实基础。

(三)研究主体的多样化发展

“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提出,使得创新创业的主体豁然开朗,不再仅仅局限于“高精尖”分子,而是逐渐由过去的小众转向为大众,有越来越多的草根群体加入其中,承认人人都具有创新的潜能,鼓励所有人创新创业,逐步消除“社会排斥”。然而,在创业实践主体多样化发展的现实背景下,目前关于创业价值观、创业价值选择的理论研究,其研究对象则仍然更多面向大学生这一精英群体,对于其他创业主体的关注极为有限,立足现实,创业主体的“众”需要配套以相关理论研究主体的“众”,才能覆盖到创业价值观影响因素的多个维度。另外,学界对于“创业”的内涵解读,已经逐步抛开了“创办企业”这一单一指向,广谱式的创业研究已开始步入学者的研究视野,未来对于“创业”的关注将呈现出“岗位创业”、“持续创业”、“经由就业走向创业”等多维度多层次的指向,创业价值的理论研究也将被注入更为丰富的内涵。

猜你喜欢
价值观价值理论
我的价值观
坚持理论创新
神秘的混沌理论
理论创新 引领百年
图说 我们的价值观
图说我们的价值观(三德)
相关于挠理论的Baer模
一粒米的价值
“给”的价值
知名企业的价值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