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利洪
中心小岛上立石灯笼,小石板拱桥相缀,沿水岸边用鹅卵石铺成洲浜,这一景称为天桥立。
苔藓,水湾,苍翠的松树,一提到日本历史上的园林,这些景象会首先浮现在眼前,日本园林带着特有的静谧,姿态和优雅,这正是西方园林缺乏的特征。有些日本园林追求永恒的感觉,而有些则专门设计为了让人穿过,这就是江户时代的回游式庭园。在这种庭园里,整个庭院从不作为一个整体出现,伴随观者左右的是一系列或近或远的人造景观。也许现存最精美的回游式庭园是京都郊外的桂离宫,这所园林是由父子二人,八条宫家的智仁亲王和智忠亲王所建。
桂离宫中的小桥和《源氏物语》中的小桥很像。
故事要从1586年讲起,后阳成天皇7岁的弟弟智仁被当时的一代枭雄丰臣秀吉收养,对秀吉来说这是为了加强跟天皇家族的关系,但是几年后,秀吉有了自己的孩子,所以收养关系废止。为了补偿智仁,秀吉给了他大量的封地,并让智仁组建自己的家庭,并且承若如果天皇自己的支脉断绝,智仁和另外三个家族一起具有合法的继承权。
丰臣秀吉之后,德川家族(1603-1868)把持了政权,在强势的德川幕府的统治下,对天皇忠心耿耿的旧贵族发现他们的地位尴尬,毫无影响力。所以这些贵族们只得去文化和艺术中追寻人生的意义,建造园林就是其中的一项选择。
日本的花园建造各个历史时期风格迥异。平安时代的园林更像是戏剧乐园,适合在湖边宴饮和观赏周围的植物。镰仓时代(1185-1333),中国禅宗传入日本,此时出现的禅意花园很小很简单,最终演变成了西方人很熟悉的由观赏石和耙过的碎石组成的枯山水花园。在室町时代(1333-1568)受到中国宋朝风景画的影响,日本的花园成了某种观赏的东西。随后的桃山时代(1568-1600),茶艺盛行,贵族们步行走过花园,沿着精心打造的小路,路边是夜里可以点燃的石头灯笼,前往静谧的茶室。随后的饮茶仪式据说可以净化人的身心。
到了江户时代的回游式庭园,相比之下没有那么多宗教的意味,更添加了对自然的审美况味。在漫步过程中,路途风光被认为和最终达到的亭台和茶室一样重要。智仁的花园就是典型的回游式庭园。有比茶艺更重要的东西影响了智仁的审美。
在智仁生活的时代600多年前,一位宫廷女官紫式部写了一部小说《源氏物语》,描写一位贵族青年光源氏的爱情故事。到1021年这部小说就已经写完了。据说一开始作者是为了愉悦那些宫廷中的女子。书中描写的主要事件发生地,那些开满鲜花的花园,都是当时人所熟悉的真实地方。这本书取得了巨大的成功,一些早期抄本保存到了今天。如今《源氏物语》还被改编成了电影和电视剧。在智仁生活的时代,《源氏物语》在贵族圈子中备受青睐,这部小说把他们重新带回了贵族掌握权力的平安时代,智仁为此感动,也被源氏的浪漫故事所深深吸引。他对故事的背景非常感兴趣。光源氏的部分故事发生在桂殿,用紫式部的话说“很偏僻,在乡野的桂殿,月亮照在水面上清晰而平静。”
智仁亲王像
桂离宫的主体建筑:书院
桂离宫的茶舍建筑颇具野趣
智仁特别想拥有一座花园,虽然财富有限,他还是在桂川的河边,就像《源氏物语》中一样,从1619年开始建造一所带花园的书院:桂离宫。根据智仁的设计,一开始建造的是一所朴素的亭子,靠近池塘的边缘,然后挖掘小池塘的土堆成山,沿着蜿蜒的小路,观山看水。随着时间的流逝,智仁的财富增加了,他开始扩展建筑规模。1624年,就有传言说桂离宫是日本最美的花园。到1631年,这里已经被描述为一处宫殿。
智仁在1629年50岁的时候去世,当时他的儿子智忠只有10岁,没有住在桂离宫。这处园林荒废了很多年,直到智忠娶了一个非常有钱的妻子之后,情况才开始改观,智忠决定重启父亲在桂川边的别墅,增加了更多茶室建筑,设计了一个更新式的装饰更华丽的书院建筑。但是整体的概念还是和他父亲的理念一致。
智忠之后,他们家族的六代后人都不幸去世很早,桂离宫因此再次疏于管理。到智忠的第七代后人,桂离宫经过了一番修整,不过没有发生大的改变。智忠家族最终在1881年香火断绝。两年之后,桂离宫由天皇内宫管理,一直精心保管到现在。到了20世纪80年代,桂离宫进行了一次大修,木亭经过拆解后重建,重建后的木亭还是使用了原来的木头。
有人说,桂离宫的花园是日本著名的茶圣以及庭院建筑师小掘远州的作品,不过没有确实的证据。桂离宫确实是回游式庭园的原型,进入花园之后,园林的整体部分就被一棵轮廓优美的松树——住吉松挡住了,实际上在任何一个点,花园的整体都不被看到。沿着湖岸蜿蜒曲折的小路边种着整齐的松树,庭院会引领你经过鹅卵石的岸边,经过一系列的亭子,最终到达书院。湖中的两个小岛可以通过小桥到达。有时候观者会觉得景物似曾相识,不过也是从不同的角度看到的。
路边的石头灯笼夜里可以照亮
道路决定了观者在桂離宫的经历,桂离宫为所有今天的景观规划师提供了如何操控观者的精妙案例。有时候道路的表面光滑,铺了石板,所以你可以抬头享受风景。有时候,路面布满有棱角的石头,或者是台阶,迫使你低头注意细节。道路总是狭窄的,容不得两个人并排边走边谈,只能一个人独自前行,沉浸在周围不断显现的景观中。
散落于水池畔的松琴亭、笑意轩、月波楼等茶室,各具农家野趣,又各不相同,用功极精。每个茶室都有不同的风格,如月波楼得名于白居易的“月点波心一颗珠”满月之夜从月波楼往外望去,天上的月亮与池中的月亮倒影交相辉映。笑意轩的名字,出自李白的《山中问答歌》,“问余何意栖碧山,笑而不答心自闲”。笑意轩的圆窗和长方形窗耐人寻味,松琴亭的青色和白色相间的方格花纹很别致。赏花亭的土台有种返璞归真的感觉。
建筑的主体——书院,大胆采用古书院、中书院和新书院并列组合的形式。智仁亲王时期建造的古书院是其中最古的建筑,简素无饰,富于力量感;相反,智忠亲王时增建的新书院采用了综合式结构;具有两者要素的中书院,其创建年代末有结论,可能是古书院以后增建的。总之,三座年代各异的建筑物有机地结合起来,构成日本美术的传统特色一一非对称的美。
1933年,德国建筑师陶特与日本建筑师上野伊三郎一同参观桂离宫,他大赞“整个欧洲都没有一座建筑可以与桂离宫相比。”现代派建筑大师勒·柯布西耶、弗兰克·赖特与格罗皮乌斯都相继拜访此地,让桂离宫拥有了世界性的声誉,其中格罗皮乌斯甚至还称赞道“处处精彩,动人心魄”,桂离宫深深影响了欧洲的现代主义建筑。
自从20世纪80年代桂离宫重修以来,西方现代建筑与桂离宫的相似性越来越明显,人们被桂离宫独特的风格迷住了,而且它还唤起了生活忙碌的现代人,对已经失落的黄金时代的回归渴望。置身桂离宫仿佛进入永恒的梦境,很难想象它已经有600岁了。