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晓峰,李宏伟,马清瑞,党 辉,刘 刚,曹林顺
(陕西省引汉济渭工程建设有限公司,陕西 西安 710010)
为贯彻和落实生态环境部《水利建设项目(引调水工程)环境影响评价文件审批原则(试行)》的相关要求,受水区水污染治理以改善水环境质量为目标,遵循“增水不增污”或“增水减污”原则”,立足于解决受水区的水环境问题,并充分考虑各受水区经济发展带来的用水量增加、排污量增加对受水地区水环境质量的潜在影响,加强城市基础设施建设,提高城市污水处理率和生活垃圾处理率,提高水土流失治理率,使受水区内涉及河流水环境质量得到总体改善并达到相应地表水环境质量标准要求,确保工程建成后受水区内各水体按功能区长期、稳定达标。
本文以陕西省引汉济渭输配水工程为例,在分析受水区主要环境问题的基础上,进行受水区水污染防治形势分析,确定科学合理的防治措施体系。
陕西省引汉济渭工程是从陕南汉江干流上游调水至渭河流域关中地区的大型跨流域调水工程,已经列入了《水利改革发展“十三五”规划》。该工程由调水工程、输配水工程两大部分组成,引汉济渭输配水工程是连接水源与用水户的桥梁和纽带,是引汉济渭工程发挥效益的必要条件。输配水工程是引汉济渭工程的重要组成部分,工程从关中配水节点黄池沟起,输水干线西到杨凌,东到华州区,北到富平,南到鄠邑,输配水区域范围东西长约163 km,南北宽约84 km,总面积约1.4万km2。工程布置南、北两条输水干线向各受水对象输水,南干线全长170.80 km,北干线全长130.86 km。
规划水平年2030年的受水对象为:西安市、咸阳市、渭南市、杨凌区4个重点城市,西咸新区5座新城,兴平、武功、周至、户县、长安、临潼、三原、高陵、阎良、华州区、富平11个中小城市,西安渭北工业园区(高陵、临潼、阎良3个组团),共计21个直接受水对象,其中2025年受水对象为13个;宝鸡市、眉县及关中西部四园区(阳平工业园区、蔡家坡经济技术开发区、常兴纺织工业园区及绛帐食品工业园区)共同作为工程间接受水对象,共计6个[1]。
(1)水资源匮乏,水资源环境承载能力降低
根据各地区水务局数据及水资源公报,西安、咸阳、渭南市人均水资源量均远小于全国和陕西省人均水资源量,仅为全国的1/7.5~1/6,陕西省的1/4.2~1/3。受水区总体水资源量小,年降雨径流小,年内分配不均,现有可供水量不足。随着规划水平年工业经济、城镇化水平、生活水平的提高,除农业用水保持基本稳定外,工业和城镇生活用水持续增加[2]。
(2)受水区主要纳污河流水质现状差
受水区主要纳污河流渭河及其支流涝河、沣河、皂河、灞河、漆水河、泾河、石川河等。根据现状收集水质数据及补充监测断面数据,受水区河流水质存在污染。
(1)水资源需求加大,水资源和环境承载力下降
受水区内水资源利用方式粗放,水资源利用效率较低。生活污水回用率较低,水资源浪费较严重。随着受水区内近、远期工业经济规划、城镇化水平、生活水平的提高,除农业用水保持基本稳定外,工业和城镇生活用水持续增加。
(2)污染负荷增长,河流水质达标和污染防控压力增大
流域内结构性污染较突出,工业企业以金属制品、非金属矿物制品、医药、农副食品、化学原料和化学制品制造为主。规划期流域需继续淘汰落后产能,优化空间布局,严格环境准入,严格控制煤化工、果汁等高耗水、高污染项目。
城镇化快速发展阶段,新建城区配套污水管网建设相对滞后,部分新建城区生活污水尚未纳入污水处理厂,生活污水处理厂中水均未进行再生利用。从城镇生活污水主要污染物排放情况来看,未处理水量对排污量的贡献较大。随着城镇化水平提高,城镇人口增长明显,生活污水及污染物量显著增加。
(3)环境监管能力不足,不能满足流域水环境管理需求
部分县区环保部门环境监测仪器和基础设施配套尚不到位,监测队伍人员缺乏,技术人员业务素质参差不齐,有些环境监测站尚不具备水质常规监测能力,监测指标缺项较多,监测数据的完整性和有效性不够。流域水环境监管基础十分薄弱,随着本工程建设,流域水环境污染防治要求进一步提高,环境监管应在完善监测基础设施、提升环境监测能力、强化环境管理、实施监测站标准化达标建设方面,为受水区水环境管理提供保障。
(1)严格环境准入政策
严格控制新建、扩建化工、医药、印染、果汁及淀粉加工等高水耗、高污染项目。根据流域内控制单元水质目标、主体功能要求和水资源约束条件,有选择地发展具有区域特色、环境友好的企业和行业,并实行企业入园制度。对不符合环保法律法规及产业政策、选址及布局不合理的项目,以及对饮用水源等环境敏感地区产生重大不利影响、群众反映强烈的项目和生态破坏严重的新增污染项目,一律不予审批[3~4]。
(2)开展企业超标排污专项整治,取缔“10+3”落后企业
对受水区范围内的工业企业开展污染物达标排放专项整治,做到“一企一策”。对于长期超标排放(或者不能稳定达标排放)的工业企业,立即组织依法实施停产整治,确保稳定达标。严格落实国家“水十条”、陕西省水污染防治工作方案及各市县水污染防治工作方案任务要求,全面取缔“10+3”落后企业。并建立长效机制,防止回潮。
(3)加大工业结构调整力度
根据区域内资源配置,积极调整产业和产品结构,大力发展低耗水产业,限制高耗水、高污染产业发展,加大工业结构调整力度,从根本上解决水污染。依法淘汰落后生产能力,加快老污染源治理和“以新带老”的措施。
(4)加强工业园区的环境管理,深入推进工业污染治理
受水区各市县的工业园区应建设废水集中处理和深度处理设施。对废水集中处理和深度处理设施进行定期和不定期检查,确保废水在园区内得到有效处理,达标排放。
(5)重视工业节水,提高再生水回用效率
主动开展节水诊断、水平衡测试、用水效率评估,严格用水定额管理。完善再生水利用设施,优先使用再生水,加强重点行业回水利用管理,在未充分利用再生水的前提下,不得批准其新增取水许可。
(6)加强环境执法能力建设,确保基层环境执法力度
通过各级组织环境执法能力和业务培训,提升区域综合环境执法能力,加强污染源台账管理,严格实施污染源总量控制,未获得排污许可证禁止向区域内排污。基层执法者做到业务熟练,确保基层环境执法力度。
合理确定污水处理厂的规模、排放标准及处理工艺。至规划水平年,各受水对象均应配套建设完成集中式生活污水处理厂,污水处理厂处理规模应满足规划水平年生活污水排放的要求。城镇污水处理厂应建设相应的深度处理设施,可在有条件的污水处理厂排放口的适宜区域建设人工生态湿地,进一步提高水质。按照“厂网并举、管网优先”的原则,实施雨污分流以及现状污染河网改造,完善城镇污水收集及处理设施,做到因地制宜推动城镇污水处理设施建设和稳定运营。加强城镇规划区范围内新、扩、改建项目的环境管理,各级政府加大城镇水环境污染治理宏观调控力度,采取行政、法律、金融等手段,把城镇水污染治理抓落实。全面提高城镇生活再生水回用率。
防治畜禽养殖污染,开展全流域内禁养区、限养区内养殖场调查摸底,制定关停、搬迁、限期治理名单、关停(治理)期限和所属单位,实施雨污分流,粪便污水资源化利用。防治水产养殖污染,科学划定禁养区、限养区,严格控制湖库养殖分布与养殖面积,推进生态健康水产养殖,开展网箱养殖,对禁养区范围内水产养殖专项整治,禁止水产养殖场投肥养殖。大力应用生物防治技术,积极引进和培育农作物病虫害天敌,削减农药用量;推广使用生物农药和高效低毒低残留农药,发展生态农业和有机农业,促进农药化肥的合理施用。以乡镇行政区域为单元,实施农村环境综合整治,加强规划引领、统筹推进,实现农村生活垃圾“户分类、村收集、镇转运、县处理”的体系全覆盖[3~4]。
加强水源地保护,加大饮用水水源地环境监测能力及建设力度,逐步深化水源地水质全指标监测分析工作,采取最严格的措施保护饮用水水源,确保人民群众的饮用水安全,完成饮用水水源地水污染防治方案编制,并严格按照水污染防治方案执行。深化流域污染防治,推进河流水环境综合整治,通过水系连通、水生态修复水污染控制工程、生态河道建设和滨水景观建设等工程措施,初步形成水生态系统保障体系,使水污染和水生态破坏得到有效控制。确保生态空间,城市规划区范围内应保留一定比例的水域面积,新建项目一律不得违规占用水域,严格水域岸线用途管制,加大流域生态环境建设力度,植物造林、造景,开展人工湿地建设,城镇污水处理厂出水口下游因地制宜建设人工湿地,强化区域水域生态安全体系建设。
在项目前期开展受水区水污染防治规划,在分析受水区主要环境问题的基础上,进行水污染防治形势分析,从提高工业污染防治标准、加强城镇生活再生水回用率及污染治理、推进农村环境整治及面源污染治理、强化水域生态安全体系建设等方面根据各受水区实际情况构建防治措施体系,制定切实可行的防治措施,能够确保工程建成后受水区内各水体按功能区长期、稳定达标,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本文以期为编制类似项目水污染防治规划报告、合理布设污染防治措施规划提供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