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 达 胡英杰
“我是一个农民,专门收集日军侵华罪证,因为他们占我国土,抢我资源,抓我劳工,杀我同胞……日军侵略罪行铁证如山,不容抵赖!”在黑龙江省鸡西市滴道区一家规模不大的抗日战争博物馆中,一位东北汉子经常向一批又一批的观展者重复着这样的话。
这座家庭抗日战争博物馆是鸡西市滴道区柳毛乡农民何兵伟创办的。当地人对何兵伟的评价似乎走向了两个极端,有人说他用锈迹斑斑的侵华日军罪证告诉人们铭记历史、不忘国耻,是一个具有爱国情怀的农民。有人说他这些年用500万元弄了一堆破铜烂铁,是柳毛乡第一大傻瓜。
今年48岁的何兵伟,是鸡西市滴道区柳毛乡的一位农民,也是一位小有名气的收藏家。他收藏的日军侵华罪证,少部分来自祖父和父亲,绝大部分是他自己收购而来。
1945年日军投降后,何兵伟的祖父何庆之开始收集日军撤退时遗弃的物件,收集的地域局限在附近的十里八村。何兵伟的父亲何春田也热衷收藏,他收藏的日军侵华罪证小到旧子弹,大到炮弹皮,但数量不多。何兵伟说:“以前,老百姓把捡拾日军溃逃时留下的物件称为‘捡洋落’。到了我这辈儿,家里的‘洋落’我始终没丢掉。”
出生于上世纪七十年代初的何兵伟,常听老人们讲述日军侵占东北那段屈辱的历史。从1933年日军侵占鸡西到1945年战败投降,侵略者实行“以人换煤”的残酷政策,共掠夺鸡西煤炭2000多万吨,导致大批矿工死亡。由于死亡矿工太多,侵略者就把成垛的尸体运到山沟里随处丢弃或送入炼人炉烧掉。“万人坑”“炼人炉”成为日本侵略者残害中国人民的铁证。
为了铭记历史,何兵伟决定尽量收集侵华日军的罪证,用抗战时期的文物警示后人。他说:“勿忘国耻是为了永久和平。”
何兵伟收集侵华日军罪证的范围非常广泛,既有日军使用的枪支、弹药、军服、作战计划、地图、报刊资料、照片、电影胶片、电影机,又有731部队用中国人进行活体实验的文字记录。上世纪八十年代末以来,何兵伟用于收集侵华日军罪证的投资超过了500万元,收藏的文物总数达到了一万多件。
不认识何兵伟的人听说他花费巨资搞收藏,可能以为他是个“大款”。其实,他就是一个做点小生意、包点小工程的普通农民。
何兵伟家是一个四口之家。作为一家之主,他自己的生意并不稳定;妻子房金凤是普通的农村妇女,每月打工的收入只有2000多元;大儿子在北京边读书边工作勉强维持自己的生活,小儿子还没成年。他三十年来把所有收入全部用在收藏上,一家人无怨无悔。
为了便于外出收集抗战文物,何兵伟咬咬牙买了一辆不知转了几手的旧奥拓车,车子开到哪里都有人笑话他。房金凤说,丈夫为了省钱,已经连续几年没买新衣服了。
然而在收藏投资上,何兵伟却是一个“大手笔”。
在何兵伟的藏品中,有两枚“亚洲巨型炮弹”,这两枚炮弹是他很早时在虎林、东宁的日军要塞处收集的,两枚炮弹就花了一万二千元。
何兵伟十几岁时,经常到上百里外的林口县“走亲戚”。他听亲戚说,邻居有位姓杨的爷爷,收藏有一把日军“大人物”使用过的军刀,杨爷爷把它当作宝贝,从来不轻易给外人看。为了收藏这把军刀,从1993年起,何兵伟每逢年节去亲戚家串门时总是买两份礼品,一份送给亲戚,一份送给杨爷爷。一来二去,他跟杨爷爷熟识起来。老人虽然偶尔也把军刀拿出来给何兵伟看看,但却表示不愿出售。2003年,80多岁的杨爷爷患上了肺病,急需手术费用。已经做了几年生意的何兵伟拿出20万元给了杨爷爷,他也如愿得到了那把军刀。杨爷爷告诉何兵伟:“这是1945年8月15日日本无条件投降时,日军大佐横山上野剖腹自杀用的军刀。横山上野剖腹自杀时,我就在现场。”
何兵伟的家中,摆放着一个高60多厘米、直径20厘米左右的炮弹。他说,收藏这个藏品的经历,他永远不会忘记。那是何兵伟18岁时,听说滴道区兰岭乡有农民挖出了炮弹。凌晨4点,他从穆棱河安丰渡口趟河去了兰岭,找到挖炮弹的农民,花了10元钱,买回了炮弹,一路扛着往回走。这枚炮弹有一百多斤,何兵伟走一会歇一会,走到安丰渡口发现河水已经上涨。他蹚水过河时,水深已经到了他的脖子处。他紧紧地把住炮弹,生怕炮弹从肩上滑落,嘴里呛了好几次水,险些被河水冲走。即使面临险境,他也没有松开那枚炮弹。他说:“这枚炮弹虽然花了10元钱,但可以说是用生命换回来的。收藏,想说爱你不容易。”
何兵伟收集侵华日军罪证,不是囤积等待高价出售,而是用来教育警示后人不忘国耻,热爱祖国。目前,他正在运作两件大事。一是编写一本揭露侵华日军罪行的书。在鸡西市老促会会长徐振林的支持下,由市老促会组织专班,何兵伟负责提供实物和图片,该书已经进入编辑阶段。二是希望在鸡西市建设一个大型侵华日军罪行展览馆。他愿意把他手中的上万件日军罪证实物和资料,全部捐献给国家。希望政府部门在财政条件允许的情况下出资建馆或社会有识之士投资捐建。他说,很想建设一座较大的展览馆,让珍贵的日军侵略罪证发挥教育警示作用,原本就是他收藏的初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