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老总的要求,仪陇人民做到了!

2019-02-15 01:13李传元
中国老区建设 2019年1期
关键词:贫困村贫困户村民

□李传元 田 越

四川省仪陇是一片红色的土地。朱德从这里开启了革命生涯,张思德从这里踏上了“为人民服务”的旅程。

仪陇是一片贫穷的土地。2014年,全县精准识别锁定贫困村285个、贫困人口10.1万,贫困发生率10.7%,贫困面宽、量大、程度深。

仪陇是一片生机的土地。数十万干部群众打响了一场脱贫“摘帽”的攻坚战。

至2017年底,仪陇县完成了9.26万人、185个贫困村的脱贫减贫任务,贫困发生率降至0.82%。2018年6月,在脱贫摘帽国家第三方评估中,仪陇县取得了“零漏评、零错退”的优异成绩;7月,仪陇县退出贫困县序列。

脱贫攻坚无小事 真抓实干无难事

2018年3 月,仪陇县委、县政府梳理出了思德乡脱贫攻坚工作中的几个问题,一纸通报毫不留情地抵达思德乡。

“以前,我们对存在的问题总是想方设法回避、隐瞒,态度消极,工作浮于表面。这‘黄牌’警告好比天气预报,让我们未雨绸缪……”

痛定思痛,思德乡掀起一股“自我亮丑”的旋风,聚焦村道公路、易地搬迁、村容村貌和群众教育多个方面,一举解决20多个共性问题,打下了“等靠要”思想、村集体经济发展迟缓等久攻不下的“山头”。

很快,县委县政府的“嘉奖令”不期而至。

“发现不了问题就是失职,解决不了问题就是渎职。”县委、县政府态度非常明确!

2018年新年伊始,仪陇县紧盯“四个类别摸排汇总、三个层面研究解决、两个月为一周期”的“432”问题解决机制,按照“户脱贫、村退出、乡达标、县摘帽”要求,全县1.15万名帮扶责任人深入贫困户,通过看、问、查、算等方式,找问题、知不足、明差距。

“乡镇受权限限制,难以准确认定‘四有人员’”“通村硬化路竣工后,要提供18项资料,才能拨付建设资金,程序繁琐”“非贫困村基础设施建设投入不足”“权责利不统一,开展工作束手束脚、畏首畏尾” ……

在去年3月组织的脱贫攻坚工作问题排查中,全县共梳理出产业发展、安全住房等21个方面25700余个具体问题。

针对问题的多样性、复杂性,仪陇采取了分级研究、分层审定的办法,区分“乡镇村自行研究、县级层面研究、向上汇报请示研究”三种问题类别,逐一建立整改责任、定期销号。

涉及贫困对象清退和保留、住房安全保障、通村硬化路建设、医疗保障等具体问题,县里统一出台解决问题的方式和办法,并以制度的形式固化。

基层干部拿到“尚方宝剑”,底气更足、干劲更大、问题解决更彻底了。

“每两个月为一周期开展一次问题大摸排”“定期研究化解脱贫攻坚共性问题”等机制,产生强大战斗力,影响脱贫“摘帽”的藩篱逐一击破。

“三级书记”联动 出奇争锋

火车跑得快,全靠车头带。

县委书记亲自挂帅,抓好全局统筹;乡镇党委书记重在理清思路,抓好区域发展;村党支部书记重在宣传发动,抓好民生落实,形成了“三级书记”齐抓共管的扶贫格局。

科学规划、人员调度、资金统筹延伸出一股洪荒之力。全县党政机关、企事业单位干部职工,全覆盖帮扶所有建档立卡贫困户,在285个贫困村和598个非贫困村都派驻了工作组,选派139名后备干部入驻“三边村”,全力解决事关群众的衣食住行的大事小事。

2018年11月24日,笔者沿着村道水泥路前行,路旁一座碧瓦白墙的新房,是度门镇王家店村62岁贫困户何登明的新家。何登明的母亲93岁,妻子常年患病,儿子患有间歇性精神病,以前3代4口一直蜗居在3间破旧的土坯房中。

“房子虽旧,却是祖辈留下的遗产,总想要把它守住。”何登明说。去年3月,镇里统一核实安全住房保障时,固执的何登明不仅不配合,反而拒绝跟工作人员沟通。

再难啃的骨头,都要硬着头皮上,脱贫工作才能如期推进。

“一个月我去何登明家8次,每次的主题都是动员他搬迁。”度门镇党委书记何欣说,开始何登明以守祖业、怕欠账为由,死活不搬!经过21次真诚地交谈,他终于同意搬迁,通过实施D级新建国家补助,几乎没花钱就住进了新房,他的儿子何涛也被介绍到河西工业园区上班。“原来,家里来个客人都没有立脚的地方,现在的新房宽敞明亮,这变化就好像是一场梦。”何登明喜不自禁,满脸堆上笑。

仪陇在工作中严格执行“三个一律”,重点工作一律召开大型会议,亲自部署,防止标准打折、执行走样;重要决策一律集体会商、共同决策,杜绝多头指挥、行动不一;重大问题一律当日报告,限期解决,确保政令畅通、推进有力。

2018年4月22日,豆大的雨点从天而降。县纪委、县扶贫移民局、电视台记者一行悄然进村入户。

“大爷,帮扶单位的张书记去哪了”“坡上那块空地好可惜哟,怎么没人耕种”……

一系列接地气的“群众语言”拉近了距离,表扬的、批评的真实声音就这样流露出来。

这是扶贫暗访组开展工作的一个缩影。

“事先不打招呼,全程不要陪同,事后不接受招待,暗访不分白天黑夜天晴下雨……”

——32名联片包乡县级领导牵头,对所联系片区的住房保障、安全饮用水两项核心指标开展自查。这是“32+1”督查整改模式,倒逼工作落实。

——组建58个巡察组全脱产定点包乡镇,对脱贫摘帽各项工作不留死角地开展常态化暗访。这是“58+1”常态督导。

——县委书记、县长带队抽查,对问题实行“一日上报、一日整改、一日复查”,对履职不到位或工作推进不力的,既问事又问人。这是“2+1”靶向抽查。

“三蛟镇昆山村三社唐道泽D级新建厨房未完工、唐镛易地搬迁厕所未完工”“双胜镇双胜村六社龚培然家水电未安装完成”“大风乡顺水村余堂兴家厨房未建好、周家兵厕所未通电”“石佛乡青松村档案目录不齐,个别资料未分类归档……”

见人见事见物。一份份督查暗访情况通报所反馈的问题清单,详细记录着专项督查中发现的问题。

武棚乡位于偏远山区。一度时期,村里或多或少存在住房保障、安全饮水、产业扶持等落实不到位的现象。督查组第一次暗访,发出了问题整改清单。党委书记邓存铭怎么也不会想到,两个月之内,带着问题跟踪问效的督查组竟然五六次光临,“有一种大兵压境的感觉,督查传导的是压力,倒逼的是责任,推动的是落实”。

如今的武棚乡,干净整洁的村道公路蜿蜒在绵延的青山中,白墙青瓦的农家小院掩映在花果绿树间,生机盎然的产业园里传来阵阵欢声笑语……

“表面上看,督查暗访是挑事。深层次讲,督查暗访是帮忙。”现在,根据可靠“情报”,督查组暗访武棚乡的频率减小了,乡党委、政府“一班人”反而如坐针毡,“倒贴本”邀请临近乡镇明察暗访。邓存铭深有感触地说:“不给问题留下死角,不但是‘摘帽’的需要,更是对老百姓负责任的表现。”

仪陇县对暗访和蹲点督导发现的问题实行限期整改,要求在规定时间内一一销号。乡镇、村组自行解决的问题,挨个研究措施,限期解决问题成为常态。

脱贫攻坚工作开展以来,全县2名党委书记受到免职处理,2名乡镇党政主要负责人受到了诫勉谈话。

一村一品 产业规模渐成形

冬日的武棚乡肖家梁村,依旧是一派繁忙的景象,乡村公路在果园中蜿蜒而行,一派世外好风光。该村党支部书记陈建康告诉笔者,几年前的肖家梁村可不是这番光景,“肖家梁村是个典型的旱山村,村里有74户648人,2014年确定的贫困群众有235人。”耕地撂荒,村民外迁,人烟日渐稀少,肖家梁村一天天变成了“空心村”,该如何办?

早在2004年前,肖家梁村村“两委”和村民就在思考这个问题。

“以前我们曾种过花椒、白果,但都没有成功。”陈建康说,2008年,考虑到肖家梁村光照充足,土壤适合种植果树,政府给肖家梁村送来了梨树苗。

“几年后,梨树开始挂果,村民们都以为可以喜迎丰收,哪知由于不懂技术,结出来的果子又小又酸涩,背到附近乡镇卖,根本无人问津。”谈起产业路上的失败,陈建康一阵唏嘘。

发展产业再次失败,肖家梁村村干部反复思考失败原因,想方设法解决问题。为解决缺技术和缺市场的问题,在乡党委、政府的指导下,2011年,该村引进一家业主。由业主负责管理、技术指导和销售,村上负责整合土地资源、监管等,村民负责果园田间管理。有劳动能力的贫困户及其家庭成员优先安排到果园务工,形成公司+合作社+贫困户的产业发展模式。

“如今我们的果子销往重庆和成都等地。一到水果成熟季,还有不少城里人慕名前来采摘,我们村成了远近闻名的水果村。”成行连片的梨树正待修枝整形,正在树下施肥的村民郑大兵满脸自豪。

“现在村里发展水果产业800亩,2016年,全村顺利退出。”陈建康说,“看到村里变化这么大,以前外迁的村民纷纷回流。”

村子脱贫了,村民致富了,肖家梁村并没有停下发展的脚步。据介绍,武棚乡按照“一线打造、连片成园、农户受益”的原则,全力推进水果产业规模化发展,建成以肖家梁村为核心,集团包山村、郑家沟村、楼子沟村、土寨沟村为一体的五村连片脱贫奔康特色水果产业带3300亩。

肖家梁村只是仪陇县实施农业产业规模发展的一个缩影。

仪陇县委、县政府围绕破解产业发展慢和群众增收难两大桎梏,围绕新政片、马鞍片、赛金片“三大组团”,新马线、金马线、成巴线“三大连片”,着力发展生猪、水(干)果、粮油、蔬菜、有机蚕桑“五大产业”,建成百里产业示范带,各村从实际出发,梳理出各自的发展现状和资源禀赋,打造了“一村一品”的新村产业格局。

贫困群众想致富,奈何无门路、无资金、无技术、无市场、无胆量,加之自我发展能力弱,这些因素成为横在贫困户脱贫路上的障碍。仪陇县始终以贫困对象增收为目标,引导龙头企业、种养大户密切同贫困户的利益联结。

2018年11月18日一大早,笔者走进日兴镇黎明村曙光梁上的食用菌产业园,只见种植大棚里,整齐排列的菌棒中生出朵朵香菇。贫困群众陈冬梅早早来到大棚采摘香菇。陈冬梅告诉记者,她在2013年底被查出患上了再生障碍性贫血,高昂的医药费把一家人拖入了贫困境地。

“要不是还有两个娃儿,活下去的勇气都没有哦。”陈冬梅感慨道,好在政府、亲朋好友和爱心人士的帮助,让她渡过了难关。2017年,黎明村建起了柑橘、食用菌、莲藕3个产业园。食用菌产业园采取“公司+合作社+贫困户”模式,由业主带领27户贫困户组建,每户贫困户通过扶贫小额信贷资金入股5万元,并参与种植获得收益,每年可获得收益3万元至5万元。

“去年9月投产,到年底我们卖菌子收入1.7万元,入股分红4200元。现在我家种植香菇每月保底收入有2000多元。”陈冬梅告诉笔者,经历过病痛和贫穷,她更加珍惜现在的日子。

据了解,黎明村有建档立卡贫困户47户155人。通过发展柑橘、莲藕、食用菌三大产业,2017年,该村实现了整村摘帽。

围绕脱贫攻坚,仪陇县进一步完善产业布局。

在新政镇清明桥和云雾寨,海升万亩柑橘产业园二期项目施工现场,工人正在进行土地调形。“二期产业园的土地调形已完成60%,月底就开始栽种柑橘树苗。”县水果茶叶技术指导站站长邓声彬说。

2016年,仪陇引进陕西海升集团,计划投资8.75亿元,分三期建立高标准柑橘产业园3万亩,辐射带动全县发展柑橘产业20万亩。

在已建成的以赛金镇潮水坝村为核心的万亩现代高标准柑橘产业园(一期)里,柑橘树长势良好。产业园内,村民们正在给柑橘树修枝、除草、防虫。“每天有60元至100元的务工报酬。土地流转租金和入股分红的收入也相当可观。”一位村民说。

潮水坝村党支部书记黎辉介绍,万亩现代高标准柑橘产业示范园(一期)覆盖赛金镇潮水坝村、杨二坝村、龙背梁村等10个村,形成了跨村连片产业带。

拔思想“穷根” 育自强之心

扶贫还需扶志和扶智,扶志以自强,扶智以自立。

脱贫攻坚开展以来,仪陇县大力实施文化扶贫工程,让泥土里迸发出勃勃生机,村落里传递出向上向善的新风正气。

仪陇县不断夯实文化扶贫基础,按照农村文化阵地“六有”标准,全力推进贫困村文化室、农家书屋、农村广播、室外活动阵地、宣传阵地、设施建设等项目。文化院坝上,村民随着音乐翩翩起舞,老人们围坐一起下棋聊天;农家书屋里,不少村民端坐桌前,读书看报;文化活动室内,几个脑袋凑在电脑前,学习并讨论扶贫政策……

如今,走进仪陇乡村,文化扶贫带来的变化让人耳目一新。

对于秋垭乡苏家沟村村民文化生活的变化,村党支部书记谯云峰最有发言权:“过去不是串门聊闲就是逛田间地头。如今,村里建起文化广场和文化活动室,跳舞、看书、运动等,耍法多了。”2017年,村里修建了文化院坝,配套建设了文化活动室、农家书屋等,还配置了健身器材、体育用品、书籍等,丰富了村民的文化生活。

走进赛金镇潮水坝村,一户户农房上,绘有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等内容的文化墙令人眼前一亮。

“利用文化墙这个宣传阵地,引导村民养成好习惯,形成好风气。”村党支部书记薛飞告诉笔者,村两委既注重“硬件”建设,修建了文化广场、文化活动室等,也加强“软件”配置,实施“文化上墙”工程,以通俗易懂的形式,教育和引导群众积极向上。利用这些文化活动场所,该村还先后开展了清洁卫生评比、“星级农户”评比等活动,在全村形成争先创优的良好氛围。

仪陇从农民的实际需求出发,购进农民看得懂、用得上、“农味”十足的图书。

在日兴镇黎明村,20多平方米的农家书屋里,摆放了2000多本图书,内容涵盖农村实用技术、法律、卫生、农村科普等10多个门类,涉及群众生产生活的各个方面。

“每天中午、下午各安排了两个小时的借阅时间,由值班村干部负责,一人一次最多可借3本书,每周都有六七十人借书。到了周末人更多,不少是放假回家的学生娃儿。”

黎明村党支部书记陈玉林告诉笔者,为让群众更好地掌握技术,村里还甄选农家书屋里的实用技术类书籍作为辅助教材,每季度开展技术讲座和培训,让书本上的知识更好地运用到生产中去,做到学有所获。目前,村里已有266户村民参与产业培育,发展畜禽、果蔬等“庭院经济”,形成了“山上有果、山中有菌、山下有藕、家家有园”的发展格局。

仪陇县抓实贫困村文化队伍建设,在各乡镇组建基层文化队伍,指导各贫困村建立具有本村特色的文化队伍,并设立“文化管家”,落实文化志愿者。同时,县文广局还为每个贫困村解决了文化活动资金,保证农村文化活动长盛不衰。

从2017年8月起,仪陇组织市民文化艺术培训学校老师以及文化志愿者,成立5支小组,每组3名专业老师,分片区对贫困村“文化管家”、文化志愿者、健身广场舞领和综合文化专干等人员开展业务培训。

“你是我天边最美的云彩,让我用心把你留下来……”2018年11月22日晚,赛金镇潮水坝村文化院坝的音乐准时响起,村民们吃过晚饭后,就聚在一起跳起了广场舞。

潮水坝村从村民中挑选了12名文艺骨干,组建起文艺宣传队。2017年,该村利用文化兴村契机,先后开展了脱贫攻坚文艺汇演、送文化下乡等活动,并承办了仪陇县首届农民运动会。活动中,村民们因文化而相聚,因文化而欢愉。

刘素华是潮水坝村文化活动队伍中的一员。她告诉笔者,县里为村里购置了音响设备,还派来几名专业舞蹈老师教大家跳舞。在老师的指导下,如今她跳起舞来有模有样,生活有了更多趣味。

仪陇县市民文化艺术培训学校老师李明驹是指导老师之一。去年起,他和同事一起下乡入村,培训指导村民开展文艺活动,他的足迹已遍布该县20余个乡镇的100个村组。

“村民们很喜欢我们来开展文艺活动。他们也经常录制跳舞的视频传到我们组建的舞蹈群。相邻几个村的舞蹈队还经常举行联谊比赛。”李明驹拿出手机,向记者展示他分享到群里的舞蹈视频和健身知识。◄

仪陇成绩单

新建村组道路2623公里,入户便民路2800余公里。

建成农村分散供水工程1.38万余处,解决6.9万贫困人口安全饮水难题。

251个行政村电网升级改造。

建成5万亩柑桔产业园、302个生猪托养场、8.2万亩加工型蔬菜产业园、185个脱贫奔康产业园,带动2.1万贫困户脱贫增收。

建成归雁经济产业园、电商孵化中心,吸引23家农副产品深加工企业落户,解决2000余名贫困户入园就业。

新建文化室77个,改(扩)建文化室208个。

建设57个综合文化站、57个村级综合文化服务中心、239个新村文化院坝。

285个贫困村通光纤宽带、升级改造贫困村广播,近3万户贫困户免费接通电视信号。

建成935个农家书屋,配置图书、报刊27万余册。为878个行政村农家书屋补充更新图书。

285个贫困村组建文化队伍。

猜你喜欢
贫困村贫困户村民
科学种植提升村民幸福指数
盏盏路灯照亮村民“幸福路”
金融扶贫站惠及3万贫困户
定点帮扶让村民过上美好生活
张存海:带领村民过上好日子
贫困村变身“客栈村”——勐腊县勐伴镇河边村的脱贫印记
由“贫困村”变成“百万村”
不能让老区一个贫困户掉队
一个贫困村的“暴富”——宝丰村的农业也能让人“吃撑”
“鞋底垫厚点,也能走得快”——贫困户崔普选和他的“梦中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