病态与唯美
——日本文学的矛盾与融合

2019-02-15 12:09
长春大学学报 2019年9期
关键词:文学家文学作品矛盾

杨 君

(重庆文理学院 外国语学院,重庆 402160)

日本文学在现代文学史上具有相当蓬勃的生命力,可以称为世界文学的一颗璀璨明珠。除此之外,日本文学还具有非常独特的艺术特点,因此,对它的分析也就具有很强的现实意义了。

1 日本文学的发展历史

1.1 发展历程

日本文学具有相当长的发展历史。在日本文学漫长的发展过程中,它不断发展新的文学,也形成了自己独特的文学,比如说日本唯美文学。随着时代的不断进步,日本文学变得多元、复杂。日本文学发展历史可以概括为:旧的文学形式、在欧洲文学影响下的新的文学形式、现代文学形式。旧的文学形式指的是日本传统文学形式,比如说古代抒情诗。而在古代抒情诗这支文学脉络上,古代抒情短诗比较知名,而俳句就是在古代抒情短诗上发展而来的。一般而言,日本的俳句以抒发田园的舒闲居多,这类诗的风格比较平易,容易受到大众的喜爱,而这也可以称之为日本文学中比较唯美的一个方面。比如说著名的俳句诗人松尾芭蕉所写的诗句。松尾芭蕉可以说是一个集大成的诗人,他的诗句将日本田园之安逸描写到了极致,因此形成了自己的独特美学[1]。在20世纪之后,日本文学史有了一个非常大的转折,这次转折缘于欧洲文学的传入。在此之前,日本文学具有非常浓厚的东方色彩;在此之后,日本文学变得多元,整体基调也发生了一定的变化。这一时期是日本病态文学发展的黄金时期。但是,随着日本文学的风格多元化,日本旧的文学并没有消亡。旧的文学和新的文学有各自的特点,谁也没有取代谁,反而和谐地共存着[2]。至于日本现代文学形式则是在多方面文学的影响下形成的。日本现代文学始于第一次世界大战。一方面,随着时代的进步,文学之间的交流变得更加容易,外来的文学对日本本土文学造成了一定的冲击;另一方面,日本的文学也在不断地进步着。这就是日本现代文学形式风格多变、内容多变的主要原因之一[3]。

1.2 发展的社会背景

日本的文学发展和社会背景有着不可分割的关系。通过对日本文学发展的了解,我们可以肯定的是:日本文学的发展有很大一部分原因是社会的变革所造成的。这就体现在:不同的历史时期,日本文学的突出特征都不尽相同。以下从场所、阶层、特性这三个方面对日本文学发展的社会背景作出简要的讲解。

首先,在场所上,日本文学大都是在比较繁华的地方发展起来的,文学发展黄金圈尤其集中在京都。可以这样说,京都是日本文学发展的核心地段,是日本文学的始源地。在18世纪之后,江户也逐渐成为了日本的一个文学中心。至于东京,其文学上的发展是在日本明治维新之后。当然,现代社会给日本文学创造了得天独厚的条件,日本各个地区的文学都有了一定的发展,但发展中心始终是京都、江户、东京这样的繁华地带。

其次,日本文学对阶级也有一定的要求。事实上,阶级对文学的发展、走向都会带来很大的影响。这是因为不同的阶级关注的重点有所不同,因此在文学创作方面也就不尽相同。随着时代的变化,日本的文学阶层也在发生一定的变化。在镰仓、平安时代,日本的文学阶层以僧侣、贵族等在日本社会地位较高的人为主。而到了江户时代,日本文学阶层发生了很大的改变,这个时期的文学阶层以商人、农民、武士为主。

最后,日本的文学发展也具有自己独特的特性,其典型是:日本文学家会被编入到一个相对封闭的团体内,即贵族集团、武士集团[4]。

1.3 独特特征

1.3.1 倾向物哀,少涉政治

脱离政治是日本文学的一个典型特点。事实上,大部分国家的文学或多或少都会和政治相关。或者说,在很多国家,政治家往往就是文学家。比如说,中国的柳宗元、诸葛亮、曹操等文学家就是政治家。再比如说,苏联的《钢铁是怎样炼成的》这一部文学巨著就充分表现了作者本人对政治的关注。但是,日本偏偏与此不同,其文学作品中很少出现政治方面的内容。值得一提的是,日本文学中有很多关于“物哀”的内容。而“物哀”的情绪和政治相比就显得柔和很多。所谓物哀,就是由景、由物引起的一种哀怨、婉转的情绪。

而倾向物哀、不管政治的文学态度和日本的传统、文化态度有密不可分的关系。首先,日本的文学家并不像其他国家的文学家一样关心政治。其中的一部分原因是日本的文学家是由武士、僧侣、贵族等人组成,这部分人并不处于政治的核心圈,因此对政治不上心也在情理之中。而物哀则是日本传统审美的一种体现。在日本的俳句、小说中,这种物哀的表现更是被刻画得淋漓尽致。比如说,在日本文学史上具有很高地位的《源氏物语》就有相当多的关于物哀的内容。除此之外,《古今歌集》《万叶集》这样的“俳句集”中也有很多关于物哀的内容。究其原因,物哀可以唤起人心中最静谧的情感,所以那些日本文学家对于物哀研究十分感兴趣。

1.3.2 沿袭传统,也能变革

沿袭传统是日本文学的一大特点。今天我们看日本文学作品,还是可以从中看出一些中国传统文化的影子。事实上,中国传统文化对日本的影响、对日本文化的影响是非常深远的。早在汉朝,日本就开始学习中国文化,它不仅学习了中国的一些传统技艺,它亦学习中国的思想文化。而正是由于这样的关系,在某些方面,日本文学和中国文学是比较相近的。时至今日,当看到日本当代俳句的时候,我们可以看到其中的古典思想与技艺[5]。

然而,注重自己的传统文学并没有影响日本当代文学的发展。这是因为日本传统文学本身就具有开放性。在20世纪,欧洲的思想流入日本,日本非但没有对之有很大的抵触,反而努力地吸收、接纳欧洲文化。要知道,在面对文化的流入,很多国家都是持抵触态度的。比如说,同一时期的中国对外国文化是非常抵触甚至鄙夷的。而日本的发展在很大的程度上都是借助外力的。在日本发展初期,它们从中国学到了很多知识并运用在自身的发展上。但是中国不同,在古代,中国的科技文化水平一直处于一个比较靠前的位置,所以在中国的整体文化中是没有意识到吸收外来文化的重要性的。然而,随着鸦片战争的爆发,中国终于第一次体会到了吸收外来文化的重要性。而在日本明治维新之后,日本本土对外来文学更加宽容,这种宽容使得日本文学有了很大的发展。当世界各国的交流变得越来越简单时,日本文学可以吸收的外来知识也就越来越多了。可以这样说,明治维新不仅对日本的政治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对日本的文学发展也有非常重要的意义。这是因为,在明治维新之后,日本文学界随着社会的变革也发生了很大的改变。

1.3.3 连续性强,与时俱进

具有较强的连续性也是日本文学的一大特点。在文学的发展过程中,并不是所有国家都具有文学上的连续性的。比如说,中国在唐朝的时候兴诗,在宋朝的时候兴词,在元朝的时候兴曲。而日本的文学却不是这样,它们在文学上具有较好的传承性,比如说,日本现代文学还是非常注重对俳句的发展的。但是这种传承性并不是意味着日本对新的文学形式或者文学表现方式不重视。恰恰相反,在日本文学的发展过程中,一旦存在接触外界文学的机会,它们就会表现出很强的好奇心,将外来文化吸收来为己用。

2 日本文学对自身的影响

2.1 内外有别的文学,强调协调之美

日本文学是十分注重文学的协调性的,它知道自己应该在什么地方表现出怎样的情感。这种协调的对立面就是对一种氛围或者情感的反复渲染。当然我们并不是说对一种情感或者氛围反复渲染不好,只是文学作品自身的克制与内容的协调是日本文学的一个独特特点,这个特点也为日本文学添加了一份协调之美。

例如太宰治的一部中篇小说——《人间失格》。这本书的整体基调都是非常压抑的,它表现的内容是一个人在一个不属于自己的时代或者环境中的孤寂、无奈之感,他找不到自己的归属,他也不知道该如何存活在这样一个世界。但是,这本书中并没有用非常强烈的感情来宣泄书中主人公的无助、彷徨,它反而用一种十分平和的基调来缓缓展开整个故事。这也就是说,主人公内心的强烈感受和书中所使用的描述语言是不相符合的,这就是一种内外有别的文学表现形式。但是,我们从另一个角度来审视这个问题,这正是作者的描写风格,这种风格使得整部作品有一种协调之美而不失偏颇,这也正是这本书深受读者喜爱的原因之一。

2.2 悲剧情节的文学,产生余韵之美

日本文学作品中有很多悲剧情节。一方面,日本本来就是一个多自然灾害的国度;另一方面,日本在战乱时期为日本人民带来了非常长远的苦难。虽然在二战时期日本是侵略国,但是日本的基层人民确实是因此过着水深火热的生活,更不用说广岛和长崎两个地方了。而对于一般的悲剧情节的文学作品而言,在读者阅读结束后往往是不能及时走出书中所刻画的悲剧的氛围的,这是因为这些作品中往往都有些余韵之美[6]。

例如《情书》,岩井俊二的长篇小说,这部作品对一个失去丈夫的女人的生活展开描写并以此延伸出一段尘缘旧事。在看《情书》这部文学作品之时,很多人都会把自己映射到女主角身上。当读者看完《情书》之后,其中的悲剧情节却会久久挥之不去。其实,《情书》这部作品对悲剧情节的渲染是比较少的,它没有那种面对悲剧的嘶声裂肺,它所做的仅仅是简单展开一段故事、缓缓掀开一段尘缘。而读者难以从中抽离的很大一部分原因是作者本人对悲剧情节的渲染是相当克制的。事实上,这种平常人的悲往往是最难打动人的,因为有的人是很难将自己映射到角色身上的,也就难以感到作品之悲。《情书》的成功之处就是对悲剧的真实描写但又把握一定的分寸,这就可以让作品拥有一丝余韵之美。

2.3 各守其位的文位,引发壮烈之美

在很多日本文学作品中,我们都可以看到文学作品中的井然有序,这种井然有序是来自文学作品的各守其位的文位,所以它就带有一丝壮烈之美。各守其位的文位可以引起读者共鸣的原因是,它具有规格感,可以反映出现实世界有秩序的一面。由于日本独特的文化历史以及国家政治的影响,日本文学家对整齐规划世界的感受也就比其他国家文学家要多得多。在二战之后,日本的经济、社会都受到了很大的打击。当社会处于一种极度不稳定的状态时,这种规划思想才是社会发展的良药,所以我们不难理解日本文学中所独有的壮烈之感了[7]。

2.4 自我克制的文学,延伸凄艳之美

自我克制的文学也是日本文学的一个方面。从某些方面来说,自我克制的文学是日本文化中自我克制的思想在文学上的映射。虽然在情感、内容上有所克制,但是自我克制却可以引发一种凄美。比如《源氏物语》所描述的故事是比较悲情的,但是,作者在对之进行描述所使用的语句却是含蓄的,而这种含蓄并没有对《源氏物语》产生很大的影响,因为人们从这种含蓄中体会到了一种凄艳之美。

3 日本文学的矛盾与融合的体验

3.1 表现内容的矛盾与融合

在日本文学中,作家都非常擅长制造矛盾内容。这种内容一方面是由日本自身的矛盾所造成的,另一方面也是日本文化中对事物的矛盾具有更好的挖掘力所造成的。而正是这种矛盾造就了日本文学,它不仅将真实的世界展现在人们的眼前,并且为人们提供了事物更多的可能性。

3.2 表现形式的矛盾与融合

当文学家想要表达什么的时候,其最先考虑的是自己的表现形式,因为表现形式是承载作品的一个容器,其中的内容都是和形式相辅相成、互相协调的。而在日本文学作品中,我们可以看到这样一个奇怪的现象——表现形式和文学作品之间存在矛盾。但是,很多日本文学家都是非常善于利用技巧来解决表现形式上的矛盾的。

比如说《我是猫》。这是夏日漱石的作品,它以一只猫为主视角,用“猫眼”来看世界。这种表现形式也就注定了《我是猫》将是一部十分诙谐的作品。但是事实上,《我是猫》这部作品中却有很多对时代的批判,其中也不乏睿智的言论。所以,我们可以说,《我是猫》这部作品中存在表现形式和文学作品之间的矛盾。而这种矛盾恰恰成就了《我是猫》这部作品,它让读者在轻松的氛围下接受了作者想要表达的思想。

3.3 表现思想的矛盾与融合

一般而言,文学家总是具有更为敏锐的神经,这让他们能够发现生活中的各个潜在矛盾,而这种矛盾在很多情况下会转换成文学作品表现思想的矛盾。

所谓文学作品表现思想的矛盾,可以分为两大类:第一类是作者本人在书中所描绘思想的矛盾;第二类是作者所描述主人公内在思想的矛盾。这就比如说《被嫌弃的松子的一生》。在该小说中,我们可以看到主人公松子激烈矛盾的内心。一方面,松子是一个极度渴望爱的人;另一方面,她却不知道怎样和这个世界和平相处,这也就是松子得不到爱的确切缘由。除了松子之外,在这部小说中的每个人都是矛盾的。每个人都在生活和自己的思想中苦苦挣扎,但是却只能按照自己内心的排序来选择一条最为合适的道路。

4 小结

日本文学的发展与其社会背景具有非常大的联系。由于独特的历史文化,日本文学作品极具特点。这种特点可以简化为病态和唯美两个方面。在很多日本文学作品中,我们都可以看到作品本身的矛盾,但是这种矛盾往往都可以被文学家很好地融合。

猜你喜欢
文学家文学作品矛盾
几类树的无矛盾点连通数
当文学作品扎堆影视化
为什么文学作品里总会出现“雨”
再婚后出现矛盾,我该怎么办?
矛盾的我
对矛盾说不
不为五斗米折腰
挽衣留谏
刘禹锡与《陋室铭》
黄庭坚一夜三点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