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时代传媒艺术类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路径创新研究

2019-02-15 17:36陈翠云陈锦宣
关键词:艺术类育人思政

陈翠云 陈锦宣

(1.四川传媒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四川 成都 611745;2.四川传媒学院科研处,四川 成都 611745)

传媒艺术类高校是培育传媒人才的重要阵地。习近平总书记在新闻舆论工作座谈会上强调,人才竞争是媒体竞争的关键,并指出“新闻舆论工作者要增强政治家办报意识,在围绕中心、服务大局中找准坐标定位,牢记社会责任,不断解决好‘为了谁、依靠谁、我是谁’这个根本问题。”[1]新闻舆论工作者应具备的责任和担当,对新时代传媒人才培养工作的政治要求进一步提高。探索新形势下传媒艺术类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新路径,增强思想政治教育针对性和实效性,正是培养“政治可靠”传媒人才的题中之义。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讲话指出,“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关系高校培养什么样的人、如何培养人以及为谁培养人这个根本问题。要坚持把立德树人作为中心环节,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实现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2]在对高校思想政治工作提出新要求的同时,同时也给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开展提供了新的方向和路径。

一、时代召唤:传媒艺术类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现状和机遇

艺术类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发展和研究,对传媒艺术类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开展,具有指导和借鉴意义。

随着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不断完善和提升,针对不同类别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研究日益兴起,艺术类高校因其学生特点显著,以其思想政治教育为对象的研究亦初具规模。这些研究主要针对艺术类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特点、现状及对策。总体来看,目前艺术类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整体向好,完整规范的课程体系基本形成,思想政治教育开展的政策环境和教师队伍也有基本保障。但由于艺术类大学生的特殊性,艺术类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存在的问题日益凸显,亟待解决。

第一,学生理论底子薄弱,重实轻理,重专业技能、轻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倾向明显。艺术类高校学生往往存在以下两种情况,一是从初高中阶段开始,就花费了大量时间和精力在专业课的学习上;二是部分学生因为文化课差考大学无望,转而选择艺术生这条道路。这就造成了艺术类高校大学生文化理论素养低于一般高校大学生。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是“以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和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为指导,以高校学生为教育对象,立德树人,将学生培养成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因此,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有统一大纲、教材和课时安排。艺术类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在开展过程中,如若处理不好课程的统一性与学生的特殊性的关系,思想政治教育的针对性和实效性就会遭到削弱。

艺术类高校学生专业学习操作性强,专业学习效果立竿见影,这与“无用之学”——思想政治理论课形成鲜明对比,不少学生是本着完成任务,“赚学分拿学位”的态度来进行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学习。即便课堂上被老师精彩的讲课所吸引,限于个人精力的有限性,也很少有学生去进一步钻研理论,这也反映出了课堂教学的局限性。如何针对学生学习特点,实现思想政治教育“内化于心,外化于行”,发挥思想政治理论课在学生成长成才中的长效作用,这是当前艺术类高校思想政治教育需克服的现实问题。

第二,学生政治意识不强,对国家社会发展关注度低,对思想政治理论课缺乏认同感。艺术类高校大学生对政治要么漠不关心,要么不理解甚至部分有反感的态势。政治立场不明确,对党的指导思想、路线方针政策不关心不关注,理想信念不明确等现象较为普遍。对个人发展与国家和社会发展的紧密联系缺乏深刻认识,追求个人理想与社会理想相脱节的情况十分普遍。

思想政治理论课的特殊性,决定了其开展和实施,往往以课堂讲授为主要形式,以理论知识为主要内容,而艺术类高校学生偏好新颖多样的形式,热衷于更实际和实用的内容,二者似乎显得格格不入。以至于学生对思想政治理论课认同度不高,甚至将其定义为枯燥乏味的“说教”。

第三,学生集体观念薄弱,对自身缺乏理性认识。艺术类专业对学生创造性有着较高的要求,学生追求个性、自由,行事特立独行,艺术类高校学生也因此被贴上了“另类”标签。处于大学期间的学生们原本对自身还未形成理性认识,外界对学生们的这种反馈,使学生的自我认识进一步陷入混乱的状态。为平衡自身与外界“沟通不畅”的矛盾,艺术类高校学生更倾向于用物质来突出和证明自己,实用主义,拜金主义,浮躁、攀比之风等现象在艺术类高校学生当中并不鲜见。

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改变了人们的生活方式,人们的价值观念和社会风气也受到一定影响。互联网的即时、快捷、多元、包容,契合了艺术类高校大学生对“时兴”的追求,但良莠不齐的网络文化,必然会对甄别能力还不强的学生们产生不良影响。低俗、搞怪、庸俗甚至扭曲的文化在互联网大行其道,由于这些文化更能引起人们的关注和讨论,吸睛且变现快,以至于出现“审丑”趋势流行的怪象。这对于艺术类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开展十分不利。

艺术类高校学生的特殊性,一度形成学生“普遍难管”的印象,艺术类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开展实施,成了一块难啃的“硬骨头”。对传媒艺术人才政治理论素养的更高要求,加剧了这一现实难题。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青少年阶段是人生的‘拔节孕穗期’,最需要精心引导和栽培。我们办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就是要理直气壮开好思政课,用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铸魂育人。”[3]改变艺术类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现实困境,培养有时代性、政治性的传媒艺术人才,既是新时代新形势下我国思想政治教育的新要求,也是当前我国处于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决胜期、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关键期的时代需求。

二、协同育人:从思政课程到课程思政的转变

“长期以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存在‘孤岛’困境,思政教育与专业教学‘两张皮’现象未能根本改变,主要体现在教育理论、队伍建设、人才培养和管理机制等诸多方面……”[4]鉴于此,总结上海市十多年来基础教育“学科德育”的有效经验,学者们提出了课程思政的理念,与之相关的理论体系和实践探索也在不断完善和推进。课程思政这一理论和实践经验,对传媒艺术类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改进和提升,具有十分重大的指导意义。

1.课程思政的内涵

“课程思政实质是一种课程观,不是增开一门课,也不是增设一项活动,而是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融入课程教学和改革的各个环节、各方面,实现立德树人润物无声。”[5]课程思政的内涵,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第一,课程依然是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开展的主要载体。习近平指出,我国高等教育肩负着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的重大任务[6]。人才培养是高校各项工作的核心,课程是这一核心工作开展的主要渠道。实现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在课程建设、课程教学、课程改革等各环节、全过程体现,反映了思想政治教育与课程育人在培养人才方面的相互贯通和契合。思想政治教育在理论上高屋建瓴的指导作用,为课程提供了持续发展的动力。有研究者指出,“课程思政在教育理念层面的突破,集中体现在将所有课程的教育性提升到思政教育的高度,表明课程教学之目标首要是正确人生观、价值观的养成”。[7]

第二,继续发挥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程系统性和理论性优势,增强育人实效性。经过不懈的努力,当前我国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程已形成系统的课程体系和完整的理论体系,为保障高等学校正确的发展方向,培养合格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做出了巨大贡献。当前,一方面,在不断夯实思政课程理论基础的同时,注重联系学生专业实际;另一方面,注重发挥思想政治理论在专业课程价值引领方面的指导作用,形成思政课程与其他课程协同育人的格局。

第三,将思想政治教育融入到专业课程当中。专业课程的育人功能,在很早就得到了关注和重视,《中共中央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指出:“要深入发掘各类课程思想政治资源,在传授专业知识过程中加强思想政治教育,使学生在学习科学文化知识的过程中,自觉加强思想道德修养,提高政治觉悟。”课程思政理念的提出,符合了这一精神。

充分发挥专业课的育人功能,将知识传授与价值引领有机结合。专业是基于学生对相关领域有所了解或有一定兴趣,甚至有一定意愿将该领域做为自己未来的工作方向,学生对专业课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更强。将思政教育融入到专业课程中,既能化抽象为具体,实现理论和实践的无缝对接,增强思政教育针对性和实效性,也是“高等教育为社会主义培养人才”的根本职责所在。

从思政课程到课程思政的转变,是提升高校思想政治工作水平的一次重大尝试,也是对高校育人目标和方向的一次重申,但这并不意味着所有的课程都以思政课程的模式来开展。思政课程和课程思政既有区别又有联系,二者通过各自独立的课程体系和教学模式影响学生成长和成才,其本质目的,就是要把大学生培养成合格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2.课程思政给传媒艺术类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启示

课程思政理念的提出和践行,给传媒艺术类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提供了新的启示。

首先,继续不断提升传媒艺术类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水平。当前国际局势复杂多变,多元价值观念的充斥,不断冲击着当代大学生的既有认知,这对新形势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提出了更高要求。艺术类高校学生追求个性、好奇心强,更容易被新观念和新思想所吸引,学生的理论基础和文化基础又相对薄弱,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面临着更大的挑战。加强传媒艺术类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坚定学生理想信念,培养学生判断是非的能力,培养符合时代发展及现实需求的传媒艺术人才,实乃当务之急。

其次,探索符合传媒艺术类高校实际的思想政治教育模式。课程思政贯彻了习近平总书记“将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的思想。事实上,传媒艺术人才的培养,与思想政治教育有许多贯通之处。艺术修养的形成,需要人文学科的浸染,人文学科是一个国家和民族历史发展和文化沉淀的结晶,包含了对现实的关注和民众的关切,有明显的意识形态属性;而“政治可靠”,是对传媒人才的基本要求。思想政治教育旨在通过系统而完整的课程体系,引导学生认同并接受社会主流意识形态,形成科学的且符合社会发展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将传媒艺术人才培养与思想政治教育的共通点有效利用,寻求思政课程与专业课程的良性互动,构建传媒艺术类高校“大思政”格局,是传媒艺术类高校思政工作开展的新方向。

三、同向同行:构建传媒艺术类高校“大思政”格局

构建传媒艺术类高校“大思政”格局,指导思想和原则是:以思想政治理论为基础,挖掘各课程思政教育资源,充分发挥思想政治理论对各课程健康长远发展的助力作用。目标是培养符合新时代社会主义建设需求的传媒艺术人才。

1.充分利用课程这一主渠道

同向同行,就是专业课程与思政课程,始终围绕立德树人这一目标,携手并进、共同发力,在实现育人目标的同时,为课程体系建设找到新的着力点。

第一,重视夯实思政课程理论基础,不断改进理论呈现方式。打铁还需自身硬,要增强思想政治理论的说服力,归根结底在于自身理论的发展和完善。当前高校的思想政治理论体系,是历代学人总结我国革命和建设实践经验,结合当代社会发展情况而形成,具有鲜明的时代性和现实性。须以学生喜闻乐见的形式呈现,才能充分发挥其对学生成长成才的指导意义。传媒艺术类高校学生,既具备较强的创造力和表现力,又掌握了专业的传播理论和方法,引导学生通过专业实践的方式呈现思想政治理论,使学生对思想政治理论有了更加深刻认知的同时,也是对思想政治理论新形式的探索。北京大学艺术学院毕业生卓丝娜作词的说唱歌曲《马克思是个九零后》,在网上意外串红;随后由内蒙轩主编的《马克思靠谱》,更是以流行文化的方式,以新生代熟悉的文风,为当代青年呈现出一个平民化的、接地气的马克思,受到80后和90后人群的热烈追捧。坚实的理论基础,辅以多样化的呈现形式,对学生的吸引和影响才会得以提升。

第二,充分发掘专业课程的思政教育资源。人类对美的追求,是艺术焕发生机和活力的源泉,也是艺术能成为人类共通语言的原因。艺术专业课程中有十分丰富的思政教育资源。艺术是善与美的结合,艺术扎根于现实,艺术来自于人民,艺术中的家国情怀最真挚,引人共鸣、意蕴绵长,令人回味、深思。艺术专业课程理论讲授,艺术作品鉴赏,创作灵感的启发,这些看似与思想政治教育无关的内容,实际上具有很大的思想政治教育价值。艺术产生于人类对现实实践的思考,体现了人类的精神需求;伟大的艺术作品,都具有浓郁的时代气息,有对人类命运的关注;对现实的关注和对民众的关切,是艺术创作灵感的源头活水。艺术专业课程的改革,应该把育人目标提升到思想政治教育的高度,对学生产生春风化雨式的影响,以实现思政课程与专业课程在育人方面的根本契合。

2.充分了解艺术类大学生特点,针对学生学习情况,因材施教

艺术类大学生思维活跃,创造性强,有较强的务实性;同时,他们政治意识不强,理论基础薄弱,对历史和现实的往往缺乏理性判断。艺术类大学生的这些特点,决定了在思想政治工作的开展中,需了解学生关注和困惑,激发学生学习热情,增强学生的获得感。

一方面,用图片、视频等直观和详实的资料,通过纵向比较、横向对比等方式,增强思想政治理论的说服力,将理想信念教育与学生现实紧密结合,学生有了更加深刻的理解,才能逐步夯实理论基础,为进一步学习提供前提。

另一方面,将思政课程与专业课程有效融合,实现思想政治教育全过程、全方位呈现。思想政治教育不再局限于思政课堂和开设思政理论课程的时间,而是扩展到了其他课堂,延续整个大学甚至更长时间。有了思想政治理论为指导,学生更加容易创作出跨界融合的新作品,政治主题的作品依然能够引领新风尚。学生对历史和现实的了解,使其更有信心和底气表达理想信念和对祖国的热爱。

3.加强制度建设,倡导高层次校园文化,为强大育人合力的形成创设制度环境和文化环境

加强顶层设计,从学校层面强调提升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实现各课程协同育人理念的重要性。构建“大思政”格局,即全校师生具有思政意识,教职工履行思政工作职责,思政课教师落实思想政治教育主体责任,专业课教师发挥文化育人作用。将立德树人作为制定培养方案、设置课程的主要依据。将“政治可靠”的培养目标落实到人才培养方案、课程体系、课程内容当中。

建立各课程教师有效沟通机制,对于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问题和困惑,教师在教学中疑点和难点,及时沟通和解决,由此提升育人实效性。不同学科交流过程中,教师视野不断拓展,为教学研究和学术研究提供了新的视角,进一步推动教学实践的发展。

引导积极健康的校园文化,充实学生精神家园。通过举办人文社科类讲座,借助艺术节、重大节日庆典等契机,鼓励学生积极参与,接受高雅文化的熏陶和影响。以学生为本,注重环境育人、管理育人、服务育人;引导学生科学认识现实问题和社会问题,将隐性和显性的育人资源的效用都充分发挥出来。

新时代对传媒艺术人才的更高要求,给传媒艺术类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提出新挑战的同时,也带来了新的发展契机。以课程思政理念为指导,发挥各课程的育人合力,构建传媒艺术类高校“大思政”格局,为新时代“政治可靠”传媒人才培育提供切实保障。

猜你喜欢
艺术类育人思政
文化育人的多维审视
育人铸魂守初心 赓续前行谱新篇
家校社协同育人 共赢美好未来
思政课只不过是一门“副课”?
关于国企党建与思政宣传有效结合的探讨
少先队文学艺术类阵地
2019年艺术类招生采用我省统考(联考)成绩的院校名单
艺术类专访心得
思政课“需求侧”
思政课“进化”——西安交大:思政课是门艺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