扶摇直上,我自逍遥
——论“抟努不息”紫砂壶得创新美学特征

2019-02-15 01:52谈燕军
陶瓷科学与艺术 2019年12期
关键词:纹线壶嘴紫砂壶

谈燕军

紫砂壶是中国传统陶制茗器中的经典之作,它的出现证明了中国的制陶技艺与茶道文化皆以成熟,从而为下一阶段的发展开辟了新的道路,也为中国陶制技艺与茶道文化的传承提供了新的载体。早在紫砂壶诞生前,中国在茗器制作方面已经颇有成就了,瓷质的光亮精细,陶制的古朴醇厚,明朝正德年间,一名为供春的小书童在江苏宜兴丁蜀镇发现了紫砂泥这种材料,制成了世界上第一件紫砂壶作品,让大家看到了紫砂泥这种材料的好处,从而逐渐形成了中国的紫砂壶文化。

紫砂壶发展至今已有约五百余年的历史,随着时代的发展、文化的进步和制壶技艺的提高,紫砂壶在今天已不仅仅局限于方圆之中,而是有了更多的造型变化,从而体现出一种与时俱进的现代感、时代感与创新感。此件“抟努不息”紫砂壶造型奇特,灵感来源于中国经典文学作品《逍遥游》,由此将文学性、时代性与紫砂壶本身的传统气质融合起来形成创新美学特征。

此壶壶身极扁,是从汉扁壶造型发展而来的,结构线条则更加立体鲜明。壶身整体呈圆形,壶腹中央凸出,纹线硬朗结实,运行流畅,壶腹将壶身分为两个空间,上下对称,底部自然形成平底,既能保持平稳又有利于整体结构表达。传统紫砂壶讲究圆润饱满,此壶则于圆润之中不乏棱角,从而将圆器作品柔中寓刚的特性表现出来。除此之外,壶身制作最大的难点在于比例,以往紫砂壶多为上下均等或上窄下宽的造型,便于稳定壶身重心,而此壶中间宽两端窄,这就需要有合适的比例配合,不然不仅造型会失去美感,在平衡性上也难以有保障。

此壶的壶嘴与把手设计较有新意,壶嘴是从传统一弯嘴变化而来,其中央纹线与壶身纹线自然相接,营造整体感,壶嘴上下两部分与壶的上下部分相连,壶嘴线条优美,下部较为宽大,能够形成足够的冲击力。把手则从横把发展而来,安置于壶的上半部分,由两部分组成,由壶身起为一短小竖把,上有斜置的衡量,与壶嘴倾斜度一致,相互呼应,朝向壶嘴的一侧交尖锐,另一端则较为宽大,这样的设计与人手部的线条相贴合,其斜度则便于人们倾倒茶水。把手的设计霸气昂扬,气韵宏伟,并能与壶嘴共同增强壶身稳定,从而起到强化结构的作用。壶盖为传统球形圆盖,与壶口处结合紧密。壶盖中央是三角形状壶钮,与壶嘴、把手方向一致,独具创意。

全壶以红泥打造,砂质细腻,色泽均匀,光泽柔和。壶身各处并未多余装饰,也无半点瑕疵,将制壶技艺的精湛体现出来。“抟努不息”这一命名出自《庄子·逍遥游》:“鹏之徙于南冥也,水击三千里,抟扶摇而上者九万里,去以六月息者也。”体现出的是追求自然无所依会无穷的自在自由。《逍遥游》不仅是中国古典文学中的经典名篇,更包含着无穷无尽的哲理,体现出庄子独特的哲学思想。此件紫砂壶由传统变形而来,但又不拘泥于传统,通过线条的灵活变化表现出一种艺术之灵活自由,从而将抽象的哲学思维变得具象化,不仅更易于人们赏析理解,也体现出艺术与客观物质生活的联系性。

此件“抟努不息”紫砂壶立意新颖,内涵深远。手工艺人从传统文学中获得灵感,从而使紫砂壶在创新色彩之中又包含传统的文学色彩。除此之外,我们也能看出紫砂壶的表现力,它不仅能够从自然万物中获得启示,更能葱古典文学中汲取营养,不仅形成了自身的艺术特色,更为紫砂壶艺术提供了新的发展模式,从而为紫砂壶艺术在当代的发展提供了借鉴。

结 语

抟努不息,逍遥自在。通过对此件紫砂壶造型结构的分析,我们从其命名入手,逐步解析出此壶对于传统的继承和对于文学作品及传统哲学内涵的表达。在逐渐提高的技术水平的支持下,紫砂壶艺术在当代将会有更多新的发展,不断将中国紫砂壶文化、茶道文化及其他优秀传统文化传播出去,从而在新时代条件下彰显大国风范和古国气度。

猜你喜欢
纹线壶嘴紫砂壶
同一人不同年龄段的指纹特征信息变化
螺旋水纹线铣削加工方法研究
Reading and Blank-filling语法填空
此时无声胜有声——论紫砂壶“谦德提梁”的创作
大巧若拙,大拙至美——浅谈紫砂壶“供春”的传承与创新
论紫砂壶“洞天福地”的创作
紫砂壶的自然意趣——紫砂壶“怡情”创作漫谈
倒水防分叉及防回溢的双层电热水壶的结构探讨
疑难指纹特征提取
浅析手印特征与年龄的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